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中村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中村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全职主夫毕淑敏
早上,告别伊利诺伊州的小镇,出发到芝加哥去。
行程的安排是:我和安妮先乘坐当地志愿者的车,一个半小时之后到达罗克福德车站,然后从那里再乘坐大巴,直抵芝加哥。
早起收拾行囊,在岳拉娜老奶奶家吃了早饭,安坐等待车夫到来。
私下揣摩:今天我们将有幸与谁同行?
几天前,到小镇来的时候,是一对中年夫妇接站。
丈夫叫鲍比,妻子叫玛丽安。
丈夫开的车。
玛丽安面容疲惫但很健谈。
我说,看你很操劳辛苦的样子,还到车站迎接我们,非常感谢。
玛丽安说,疲劳感来自我的母亲患老年性痴呆十四年,前不久去世了。
但照料母亲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母亲去世了,我一下子不知道干什么好了。
你猜,我选择了怎样的方式悼念母亲?
我想出的办法是竞选议员,玛丽安说。
玛丽安沉浸在对自我远景的设想中。
她说,我要向大家呼吁,给我们的老年人更多的爱和财政拨款。
服侍老人不单是爱老年人,也是爱我们每一个人。
我到处游说……
我对玛丽安生出了深深的敬佩。
有了来时和这位“预备役议员”的谈话,我就对去时与谁同车,抱有了浓烈的期待。
车夫来了。
一个很高大而帅气的男子,名叫约翰。
一见面,约翰连说了两句话,让我觉得行程不会枯燥。
第一句话是:出远门的人,走得慌忙,往往容易落下东西。
我帮你们装箱子,你们再好好检查一下,不要遗漏了宝贝。
我迅速检点了一番自己的行囊。
乖乖,照相机就落在了客厅的沙发上。
第二句话是:你的箱子颜色很漂亮。
它不是美国的产品,好像是意大利的。
我惊奇了。
惊奇的是一个大男子汉,居然在记忆中储存着女士箱子的色彩和款式的资料,并把产地信手拈来。
我猜想他可能是百货公司的采购员,于是询问他的职业。
约翰把车发动起来,他的车非常干净清爽。
他一边开车一边回答:我的工作嘛,是足球教练。
我自作聪明地说,赛球的时候走南闯北的,所以你就对箱子有研究了。
约翰笑起来说,我这个足球教练,只教我的三个孩子。
我有三个男孩,他们可爱极了。
他说着,竟然情不自禁地减速,然后从贴身的皮夹里掏出一张照片,转手递给我们。
三个如竹笋一般修长挺拔的孩子踩着足球,笑容像新鲜柠檬一样灿烂。
约翰说,我的工作,就是照顾我的三个孩子。
我接送他们上学,为他们做饭,带他们游玩和锻炼。
我的邻居看到我把自己的孩子带得这样好,就把他们的孩子也送到我这儿训练,我就多少挣一点小钱。
但绝大多数时间,我是挣不到一分钱的。
因为我不好意思领工资。
我是全职的家庭主夫啊。
我赶快把自己的脸转向窗外。
因为我无法确保自己的五官不因巨大的愕然而错位。
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我怕我不合时宜的语调,出卖了我的惊讶。
我说,你的妻子是做什么的?
约翰说,法官,她是法官,在我们这一带非常有名气的法官。
我说,那你这样……没有工作,对不起,我的意思是在家里……的工作……她心理平衡吗?
约翰很有几分不解地说,平衡?她为什么不平衡呢?这是一种多么好的组合!她那么喜欢她的孩子,可是她要工作,把孩子交给谁来照料呢?当然是我了,她才最放心。
我顾虑再追问下去会有些不敬,但我实在太想知道答案了。
我说,我还想问问,您心理平衡吗?
约翰说,我?当然平衡。
我那么爱我的孩子,能够整天和我的孩子在一起,我是求之不得的。
世上不是每个男人都有这样的福气的。
他们不一定能娶到我夫人这样能干的女子,我娶到了,这是我的天大的运气啊。
到了车站,当我和安妮把所有的行李搬了下来,和约翰友好地招手告别,突然安妮一声惊叫:天啊,我的手提电脑……哪里去了?
