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档案教育比较研究
各国档案工作者都深知档案教育是档案部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许多
国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由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各国在档案教育的开展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拟就中美
两国档案教育工作的异同点进行探讨,希望对我国档案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美国档案教育
情况、进一步推动我国档案教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有所裨益。
一、档案高等教育
新中国诞生后,档案工作和档案机构的急速扩展亟需大批档案专业人才。
北京大学图
书馆和原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曾先后举办了档案管理专修班和训练班,均因缺乏
适用教材而停办。
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开办档案专业教育。
至1984年底,全
国已有24所普通高校、14所业余大学开设了档案专业。
各高校在开设档案专业的同时,相应编写了大量的教材和讲义,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档案专业教师。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了首批档案学专业硕士。
美国的档案高等教育一直以研究生教育为主,没有档案专业本科教育。
教师授课没有
标准的教材,通常都是自编讲义,档案教师少之又少,全美加起来不足十位。
迄今为止,
共有23个州的38所大学设有档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
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于1994
年通过了《档案学硕士学位课程指南》。
该指南将学习课程分为三类,即档案学知识、相
关学科知识和辅助性知识。
教师授课的原则是偏重于具体原理和实际操作的讲授,授课形
式灵活多样。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档案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体系、还是在教学内容、
师资力量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主要异同点在于:(一)在学科设置和师资力量方面,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档案高等教育体制,拥有丰富的档案专业教材和齐全的师资力量。
而美国只有研究生教育,没有档案本科生教育,缺乏专门的档案学标准教材和专职教师。
(二)在授课内容和形式方面,我国的档案专业授课形式略为死板,教师非常注重理
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不是很强。
而美国则注重于专业技能、相关学科知识
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师经常带学生去各类档案馆参观实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表演,这种形式类似于MBA的案例教学,其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对照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我国
档案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些不足:①教材内容滞后,跟不上档案工作发展的最新形势和国内
外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生动手能力弱,知识结构单一,对现代信息技术和相关学
科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笔者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强调实践
技能和个人能力的发展;关注现实、保持与实际部门的联系应该是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今后
发展所应侧重的内容。
二、继续教育
1992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干部教育中心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举办了“档案干部继
续教育电视讲座”,并出版了相应的电大教材。
1997年制定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
育暂行规定》,提出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目标、形式和要求。
随后,又颁布了《全
国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九五”培训要点》,该要点列举了18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有:电子文件的产生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档案术语的标准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新型
载体材料的保护技术、方法;当代档案馆的性质、功能;档案馆网布局及档案流向问题;
走向21世纪的档案开放与利用;档案鉴定理论与企业档案的管理;信息共享档案目录中
心的建设;文件中心和联合档案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检索体系等若干问题。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指某些大型档案馆对本馆新聘任的档案业务人员进行的一种大学后
教育。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建立了为期2年的在职培训制度。
该制度要求新聘人员必须
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通晓美国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由于竞争激烈,应聘者一般都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培训内容分为课堂教学、岗位轮训、论文写
作及考评四个大方面。
课堂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档案原则与技术、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及其
各部门的职能和任务、行政组织和管理程序以及人事、财务制度等、档案保护技术理论与
实践、联邦文件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
这种培训方式,自始至终对学员要求非常严格,任
何人都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美两国的继续教育对推动两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
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两国继续教育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教育内容丰富多彩,能够适
应不断变化着的现代社会。
不同点在于:(一)对教育对象要求不一。
在中国,所有从事
档案工作的人员,不论其学历高低与否,均可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而在美国,只有拥有
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才有资格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二)在教育内容方面,
中国比较注重对档案学基础理论及核心课题的研究。
而美国则注重于对新技术的学习及对
档案部门行政职能及人事、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提前介入。
岗位轮训是美国继续教育工作中
最独到、最吸引人之处。
学员在2至3个月的轮训期间,被交叉派往10至12个部门进
行实习,熟悉馆藏、广泛直观的了解档案局(馆)的各项业务。
各部门负责人可借此了解
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弱点,方便日后的聘用工作。
无论是受训者还是培训者,都对这种作法
感到非常满意。
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参考借鉴美国的这种轮训方式。
当然,良好的投资是
这项培训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岗位培训
1985年6月,国家教委、国家档案局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档案学教育改革座谈会。
”会议提出中国档案教育必须由倚重职前教育向在职教育转变。
自此,档案在职教育
迅速发展,类型不断丰富。
各地陆续建立了档案干部培训机构或基地,受训者不计其数。
1990年7月,在辽宁鞍山召开的“全国档案教育工作座谈会”特别强调了要将岗位培
训作为迅速提高在职档案干部队伍专业素质的有效方案。
随后,国家档案局又在《关于开
展档案人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明确要求,在1995年年底之前必须对所有在
职人员轮训一遍,并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作为上岗任职的资格证明。
此后,该项工作在全
国各地蓬勃开展。
美国岗位培训对象可分为三类:即从业前接受过和未接受过档案教育的档案专业人员
和对档案专业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
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一直是为美国档案界提供最为全
面系统的岗位培训的重要力量。
该协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以及夏季年会期间,大约要举
办25-30个培训班。
培训内容主要有16类,即收集和征集、鉴定、档案教育、著录
与编目、电子文件、职业道德、信息科学、管理、社会宣传(包括档案馆及档案人员的管理)、口述史、保护、利用服务、特殊载体、专门馆藏、概论(档案原则与实践介绍)等。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的现代档案学院也是提供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个主要机构,每年夏、冬季都要举办一期培训班。
综上所述,中美两国的岗位培训为两国档案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主要异同
点在于:(一)培训目的不同。
中国的岗位培训是一种上岗资格证明,而美国的岗位培训
则是档案专业人员和档案业余爱好者获取和加强专业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
(二)培训内
容不一。
中国的岗位培训课程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档案五门基础课,即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编纂学、科技档案学、档案保护学,课程内容相对而言比较滞后。
美国的岗位培训课
程比较侧重于对档案工作具体业务环节的讲授。
尤为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对“口述史”的讲授,这一差异缘于中美两国档案工作者对“口述史”的理解程度。
美国档案工作者比
较注重对“口述史”的研究和探讨,中国档案工作者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美国史密森研究院档案馆前任馆长威廉·W·莫斯先生所著的两本口述史专著——Ora
lHistoryProgram(口述史计划手册)和Archives,Oral
HistoryandOralTradition(档案、口述史与口头传说)在国
际档案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笔者认为,把这项工作当作填补历史空白、完善馆藏结构的
一种有效措施,应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资料:
1?窦晓光:《论我国档案继续教育的几个问题》,《档案》1998年第1期。
2?张照余:《走向辉煌——档案教育事业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档案》1999
年第7期。
3?李音:《美国的档案教育与培训》,《中国档案》1999年第8期。
4?吴建华:《关于档案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设想》,《档案学通讯》199
6年第2期。
5?姚乐野:《美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特点》,《档案学通讯》1996年第2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