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与王勃的文学创作16第二章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王勃是初唐著名作家,学术界对这样一个在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人关注比较多,也出了很多的成果。

本文试图打破传统,从王勃的漫游活动对他文学成就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对他进行研究,对王勃文学创作进行原生态的研究。

本文分以下四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探究漫游的缘起及其与文学的关系。

本章界定漫游的概念,考察漫游与其他各种形式游历的区别与联系,探求漫游的起源与发展,论述漫游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与其他形式的游历相比,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更加紧密。

本章最后还对唐前纪游作品进行了大略的概述。

第二章主要论述王勃的漫游经历及其创作活动。

本章先论述唐初漫游之风逐渐兴起这种文化现象。

接着详细考察王勃的漫游经历,以王勃作品为证,尽量把王勃行迹落到实处。

最后论述王勃在漫游中的创作活动。

第三章对王勃漫游时期作品进行的论析。

本章分诗歌、辞赋、序文、碑文四个部分析论。

第四章论述漫游的文学史意义。

从初唐时期开始,漫游在文人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漫游与其他诸种因素共同推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唐代之后漫游活动和文学创作的关系一直比较密切,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一直持续。

本文旨在从漫游这一角度切入对王勃及其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对王勃漫游过程中的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论述,这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王勃及其时代文化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初唐文学王勃漫游文学创作
Abstract
Wang Bo is a famous wri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The academic cir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writer which enjoys a good reputation, also produced many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reak the tradition, and conducts the research form this angle which the wanders influence his literature achievement. This article contents four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quired into the origin of wander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wanders and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limits the concept of wanders, inspects the difference and the relation with wanders and other kinds of travels, seeks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nders, elabor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wanders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Compare to other forms of travels, the relation between wanders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relations is closer. This chapter finally also makes slightly analysis with the travel note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experience of Wang Bo‟s wanders and his creations. This chapter first elaborates the kind of cultural phenomenon of wand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After that we inspect the Wang Bo‟s experience in detail with works,and make his whereabouts clearly as far as possible. Finally we elaborate the creation of Wang Bo.
The third chapter makes analysis to the work of wanders.This chapter minutes poetry, prose poems, preface, inscribed text.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s the literature significance of wande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ang dynasty, the wanders become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for writers.The wanders other various kind of factors advanced the literatur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After Tang Dynasty the wanders activity and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relations continuously quite is close.The wanders continuously continues to influence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This article is for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of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from this
angle of wanders.It carry on the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he elaboration of his literary work unifing the time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Wang Bo.It has the certai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us who thoroughly know Wang Bo and its the time culture.
Key words: literature of Initial Tang dynasty ,Wang Bo, wanders,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漫游之缘起及与文学之关系 (5)
第一节漫游之界定 (5)
第二节漫游之起源与发展 (7)
第三节漫游与文学创作之关系 (11)
第四节先唐纪游之作概述 (14)
第二章王勃的漫游经历及其创作活动 (16)
第一节入唐漫游之风渐起——王绩、四杰及其他 (16)
第二节王勃的漫游经历 (18)
第三节王勃在漫游中的创作活动 (24)
第三章王勃漫游时期作品析论 (29)
第一节诗歌 (29)
第二节辞赋 (33)
第三节序文 (36)
第四节碑文 (39)
第四章漫游的文学史意义 (42)
第一节漫游与唐代文学的繁荣 (42)
第二节唐代之后漫游之风的延续 (45)
结语 (47)
主要参考文献 (4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
致谢 (51)
引言
引言
王勃是初唐著名作家,被列于“初唐四杰”之首位。

历史上对这位少年才子的议论很多,生前身后都享有很高的荣誉,同时也有些非议。

近代以来,学术界对这样一个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人关注也比较多,出了很多的成果。

我们在本文中试图打破惯例,从王勃的漫游活动对他文学成就的影响这个角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关于王勃的生平,整个20世纪以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

