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村域范围内的道路用地

合集下载

规划案例村镇规划

规划案例村镇规划

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村庄规划
村庄发展分析
村庄劣势分析
1、村庄道路硬化率低,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同时限制了该村与外 界的有效交通。 2、该村虽有一产基础,但缺乏产业特色,果品主要销售地为村庄附近 地区,现有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等均为低收益农作物,经济产值 不高。
3、该村垃圾有待统一收集和处理,雨污排水需进一步整治。 4、该村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有待进一步改善。 5、村域内有一条地震断裂带,影响村域产业发展。
2000元以下
2000-6000元
6000-10000元
10000-20000元 20000-30000元 6000-10000
元 34%
2000030000元
3%
2000元以下 8%
2000-6000 元 50%
现有住宅造价
15万元以上 9%
10-15万元
2-5万元
19%
5-10万元
10-15万元
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村庄规划
村庄发展分析
村庄发展机遇
1、上位规划对该村的产业发展作出指导,该村位于滨河绿色产业 带,这将为该村结合北运河发展相关产业提供机遇。 2、村庄中部有大片农业用地,具有很好的乡野特色,在现代城市 人越来越倾向于重返自然的心理大趋势下,该村获得了良好的发 展乡村旅游业的机遇。 3、村庄南部紧邻北运河,大堤路贯穿村域东西。大堤路两侧环境 风貌保存较好,这位该村发展滨河景观游览带来机遇。
通州区西集镇耿楼村村庄规划
专题研究:建设生态可循环的宜居型乡村
生态可循环
生态可循环: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 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 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 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次1 总则2 用地分类一般规定村庄规划用地分类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1 总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用地分类一般规定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

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进行汇总。

表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条文说明编写说明《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1 总则《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第一章总则1.1 导则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1.2 基本任务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1.3 规划依据1.3.1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1.3.2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3.3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3.4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原则1.4.1 城乡统筹的原则。

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1.4.2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1.4.3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1.4.4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

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1.4.5 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

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著位置予以公布。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2010年6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4)1、目的 (4)2、适用范围 (4)3、基本要求 (4)4、规划原则 (4)5、规划期限 (5)第二章村庄布点规划 (6)1、村庄布点规划的制定 (6)2、规划范围 (6)3、规划内容 (6)4、成果要求 (7)第三章村庄规划内容 (7)1、村域规划 (7)2、居住点及集中居住点规划 (8)3、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9)第四章村庄规划技术规定 (10)1、村庄建设用地 (10)2、村域用地布局 (11)3、集中居住点的选址 (11)4、住宅建筑 (12)5、公共服务设施 (12)6、产业用地布局 (13)7、绿化景观及村容村貌规划 (13)8、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14)9、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4)10、河道水系规划 (15)11、村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15)12、防灾减灾规划 (16)第五章村庄规划的成果要求 (17)1、说明的内容 (17)2、图纸的内容 (20)3、附件的内容 (21)第六章集体建设用地土地流转规划 (22)1、规划要求 (22)2、主要成果 (22)第七章村庄规划的制定 (24)1、编制单位 (24)2、报批(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二条) (24)3、公示(依据《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 (24)附件一:村庄类型与面积统计表(示例) (25)附件二:村庄现状及规划用地汇总表 (26)附件三:集中居住点规划用地平衡表 (27)附件四: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规划项目和估算一览表(示例) (28)附件五:村庄规划村民调查问卷(示例) (30)第一章总则1、目的为指导上海市郊区村庄规划工作,特制定《上海市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2、适用范围本导则未涉及的内容,应参照现行的国家和上海市的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3、基本要求村庄规划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以行政建制村为规划编制单元,综合部署生产、生活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

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

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城乡一体化名词解释1、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4、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5、容积率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6、绿地率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greening rate)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

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7、县域城镇体系8、镇域村镇体系9、中心镇具有较好区位优势、较强经济实力、较好基础设施、较大发展潜力、对周边地区具有一定辐射力的区域重点镇称为中心镇。

10、一般镇在历史中有不同的含义。

后来主要指较小的城市聚落。

中心村的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

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

11、基层村1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以中方县荆坪村为例刘夏琼摘要:历史文化名村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对其的保护日趋重要。

