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Barthel指数的改善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护理干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
Barthel指数的改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更低,Barthel指数、FMA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
结论: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够缓解其中医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实施效果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中医护理;Barthel指数
缺血性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危重、后遗症多等特点,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均有严重影响。
研究发现,缺血性中风患者多存在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
因此,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提高其康复质量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偏风”“中风”范畴,因此,进行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提高其生存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因此,本文将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6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4例,男/女为16/18例,年龄46~75岁,平均
(54.44±5.68)岁,病程1~12d,平均(6.07±0.68)d。
对照组34例,男/女为15/19例,年龄47~76岁,平均(54.78±5.77)岁,病程1~11d,平均
(6.11±0.73)d。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常规治疗,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压、降颅内压、改善微循环等。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其卧床休息,进行口腔护理、呼吸道管理,在病情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帮助其活动肢体,做好卫生护理。
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应用中医护理,具体方法:(1)情志护理:患者因突然发病,活动受限,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心烦、易怒等表现,应分析患者的心理症结,并进行情志干预,改善其心境;嘱咐家属、亲友多陪伴患者,增强对患者的精神支持;(2)健康宣教:制作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宣传中医健康观念、中医食疗观念、四季养生观念,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及配合度;(3)针灸按摩:在急性期过后,运用按摩手法帮助患者活动肌肉,循经拍打,预防肌肉萎缩,促进其肢体功能;同时可配合针灸,平衡脏腑功能,舒经通络;(4)中药护理:根据患者适当选择中药辅助治疗,基本原则为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例如补阳还五汤、消栓通络片、镇肝熄风汤、复方丹参注射液等;(5)中医食疗:根据患者证型、体质、病情,制定膳食计划,例如,对肝阳上亢患者,饮食应以清淡甘寒为主,例如黄瓜、丝瓜、冬瓜等;风痰阻络患者饮食以清淡、祛风、通络、化痰为主,例如萝卜、香菇、黄花等;对气虚血瘀患者,饮食以活血通络、健脾益气为主,包括黄花菜、南瓜、鱼肉、瘦肉等。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等。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取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更低,Barthel指数、FMA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34,,分)
组
别
中医症状积分Barthel指数FMA评分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观察
组32.23±
5.56
8.20±2
.78
40.34±
6.56
77.78±
8.02
39.20±
5.55
79.78±
7.67
对照
组31.99±
5.89
17.02±
3.82
40.12±
5.59
59.28±
7.67
38.92±
4.76
60.61±
6.89
t0.17310.8860.1499.7210.22310.842 P>0.05<0.05>0.05<0.05>0.05<0.05
3.讨论
缺血性中风多为内因诱发,例如,心火暴甚、情志郁怒,可诱发内风;而饮
食不节、痰郁化热,可诱发肝风;而劳累过度、阴血黯耗也可诱发中风[1]。
从整
体上看,患者多存在气血亏虚情况,脏腑阴阳失调,风、痰、湿、火内扰,在多
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最终诱发缺血性中风。
由于缺血性中风后后遗症较多,因此
需要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促进其肢体功能、活动能力的恢复。
中医辨证施护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特色护理方式,以往有研究显示,
对中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改善患者应对方式,减轻其焦虑、抑郁状态,
促进其病情康复[2]。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更低,Barthel
指数、FMA评分更高,差异明显(P<0.05),也证实了中医护理的应用效果良好。
饮食调护是中医辨证施护的重要内容,可平衡机体内外环境,长期坚持可纠正其
偏颇体质,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
中医理论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也有
“四气五味”,根据食物性味、归经选择合适的食物,濡养肺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能够从根本上改善体质,恢复脏腑阴阳平衡[3]。
同时,情志护理也是中医重要的护理内容,可促使患者情志畅达,减轻其焦虑情绪,使其达到身心平衡状态。
此外,配合穴位按摩、循经拍打、针灸,可促进气血流畅,调节五脏六腑功能。
通过按摩内关、曲池、极泉等穴位,可改善上肢感觉及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中,内关还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
而按摩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能够改善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改善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能够缓解其中医症状,提高其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实施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包咏梅,柏芳芳,谭亚芹,等. 中医辩证施护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焦虑、应对方式和肌力的影响[J]. 内科,2017,12(3):435-437.
[2] 郭凤玲. 优质护理对中医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2):196-198.
[3] 熊丹,陈雅春,付晓兵. 经络腧穴梳理护理对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J]. 光明中医,2020,35(9):139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