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灵长目懒猴科、猴科知识及附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灵长目懒猴科、猴科知识及附图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下简称《名录》)灵长目共有懒猴科、猴科九种国家级野生动物,按珍贵、濒危级别:其中一级的有金丝猴、叶猴、台湾猴、豚尾猴、熊猴、蜂猴六种;二级的有短尾猴、猕猴、藏酋猴三种。
【刑法保护野生动物的有关规定】
《刑法》第三百四十一第一款,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款,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司法解释——法释(2000,37号】
第一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一、附录二的野生动物以及驯养繁殖的上述物种。
第二条,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收购”,包括以营利、自用等为目的的收购行为;“运输”,包括采用携带、邮购、利用他人、使用交通工具等方法进行运送的行为;“出售”,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
第三条,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一)达到本解释附表所列相应数量标准的;(二)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附表所列“情节严重”数量标准一半以上的。
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特别严重”:(一)达到本解释附表所列相应数量标准的;(二)非法猎捕、杀害、收购、运输、出售不同种类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中两种以上分别达到附表所列“情节严重”数量标准一半以上的。
金丝猴,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怒江)、川、滇金、黔金、越南金丝猴5种,除缅甸、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外形特征】
金丝猴的共同特征为鼻孔大,上翘,唇厚,无颊囊,这是为了适应高原缺氧进化而来。
【栖息环境】
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米的森林中。
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环境中作垂直移动。
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
最大群体可达600余只,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生活习性】
群栖高山密林中。
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
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
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
金丝猴具有典型的家庭生活方式,成员之间相互关照,一起觅食、一起玩耍休息。
在金丝猴的家中,未成年的小金丝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调皮,也倍受父母宠爱,但小
公猴成年后就会被爸爸赶出家门,只能自己到野外独立生活。
【种群分布】
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
滇金丝猴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向北延伸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
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宁陕)、湖北及甘肃。
缅甸金丝猴国外分布于缅甸克钦州东北部,国内分布于中国高黎贡山地区。
怒江金丝猴分布于中国怒江地区。
越南金丝猴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
【发现过程】
法国传教士佩尔·戴维(Pere David)于1862~1874年,′在中国发现了58个鸟类新种,100多个昆虫新种和许多重要的哺乳动物新种,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麋鹿。
1867年戴维第二次来华后,听说四川西部一带动物种类很多,有一些是人们尚未知晓的珍稀物种,便从上海到达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担任穆坪东河邓池沟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5月4日,猎手们为戴维捕到6只“长尾巴猴”。
经过戴维的认真思考,他给“长尾巴猴”取名为“仰鼻猴”。
滇金丝猴的发现
1890年冬,法国传教士彼尔特在云南与西藏交界的察里雪山组织当地猎人捕获了7只年龄、性别不同的滇金丝猴,并将其头骨和皮张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这也是全球第一次有关滇金丝猴的科学考察。
1897年,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根据这7只标本首次为滇金丝猴进行科学描述,并正式命名。
1960年,中国动物学家彭鸿绶教授偶然在云南德钦畜产公司看到了8张滇金丝猴皮张,意外地证实这个神秘物种仍然存在。
越南金丝猴的发现
越南金丝猴是一种小型、黑色腹及四肢内侧浅黄的长尾素食猴子,1910年才被发现,失踪半个世纪,到1989年才又发现,仅有200只,栖息于越南北部。
