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五校联合体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石家庄市五校联合体2025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个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________,分别为瑶山片区、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片区、城址片区。
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________的系列玉器,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的区域性国家。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________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
距今1 300—4 300年,( )。
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________,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构造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B.构成标志根源无可比拟
C.构成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D.构造标志根源无可比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出现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B.曾有一个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出现。
C.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出现过。
D.出现过一个曾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重要的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良渚时代
B.这是可以称为良渚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C.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为良渚时代
D.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
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
是时代使然,,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
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 );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
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
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
B.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
D.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可非议指桑骂槐趋之若鹜旁门左道
B.无可厚非指鹿为马趋之若鹜终南捷径
C.无可非议指鹿为马争先恐后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指桑骂槐争先恐后旁门左道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
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
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樊哙,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于芒砀山泽间。
沛公起,哙以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败泗水守薛西,击章邯军濮阳,破赵贲军开封,攻武关,至霸上,无不却敌先登。
项羽闻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进至戏。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项羽飨军士,中酒,亚父使项庄拔剑舞坐中,击沛公。
樊哙居营外,闻事急,即带剑拥盾入。
项羽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
..樊哙也。
”项羽曰:“壮士。
”赐之卮酒彘肩。
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
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项羽默然。
沛公起如厕,麾樊哙出,与俱去。
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死,汉王即位,以哙坚守战有
功,益食邑八百户。
又以将军从高祖平燕王臧荼、楚王韩信,更赐爵列侯,与剖符
..,世世勿绝,食舞阳,迁左丞相。
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帝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内群臣。
绛侯、灌婴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高帝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即军中斩哙。
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至则高帝已崩,吕后释哙,得复爵.邑。
孝惠六年,哙薨,谥.曰武侯。
选编于《资治通鉴•汉纪一》《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乘,亦作“陪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警卫的人。
乘,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
B.剖符,或叫“剖竹”封建帝王封赏诸侯、功臣时,将铜或竹、木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爵,是古代君主赐予臣下的爵位。
春秋时期,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根据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贬不一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骁勇善战、军功卓著。
随刘邦征战,樊哙无不冲锋在前;刘邦成为皇帝后,樊哙凭借战功,封爵列侯,官”左丞相。
B.樊哙忠肝义胆、豪气干云。
为保护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私闯鸿门宴,喝酒吃肉的豪爽令项羽赞赏,义正辞严的谴责令项羽无言以对。
C.樊哙直言善谏、循循善诱。
刘邦因病重多日不见朝臣,樊哙闯宫直入,指出刘邦不该独自跟一个宦官诀别,用赵高篡权的教训规劝他。
D.樊哙出身寒微、卒于显赫。
他早年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刘邦的女婿,关系比诸将更亲近;后因结党吕后,被刘邦下令处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 ,▲ ,▲ ,▲ ;▲ ,▲ 。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A.①③④②⑤⑥B.①⑤②③⑥④C.②①④⑤③⑥D.②③④①⑤⑥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阳城外别皇甫浞①
李贺
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冬树束生涩,晚紫凝华天。
单身野霜上,疲马飞蓬间。
凭轩一双泪,奉坠绿衣②前。
[注] ①皇甫浞:唐代散文家,对李贺有知遇之恩。
②绿衣:唐代官制,七品以上着绿服。
时皇甫浞为侍御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送别之地及其环境特点,既照应了题目,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写出了皇甫浞旅途中的孤单、寂寞与疲惫,“霜”字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C.前四句为实写,写别离场面;五、六两句为虚写,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挂念之情。
D.尾联从皇甫浞着笔,通过写其泪洒衣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谈谈本诗前四句是如何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
