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山东省济南市济北中学高一历史第一学期11月质量
检测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料记载:“鬼谷子(战国时期楚国人)云:‘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
’”
这可用于说明战国时期()
A.司南主要用于采玉业 B.楚国人发明了司南
C.司南已用于社会生活 D.郑国玉石加工先进
2.考古发现,江苏宁镇地区早在 7000 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为组合的简易农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的出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
据此可知()
A.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史实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
C.实物发掘是对史实的唯一补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3.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
这种变化说明()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4.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
A.抵御了匈奴侵扰 B.削弱诸侯国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 D.有利于巩固统一
5.商鞅变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为了确保以君主专制为轴心的国家政治制度,并且希望以此控制社会财富的流通,从而达到垄断物质资源配置的权力。
下列措施能实现其意图的是()
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C.废井田,开阡陌 D.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
6.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
”这首诗称赞的是()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7.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③相对减轻农
民的劳役负担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8.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
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③都对儒
家学说进行打压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某博物馆收藏了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砖文写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经学者推测为秦朝文物。
该文物印证了秦朝()
A.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B.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C.社会稳定,人民富裕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0.元代,为适应市井演唱的需要,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
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由此形成了()A.汉调 B.杂剧 C.京剧 D.昆曲
11.元世祖沿用金国行尚书省的旧例,在朝廷设立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
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和征伐事务。
比如,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等,就是这一类型。
这说明元初行省()
A.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B.违背了郡县制的精神
C.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2.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
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
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
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13.下表为公元 647 年唐王朝在漠北设置的部分机构。
这些机构的设置()
A.扩大了唐朝的疆域统治 B.表明唐朝加强了对漠北地区的控制C.增加了唐朝的赋税收入 D.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直接管辖14.右面为中国古代某政权迁都路线图。
这次迁都旨在()
A.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 B.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加强对黄河流城的控制 D.加快匈奴族的封建化
15.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16.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
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
两朝营建洛阳(邑)都()
A.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 B.反映了政治中心的东移
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旨在控制前朝残余势力
1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令在盐铁产区设立盐官铁官,盐官设置遍及28郡国,铁官设置遍及10郡国,严禁私人煮盐铸铁。
这一举措有利于()
A.推广汉初经济政策 B.扩充地方郡国实力
C.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8.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工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
材料充分表明()
A.士阶层心怀天下 B.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C.统治者开放包容 D.诸子百家争论共鸣
19.《后汉书·蔡伦传》记载:“缣(细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
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据材料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②东汉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③社会需要推
动了科技进步④“蔡侯纸”的出现推动了纸的普及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20.地方行政区划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重要方式,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主要经历了秦汉郡、县两级,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三级。
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
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地方行政机构极不稳定 B.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C.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削弱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2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
”材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
A.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 D.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
22.“自魏晋重中书之官,居喉舌之任,则尚书之职,稍以疏远。
至梁、陈,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
”这说明魏晋南朝时期()A.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制度化 B.中枢机构异变利于皇权加强
C.制衡机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中央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23.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
”下图是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它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
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档案文书
24.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25.下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A.政府官员的素养不断提高 B.国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封建王朝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D.科举制录取标准逐渐放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史记·平淮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秦末农民起义摧毁了秦代商人地主的政权,同时在客观上缓解了土地问题的严重性。
一方面,在战争中农民大量死亡减少了人口的数量;另一方面,旧的土地所有者随着政权的崩溃也抛出了大量的土地。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这是历史对刘邦的苛刻要求,也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背景。
——陈苏镇《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汉高帝五年,诸侯王领22郡,刘邦自领24郡,而高帝十二年,诸侯王领38郡,中央直辖15郡。
7个诸侯王国的封地,不仅占据了当时汉朝整个疆域的一半,而且还是位于汉疆东部最富庶的地区。
相比之下,此时由高帝刘邦所亲自统辖的汉郡却只有15个,比高帝五年异姓诸侯王国存在时的汉郡领域还小。
——葛剑雄、李晓杰《地图上的中国历史·疆域与政区》材料三
在中原种族四周的诸种族中,尤以北方的匈奴对中原政权的威胁最大。
楚汉之际,“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于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
他们“东击东胡”,“灭东胡王”,“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征服了北部大片土地。
……其领土南缘最接近中原政权的中心,所以总是弯弓跃马,南侵中原。
——吕思勉《西汉大历史》西汉王朝建立之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如果某一天你穿越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针对当时情况,你会向刘邦提出哪些建议?并说明理由。
(要求:建议明确,理由充分,至少提两条建议。
)
27.(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前期的一百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等活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唐气象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6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材料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材料三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
——《孟子·尽心下》材料四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1)材料一到材料四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和谐社会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出其侧重点。
(8分)
(2)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4分)
29.(16分)汉武帝、唐太宗均是中国古代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是一位具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他即位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拓疆活动:北击匈奴,收复北方许多失地;沟通西域,将西域纳入汉朝的控制之内;南平越族,设立许多新的郡县;经略西南夷,设立郡县,开辟交通,加强了各族、各地区与中原王朝的联系与交流;出兵朝鲜,设立郡县。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汉王朝的疆域空前扩大。
——摘编自石青《试析汉武帝的治疆政策》材料二
在中国帝王之中,李世民可算是最具人身方面吸引力的一位。
……他有恻隐之心而又好奇心重,不惧危难也不辞劳瘁。
唐太宗摒弃旧时惯用的民族分化的做法,把“抚九族以仁”当作“君之体也”。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汉武帝的拓疆举措。
(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抚九族以仁”的具体史实。
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汉武帝和唐太宗治国举措的共同影响。
(1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