怒江金丝猴的发现
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科研人员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进行灵长类动物调查时,收集到一具完整的仰鼻猴尸体标本。
经比较,科研人员兴奋地判断,新物种不同于任何已知灵长类,正是寻找多年的第五种金丝猴。
【物种保护】
中国有西安周至金丝猴保护区、白河川金丝猴保护区、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巴东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对金丝猴实施保护。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叶猴,亚洲叶猴属:通称叶猴,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树林里。
以吃树叶为主;尾很长,适于树栖。
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
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
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
(以下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叶猴图)
中文学名:叶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该属物种:亚洲叶猴属(共11种)。
【形态特征】
亚洲叶猴属的物种比较少,共有11种。
体型纤细,无颊囊。
各种叶猴的毛色基本是通体一致,或褐、或灰、或黑,腹面色浅。
有些种眉弓的毛黑而粗,有的头顶有毛冠呈脊状,或在头顶、两颊、臀部有浅色块斑。
头小而圆,耳大裸露。
脸的皮肤深灰或黑色,有的在唇部、眼圈具白色皮肤。
臀部有胼胝。
【生活习性】
亚洲叶猴是森林居民,树栖动物,喜欢在高大的树上活动,有时也到地面饮水或寻找食物。
在树间跳跃,距离可达10-12米。
白天活动,夜晚睡在大树上,没有窝。
有些叶猴冬季常在石灰岩洞中过夜,每天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岩石上活动。
有的季节性垂直迁移。
结群生活,少则数只,多则数十只,一般由10-21只组成小群,由1只成年雄猴率领,族群中有几只雌性和它们的未成年的幼仔。
【生活习性】
亚洲叶猴多在清晨和傍晚觅食树叶、花及竹笋,亦食野果。
生育期多在春季、孕期5-6个月,每胎产1仔。
新生的幼仔是白色的,在背后有一道黑色条纹,有些有十字形的标记。
一年后,幼仔断奶,在4-5岁的年龄性成熟。
该属大多数野生动物的预期寿命仍然未知,但是捕获的苏门答腊岛叶猴寿命超过18年。
【分布范围】
亚洲叶猴属是一组旧大陆的猴子,生活在泰国、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岛和附近的小岛屿。
【保护级别】
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兽纲附录:
蜂猴(所有种)、熊猴、台湾猴、豚尾猴、叶猴(所有种)、金丝猴(所有种)、臂猿(所有种)、马来熊、大熊猫、紫貂、貂熊、熊狸、云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鳍豚、中华白海豚、亚洲象、蒙古野驴、西藏野驴、野马、野骆驼、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高鼻羚羊、扭角羚、台湾鬣羚、赤斑羚、塔尔羊、北山羊、河狸
需说明的:在兽纲灵长目猴科类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非法捕猎、杀害、出售、收购、运输或经营、利用一只金丝猴就属犯罪情节特别严重;而叶猴一只属犯罪情节严重,两只属犯罪情节特别严重。
【中国台湾猴】
中国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
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中文学名:中国台湾猴;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纲:哺乳纲:目:灵长目。
【生活习性及保护级别】
中国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
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
可达20岁。
种群分布于中国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叶猴地位级别一样。
如有人非法猎捕1只台湾猴,将面临5年以上十年以下徒刑;如非法猎捕2只,面临十年以上徒刑。
【熊猴简介】
熊猴,是灵长目猕猴属下的一种猴子。
体型大小与猕猴相似,与猕猴的不同在于颜面部相对较长,眉弓较高而突出。
中文名,熊猴;拉丁名,Macaca assamensis;别称:蓉猴、阿萨姆猴、山地猕猴、喜马拉雅猴、阿萨姆短尾猴、大青猴;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熊猴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东北部阿萨姆和中国的广西、贵州、云南北部地区;喜马拉雅山亚种分布于包括中国西藏在内的喜马拉雅山南麓一带。
【形态特征】
熊猴毛色为黄灰色、暗棕色,面部深褐色或紫红色,肩膀、头部和手臂颜色较浅。
外貌很像猕猴,但比猕猴略微大一些,因体形显得肥壮,憨态似熊而得名。
熊猴的吻部突出,腮须和胡子都相当发达,并且还具有可以储存食品的颊囊。
面部呈肉色,老年的个体脸上还有黑色的斑点,眼下皮的颜色较深,头顶的毛发从中央向四周辐射,呈现一个“漩涡”,头部和颈部的毛发呈淡黄色,而身体的毛色为棕黄色、深红褐色、棕褐色至黑褐色,下体及腹部一般为苍白色。
较为蓬松但却较为粗糙,不如猕猴的体毛细致,而且也没有猕猴体毛上的那种橙黄色的光泽。
