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⑵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⑵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⑶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3.德育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一、为小说配插图
师:很多课文插图都能的互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心灵,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你如果是编者,想给这篇课文设计怎样一副插图。

谁先来分享,用三言两语表述一下画面内容。

师:大家配的插图都有一个中心人物——父亲。

老师这里也有一段文字。

(屏显文字)
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

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李森祥
师: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个画面里没有父亲,却让李森祥创作出以父亲为主要人物的《台阶》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怎样的父亲呢?
二、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故事内容。

父亲觉得自己家地位低,用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把新房子造好了,却发现自己老了。

提示——
原因: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
经过:父亲不辞辛劳花了大半辈子造了高台阶
结果:父亲走向了衰老
三、品析一个立体的小说人物形象
请结合一个细节说说“我”的父亲。

坚韧不拔、永不服输、永不放弃、勤劳……
师:经过大家的描述,我的脑子里基本有了父亲的形象了。

可是我想说,我的尴尬的父亲。

2、细品“父亲”的“尴尬”,认识“父亲”质朴农民的特征。

师:昨天预习时,不少同学代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屏显)
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找到描写父亲尴尬的段落,21自然段。

一起读一读(屏显)。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1)什么叫“尴尬”?不自然,窘迫、难堪。

(2)“仿佛”什么意思?好像。

(3)“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给人感觉很矛盾,说说理解。

(4)父亲尴尬的原因:
父亲骨子是质朴的农民,想要张扬,张扬不起来。

他是真的尴尬,手不知放哪里,甚至不敢跟人家的眼睛对视。

由于长期劳作以及他的谦卑,让他无法挺起胸。

父亲内心复杂。

他外在的行动与他内在的心理是矛盾的。

这是真实的父亲,只有复杂才真实,只有立体才丰满。

(屏显)
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疑问:新造好的台阶为什么让父亲看起来那么“不自在?能解决了吗?
学生交流互动。

父亲长期处于低位地下,一下子坐在高处,不习惯,骨子里的那点自卑心理在作祟,让他感到浑身不自在,他给自己定位,我应该坐在低处,舒服,不习惯坐在高处居高临下看别人。

这是一个淳朴、厚道、谦卑不张扬的父亲。

3、解读“我”的“不帮助”,理解父亲作为一般“人”的矛盾心理。

师:就是这样一个不张扬、不善于表达的非常善良的父亲,但他内心又是如此丰富,他的言行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我们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屏显)
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
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

(一男生朗读)
师:父亲闪了腰,为什么不让“我”帮忙,当时父亲的那哪些言行让“我”感到疑惑?
(1)“粗暴”说明他内心怎样?(1烦躁。

生气、愤怒。

一方面父亲对儿子这种行为觉得很生气,认为儿子瞧不起自己,连扁担都挑不动;另一方面对自己生气,自己连挑个扁担都会闪了腰,真没用。

一个男人老了时候,就总会生气,因为他的力气就要丧失了。

儿子看似帮助的行为,实则是不理解的伤害,所以他只好无奈对自己生气,这是对生命的迁怒——我怎样老了呢?岁月无情流逝,对岁月的一种恐惧感。

2痛苦。

他感到自己老了,但是不愿意服老,内心纠结,痛苦。


(2)加破折号是为了突出“不”,父亲想表明自己是挑得动这担水的,用不着儿子帮忙。

师:这是一个非常要强的、执着的、不服老的父亲。

(3)追问:请男同学回答,你此时会帮父亲吗?为什么?
文中的“我”理解父亲吗?有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我”在父亲最累、最苦的时候都不出来帮忙?(屏显)
我理解父亲,一是无奈,二是觉得帮忙是对父亲的侮辱。

当一个曾经强健的生命猛然走向衰弱甚至是轰然倒下的时候,这样的生命是让我们来敬仰的,而不是让我们怜悯的。

四、理解父亲是“我”人生的一级台阶
1、两个“父亲”的对比,理解“父亲”对“我”的爱。

文中的父亲
这是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也是男人对男人的理解,给父亲尊严,就是对父亲的最大尊重。

