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三地理一轮精品资料气候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专题
一、天气与气候
影响天气的因素叫做天气系统,包括气团、锋、气旋和反气旋。
影响气候的因素叫做气候因子,包括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海陆分布、地表植被、地形)、人类活动等,其中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和大气环流。
不同纬度直接导致温度不同,形成了不同温度带,其次导致了三圈环流即气压带风带形成,从而导致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
(一)气压与大气环流
1、气压高低与形成:
(1)气压:单位面积空气柱子的重量。
同一垂直方向上,气压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2)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大陆上夏季气压最低,冬季气压最高,年较差大;海洋相反。
(3)高、低气压“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是都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指相对同一水平面而言。
在近地面,一般气温高气压值低,气温低气压值高。
近地面和上空的高、低气压正好相
反。
(4)高、低气压的形成原因有两种:一是热力原因(如赤道低压、极地高压、热低压、冷高压等),另一是动力原因,由大气运动造成(如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等)。
(5)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
太阳辐射高低纬度的差异,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风:
(1)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产生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力(即风速)与水平气压梯度(气压差/距离)成正比,与地面摩擦系数呈负相关。
(2)气压场中的空气质点,一般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垂直于风向右侧,南半球垂直于风向左侧。
随纬度增高而变大。
只改变风向,不能改变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
不仅能改变风向,还可减小风速)。
(3)风向即风吹来的方向。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在高空,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风向偏转90度,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风向偏转角度小于90度,最终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3、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1)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例如一般的空气对流运动、海陆风、山谷风以及城市热岛环流。
(2)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3)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差异以及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4)由于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5)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热容量不同),导致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上高、低气压中心发生转换(北半球气压带不完整,1月前后大陆上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压带,7月前后大陆上热低压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形成季风环流。
例题1:读天气系统图,回答(1)~(2)题。
(1)图甲的天气系统剖面是沿图乙中()
A.①线绘制的B.②线绘制的C.③线绘制的D.④线绘制的
答案:D点拨:图甲的天气系统剖面具有两个锋面系统,故D对。
(2)图乙所示天气系统()
A.为南半球的锋面气旋B.P处气温高于Q处气温
C.多出现在副热带地区D.多出现在海洋上,陆地一般不会出现
答案:B点拨:从气流逆时针旋转向内,判断该系统为北半球的气旋系统,多出现在温带地区。
北半球靠南地区气温高于北部地区,故B对。
例题2:读下表,完成(1)~(3)题。
A.赤道B.南纬10度C.北纬10度D.南纬20度
答案:C点拨:影响气温因素除了太阳辐射外,还有地面状况,如热赤道分布在北纬10度附近,除了纬度低外,还有这里陆地面积大,气候干旱,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而南半球则海面广阔,降水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2)表中显示的全球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
A.从南向北递减B.从北向南递减
C.从“热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D.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答案:C点拨:
(3)南半球各纬度的气温年较差大部分比北半球的小,其原因是()
A.南北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差异较小B.北半球多高大山系,对气候的影响较大
C.南半球植被覆盖较好D.南半球海洋面积远远大于陆地面积
答案:D点拨:影响气温年较差因素有纬度因素和地面状况,纬度高,气温年较差大,纬度低小,同时海面和陆面也不同,海面和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年较差小。
例如南半球海面多,各纬度的气温年较差大部分比北半球的小。
例题3: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是某月4-6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锋面属于:
A.北半球冷锋B.南半球冷锋C.北半球暖锋D.南半球暖锋
答案:B点拨: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集中在冷气团一侧,该锋面从冷到暖,属于冷锋,并且从南到北方向为从冷到暖方向,位于南半球。
(2)4-6日期间,该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
A.5日的深夜B.6日的深夜C.5日的日出前后D.6日的日出前后
答案:D点拨:冷锋过境时持续降温,冷锋过后冷空气控制该地,气温低,故D对。
例题4:下图为等压线分布图,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图中甲、乙两锋面
A.甲是北半球冷锋B.甲是北半球暖锋C.乙是南半球冷锋D.乙是南半球暖锋
答案:C点拨:气流运动方向为低压气旋,根据气流向左偏转判断为南半球,图的南部为冷气团,乙为冷锋,甲是暖锋。
(二)气候类型
1
2、关于气候判断的一般方法:气候类型判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定南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峰形,该地点位于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月或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呈谷形,该地点位于南半球。
(2)根据最低气温的数值判断热量带,最冷月均温>15°C属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四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0℃~15℃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三种类型之一;最冷月均温在<0°C,属温带,最热月均温<10℃为亚寒带和寒带。
(3)据降水的季节分配(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以及年降水总量确定气候类型。
例题1:读下图回答(1)~(2)题。
(1)一年中有两种环流影响的地区是()
A.①和②B.③和④C.②和④D.①和③
答案:C点拨:②为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④为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③为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或者信风带控制,但不是一个地区一年受两种环流控制。
(2)⑤地区炎热干燥时()
A.地球到远日点附近B.蒙古高压最强盛时期
C.②地处于多雨季节D.我国东部盛行东南风
答案:B点拨:⑤地区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当其炎热干燥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处于干季,我国东部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例题2:读某河相对流量过程曲线示意图(该河以雨水补给为主),回答(1)~(2)题。
(1)该河流域内的气候类型不可能是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答案:D点拨:该地降水季节性强,不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