臀部胼胝周围的毛很多;褐色的尾巴较短也较细,象一个裸露的小棍,长度不到体长的二分之一。
但也有个体的尾巴很长,甚至可以到达膝盖。
【栖息环境】
熊猴为喜马拉雅山区和印度支那地区的特有种。
热带和亚热带海拔1000-2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尤其喜欢在高大乔木上生活。
主要栖于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暗针叶林。
熊猴的栖居生境和习性与短尾猴等有些相似之处,但熊猴栖居生境相对较高,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栖居生境的海拔多在2500米左右,更具耐寒性,而且分布的纬度偏北。
【生活习性】
集群:熊猴大多生活在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种群相对较小,每群约10-15只。
其中包括雄性,雌性和青少年。
然而,也观察到有高达50只个体的群体。
熊猴群体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占统治地位的猴王。
雌性一直保持到它们出生白家族群中,而雄性一旦达到性成熟就会被家族驱离。
白天喜在河谷两旁的坡崖上活动。
熊猴群中雄猴间的“等级”分明,大群里还分开小群,以优势的雄猴为中心,雌猴和小猴以及软弱屈从的雄猴大多散居外围。
大雄猴似乎具发号施令的权威。
社交:猴群的社群关系既复杂又有趣。
熊猴和其他猕猴一样,能作出多种表情,发出相互间联络的信号。
仅叫声就有二、三十种不同声调,还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
例如软弱的个体把后半身对着优势猴,就算是屈从认输;朝着作这种姿势的对方竖起自己的尾巴,便表示优胜。
摇晃树枝表示要进攻。
遇惊时先爬上树顶,再下落地面,然后隐匿到草丛中。
一群熊猴的活动范围约为七、八平方公里。
群与群间的活动范围虽可相互重叠,两群相遇则会有争斗。
但弱势的猴群往往避不与占优势猴群冲突,所以一般很少殴斗。
熊猴的活动亦并不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
【活动】熊猴在林中比短尾猴更喜树上活动。
每日在树上的活动时间明显多于地上活动时间。
熊猴与叶猴会同时在一处出现,能和睦相处,但不混群。
在熊猴的日活动节律中,觅食活动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最高峰值出现在下午15:00,休息活动在中午出现一个小的高峰,其日活动节律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旱季大部分时间段的觅食强度均高于雨季,且早上7:00-10:00出现一段长时间的休息,而雨季里长时间的休息则发生在中午12:00-14:00;在活动时间分配上,熊猴平均花费39.6%时间用于休息,33.2%用于移动,18.3%用于摄食,5.1%用于理毛,2.4%用于玩耍,1.4%用于其他行为,其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雨季相比,在旱季熊猴明显增加用于觅食的时间,而相应地减少用于休息的时间。
熊猴的鸣叫声与猕猴不同,很像狗吠,但又带有嘶哑的声音。
【食性】
熊猴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
主要以野果及植物的鲜枝嫩叶为食物,也食部分昆虫、两栖动物、小型鸟类和小型脊椎动物,包括蜥蜴。
秋季或冬季偶尔下山去偷吃农作物。
【繁殖方式】
雌兽在发情的时候,大腿、臀部和臂部的性皮肤有发红和肿胀的现
象。
刚出生的幼仔体毛柔软,肩部为棕色,其他部位为淡黄色。
长到亚成体的时候又变为黄色。
[2]在中国熊猴有少量饲养和繁殖,雌性性成熟年龄约在4.5岁,雄性约3岁,妊娠168天左右,分娩期为每年的3-7月,每年1胎,每胎1仔,饲养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6年。
【种群现状】
熊猴的整个分布区的总数量不超过30万只,其中有2万余只在保护区中,该数值可能过于乐观。
熊猴在中国的分布区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及猕猴和短尾猴多,估计数量约8000只。
致危因素在中国,熊猴数量减少的因素主要是栖息生境的森林被砍伐和破坏以及被偷猎。
熊猴已被列为中国国家级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大部分种群栖息于西藏和云南的自然保护区内并受到了较好的保护。
在熊猴分布区内,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宣传教育,制止对熊猴的偷猎。
在印度东北部至少有41个保护区,也是一些国家公园。
为帮助保护这个物种,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些国家公园的栖息地,尝试推广教育计划,并鼓励当地人不要砍伐森林,使用替代能源而不烧柴。
这些措施降低了熊猴和当地人之间的生存冲突。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
需要说明的,熊猴和豚尾猴的级别等级相同:非法猎捕1只构罪,2只情节严重,3只情节特别严重。

【豚尾猴】
豚尾猴:体型较粗壮,头顶平坦,具辐射排列的黑褐色顶毛。
脸周毛斜向后方,耳周毛则向前方,彼此相连似一围带。
通体毛色淡黄褐,唯背中线色较深暗,略呈一脊纹。
尾较细长,常上翘呈‘S’型。
尾两色型,背面暗黑,腹面赭黄。
尾端毛蓬松,形似帚状或猪尾。
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
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
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
分布于中国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外形特征】