我国城镇建设呈井喷式发展,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面临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和发展这类村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县荆坪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为例,探讨了在快速城镇化的形势下,被纳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的要点,以期对此类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编制起参考作用。

该类型村庄的规划编制应注意以下几点:规划范围的层次性、规划效力承上启下、重点保护重要历史遗存、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在发展中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近郊村,荆坪村,保护与发展,城市边缘区1 引言历史文化名村1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落。

这些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村,意义重大。

快速城镇化正逐渐吞噬广大非城市区域,分布在城市边缘已被纳入城市规划区的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最为直接,不仅需要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问题,还需要考虑与城市建成区的协同发展。

李培林(2004)将城郊村划分为城中村、近郊村和远郊村三种类型。

学界对城中村和城郊村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对城郊村进一步细化的研究则较为欠缺,也没有指出近郊村和远郊村的区别与联系。

近郊村既有强烈的村落表象,也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表现出社会形态的过渡性和边缘性。

近郊型历史文化名村与一般的历史文化名村相比,拥有一些独有的特征:(1)距城市中心区近,有城市主要道路从村域穿过,村庄用地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2)核心区仍保留传统的村落格局,但村域整体环境已受到城市建设的严重冲击;(3)村落新建建筑和道路正逐渐破坏村落传统风貌;(4)村域土地已被城市侵占调整为国有土地,用地性质发生较大改变;(5)村民逐渐趋向市民化,村庄空心化严重、原真性渐失。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一、|引言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土地的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宗旨,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权属调查和基本农田调查等;农村土地调查是以县级成果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

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现状的准确性,县级成果的正确性和逐级汇总的规范性,因此,农村土地调查中的地类认定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类认定的范围和标准农村土地调查的范围覆盖完整的调查区域。

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7年07月13日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对土地地类进行认定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其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规定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单一地类图斑进行认定。

除此以外的其他土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调查并按分类含义进行认定。

三、资料的收集准备和认定应用地类的调查和认定是以航空或航天遥感影像制作的正摄影像图(DOM)为工作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在实地对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认定。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在满足国土资源统一管理需要,考虑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等相关部门管理需要,并尽可能与相关标准衔接,及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的。

因此,在实地进行地类认定时,不但要看现状,还要看相关的资料进行定性,如同样的道路,是确认为公路还是农村道路,需要其他资料作为旁证。

村镇规划复习重点

村镇规划复习重点

0701104班村镇规划复习资料1.理解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一)村镇规划是一门独立的学科1、城市与乡村是两个虽有共性,但却是更突显个性的两个不同地域范畴如:经济成份产业结构社会形态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伦理观念等总结:村镇规划设计从理论、方法到成果必然与城市规划设计大不相同。

照搬照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和套用城市规划设计案例绝对是行不通的应当尊重村镇特点2.乡村的类型、乡村型居民点(二)乡村1.类型普通乡村:密集型乡村聚落、分散型乡村聚落、半聚集型乡村聚落活动型乡村特殊乡村2.乡村型居民点乡村集镇:中心镇(乡政府所在地)一般镇(一般农村集镇村:中心村(村委会所在地)基层村(村民小组)3.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村镇规划的基本特征比较。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任务。

新农村建设的标志1、农民居住集约化,2、生产方式合作化,3、生产工具机械化,4、农民享受公共产品公益化,5、农民素质知识化,6、农民流动市场化,7、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8、农民养老保险普及化,9、城乡服务一体化。

具体内涵: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5.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五、村镇建设的发展模式1、工业企业带动型以当地基础条件为出发点,以发展工业企业为契机,通过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村政治、经济、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乡村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

应用: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

注意点:推广和发展该模式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2、特色产业带动型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地类认定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地类认定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地类认定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厅函[2013]5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为进一步规范农村道路地类认定的相关标准,严肃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确保农村道路依法依规建设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现对农村道路地类认定工作要求如下。

一、农村道路是指任符合《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相关地类定义,在农村范围内,用于村、田间交通运输,并在国家公路网络体系之外,以服务于农村农业生产为主要用途的道路(含机耕道)。

城镇、村庄内部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及行道树的用地,不属于农村道路。

二、农村道路路面宽度不超过6.0米,或路基宽度不超过6.5米。

农村道路改扩建后路面或路基宽度超过上限,以及只设单向车道的道路,不得认定为农村道路,应纳入建设用地管理范畴,按规定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大型机械化作业区内的农村道路宽度可依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TD/T工资1033—2012)相关规定执行。

