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二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某某二中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4月考试高一历史卷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
”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2、依据雅典法律,任何自由人无权任意杀死奴隶,奴隶主人之外的其他人也无权随意侮辱和伤害奴隶,奴隶在受到虐待忍无可忍之际,还可以逃到提修斯神庙和复仇女神神庙寻求庇护并要求更换新的主人。
这表明()
A.奴隶获得了基本的人权保障 B.雅典法律成为奴隶追求解放的武器
C.自然法原则得到了普遍体现 D.自由民的权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钱乘旦教授将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现代化道路总结为三条:一是以____国为代表的渐进改革之路,即通过不断的改革、妥协完成政治现代化的道路;一是以____ 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之路,暴力色彩浓厚,反复而跳跃;一是____国式道路,其特点是新生社会力量在现代化过程中丢失主动权,旧的社会统治集团主导国家现代化,最终将国家引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划线处依次应为()
A、英、法、德
B、英、美、俄
C、法、美、德
D、日、中、俄
4.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
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这场战争”指的()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某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颁行,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具体内容更是缺乏了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颁发上
谕,准允将《某某条约》、《条约》印刷成册,颁发各省。
这说明()
A.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有限 B.闭关锁国体制对不平等条约有抵制作用C.清政府对条约体制从不接受到逐渐认同 D.列强的侵略促进了清政府政治公正透明6.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7. 路透社1938年4月9日电:“英国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某某—某某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
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
”上述报道的战役() A.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极大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D.成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
8.据中国军事科学院专家曲爱国的研究及越南政治家黄文欢的回忆录:在越南抗法战争期间(1946—1954),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向越共提供军事援助的国家,在武器和装备和后勤配合方面,是按“要多少给多少”的指示办。
是这么告诉过胡志明的:我们是一家子。
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这体现当时中国外交政策主要特点是() A.重点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外交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 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10.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意味着()
A.美国成为全球世界霸主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欧洲与美国、日本三足鼎立 D.中国成为世界大国
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12. 明朝万历年间,我国东南地区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这些现象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促使农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促进佃农地位的提高
C.促使佃农所受地主剥削大大减轻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13.清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1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A.③④①② B.④②③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15.《汉书•食货志》记载: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以下对材料中的耕作方法叙述不恰当的是()
A.使用该耕作法后,一年两熟制形成 B.该耕作法提高了粮食产量
C.该耕作法是垄作法的发展 D.这是一种保苗抗旱的耕作方法
16、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某某震泽镇及附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某某有制瓷窑1000多座。
综合分析这些现象,可以直接说明的结论是()
A.地区性社会分工扩大 B.资本主义萌芽出C.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17.《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18.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9.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l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
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A.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20.下表为《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比较》,由本表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A.巩固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外向特征 D.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21.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B.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C.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22、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X围 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23、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
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
A.重商主义盛行 B.商品经济畸形繁荣C.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吏治腐
败,贪污猖獗
24、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
这一结论的是( )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冶矿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某某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某某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某某
25、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右图(《清明上河图》局部)场景的是 (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二、非选择题(25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东京梦华录》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X。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南宋《梦粱录》载:“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陆游在《杂赋》中提到:“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
材料二 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考古专家认为,“南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
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8分)
材料三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2)结合材料三,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9分)
材料四“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二程’之‘洛学’出,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与西洋文艺复兴时代知识人的自觉不无相似之处。
”——内藤某某,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材料四中内藤某某和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宋代历史地位认识有何不同?《全球通史》中“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生产了爆炸性的影响”是指什么?(8分)
答题卡(4、30)
某某:得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二、非选择题(25分)
26.(1)(8分)
(2)(9分)
(3)(8分)
某某省上高二中2017届高一B部实验班历史周练答案(4、30)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
1——25: DDABC DABCB CDCBA ABDCD BDBCD
二、材料题(25分)
26、答案:
(1)突破坊市界限;打破时间限制;“草市”上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海外贸易兴盛。
(8分) (2)促使市民阶层产生,出现了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促进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
(9分)
(3)区别: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
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爆炸性影响”: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