关于他的生卒年聚讼尤甚。

傅璇琮先生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卷和第五卷分别对王勃生平进行研究,材料丰富,论证严谨,认为王勃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仪凤元年(676年),与刘汝霖、岑仲勉说同,本文采用此说。

关于王勃行年事迹的论文主要有:徐俊《王勃行年辩证》(《文史》第27辑)、张志烈《王勃杂考》(《四川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王气中《王勃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

关于王勃地域诗文创作的论文主要有:王气中《王勃在四川的创作活动-兼论初唐的士风与文风》(《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王建《王勃与嘉州》(《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7期)、史实《试论王勃的旅居蜀地之文》(《天府新论》1996年第2期)、李松庵《王勃两次来广州与宝庄严寺碑》(《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管遗瑞《王勃在彭州的创作》(《成都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等文。

王勃文集整理情况:杨炯《王子安集序》记载有二十卷,《崇文总目》及《宋史·艺文志》著录三十卷,《容斋四笔》说有二十七卷,诸说不一。

但旧本都已佚,明嘉靖时张逊业刊《王勃集》(诗)两卷。

崇祯中,张燮以此本为基础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十六卷。

清同治年间,蒋清翊又辑补一些诗文,作《王子安集笺注》二十卷。

后杨守敬《日本访书志》著录古钞卷子本《王子安集》一卷,有佚文十三篇。

罗振玉又辑有《王子安集佚文》一册,共二十四篇。

今人汪贤度以蒋清翊之笺注二十卷,补注一卷,附之以罗振玉《王子安集佚文》一卷和《王子安集》校记、刘汝霖所作《王子安年谱》,合成《王子安集注》一书。

又陈尚君《全唐
漫游与王勃的文学创作
文补编》卷一五录不见于《王子安集注》文七篇。

此外见于陈尚君《全唐诗补编》的有王重民《补全唐诗》诗二首;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卷一诗十一首;陈尚君《全唐诗续拾》收诗二首。

王勃诗歌研究,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史和论著主要着眼于王勃在近体诗成立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

有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胡云翼《唐诗研究》等论著论及。

五六十年代,对王勃诗歌研究有所拓展,论及王勃诗歌对传统的继承、对题材的开拓和诗歌风貌的独创性。

游国恩本《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本《中国文学史》等论著论及。

八十年代以后对于王勃诗歌研究更加细致和深入,文学史、诗歌史著作较多关注王勃诗歌艺术成就,乔象中、陈铁民《唐代文学史》、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等论著论及。

这一时期,单篇鉴赏的文章也比较多,尤其是关于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

综论王勃诗歌的有刘道明《论王勃诗对唐诗发展的贡献》(《黄淮学刊》1989年第1期)、董瑞霞《浅论王勃的诗歌风格及其成因》(《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关于王勃文研究,主要集中在王勃《滕王阁序》一文。

这篇文章是王勃的代表作品,又因为历史上对于王勃何时创作此文一直有争议。

一说为十四岁所作;另一说为二十六岁时所作。

现在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后者。

由于王勃的文章是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诸种文学史都有论及,但多注重论述王勃以《滕王阁序》为代表的骈文对六朝文的继承与创新。

单篇文章主要有:刘尚林《骈文早衰而清音独远-读〈滕王阁序〉》(《文史知识》1991年第12期)、白承锡《王勃〈春思赋〉和〈采莲赋〉论略》(《古典文学知识》1993年第3期)等文章。

综上,对于王勃的生平和行年事迹的研究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也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王勃诗文作品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较为全面。

也有一些文章专门讨论王勃的地域诗文创作,但这一方面成果较少,而且不够全面。

前代学者大都是从时间的维度去考察王勃诗文创作,关注王勃从南北朝文学到唐代文学的转型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和他所作出的贡献,而综合研究王勃漫游活动和漫游活动对王勃文学创作影响的论著尚未见到。