三、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对农村道路的地类认定进行严格把关。

在农村道路地类认定过程中出现弄虚瞒报等行为的,一经发现,将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及《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对相关责任人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要点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要点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技术要点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范围与镇总体规划的范围一致,名镇保护规划与镇总体规划要相互协调。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的范围一致。

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要与村庄规划相协调。

二、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应单独编制.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规划与村庄规划同时编制.凡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应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相衔接.三、编制保护规划,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改善环境为主.应保护本体及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四、保护规划要提出保护目标,明确保护内容,确定保护重点,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制定保护与利用的规划措施.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规划主要内容:(一)调研评估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分析现状存在问题;主要包括.1、历史、建制沿革、聚落变迁、重大历史事件等.2、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其他文物古迹和传统风貌建筑等详细信息.3、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与历史形态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传统轴线、街巷、重要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的布局等情况.4、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区,镇、村的人口、用地性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年代、质量、风貌、高度、材料等信息.5、历史环境要素。

6、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7、基础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8、保护工作现状、管理机构、规章制度、保护规划与实施、保护资金等情况.(二)确定保护原则、保护内容与保护重点;(三)提出镇、村域总体保护策略和要求;应对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空间尺度、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提出保护要求. 协调新镇区与老镇区、新村与老村的发展关系。

(四)提出与名镇名村相关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农田、乡土景观、自然生态等景观环境的保护措施;(五)确定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界线,制定相应的保护控制措施;(六)提出保护范围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分类保护整治要求;重点历史建筑,包括优秀近现代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七)提出延续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划措施;(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

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第一章总则导则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我省行政区域范围内,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镇村布局规划定点的村庄规划;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的有关要求进行规划。

基本任务在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的指导下,具体确定村庄规模、范围和界限,综合部署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确定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为村庄居民提供切合当地特点,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

县级村镇规划主管部门可结合村庄居民建房和预控用地等不同需求,对以上要求进行简化,确定编制村庄平面布局规划,并按照《江苏省村庄平面布局规划编制技术要点》(试行)执行。

规划依据乡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规划原则城乡统筹的原则。

村庄建设与城镇发展相协调,优先促进长期稳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合理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特色分明的城镇与乡村的空间格局,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因地制宜的原则。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等,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切合实际地部署村庄各项建设。

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

村庄应切实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建设;合理布局村庄各项建设用地,集约建设。

保护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则。

保护村庄地形地貌、自然肌理和历史文化,引导村庄适宜产业发展,尊重健康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注重村庄生态环境的改善,突出乡村风情和地方特色,提高村庄环境质量。

民主化、公开化的原则。

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村民意愿,积极引导村民健康生活,规划报送审批前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规划应在显着位置予以公布。

村庄类型与规划要求除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外,根据所处区位,可将村庄划分为城郊型和乡村型。

西新村村史

西新村村史

浦东新区高桥镇西新村位于浦东高桥西部黄浦江畔,东毗巴斯夫公司,西邻仓房村,北接北新村,南与杨浦区隔江相望。

全村呈带状,总面积约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739.12亩。

村中最主要道路为位于村南侧的区级道路江心沙路一段,向东与中高路相连,向西直抵三岔港,公交浦东19路行驶在该路段来往于三岔港和高桥镇,贯穿村域全境。

位于草镇的临江线渡轮可以直接输送乘客前往杨浦区,沟通浦东浦西。

西新村至2013年户籍人数2619,男性1283人,女性1336人,外来居住人口2901,其中户籍总户数为949,总人数5520人。

村有八个村民小组(其中两个村民小组由于动迁已不居住村域范围内,但户籍管理属村委),4个自然村落,包括草镇、高沙滩、大圩、尖角圩。

西新村村民姓氏多达134个,其主要分布为3、4组以黄姓为主;5组以汤姓、龚姓为主;7、8组以樊姓、盛姓为主。

早在明末清初,西新村作为江心沙的一部分由黄浦江的泥沙沉积而成陆。

光绪末年,先辈登陆造田开荒耕种,后随着来自各地的灾民和垦殖者的聚集,逐渐生成一个个自然村落,形成了西新村的最初面貌。

1949年5月26日,西新村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取缔了原保甲制下的三十一保,改高沙滩以南为南新村,以西北为西新村,两村均属江心小乡管辖。

