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两道相似问题的解答体会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两道相似问题的解答体会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摘要】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遇两道材料相同,提问极其相似的主观题。

通过对这两道习题的解析,与学生一同体会了答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

【关键词】高考政治主观题解决问题转换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79-01
依托情景材料设置问题是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最常用命题手法。

解答这类问题必须把握两大关键环节:一是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即试题提问要求考生回答什么,二是回归课本,即弄清楚要回答这个问题涉及到课本上的哪些具体知识,然后依据课本上的基本知识点有条不紊地组织答案。

而为了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能力,命题者往往将试题中的设问弄得“云遮雾罩”,使考生陷入背了、记了、理解了许多书本上的道理,就是没法与考试题目对上号的窘境。

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问题转换艺术,把材料中的信息转化为学科基本观点——即把课外信息转换成课本的基础知识。

笔者在引导学生复习过程中遇两道材料相同,提问极其相似的主观题。

通过对这两道习题的解析,与学生一同体会了答政治主观题的问题转换艺术。

试题出自浙江省高考名师名校交流卷。

材料:从河姆渡人最原始状态的海洋捕捞与长距离的航海活动,
到声名远扬的“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时庞大的船队,再到世界第一跨海大桥贯通,都展示了浙江人开发利用海洋的智慧。

随着岁月流逝、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这样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突出表现为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等等。

这些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一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

参考答案:①浙江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立足浙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推进海洋文化创新,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

②继承浙江海洋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传承海洋文化,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

③同时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推陈出新,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进一步促进浙江海洋文化产业发展。

从而促进“海上浙江”的全面发展。

④发挥浙江人民群众建设海洋文化的积极性,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浙江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其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

试题二的问题: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对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浙江俊逸秀美的海洋民俗、源远流长的海洋宗教信仰、山明水秀的海洋景观、富含特色的海洋渔业、名人文化和中外交融的海洋商贸,成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建设“海上浙江”的新引擎,有力提高浙江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浙江海洋文化以其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兼容并蓄的亲和力,厚积薄发的创造力,植根民间的生命力,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浙江人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创新,人人成为建设“海上浙江”的生力军。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试题一的问题时,首先提炼出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建设‘海上浙江’”的答题方向,迅速与文化的作用这一知识点形成链接,以这一知识点为基础组织答案,这就与试题二的答案如出一辙了。

当两道试题综合在一起时,学生就彻底迷惑了。

笔者与学生一起通过问题的逐步转换,使思维一下子豁然开朗。

试题一问题转换: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浙江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一如何充分利用海洋文化资源优势一如何
充分利用文化一如何发展好文化使其发挥最好作用一参考推动社
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关内容作答。

试题二问题转换:说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对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有何意义一海洋文化对建设“海上浙江”有何意义一文化有何意义一参考文化的作用组织答案。

在解答这两道习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开朗、问题的把握得益于对问题的一步步转换,而做好这种转换,笔者体会到几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基本点:一是通读材料不取巧。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综考试速度第一,为了从容组织和书写答案,必须快速读题,甚至提倡跳读。

笔者深不以为然,读题的过程实质就是思考和组织答案的过程,命题者的意图读懂了,只要考生基础知识掌握得还可以,答案大概已了然于胸,所剩下的就是写了。

如前所述部分答错试题一的学生就是在快速读题思想的引导下,将问题的关键词“如何”忽略掉了。

二是提取信息排干扰。

通读材料并不是死读,命题者将试题中的设问弄得“云遮雾罩”的基本手法。

无外乎增加材料的无关信息,增加问题的修辞量,因此要把握问题最本质的要求,就要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这里可以采用语文缩写句子的方法——留下主、谓、宾。

本文中对试题二的解析,把“说明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对建设真正的‘海上浙江’有何意义”浓缩成“文化有何意义”,就使得试题提问与课本知识几乎零距离了,只要课本知识掌握得牢,答题的障碍就基本消除了多半。

当然问题的浓缩并不意味着答案的浓缩,如果材料中给出的情境在考生的答题中没有表
现出来,这样的答案是没有生气的,要表达的信息信也可能缺东少西,因此转换问题,寻找到了答题的知识根基,还要依托课本基础知识,回归到材料的情境中,让自己给出的答案鲜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