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
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
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头顶平而有一毛旋,又被叫作“平顶猴”。
豚尾猴尾巴也很短,约为体长的十分之三左右,尾巴上的毛也很稀疏,尾的基部较粗,尾梢较细,但末端有一簇长毛,在行动的时候常呈“S”形弯曲如弓,状似扫帚或猪尾,所以得名,也叫猪尾猴。
【栖息环境生活习性】
栖息于亚热带森林中,成群生活在阔叶林中,经常在地面活动。
豚尾猴能够攀爬高大的树木。
善于挑选较好的果子为食,也常到农作区盗食谷物。
豚尾猴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猕猴和熊猴多。
当其在树上活动受惊时,能迅速下地远逃,很少从树冠间跳窜。
但睡休仍在树上。
[2]是一种昼行性、树栖、杂食的动物。
喜欢群居,每群大约为3-20只不等。
在野外的生活习性与猕猴相似,在地面活动的时间较多,行走、奔跑时用四肢着地,趾行性,但在树上行走是跖行性。
能与叶猴群和睦相处,和其他猴子一样,喜欢彼此“捉虱子”,其实是猴类在互相梳毛修饰。
平时多是雄猴给雄猴梳理,雌猴给雌猴梳理,两性间互相“捉虱子”的较少。
到了繁殖季节,则多是雌雄互相梳饰,这是配偶亲昵结伴的一种表示。
雄性豚尾猴身体强壮力气大,在动物园里饲养的老雄猴性情较凶,雌猴及幼猴性情温顺。
喜欢群居,还有个本领很厉害,就是它们一天可以摘几千个椰子,爬树爬的非常快。
在泰国,人们训练豚尾猴摘椰子。
【地理分布】
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印度东部阿萨姆等地。
中国分布于在西藏门隅、珞渝地,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勐腊、勐仑、勐海)、思茅地区(景谷和景东)和西南部临沧地区(临沧、双江、沧源、耿马)。
【繁殖方式】
雄兽在发情期显得异常凶猛而强悍。
雌兽的月经周期为30-40天,在发情时,臀部和尾巴根部的皮肤明显肿胀和发红。
妊娠期为162-186天,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6-8个月。
3-5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6
年。
【种群现状】
分布区也较狭窄,应加强保护。
过去只知道分布在缅甸、泰国和印度的阿萨姆邦,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在中国云南南部发现。
中国的豚尾猴数量不多,1988年在云南约有900一1000只。
无量山区的豚尾猴据1993年调查已接近绝迹。
估计云南仅有豚尾猴约900-1000只。
栖息环境的缩小、恶化和人为的猎捕是此物种致危的主要因素。
豚尾猴栖息的主要环境无量山区、澜沧江两岸的原始森林被破坏殆尽,据1992年在无量山区的考察,豚尾猴仅残存两种群,10余只。
在包括西双版纳、纳版河、临沧大雪山、南滚河、景东无量山、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的云南的6个保护区等都有豚尾猴分布。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3.1——易危(VU)。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濒危种。
【相关知识】
豚尾猴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平时群体成员之间常用抬眉、眯眼、撅嘴等方式交流情感,也经常互相理毛,表示亲昵。
2006年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北部的那基斯灵长目动物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豚尾猴不仅会说话,而且还带有“口音”,当然它们说的并不是人的语言,这项研究的结果使科学家们对灵长目动物所具有的语言通讯系统的复杂性感到十分惊奇。
该中心的科学家认为:“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能够指明事情及事情如何进行。
而豚尾猴就具有这种能力。
他们发现一只名叫普罗法妮蒂,英文原意就是“使用亵渎的言语”,的雌性幼仔和它的同类能用不同的声音和频率表达意思,从“妈妈,我的姐姐在推我!”的哀诉,到“有一只陌生的大猴子在打我!”的悲鸣。
在野外,它们对不同的危险会发出不同的尖叫声,一种声音可能表示有一只豹潜伏在附近,另一种声音则可能表示有人类在威胁它。
由于它们生活在树叶遮蔽的丛林中,互相能听到喊叫声但看不见,所以还必需要能区别口音。
不同的家庭的豚尾猴在口音上有细微的差别,这一点很重要,比如雌兽听到自己的幼仔的喊救声,必然会比听到其他同类的喊救声更迅速去救援。
当然,未经训练的耳朵是无法区分不同口音的。
这个研究中心的两位科学家可以听出是他们研究的每个豚尾猴家庭发出的声音,准确性为90%。
他们在研究中把声音转变为图像记录下来,结果表明每个豚尾猴的家庭的说话的频率、音调、音高、和声都不一样。
现在科学家们还不知道这种口音是遗传的还是后天学习的,他们打算用让一个豚尾猴的家庭抚养另一家庭的幼仔,然后观察幼仔用什么口音说话的方法来进一步研究。
由于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猴类和其他聪明的哺乳类动物在碰到危险时的尖叫只不过是情绪的表
露,所以这个中心的研究结果是很有意义的。
而且,尽管一些高级灵长目动物在人类的强化训练下可学习另一种语言,但在自然界,除人类外,还没有任何动物能学习另一种语言。
所以,如果该中心科学家的进一步试验能证明豚尾猴能学习另一种口音,则以前的观点就要修正,研究豚尾猴的这种行为对于了解人类语言的诞生也很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蜂猴的图片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