(2)该河可能位于下图中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点拨: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①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6、7、8月份为夏季干旱季节,故①可能;②为亚洲大陆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6、7、8月份应该为雨季,故②不可能;③为欧洲东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应该在夏季,故③不可能;④为南美洲的亚热带湿润气候,10月到第二年4月为夏季,为雨季,故④可能。
例题3:读下面图中四个地点1月(三角形符号)和7月(实心圆点)气温及降水情况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要求:
(1):a属于气候,其成因为。
(2):b属于气候;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是;
(3):c属于气候,这种气候特点的成因为。
(4):d属于气候,其相应的自然带的名称为。
答案:(1)热带雨林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沙漠撒哈拉沙漠
(3)地中海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而少雨,冬季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
(4)温带季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三)、气温
1、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递减率为0.6℃/100m。
(2)逆温现象
①什么是逆温:对流层的温度一般上冷下热,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
即高空的实际温度大于或者等于理论温度。
②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很快辐射冷却,使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从而产生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B、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大气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主要出现在中纬沿海地区。
C、锋面逆温:在锋面附近,由于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大,暖空气爬到冷空气的上面,也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D、地形逆温:在山谷盆地中,晚上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由此形成逆温,这种逆温一般发生在晚上。
还有一种情况是,冬半年冷空气在向低纬地区运动过程中,因冷空气较冷重,把地势较低的盆地和谷地地区填满,而盆地上空是暖空气,在盆地上空暖空气与盆地内冷空气交界的大气层形成逆温。
这种逆温现象发生在冬半年。
③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无论那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对大气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
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例题1:2007年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罕见的强降温并普降大雪,湖南、贵州和我省北部山区遭受严重雪灾,造成大面积地区停电和严重的交通阻塞。
读贵州某地区降雪量随海拔高度变化图,回答(1)~(3)题。
(1)该地降雪最多的地区海拔高度约为
A、1600m
B、1500m
C、1300m
D、1000m
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多条曲线关系读图方法。
从降雪量曲线最大值处作垂线,找到与海拔高度曲线的交叉点,再水平对到横坐标海拔高度处。
(1)下列关于雪灾成因以及同期相关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下冷空气势力偏强②三峡水库的修建③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极端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加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温的距平值为正值(注:距平值为实际值与多年平均值的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点拨:雪灾成因主要是冷锋降水,同时也是气候异常表现之一。
(3)当空中出现一个较明显的逆温层,大气中的降雨落到近地面的物体和地面上时,立即凝结成冰,这就是冻雨。
以下四幅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结构示意图,最能够说明此次灾情中冻雨成因的是
答案:D点拨:该种逆温属于锋面逆温,暖空气上升,在一定高度气温升高,出现逆温现象。
例题2:读中纬度某剖面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正受天气系统的影响。
若P处于出现降水,则其降水形式应为。
请在图中适当指出位置画出该天气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包括天气状况)(2)P是工业高度集中的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和酸性气体等,分析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降水的影响
(3)分析图示天气系统对P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答案:(1)冷锋降雪绘图如下
(2)烟尘充当凝结核,促进水汽的凝结,酸性气体溶于水,产生酸性降水(酸雨、酸雪)。
(3)空气质量差,P处上空受暖空气影响,低空受冷空气影响,从而使P处空气上暖下冷,形成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的影响,使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
大气中污染物积聚,空气质量下降。
2、气温的时间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一天中,地方时12点时,太阳辐射最强,13点时地面辐射最强,14点时大气辐射最强。
(2)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内陆大于沿海地区);凹地(山谷)大于高地(山峰),山下平原大于上顶(大气密度不同,削弱和保温作用不同);低纬度大于高纬度(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小);晴天大于阴天。
(主要取决于白天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3)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大于海洋性气候;高纬度大于低纬度(一方面纬度低的地方在一年内太阳高度的变化比较小,另一方面纬度越高昼长在一年内的变化也越大)。
例如:青藏高原与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3、气温的水平分布
原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洋流等);④天气状况。
(1)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高于海洋,冬季大陆低于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
(3)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4)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5)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
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等温线发生弯曲,印度弯向高纬度,我国弯向低纬度。
(6)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原因是这里纬度低,降水少,晴天多;最冷的地方在7月份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份的西伯利亚。
例题:读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南极洲的等温线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答案:C点拨:南极洲地表各地均冰雪覆盖,差别不大,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由于南极洲纬线呈同心圆,表现在等温线也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温度内部低,向外升高。
(2)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覆盖面积年变化很大,其覆盖面积最大的月份应为
A.2~3月
B.8~9月
C.11~12月
D.6~7月
答案:B点拨:南半球陆地7月份气温最低,但海洋降温比较慢,到8~9月温度才降到最低,所以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覆盖面积最大,即气温和水温最低月份为8~9月。
二、中国气候