约翰不慌不忙地说,别急,很可能是落在岳拉娜老奶奶家了,待我问问她。
约翰拨打手提电话,果然,电脑是在岳家。
怎么办呢?那一瞬,很静。
听得见枫树摇晃树叶的声音。
从车站到我们曾经居住的小镇,一来一回要三个小时,约翰刚才还说,他要赶回去给孩子们做饭呢!
我们看着约翰,约翰看着我们。
气氛一时有些微妙和尴尬。
临行之前,他再三叮嘱我们,现在不幸被他言中……
他此刻的表情,我真的无法确切形容,他是那样的“贤妻良母”,温暖的笑容,耐心而和善。
他很轻松地说,不要紧。
你们不要着急,我这就赶回小镇。
照料我的孩子们吃完午饭,我就到岳拉娜老奶奶家取电脑,然后立即返回这里。
等着我吧。
在这段时间里,你们可以看看美丽的枫树。
只有伊利诺伊的枫树,是这样冷不防地就由黄色变成红色的了,非常俏皮。
离开了这里,你们就看不到如此美丽的枫树了。
约翰说着,挥挥手,开着车走了。
我和安妮坐在秋天的阳光下,看着公路上约翰的车子变成一只小小甲虫,消失在远方。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匠心独运,用来去伊利诺伊州的小镇这一情节,将一个昔日家庭主妇,一个当下全职主夫,通过志愿者车夫这一身份联系在了一起。
B.玛丽安虽着墨不多,却是作品中的灵魂人物,她原来在家庭中服侍患老年性痴呆的母亲,后来用投身政治服务社会的方式来悼念去世的母亲。
C.约翰一见面就将箱子的产地信手拈来,他的职业敏感显露无疑,不仅让“我”感受到其待人接物的得体,更让“我”觉得此行不会有后顾之忧。
D.约翰三个儿子“笑容像新鲜柠檬一样灿烂”,邻居也将孩子送来训练,这才平衡了他与身为法官的妻子之间的巨大差异,也让“我”充满敬佩。
E.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事件琐碎平凡,却能推开平淡,以情动人,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彰显了其性格特质和精神品质。
5.第一段中说,“一个半小时之后到达罗克福德车站”,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6.文章在刻画约翰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4.AE(B项1分,A项2分,E项3分,)
5.(4分)①引出了身为志愿者的中心人物约翰;②照应了后文取电脑往返需要三个小时的细节;③为后文安妮落下电脑后出现的尴尬气氛埋下了伏笔,从而刻画了约翰热心助人的品格。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
6.(5分)①热心助人,耐心和善。
在家务繁忙之际,仍然参加志愿者活动;得知电脑落下后,面无愠色,仍不辞辛苦往返三小时帮我们去取。
②幽默风趣,诗意浪漫。
在探讨职业时笑称自己是足球教练;提醒我们在他去取电脑的三个小时之中,欣赏伊利诺伊的枫树。
③热爱家庭,安然坦率。
热爱妻儿,自足于家务,自乐于相妻教子。
④为人细心,做事干练。
再三提醒我们不遗漏宝贝;熟知女士箱子的色彩和款式,对其产地信手拈来;车子干净清爽。
(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
4.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5.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简析第一段中“一个半小时之后到达罗克福德车站”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
内容上看,这句话交代了行程及所需的时间。
从结构上看,引出引出了身为志愿者的中心人物约翰,也为后文安妮落下电脑后出现的尴尬气氛埋下了伏笔,从而刻画了约翰热心助人的品格。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情节的作用总的来说主要从它与刻画人物、情节展开、表现主题的关系上考虑。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6.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本题只要概括出特点就可。
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1)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2)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
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
那些唧唧声,好似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
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
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3)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源源不断地传诵出来。
(4)唧——唧——啾——啾——
(5)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6)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
但倘若把眼睛闭起来,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
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抑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7)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8)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神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9)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
啾——啾——,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
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
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10)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是大地的声音。
(11)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
这无言的故乡,就生长着无数生命。
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12)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
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
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