在王勃短短的二十六年生命中,曾经进行过三次漫游。

考之王勃作品,可以看到他的创作高峰期恰好就是他外出游历的时期。

翻开南北朝隋唐史,可以看
引言
到在王勃之前的文人中,几乎没有人进行过此类自觉的漫游。

本文的立足点就在于研究王勃漫游与他的文学成就之关系,再现王勃所生活的立体社会图景,凸现“漫游”这一行为在王勃文学创作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并由此扩大到追寻“漫游”这一特殊行为在盛唐时代文学繁荣的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试图发掘漫游的文学史意义。

只要检阅一下人类生存的全部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日常一事例种种兴趣和它们的满足有极大的复杂性。

首先是广大系统的身体方面的需要,规模巨大组织繁复的经济网,例如商业、航业和工艺之类,都是为着满足这些需要而服务的。

比这较高一层的就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等级划分,以及整个庞大的国家机构。

接着就是宗教的需要,这是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而从教会生活中得到满足的。

最后就是分得很细的科学活动,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

艺术活动,对美的兴趣,以及美的艺术形象所给的精神满足也是属于这个范围的。


王勃漫游活动,是属于黑格尔所说的对于美的兴趣和追求。

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这是一种终极追求,是超越了物质、权利、宗教等诸层面之上的对知识和美的人生追求。

人们选择漫游,有的也可能是因为在现实中所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选择离开是解决现实矛盾的一种方式。

凡是始终都是只有肯定的东西,就会始终都没有生命。

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只有通过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

如果它停留在单纯的矛盾上面,不解决那矛盾,他就会在这矛盾上遭到毁灭。


漫游满足了人们对未知地域事物的好奇感,使人们能够欣赏美景奇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也会使人生的苦闷解脱。

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中有些游人有着现实的功利目的,例如学习、经商、求官等等。

这种远离,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获得了自由——从身体到心灵的完全自由。

作为著名文人的王勃不是普通游览者,他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他心中的情感恰好在奇山秀水那里找到了契合点,遂喷薄而出,文思泉涌,
①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②同上,第124页。

漫游与王勃的文学创作
不可抑止,成就非凡。

他的游历,可以说是对自己艺术生命的发现和肯定。

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生命”其实就是“活动”。

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愈有价值。

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受环境需要的限制;艺术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人活动而人自己高兴去活动。

在有所为而为的时候,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时,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王勃正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在王勃以后的盛中唐文人中,漫游几乎成为了一时风尚,很多的艺术作品,正是在这种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王勃可以说是开一代漫游之风气的先行者。

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117-118页。

第一章漫游之缘起及与文学之关系
第一章漫游之缘起及与文学之关系
第一节漫游之界定
本文探讨王勃漫游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漫游是指自由的、随意的、无拘无束的旅行,也就是《辞源》里所说的随意游玩的意思。

据笔者所见,最早把“漫游”作为随意遨游这个意思使用的是唐元结《漫酬贾沔州》诗:“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

”《喻旧部曲》诗:“漫游樊水阴,忽见旧部曲。

”但唐人使用这个词还比较少见,宋元人使用这个词就比较多了,如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云:“陈孝女者,钱唐人也,父业儒,尝受勇爵,漫游江、淮间。

”①还有使用漫游作为诗歌题目的,如宋洪朋撰《洪龟父集》②卷上有《漫游》诗二首。

还有用作诗文集和杂著书名的,如南宋胡仲弓有《苇航漫游稿》,明代黄元恭著《漫游集》等等。

元陆友仁《研北杂志》卷上:“所过虽兔穴鸟道、人迹所不及,必皆穷搜极览,以尽其意,随辄疏录,名之曰《山水漫游记》”③。

从其对书名的解释可知他所理解的漫游概念已与今人的理解差不多一致了。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宋元时代漫游作为随意游玩的意思已经被文人所普遍认同和广泛使用,这个含义渐渐也就被固定了下来。