1956年,原南新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与西新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西新高级农业声场合作社,原南新村与西新村也同步合并为西新村,属凌桥乡。

1958年凌桥、海滨、高东、高南和高桥镇合并后组成东风人民公社,西新村为东风公社下属的一个中队。

1959年4月,东风公社改为高桥公社,西新村为凌桥大队下属一个中队。

同年5月,原高桥公社析为凌桥等4个公社,西新村遂为凌桥公社下辖的一个大队。

1984年,公社改乡,西新村属凌桥乡。

1996年,乡改镇,西新村属凌桥镇。

2000年,凌桥镇与高桥镇撤二建一,建立新的高桥镇。

西新村属高桥镇至今。

在工业经济方面,2013年村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完成税收2369.18元,实现可支配收入658.24万元。

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村庄规划编制主要内容村庄规划应包括村域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两大部分内容。

村域规划是根据所在镇(乡)总体规划与村庄布点规划,结合村庄的实际情况,对各项建设及产业发展进行的综合部署;村庄建设规划是在村域规划的指导下,对村庄建设活动进行具体安排。

1、规划范围村域规划范围原则上是村庄所在的行政村范围,村庄建设规划范围指行政村建设规划用地范围。

2、村域规划(1)确定村庄发展定位。

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分区分类确定村庄发展定位,其中中心村定位总体上应突出人口集聚与居住服务功能、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使之发展成为当地配套设施齐、服务功能全、社区管理同步的人口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

同时,应根据村庄的人文积淀、资源禀赋与区位条件,按照经济集聚型、特色农业发展型、农家乐休闲旅游型、文化古村保护型等不同类型,进一步明确村庄发展定位。

(2)明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提出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义务教育、农民健身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合作医疗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3)确定村庄发展规模。

从空间上协调城乡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综合分析评价基础上预测中心村人口规模,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村庄建设边界。

根据村庄的功能定位、区域特点以及农村人口的分布,分析周边小型村、自然村、空心村等情况,依托条件好的保留村或中心村配置优质资源,有序引导小型村、自然村、空心村等的农村人口到保留村或中心村集中居住。

(4)确定村域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

合理布置村域内农民生活用地,由若干自然村组成的村庄要提出村域内村民居住点集中建设方案与措施。

在综合分析评价村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配套基础上,科学安排畜禽养殖、场院及农机站库、各类仓储和加工设施、农家旅游等生产经营设施用地规模及布局,确定村域内道路、给水、污水处理、电力、燃气、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的用地规模及布局。

同时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预留村庄建设发展空间,古村落可适度预留迁址用地。

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06.20•【字号】渝规发〔2017〕64号•【施行日期】2017.06.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关于印发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渝规发〔2017〕64号各区县(自治县)规划、国土主管部门,在渝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单位:《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已经市规划局和市国土房管共同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17年6月20日重庆市村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试行)第一条为科学制定村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村规划编制和审批。

第三条村规划编制应以所在区县(自治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镇规划和乡规划等为依据,遵循保护生态、有利生产、合理布局、改善生活、因地制宜、尊重传统、村民参与的原则,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充分考虑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和标准化现代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等需求,以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为重点,引导村域土地合理利用和有序建设。

第四条村规划包括村域现状分析及规划指引、村域空间功能布局、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建设规划等内容。

涉及传统村落保护或有整治需求的村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或村整治规划。

第五条村域现状分析应包含:区位关系、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气候条件、资源情况、人口情况、土地利用现状、建筑物与主要设施、经济活动、相关规划及管制要求等。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二、村庄调查成果及现状分析


1、会议座谈及访问
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真实 需求,全面收集规划基础资料,并对周边区域进行比较调研。包括初步调查、详细 调查和补充调查,调查时间不少于50人日。
2013.1 村庄预调研。 2013.4 村庄现场详细 调研踏勘。召开各相 关部门座谈会;召开 村委讨论会;进行入 户访谈;进行村民大 会;收集问题和建议。 2013.6 补充调研。村 委领导座谈;相关部 门座谈;周边区域调 研。 2013.7补充调研。周 边区域调研。
二、村庄调查成果及现状分析