6、按要求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3)姜夔《扬州慢》中,以芍药花开却无人欣赏抒发物是人非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北京“红黄蓝事件”引发了幼教系统大地震,是对幼教产业化的一记警钟。
数据显示,今年9月在纽交所上市的“红黄蓝”已经有直营园80家,加盟园175家,直营+加盟的亲子园853家。
业内人士分析,幼儿园属于重资产业务,拥有100家以上直营幼儿园的幼教集团屈指可数,必须借助简单粗暴资本的力量并购整合,而幼教项目毛利率不到20%,为保障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在师资、内容等方面的投入比重将难以保证。
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幼儿园营利性的迟到确认,以及全面二胎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凸显,在中产阶级父母普遍的育儿焦虑下,幼教产业化将迎来政策和人口双重红利。
幼教社会化乃至产业化势不可当。
那些早教机构、知名幼儿园已经通过各种营销渠道为父母们做了早期的市场培养,父母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都想为下一代选择更好的幼儿机构,而选择时吸引他们的往往是一些“高大上”的标签——双语、国际、外教、簇新的校舍及各种时髦的教育理念。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对教育中人的因素的忽视,那其实是一个幼儿园更本质的活性因素——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以及师生关系的构建。
材料二
中欧幼儿教师现状比较
赫尔曼财政投入与回报比
[注]赫尔曼: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
材料三
在《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段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而填补学前教育的刚需又迫在眉睫。
根据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到2016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3.98万所,在园儿童的数量为4413.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49.88万人。
这个数字比上年增加了19.56万人。
按照这个数字计算,教师和孩子的比例是1:17.6,也就是一个老师要看近17.6个孩子。
而根据《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规定,一所全日制幼儿园的全园教职工与幼儿比为1:5—1:7,全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为1:7—1:9.即便按照师幼比最低标准1:9来计算,幼师缺口也在240万人。
材料四
2003年,正值民间办园爆涨期,毕业于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的胡华,带着一种给中国幼教事业开创新时代的使命感,受中华女子学院的邀请,在亚运村办了一所体制内的私营幼儿园,并出任园长。
第一年只收了14个孩子,如今已有246个孩子,54名教师。
这是一所中等规模的幼儿园,与它良好的口碑与名气相比,校园朴素得令人惊讶,操场甚至没有塑胶,就是普通砖地。
胡华告诉记者,看一所幼儿园好不好,其实特别简单。
不是看硬件或标签,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看看孩子的眼睛亮不亮,看看老师是不是仁慈。
学校通称为“花花草草幼儿园”,胡华就叫“蒲公英老师”。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应动员起来,为孩子重建爱的庇护所。
(以上材料均出自《生活周刊》966期)
1.下列关于中国幼教的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幼教系统早就存在很多问题,“红黄蓝事件”只是导火索,诱发了诸多弊端大曝光。
B.中国幼儿教师学历偏低,薪酬又不高,却超负荷工作,这都源于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
C.根据赫尔曼的调查数据,政府教育投入回报与学段成反比,学段越低,教育投入回报率越高。
D.中国现阶段师幼比与国家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师资缺口较大,加大培养幼师力度刻不容缓。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红黄蓝集团为例,暴露了中国当前幼教市场的发展乱象,并指明未来发展前景。
B.幼教产业化发展迅猛,与生育开放、家长焦虑、商家趋利等因素有关,与政府干预无关。
C.材料三揭示了中国幼教现阶段存在的根本性症结,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D.胡华的幼儿园是成功的范例,这主要是因为它摈弃奢华与空洞,回归教育本真,关注爱和人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对于“重建爱的庇护所”,你给出哪些建议?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入海
叶梅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
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
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
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
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
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
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
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
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
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
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
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
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
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
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本文通过藏族女诗人梅卓对乡亲们敬畏雪山溪水的讲述,以及对她“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的描写,突出了雪山的圣洁。
C.本文开头称黄河为“它”,后面则改称“她”,人称用词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文章写作角度的变化。
D.文中借助联想、想象和记载展现黄河的风貌以及人文底蕴,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情感也达到高潮。
2.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花匠
俞平伯
到了一家花场门口。
栅栏虛掩着,我用手一推,呀的一声露出一片平地。
紧靠西墙,有三间矮屋。
旁边有口井,上面安着辘轳,井口现出几条很深的凹纹,是吊桶绳子磨的。
场上收拾得非常干净,一排一排摆列许多花盆,是些山茶、碧桃、金雀、迎春、社鹍之类。
轻风掠过,一阵阵花草的香气。
冰哩!我不多时还看见你们,花开得这般快呀!
一个花匠,年纪不过四十上下,酱色的脸膛显出些皱纹,好像也还和善,手拿把剪刀,脚边放着一堆棕绳,蹲在地上做工。
他正在扎榆叶梅呢。
树上有稍为桠杈点的枝子,只听他的剪刀咯吱咯吱凡昫响,连梗带叶都纷纷掉下。
他却全不理会,慢慢的用手将花稍弯转差不多要成椭圆形,然后用手掐住,那手拿棕绳紧紧一结。
从这枝到那枝,这盆到那盆,还是一样的办法。
原来他心里先有个样子,把花往里面填。
这一园的花多半已经过他的妙手了。
所以都是几盘几曲滚圆的一盆,好像同胞兄弟一般。
有两盆花梗稍软一点,简直扎成两把团扇。
那种“披风拂水疏乱横斜”的样子,只好想想罢了。
但花开得虽是繁盛,总一点生趣没有;垂头丧气,就短一个死。
我初进来觉得春色满园,及定睛一看,满不是这么一回事。
尽管深红浅紫鸭録鵝黄又俏又丽的顔色,里面总隐着些灰白。
仿佛在那边诉苦,又像求饶意思,想叫人怜他,还他的本来面目。
那种委曲冤屈的神情,不是有眼泪的能看的。
真狠心的花匠!他也是个人呵这不过是我旁观的痴想。
花儿不会说话,懂得什么呢?他受了痛苦,只有开一朵朵的鲜花,给他赏玩,让他赚钱我不禁问道:“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