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第36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第36讲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
的思想活跃局面
A组xx模拟·基础题组
1.(xx北京海淀月考,3)“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
所著书有《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
”材料中所说的历史人物在儒学史上的地位是( )
A.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础
B.使儒学取得官学地位
C.更新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D.开一代朴实学风先河
2.(xx北京海淀月考,4)年画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艺术。
明清时期,民间年画的普遍题材是,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
这反映的历史文化现象是( )
A.儒家至尊的地位被打破
B.佛教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C.儒释道三教本同根同源
D.三教合流在民俗中映现
3.(xx广东惠州一模,13)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
这里的“彼”指的是( )
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
4.(xx湖北天门调研,27)有学者认为,11世纪,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开始。
因为此时“中国精英界的人物与其唐代的先驱们之间的区别,就如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物与中世纪的人物之间的差异一样”。
下列对中国“文艺复兴”的解读可能正确的是( )
A.雕版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B.对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是其重要表现
C.中央集权的弱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化
D.程朱理学的兴起发展为其重要内容
题组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xx北京海淀质检,15)据《明史》记载,嘉靖(1522—1566年)以后百余年间,“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明朝国内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
B.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显学
C.李贽挑战儒家价值标准和权威地位
D.“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
6.(xx北京西城质检,29)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之处有( )
①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xx山东济南一模,14)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
A.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8.(xx天津河西一模,1)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这实质上是主张(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主共和
C.限制君权
D.民为邦本
9.(xx福建福州一模,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
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4分)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8分)
B组xx模拟·提升题组
时间:20分钟分值:42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xx北京西城质检,30)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忠、孝、廉、节”
2.(xx北京西城质检,31)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
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
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该思想家可能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顾炎武
3.(xx北京海淀质检,10)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
A.致良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三纲五常
D.格物致知
4.(xx山西名校联考,20)顾炎武在《与施愚山书》中说:“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
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根据顾炎武的认识,可取的是( )
A.不可尽信圣人之言
B.坚守理学教诲
C.理学最终形成于宋代
D.发扬孔孟之道
5.(xx贵州黔东南一模,26)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答罗整庵少宰书》中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道,天下之公道也。
学,天下之公学也。
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这一思想的积极影响在于( )
A.重建儒学的信仰
B.完善心学体系
C.否定孔子的权威
D.批判专制思想
6.(xx湖北荆州毕业班联考,26)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
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
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7.(xx江苏盐城质检,21)李贽是晚明中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具有强烈的反正统意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贽的思想语录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仁者”以天下之失所也而忧之,而汲汲焉欲贻之以得所之域。
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
——李贽《焚书》材料二他是中国社会刚刚开始其内发原生的近代化转型初期所出现的一位思想巨人,是一位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有着最为孤绝的理性的先知先觉者,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
在中国,他的后继者们赋予了他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的文化象征意义。
在世界上,他被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先行者利玛窦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
——摘编自《李贽评传》材料三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
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
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主要观点。
据此分析其思想的主要特点。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的理解。
(4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李贽的悲观”的社会因素。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思想发展的态势。
(4分)
A组xx模拟·基础题组
题组一宋明理学
1.C 由“《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可知该历史人物是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故C项正确。
2.D 由题干中“把普度众生的观世音菩萨、以忠义著称的名将关羽和玄坛真君财神赵公明呈现在一个画面上”可知年画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故D项正确。
3.A 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A 项正确。
4.D 认为11世纪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开始,应与宋代学术思想方面的成就、市民文化的兴起等方面有关。
雕版印刷术在宋以前就已出现,故A项错误;对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更多指的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中央集权强化而非弱化,故C项错误;D项符合要求。
题组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5.B 陆王心学在明朝中期以后广泛传播,动摇了程朱理学的地位,与统治危机无关,故A 项错误,B项正确;李贽为明末思想家,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西学东渐”思潮在民间影响较小,故D项错误。
6.D 结合史实可知三位进步思想家早年都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他们都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①②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7.B 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已经关注民生,此后儒家思想始终关注民生,故A项错误;儒家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和改造,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故B项正确;从汉代至明清,儒家思想并未落后于世界,也没有紧随世界潮流,故C、D两项错误。
8.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的是普通民众对国家存亡的责任,与题目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共和强调人民主权和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反对“人君”独治,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9.答案(1)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用。
(2)胜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第(1)问关键是明确晚周三大儒学思想家为孔子、孟子和荀子,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思想主张即可。
第(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及董仲舒的新儒学等相关知识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
B组xx模拟·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C 题干中的美德是指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A、B、D三项都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讲的是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与美德无关,故C项符合题意。
2.C 材料中作者认为做学问需要“明其心”,“匪自外得也”,体现了他重视“心”的作用,应与陆王心学有关,故C项正确。
3.D “致良知”属于王阳明的主张,而示意图空白处属于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阅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存天理,灭人欲”不属于探求理的方法,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示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
4.D 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的信息可以看出,顾炎武推崇圣人之语录,反对从事于后儒,故A、B两项错误;从“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的信息,可知顾炎武认为理学最终形成于明代,故C项错误;结合题干中的“五经”“《论语》,圣人之语录也”的信息可知顾炎武主张发扬孔孟之道,故D 项正确。
5.C 材料大意是学习贵在内心的体验,若是所学有违于自己的内心,虽然是孔子的学说,
也不敢认为是正确的,更何况那些不及孔子的人的学说了。
王阳明强调即使对于圣人的话,也不可轻信盲从,其倡导的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创见的治学精神,应当予以充分肯定,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符。
6.A 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陆王心学则偏于内在工夫,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表面上看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但心学不同的求“理”方法本质上体现了其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故A项正确,D项错误;内心的反省是“致良知”的根本途径,心学追求的是提高道德修养,与神秘主义无关,故B、C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答案(1)观点: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追求个人自由(抨击儒家仁义道德束缚个人自由)。
特点:反传统、反权威。
(2)李贽的反正统思想,冲击了迂腐的纲常名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君主专制强化,人性遭到压抑;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缺乏新思想发育传播的土壤;理学日益僵化,束缚思想自由。
(4)态势: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新思想开始滋生。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可得出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由“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可得出李贽反对
以儒家思想束缚人的自由;第二小问,结合李贽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其思想主张的特点是反传统、反权威。
第(2)问,解读材料二,可将问题转换为李贽思想的历史影响,然后结合史实论述即可。
第(3)问,解读材料三可知李贽的悲观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故结合当时明清时代的特征即可回答。
第(4)问由三则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新思想,但理学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