2、村域调研
对村域范围内各类用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主要产业 企业、水系湖泊、自然生态环境等进行实地踏勘。
外部道路交通环境调研来自着重调研湖洲村与周边城镇、
村庄的联系。

湖洲村在峡江的区域交通格 局中,现状仅有村庄南侧一 条四级公路(285乡道)转 吉安干线、105国道间接与 峡江县城相联系。

湖洲村长期以来以一产农业为主,对于村庄现有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的整合关联度不高,缺乏特色。另外,村 民长期从事一产劳动对于未来产业升级的适应性相对较弱。在这一块,未来具有很高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2、村庄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滞后,导致古村衰败

古村道路、给排水、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硬件环境难以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导致村民生活品质 降低;村内缺乏集中的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无序乱丢,对古村卫生环境破坏严重。
庆和传统技艺等进行汇总分析。
湖洲村传统文化现状统计表
名称
传统文化类别
遗 产 级 别 省级 县级 县级 未定级
峡 江 米 粉 的 传统手工技艺 制作技艺 湖洲擎香龙 湖洲采茶戏 烤烟技艺 民俗文化 传统戏曲 传统手工技艺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 50188 — 2007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1 总则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镇 town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知识百科-街巷用地

知识百科-街巷用地
知识普及:
公路用地指公路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及边沟(或者截水沟)以外不少于一米范围的土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公路用地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但最低不少于1米。供公路修筑路基和排水系统,设置防护设施和服务设施,以及供公路修筑和养护取土、弃土、路侧绿化等使用的土地。公路用地范围的规定有哪些?
街巷用地
什么是街巷用地?街巷用地性质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中的二级类编制《规划用地平衡表》有对街巷用地的明确解释:
街巷用地(103):指用于城镇、村庄内部公用道点及停车场等用地。
第1.0.6条:"公路用地范围为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或者护坡道坡角)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为坡顶)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不小于3m、二级公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公路用地范围。
折叠编辑本段类别大中型公路桥梁和渡口周围二百米,高路堤等特殊路段两侧2百米,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一百米,公路两侧一百米范围内,禁止挖砂、采石、采矿、倾倒废弃物,进行爆破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动。在上述桥梁、渡口、高路堤、隧道、洞口的范围内和公路两侧二十米范围内禁止取土。

崇文街道邢八里庄村史资料

崇文街道邢八里庄村史资料

邢八里庄村村史资料汇编一、村庄概况村庄位于县城北3公里,崇文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3.2公里,东邻崔八里,南临冉子路,西与陈八里隔建设路相望,北靠新北环路。

村庄坐落南北长、东西稍窄,主街有一纵三横,均已硬化,村落齐整。

全村201户,655人,皆为汉族。

总耕地数量639亩,人均耕地0.98亩。

二、村庄沿革据1986年村内重修的《邢氏家谱》记载:明初,邢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冠县老城北八里处立村,以姓氏、位置命村名为邢八里庄。

查1934年版《冠县志》,1930年有邢八里庄的记载。

清末,郑、李、路等姓氏迁入本村,村名延用至今。

明清时期,村庄属清渊乡五里十甲八里庄;1930年,冠县撤销原行政区划,全县设9个自治区,辖20个镇、249个乡、385个村。

村庄属七区14乡;1938年,冠县抗日政府成立,区划调整频繁,村庄位于城区周边,大部分时间在敌占区内;1943年,冠县部分村庄划归永智县,部分村庄划归武训县。

邢八里村属于冠县一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原行政区划,村庄属冠县一区城关区;1954年5月,村庄更名为邢八里村初级农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1956年3月,村庄更名为邢八里村农业合作社管理委员会;1958年2月,冠县撤区建乡,9月份又撤乡建公社,12月份全县确定为16个人民公社,村庄被划到城关人民公社,又名卫星人民公社。

村庄更名为邢八里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简称邢八里大队。

1961年7月,原人民公社改为区,下设小公社。

村庄属于城关区崔八里公社;1968年5月,村庄更名为邢八里村大队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撤区并社,全县划为18个公社革命委员会,村庄属于城关公社;1981年,撤销邢八里村大队革命委员会,村庄复名为邢八里村生产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政社分设,撤公社划乡建镇,村庄为城关镇。