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13)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14)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集中笔墨写虫鸣,是因为秋虫动人的唧唧声引发了他对过往岁月的感喟,并在平心静气聆听虫鸣的过程中获得了深沉的体悟。
B. 作者笔下秋虫的鸣叫声构成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它们高低错落,节奏分明,既具有韵律美,又似乎蕴涵情意,触动了作者心灵。
C. 秋虫不辞辛劳夜夜长鸣,或呼朋引伴,或促膝长谈,在作者看来是为了抓紧时间及时行乐,使短暂的生命具有丰富的生活内容。
D. 文章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既充满感情地描摹了“我”所听到的各种各样的秋虫声,也由此引发出关于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8. 围绕着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第(11)段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C
8. ①意识到时光在秋虫的唧唧声中流逝,“我”深悔从前粗心大意,虚掷光阴;②在倾听虫鸣声的过程中,“我”的心灵与大自然的节拍相应和,为之陶醉;③“我”因促织之声“惊诧”“激动”,展开联想,赞美秋虫顽强的生命力与海阔天空的精神世界。
9. ①从实写秋虫之声联想到无数生命的生长,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意蕴;②综合运用拟
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强调虫子乃至大地上一切微小生命的顽强,使文章更具感染力;③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既形象地诠释了“大地的声音”的内涵,又引发后文对虫子们精神世界的探索和赞颂。
7. 此题考查综合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D.“抓紧时间及时行乐”错。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8. 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整合要点。
做这道题,首先要梳理文章中含有作者思想感情倾向的句子,然后整合概括。
要抓住抒情议论和下结论的句子和词语。
比如“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抑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
呢。
”“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等等。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
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
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9. 此题考查结构安排,考查某段的作用。
此题可以从内容、手法、结构三方面回答。
内容上概括段意:从实写秋虫之声联想到无数生命的生长。
手法分析:拟人、反复,突出强调虫子乃至大地上一切微小生命的顽强。
上下文结构,因为在中间段落,自然想到承上启下,然后具体解说。
点睛:文章中段落内容的作用: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文章中结构的作用:开头:1、开篇点题;
2 、设置悬念;3、引起下文; 4、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中间:1、承上启下;2 、照应开头;3、做铺垫; 4、埋伏笔; 5、对比。
结尾:1、照应题目;2、首尾呼应;3、是文章结构更严谨完整; 4、照应前文; 5、总领全文。
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安身立命之道
“安身立命”作为一个成语,出自禅宗。
《景德传灯录》有这样的记载:僧问:“学人不据地时如何?”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然而“安身立命”作为一种学理,则出自儒家。
孔子在《论语》中,已谈到“安”。
宰我觉得守丧三年太长了,孔子申斥宰我“不仁”,丧礼之所以规定守丧三年,理由就在于一个“安”字。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安”,指的是情感的安顿、精神的安顿。
《论语》也谈到“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身”指的是人的行为践履,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
关于“立”,孔子的说法是“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就是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
关于“命”,孔子的说法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命”,指的是君子应有的使命感。
到孟子这里,则形成了儒家关于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孟子把人性善视为安身立命之道的内在依据,而“天道诚”则是他为安身立命之道指出的超越指向。
他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所谓“思诚”,就是以“天”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扮演好天民的角色,力求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至于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孟子不可能选择外求的认识路线,只能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他称之为“求其放心”。
他指出,人之所以流于不善,并非人的本心所致,而是人不肯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
宋明理学家吸收了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创立了儒学的新形态,他们十分重视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对其做出深刻的阐发,使之在学理上臻于成熟。
他们倡导的“孔颜之乐”、“圣人气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复尽天理”、“发明本心”、“致良知”,都是关于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具体说法。
经过理学家的阐发,儒学不但可以治国,还可以治身和治心。
人们寻找精神生活方式,可以选择外在的路向,也可以选择内在的路向。