这么一个伟大的父亲,应该说我们每个人理想中的父亲。

他执着、不辞辛劳、为家人可以奉献他所有的一切,他教会了我们永不放弃。

谦卑不张扬,好强不服输。

但是李森祥却说——
(屏显)
这是我理想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

——李森祥
现实中的父亲
师:我们来看一下李森祥现实中的父亲。

他在《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台阶>创作谈》中,说有两件事深埋于他的记忆,不得不提。

(屏显)
他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将他一把扔进湍急的江,任他在水里绝望地挣扎一阵子后,才捞起了他……
有一年,他父亲领着村人刨掉数十个年代久远的坟墓。

父亲竟将那些没有人敢要的坟砖全搬回到家门口,然后命他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瘤。

那时他七岁,他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翻不过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

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被削没了……
师:现实中的父亲你觉得是怎样一个人?残忍很不温柔。

“山”加引号表示什么?指代什么?坟砖。

困难。

(补充:李森祥是电视剧《天下粮仓》《卧薪尝胆》的创作者。

当他创作遇阻时眼前总会出现童年时的这一幕,然后他都坚持下来了,最终获得成功了,你说这山指代什么?)
现实中的父亲,他爱“我”吗?
严苛,但是他一直用沉默的方式爱孩子,想让孩子更出色。

他虽然对我异于常人的教育,但也让我成长,让我知道如何坚持,给我台阶。

补充:
李森祥原先真的是恨死他的父亲了,他曾经这样说:“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为了逃离父亲,我想着我赶快走,当时生活在农村里,除了考上大学,还有一条路是什么,只有参军?直到父亲去世了,某一天晚上,与母亲在聊父亲时候,我突然泪流满面,我终于读懂父亲了,原来我一直都是踩在父亲的肩膀上,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李森祥他也明白了
(课件出示):
原来我早就并且一直踩在他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作为我的人生的“台阶”
——李森祥
2、文中的父亲是否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级台阶?文章主要写父亲,为什么用台阶做题目?台阶是课文线索,也表现了父亲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悲悯、崇敬。

3、结尾理解。

文中的父亲一切为了家人,为了家里,文中有好几次出现这样的话:
我们家的台阶低!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师:本来跟自己说就可以,为什么要对我说?
不仅仅靠造台阶这个外物,是为了让他们家地位真正高起来,对他儿子充满一种期待。

对儿子还有一种惭愧,不能给儿子很高的地位,是父亲没用。

可是父亲的言行感染着儿子,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学会担当,是男子汉就要用肩膀扛,就像你一天天长大一样,父亲终有一天会老下去。

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结尾。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起我:这人怎么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生读)
针对这两句话,我们同学也有许多疑问:(课件出示)
“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
为什么父亲问:“这人怎么了?”难道父亲没觉得自己老了吗?——
师:我们说文学的语言是含蓄的,请根据对自己对父亲的理解,怎么读这两句话呢?用什么标点比较合适?
(课件出示):
师:“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追问:问谁?)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师:我问一下,父亲的老,老在哪里?
师:不仅是身体上老,而且是精神上老了。

目标完成了,失去了奋斗目标,又不肯承认自己老了。

师:怎么了呢,还可以在问谁?——读者,有可能在问社会呢?父亲老了吗,父亲真的老了吗?
(教师要求同学连读三遍):父亲又象是问自己,又象是问??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

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课件出示):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

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还是指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

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心痛。

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

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

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师: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善良执着、吃苦耐劳。

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父亲是一部大书!
五、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来结束我们的课(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学生齐读诗)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啊
还有我呢
配乐钢琴曲《眼泪》
所以,《台阶》之感人,不仅在于他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真实感人,更在于他含蓄而深刻地提出了如何改变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的现实问题。

善良的德行、坚忍的毅力、执著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中国农民们拥有着这些被誉为人类的最高贵的精神,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但是,当这些最高贵的精神依旧还换不来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和幸福的时候,那首先反思的就应该是我们的社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