村庄撤销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村名为邢八里庄,沿用至今;2001年2月,孙瞳乡与城关镇合并,改称冠城镇;2010年10月,撤冠城镇,成立街道办事处。

陕西省村庄规划技术规范

陕西省村庄规划技术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更好地指导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规范陕西省村庄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深度,依据《城乡规划法》、《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和《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并结合陕西省村庄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陕西省村庄规划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陕西省行政区划内的城镇规划建设用地以外村庄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是村庄规划建设的主要技术依据。

1.0.3 本《规范》所称村庄是指农村的行政村、自然村,有一定规模的集中定居点和新移民社区等。

1.0.4 村庄规划的编制范围为行政村区划范围,村庄规划宜以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村庄为单位组织编制。

1.0.5 编制村庄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省上相关的技术、标准等,同时应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乡(镇)规划相衔接。

1.0.6 村庄规划的年限近期一般:3—5 年,远期一般:10—15年。

1.0.7 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

1.0.8 村庄规划成果应由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审定,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2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村庄类型2.1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2.1.1 村庄规划根据乡(镇)规划,是对村民委员会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各类居民点、土地利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安排。

2.1.2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村域总体布局、村庄规模和发展方向,畜禽养殖场所等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通信、绿化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2.1.3 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水源和水系、基本农田、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防灾减灾等内容应当作为村庄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目次1 总则2 用地分类一般规定村庄规划用地分类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1 总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管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村庄的规划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编制村庄规划,除应符合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用地分类一般规定用地分类应考虑村庄土地实际使用情况,按土地使用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

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使用本分类时,一般采用中类,也可根据各地区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村庄规划用地共分为3大类、10中类、15小类。

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的规定。

表村庄规划用地分类和代码附录A 村庄规划用地统计表统一格式村庄规划用地应按表进行汇总。

表村庄规划用地汇总表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条文说明编写说明《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已有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编制需要展开实地调研,征求了专家和相关部门对于用地分类的意见,并与相关国家标准相衔接。

为便于广大规划编制、管理、科研、教学等有关单位人员在使用本指南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指南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目次1 总则82 用地分类 9一般规定9村庄规划地分类93 村庄建设用地114 非村庄建设用地 135 非建设用地141 总则《村镇规划标准》(GB 50188-93)于2007年废止,现有的《镇规划标准》(GB 50188-200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等相关标准对村庄规划用地类别没有细分,目前缺乏用地分类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村域范围内的道路用地(除村庄内部道路外:),主要包括田间道路、&,面积为0.20公顷。

5、广场用地大地现状广场用地面积635平方米,人均用地面积约为1.18平方米,广场有健身设施,设施使用状况良好。

6、绿地大地村村庄内有公共绿地0.88公顷,村内道路两侧有少量绿化。

防护绿地位于东六环路附近,占地面积约为4.46公顷。

7、生产用地大地村现状生产用地面积为5.10公顷,人均用地面积约94.8平方米。

工业生产用地面积约为5.10公顷,包括家具厂等加工制造厂。

农业生产用地集中在村域范围内。

8、耕地大地村现有耕地主要为旱地,主要分布在村庄东部和南部,总面积约15.29公顷,占村域面积的28.88^。

9、园地大地村园地面积很少。

10、林地村域范围内林地约2.12公顷,占村域面积的4^。

11、闲置地村域范围内有闲置地约1.09公顷,占村域面积的2.06^,主要集中在村庄内部道路两侧以及房前屋后。

1.6住房及宅基地现状1.6.1现状住宅情况大地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街巷肌理较为自然的村落布局形态。

村庄大部分房屋布局较为规整。

全村大部分住房采用砖木结构,质量一般。

1.6.2住宅质量大地村房屋建设年代跨度较大,整体来看,多数房屋建于上世纪70年代〜90 年代初,该部分房屋主体结构以砖瓦材料为主,门窗使用木材,屋顶形式多为硬山,房屋外饰较少,房屋质量较好。