如果选择外在路向,会形成宗教的精神生活方式,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
这种精神生活方式通常会否定人生的价值,如基督教有原罪说,佛教也有“人生是苦”的说法。
按照外在超越的路向,人无法自己实现超越,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
儒家所选择的是内在超越的路向,找到了一种哲学的精神生活方式,就是从内在性出发,肯定人性中具有崇高价值,肯定人具有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这种内在超越,完全靠自己努力,“我欲仁,斯仁至矣”,不必指望外力的拯救。
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具有包容性,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实行现代转化,可以成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宰我认为守三年丧时间太长,孔子则认为人生下来要三年才能离开父母怀抱,只有守丧三年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安”。
B. 孟子把人的内在修养作为进入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路径,并形成了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比较系统的说法。
C. 宋明理学家多方吸纳理论成果,创立的新儒学对“安身立命”思想有更进一步的阐发,使之也具治国、治身、治心的作用。
D. 基督教、佛教认为人必须靠救世主或佛来拯救,这是外在超越;儒家认为人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这是内在超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中的一些话语,对“安身立命”做了比较具体的解释,使之成为一种学
理。
B. 文章对寻找精神生活的两种方式“外在路向”和“内在路向”进行了分析,指出儒家“安身立命”思想是一种内在超越。
C. 文章展现了“安身立命”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发展脉络:禅宗提出——孔子《论语》分析——孟子发展——宋明理学家完善。
D. 文章分析了“安身立命”出现、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儒家安身立命之道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资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身立命”的实质是把精神安顿与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确立人生的价值取向,承担君子应有的使命。
B. 孟子选择内求的心性修养路线,是因为他相信人的本性都是好的,只要下功夫寻回业已失掉的本心即可。
C. “安身立命”思想从产生至今都是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精神生活。
D. 对于现代中国来说,继承发展儒家“安身立命”思想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参考答案:
1. D
2. C
3. D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分析,D项“才能到达彼岸世界”说法有误。
从文中来看,“如果选择外在路向”,才会“把超越的目标定位在彼岸世界”,而内在超越的目标是自我完善。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对“安身立命”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梳理有误,从文中第一段开头可知,作者认为出自禅宗的只是“安身立命”这个成语,而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安身立命”则出自儒家。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从文中来看,作者认为在现代可以倡导继承儒家的“安身立命”思想,但D项中“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一只鸟),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古代的大力士)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
8、“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一句中,“诸”字的正确意思是()(3分)
A、代词,意为“第一个(人)”
B、兼词,相当于“之于”
C、兼词,相当于“之乎”
D、代词,意为“每一件(事)”
9、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子服桀之服服:动词,穿着
B、人病不求耳病:只怕
C、子归而求之,有余师余师:我的老师
D、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先,在……之前。
先长者,即抢在长者的前面。
10、“食粟而已,如何则可?”一句的正确意思是()(3分)
A、吃粮食罢了,怎么去对付呢?
B、只有粮食罢了,让我怎么办呢?
C、吃的粮食就只有这些,怎么才会更多一些呢?
D、我只会吃饭罢了,怎样才能成为有道之人呢?
11、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
(2)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12、这段话阐述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主张?请简要说明。
(10分)
参考答案:
8、C 9、C 10、D
11、(1)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
(2)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
12、以孟子之言,做一个圣人并不难,只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少成多,便会成为圣人。
那么为什么世上之圣人如此少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多数人的心灵更容易追名逐利而放弃理想境界之故。
礼之规则,义之正气,廉之品德,耻之爱憎,在如今拜物教的冲击下都已烟消云散了,谁还去追求那个看不着,摸不着,即不能裹腹又不能充饥的理想呢?当代的人们多愿意模仿尧舜的样子穿其衣,食其味,说其话,就是不愿意效仿其行。
此为社会之悲哀!尧舜之人的或缺到底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了,否则,现在就不会重提“公民道德建设”问题。
重建良好社会道德风尚,不能只说,更要身体力行,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