1、特点: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2、分布:东部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南少数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东南部为季风气候,广大高原地区为高山和高原气候(高寒气候)。
3、降水雨带移动规律:5月锋面降水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6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
7、8月在华北和东北地区,9月迅速南退。
4、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对我国夏季雨带的影响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为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变化影响很大,它的强弱和位置,直接影响着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
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从南部海上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而形成的锋面,往往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由于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因此我国的主要雨带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春末,雨带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暖湿的偏南气流沿副高西缘北上,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撤,雨带也随之南移。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旱涝灾害。
一般来说副高势力强,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涝南旱,反之则可能出现南涝北旱。
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规律的移动也决定了我国南方雨季长,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这一基本气候特征。
影响我国的锋面有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在我国三种类型的降水都有,只不过我国大部分的锋面降水属于冷锋,长江流域的梅雨和贵阳冬半年的降水属于准静止锋,暖锋降水很少。
5、我国气温分布特点
夏季普遍高温,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或地形等高线平行,冬季北低南高,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主要原因是:(1)冬季气温: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
最冷的地方是漠河,最热的是南沙群岛。
(2)夏季气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
且南方阴雨天气比北方多,太阳辐射削弱较多。
最冷的是青藏高原,最热是吐鲁番盆地。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但夏季气温最低,原因是青藏高原的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但大气的直接热源来源于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少,吸收作用微弱,大气逆辐射更弱,所以气温很低。
冬季东北地区气温最低。
三、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变化规律:
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冷暖干湿交替变化特点,地质时期以温暖期和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气温
变化幅度较大(10-15℃;历史时期为温暖和寒冷交替出现为特点(5-10℃),气温变化幅度减小;近代气候以波动上升为特点。
目前气温上升既有自然原因,尤其是气温处于上升阶段,也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
2、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的冷暖变化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变化,人类活动发生兴衰变化和空间迁移,此外植物和动物生存范围也发展变迁。
例如温暖时期竹类曾经分布到长江流域。
寒冷时期人类文明受到挑战。
(2)气候变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对农业: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大,农业产量增加,热带半干旱地区更加干旱,农作物减产,中纬度地区“谷物带”产量下降,高纬度面积小,世界农业总产量下降。
②对海平面和海岸带: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国家和地区;海水入浸,地下水盐度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和破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和水产养殖业。
③对生态系统:全球变暖使大多数陆地生物不能适应变化,物种减少或消失,也影响海洋渔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④影响工业:限制产生温室气体的工业发展,鼓励耐高温干旱产品发展,鼓励节水节能技术发展。
⑤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导致疾病发病率升高,范围扩大。
例题1:读台湾岛冬夏季节气温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分析台湾岛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3)从地形与气候方面分析台湾岛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析这种特征对其开发的影响。
答案:(1)冬季:岛内温差大,东侧气温高,西侧气温低。
原因:冬季西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岛内普遍高温,气温中部低四周高。
原因:受地形影响,中部地势高。
(2)河流短急,流量较大,夏汛。
对开发的影响:水能丰富,但不利航运。
点拨:台湾岛气候为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中部为南北方向的山脉,西侧平原面积较大。
例题2:读我国东部雨带移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雨带位于A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北部进入小麦收获季节
B.澳大利亚进入小麦春播季节
C.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水少
D.东北地区常出现春旱
答案:C点拨:5月份雨带位于A处,美国北部气温很低,不可能小麦收获;此时澳大利亚为秋季;东北地区一般没有春旱。
(2)雨带位于C处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季风
B.副高位于15°N—20°N
C.华北地区常出现大风沙暴天气
D.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
答案:D点拨:雨带位于C处时,为7、8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信风;副高位于30°N附近,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伏旱;华北地区进入雨季,不会出现大风沙暴天气。
例题3:日照时数是指每天从日出到日落之间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上的实际日照时数,以小时为单位。
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成都和昆明的日照时数分别约为
A.1200 2000 B.1200 2400 C.1400 2400 D.1400 2000
答案:B点拨:成都外围等值线数值增大,故成都年日照时数为1200小时,向昆明方向数值增大,故昆明年日照时数为2400小时。
(2)对于昆明与贵阳的日照时数产生的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贵阳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故日照时数少
B.昆明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故日照时数多
C.昆明与贵阳的气候类型不同,且降水比贵阳少,故日照时数多
D.贵阳冬季受锋面影响降水多,故日照时数少
答案:D点拨:昆明和贵阳都位于云贵高原上,但冬季有昆明准静止锋,降水在贵阳一侧,所以贵阳云量大,年日照时数少。
6、为什么地球上的“三极”臭氧层破坏严重?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中。
对流层是高度最低的一层,人类在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首先进入该层,它的高度就是该层空气对流运动所能到达的顶端。
“三极”地区气温低,所以对流层较低,相应平流层的高度随之降低。
人们向对流层大气排放的氟氯烃会随大气环流运动而到达“三极”地区的上空,因为这些地区平流层较低,氟氯烃能到达平流层中而破坏臭氧层。
南极地区气温最低,平流层也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