村内少部分老旧房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有少部分已经坍塌废弃。

这些房屋基本己经达到使用年限,质量较差。

该类房屋以木结构为主,围护结构多采用石材,少部分采用砖墙。

另有少量新建房屋。

此类房屋多为父母为年轻人成家所建,或者将旧房翻新。

房屋多采用砖混结构,门窗使用铝合金材料,所沿用传统的硬山式北方民居形式,但在房屋内加装了采暖、自来水等现代住宅设备,在外墙上加贴饰面砖进行装饰美化。

总体来说,90年代以后新建的房屋,反映了农村居民对物质和文化双方面的需求,也反映出农民收入增加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1.6.3住宅闲置情况分析大地村现有少量闲置房屋,这些房屋中多数建造年代较早。

由于长时间无人居住,缺乏围护,导致房屋破旧甚至坍塌,待整修。

1.6.4院落情况大地村村民住宅院落大小不等,大的有500多平方米,小的100多平方米,大部分院落在200平方米至300平方米之间。

主要来源分两类,第一类为祖上传下来的:第二类为村集体批准的。

另有部分本村居民由于长期不在村内居住,已将房屋转卖给本村或外地人。

1.7服务设施和公用基础设施现状1.7.1服务设施现状大地村大部分服务设施分布在村庄中部,设施配置不齐全。

经调査,为本村提供服务的服务设施有7处,包括3个商店,3座公共厕所,1处室外健身场地。

(表1-7-0。

表1-7-1大地村服务设施统计表1.7.2公用基础设施现状1、供水大地村已于200^年修建了供水系统,以自备水井作为水源,该井位于村庄的南端,占地面积约为71平方米,以管道直接供给给用户,冬季早8点-晚8点供水,夏季早5点-晚10点供水。

村内自来水供水用户76户。

据统计,2008年村民生活月均用水量为1000吨。

2、排水大地村现状没有任何雨水排除设施,雨季水流沿道路自然排入村内迎春渠或渗入地下。

大地村没有任何污水集中和处理设施,村民的生活污水主要靠自家院内的地漏下渗或自然蒸发,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较大。

3、生活用能(!)供电村庄内有1处101^杆式变压器,一处位于村庄南部。

2008年全村年生活用电量约7.6万千瓦时。

〔2〉炊事及取暖炊事:大地村村民炊事用能以液化石油气为主,煤炭和秸秆为辅,无沼气站。

冬季采暖情况:大地村采暖期〔一般时第一年11月到次年3月)较长,村内未实现集中采暖,村民冬季采暖主要方式有^、土暖气。

村内土暖气普及率为生活热水:村内只有10处住宅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其他村民住宅存在冬天使用热水不便的问题。

4、邮政及电信村内固定电话由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通州区分公司提供,全村已有90 ^以上的村户安装了固定电话。

据统计,全村有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了70^以上。

5、有线广播电视大地村已安装了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总用户约为76户,存在信号不清晰等问题。

6、环卫截至到2008年,大地村完成了改厕工作,大部分村民比较重视配套卫生厕所设施。

大地村内每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型垃圾桶,全村共有3个大型垃圾箱,分布于村庄内部,没有垃圾池,生活垃圾采用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方式。

无垃圾填埋场。

村中有3处公厕,分布在村内,服务半径适合,方便于村民使用。

1.8社会事业建设现状1.9村庄防灾现状村域内无地震断裂带,无泥石流发生区,主要防灾品种为村内防火、山场防火及村内防洪。

1.10生态环境现状1、村庄绿化大地村现状有部分绿化,人均绿地面积1平方米,街道两侧有一些简单的绿化,种植一些灌木和花草。

2、农作物桔秆大部分桔秆由村民收集后作为炊事燃料使用,少量秸秆加工成饲料。

3、农药、化肥的使用由于耕地较多,农药和农膜的使用量较大。

4、垃圾与污水村内垃圾集中露天堆放,对村庄空气和土壤、地下水污染较大。

生活污水大部分流入排水沟,少部分直接渗入地下,对土壤及地下水有较大影响。

1.11现状问题总结1、产业发展方面(!)第一产业经济发展带动力不足;(之)经济缺少第二产业的支撑,村庄经济后劲不足;第三产业处于盲目的无序发展状态,没有形成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品牌产品或服务,以至于出现第三产业发展后退的局面;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制约。