本文所使用的漫游一词,与泛化的旅游概念也是有区别的。

现代学者给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出于审美、游览、商务等非就业的目的而在异地旅行和逗留所引起的一切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总合。

④这个概念当中所包含的“非定居”、“非就业”目的、“异地旅行”这几个内涵,我们所说的漫游也同时具备的,但是现代旅游还包括商业旅游、公务旅游等等,就不包括在本文的漫游概念里了。

这里的漫游是指古代文人进行的随意的游历山川、探寻古迹、观览名胜的旅游活动。

可以把漫游看作为旅游的一类,但两者不是完全等同的。

漫游的重要特征在于随意性。

随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时间上的,一为空间上的。

一般来讲,漫游的时间是非限定性的,一般也比较长,比如王勃在蜀地
①【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381页。

②【宋】洪朋撰:《洪龟父集》,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元】陆友仁:《研北杂志》,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谢彦君、乔正康主编《旅游概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3页。

所漫游的时间长达两年以上,李杜等漫游的时间也都是以年计算的。

在空间上,漫游的地域也是非限定的,一般十分广泛,唐人漫游活动的地域遍及海内,无论是西北的边关广漠,还是江南的灵山秀水,都有所涉及,而且每次漫游从甲地到乙地往往带有随机性。

漫游是一种自由的、随意的、非定居的、非就业的旅行,因此它和古代几种与行走有关的活动应当加以区分。

游宦与游学。

少年士子,拜访名士文人,学习前辈时贤,广结天下朋友,我们称之为游学。

贫寒士子的广泛交游,拜谒达官贵人甚至是一国之君。

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思想和才能得到上层人物的赏识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进入上层社会,我们称之为游宦。

在这种与社会广泛的交往过程中,人们能够开阔眼界,满足求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要。

春秋战国直至汉代,游宦与游学之风十分兴盛。

而漫游一般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与游宦和游学相比,则带有非功利的性质。

因之,游宦与游学不包含在本文所说的漫游概念中。

贬谪。

先秦的屈原,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贬谪诗人。

东汉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

”①在迁谪的过程中,屈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去国怀乡之情,这些作品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地位。

东晋时的谢灵运被贬到永嘉做太守时,也写过很多优秀的诗歌。

《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司徒徐羡之等患之,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

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徧历诸县,动踰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②初唐时代的沈佺期和宋之问本是宫廷诗人,遭宫廷政变被贬逐蛮荒以后,因为生活中的巨大反差,诗风大变,诗歌中贯注了真情实感,所以写出了更有价值的作品。

中唐时政治运动纷繁复杂,被贬谪的文人更多,产生的作品也更为丰富。

漫游不同于贬谪:被贬的官员是受监察和管制的对象,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限制,自由的程度比较低。

例如谢灵运虽然在永嘉“肆意游遨”名山胜水,但是还要加上“徧历诸县”这个条件,他只能在永嘉郡活动,不得逾越这个范围。

被放逐蛮荒的沈佺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南浮涨海鸢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春光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宋之问在从岭南回乡时所作的
①【宋】洪兴祖撰,白化文点校.《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 ,第2页。

诗中说:“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不能回乡,不能回京城,甚至连书信都收不到,这就是他们当时的生活写照。

主体不仅行动上没有自由,甚至精神上也没有自由可言。

但是漫游却是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无拘无束的。

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主动,一被动。

隐逸。

隐逸也对文学创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中以东晋南朝的陶渊明为代表。

陶渊明摆脱了小官僚生活对自己身心的束缚,回到了田园之中,体验普通民众的生活,写出了很多优美的田园诗,开了田园诗一派的先河。

东晋南朝以后,隐逸在文人中也成为了普遍现象。

《晋书》、《宋书》、《隋书》、《北史》、《旧唐书》等正史都专门列了隐逸列传。

王勃的叔祖王绩也是初唐时期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作品在齐梁诗风向唐代诗风的转变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作用。

这些文人的成就和他们的隐逸生活是分不开的。

和漫游的区别在于:“隐逸”一般都是回归,或者异地定居,活动范围却都是有限的。

如王绩弃官之后,活动的范围没有脱离他的家乡这一区域,这与漫游是很不相同的。

其他形式的游历还有求仙访道、取经传道之游。

这两者是道教徒或佛教徒为传教而进行的远游。

两者都出于实际的目的。

当然漫游和以上这些旅行的方式或多或少有着某些共同之处,内容上也有很多交叉之处。

漫游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游历形式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那些旅行的促进和推动。

漫游的产生可能很早,但是它的兴盛却是在诸种游历之后。

游宦、游学等各种游历形式都能够推动文学创作,都能够为文学创作提供题材、背景等,这其中以宦游、隐逸、求仙为甚。

例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郭璞的游仙诗,就是这种活动的结果。

但在文学人才、文学素养的养成上漫游或许具有更大的作用,在创作意识的激发、题材的广泛汲取上或许较其他游历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之漫游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应当更大一些。

第二节漫游之起源与发展
“游行”这一行为,起源很早,大约人类历史发源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人们为了寻求水源、食物,或是躲避野兽的袭击等等,常常会迁徙。

那可以说是
人的一种求生的本能驱使下的迁徙活动,但即使是这样,到了异地或者是途中所见到的景象,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一种新异的刺激。

后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农业社会基本形态的确立,人们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出游,审美或是求知的成分也就增加了。

晋王嘉《拾遗记》卷一:
(黄)帝使风后负书,常伯荷剑,旦游洹流,夕归阴浦,行万里而一息。

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龙鱼鳖,皆能飞翔。

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


晋郭璞《山海经序》:
夫蘙荟之翔,叵以论垂天之凌;蹄涔之游,无以知绛虬之腾;钧天之庭,岂伶人之所蹑;无航之津,岂苍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难与言山海之义矣。


虽然这种记载大部分是出于想象,但可以看得到人们的心理。

那时人们出游,是出于一种好奇的探求未知世界、寻求理想境地的心理,又带有极其浪漫的色彩。

他们看到的是奇山怪水、神龙巨鱼,看到的是世界的瑰丽雄奇。

先秦两汉时代,侧重于文化方面的交游活动逐渐繁荣起来,其形式主要为游宦和游学。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逐渐解体,导致士这一阶层形成,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兴起。

士子们掌握了较高的文化知识,也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国君和各国有权有势的大臣们为了富国强兵,多喜招揽食客谋士为自己服务。

士子们因此游走四方,为主人出谋划策,奔走游说。

游宦与游学的风气因此应运而生。

例如《史记》卷四七:
(孔子)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③又例《史记》卷六九:
苏秦者,东都洛阳人也。

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


①【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拾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晋】郭璞注:《山海经》,四部从刊本。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1909页。

除了私家聚徒讲学之外,从周代开始设置的官学,也一直起着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作用。

这吸引了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往游。

例如《后汉书》卷六○:
(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①《后汉书》卷一一○:
崔琦字子玮,涿郡安平人,济北相瑗之宗也,少游学京师,以文章博通称。

②同时因为秦汉时代选拔官员采用的是辟举制度,学子们也常游走乡里或是游于通都大邑。

这有利于他们获得文名,扩大影响,以知闻于朝廷,获得官职。

《史记·太史公自序》: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汉书》卷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客游梁,梁孝王命与诸生同舍。

相如得与诸侯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这几种为游宦和游学,在很大程度上游宦和游学是相互交融的。

游宦与游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为了求官,为了增进学问、传播思想,目的也十分明确。

有的是出于现实功利的需要,审美的成分比较少。

东晋、南朝时,文人集体游览山水的现象多了起来:
《晋书·王羲之传》卷八○: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叹曰:我卒当以乐死!⑤
《晋书》卷九二:
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
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第1897页。

②同上,第2619页。

③【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第2489页。

④【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529页。

⑤【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210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