2、土地利用方面(门村内道路两侧闲置用地较多;3、公共服务设施方面〔0现有休闲活动场地不能满足村民需求;,(!)缺少必要的公共设施,如活动中心、浴池、^@~^室等。

/《《^^""寸"' 4、道路方面〔0大地村内道路107。

未硬化,主路面质量较差,需重新铺油,路两侧也缺少必要的绿化。

5、公用设施方面 ^ (门供水管网老化,且管径偏小,需更新;(之)村庄内尚未修建污水排除于处理设施,生活污水靠渗漏与蒸发,污染环境;当前村民炊事主要燃料为液化石油气和原煤;〔4〉村内路灯设施不完善,为村民晚间出行造成了不便。

6、住宅方面〈0有极少部分老旧住宅质量较差,需修缮加固; (!)现有住宅普遍未进行保温改造,保温性能较差。

1.12台湖镇周围关系分析1、区位优势台湖镇北临通州卫星城,距卫星城中心仅5公里,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及通州区域规划,通州卫星城建设用地将扩至台湖镇北部,并占用台湖镇域部分土地:按照新编制的亦庄卫星城总体规划,亦庄卫星城将占用台湖镇西部近20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包括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用地、北京光机电一体化通州I基地和北京通州物流产业园区。

因此台湖镇可以充分利用位于两个卫星城之间的区位优势来发展自身,尤其是应利用亦庄卫星城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特点,来发展与之相关的村镇企业,既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卫星城的企业提高相关配套产品和服务。

2、良好的交通条件依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有四条交通干线在台湖镇域内通过,分别为京沈高速路、六环路、京津塘高速路和京津沪高速铁路,其中京沈高速路和六环路在台湖境内留有出入口,京津塘高速路在台湖镇域附近留有出入口。

另有交通主干路通马路也在台湖镇域内通过,其主要功能为连接亦庄卫星城和通州卫星城。

这几条交通干线使台湖镇的对外联系十分方便,为该镇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充分利用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的绿色空问台湖镇域绝大部分用地均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由于绿化隔离地区对建设用地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台湖的建设和发展,但也应利用其有利条件来发展生态农业。

台湖镇现有鱼塘水面406公顷,但只有部分水面用于养鱼、养蟹,水面的利用率较低,应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进行多种水产品养殖,为两个卫星城及北京市区提供新鲜的水产品,并发展畜牧和蔬菜生产,从而形成上规模、上档次、无污染的以水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基地,这样既可以保障绿色空间的实施,又可以促进台湖镇多种经济的综合发展。

1.规划原则及依据2.1规划原则2.1.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2.1.2以农民为主体,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从农村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生态保护、新型能源等方面进行综合性分析。

2.1.3统筹满足"充实产业、改善设施、改善环境"三方面要求。

以产业发展为龙头带动村庄的整体发展和建设;以改善设施为基础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依托提高村庄的整体形象,加强农村环境、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建设。

2.1.4集约使用土地,合理利用未开发土地,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使各项建设相对集中,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新、扩建工程及住宅尽量不占或者耕地和林地。

强调使用新技术、新能源,节约土地的资源。

2.1.5规划应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改造与新建的关系,使村庄性质及村庄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标准同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

坚持整体规划,为村庄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规划应从实际出发,针对调研情况以及村庄现状和村民意愿明确村庄近期规划和建设重点;明确年度建设项目规划。

2.2规划依据山《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镇规划标准》(:0850188-2007 〉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0850445-2008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通州新城规划》〈2005-2020 〉(^)《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镇域规划》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有关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文件1村庄性质与规划目标3.1村庄规划目标3.1.1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特色乡村根据大地村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大地村应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并且积极利用现有的各种生态资源,整体考虑,把大地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具有田园风情的特色新农村。

3.1.2创建生活型的新型乡村社区合理整治村庄环境,提高村庄建设水平,完善给水、排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等各项公用工程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村民创造环境优美、舒适安全、生活方便的良好人居环境。

3.2村庄性质根据《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镇域规划》,大地村是台湖镇一般村之一,其主要职能为加工业。

3.3村庄发展定位结合现状与发展定位分析,规划明确了大地村的发展定位:、以加工业为主导,结合大地村所具有的景观生态资源,将大地村建设成为具有田园风情特色、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范围与年限4.1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包含大地自然村行政边界内用地,总用地面积^5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