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高考文言文试题(完整)【刘希国】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4d379fbe1e650e53ea992b.png)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完整版)-2017全国卷文言文考题汇编及答案
![(完整版)-2017全国卷文言文考题汇编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d546374028915f814dc2e0.png)
(2017全国卷1)(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08cc56561252d381eb6e18.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文言文阅读 .纠错卷二【刘希国】
![文言文阅读 .纠错卷二【刘希国】](https://img.taocdn.com/s3/m/5c9d112e5727a5e9856a61e7.png)
纠错卷.文言文阅读.纠错二牛仙客传牛仙客,泾州鹑觚(gū)令傅文静甚重之。
文静后为陇右营田使,引仙客参预其事,遂以军功累转洮州司马。
开元初,王君毚为河西节度使,以仙客为判官,甚委信之。
时又有判官宋贞,与仙客俱为腹心之任。
及君 死,宋贞亦为回纥所杀,仙客以不从获免。
俄而萧嵩代君 为河西节度,又以军政委于仙客。
仙客清勤不倦,接待上下,必以诚信。
及嵩入知政事,数称荐之。
稍迁太仆少卿,判凉州别驾事,仍知节度留后事。
竟代嵩为河西节度使,判凉州事。
历太仆卿、殿中监,军使如故。
开元二十四年秋,代信安王祎为朔方行军大总管,右散骑常侍崔希逸代仙客知河西节度事。
初,仙客在河西节度时,省用所积钜万,希逸以其事奏闻,上令刑部员外郎张利贞驰传往覆视之。
仙客所积仓库盈满,器械精劲,皆如希逸之状。
上大悦,以仙客为尚书。
中书令张九龄执奏以为不可,乃加实封二百户。
其年十一月,九龄等罢知政事,遂以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仍知门下事。
时有监察御史周子谅窃言于御史大夫李适之曰:“牛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大夫国之懿亲,岂得坐观其事?”适之遽(jù)言,上大怒,廷诘之,子谅辞穷,于朝堂决配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
仙客既居相位,独善其身,唯诺而已。
所有锡赍,皆缄封不启。
百司有所谘决,仙客曰:“但依令式可也’,不敢措手裁决。
明年,特封豳(bīn),赠其父意为礼部尚书,祖会为泾州刺史。
俄又进拜侍中,兼兵部尚书。
天宝年,改易官名,拜左相,尚书如故。
其年七月卒,年六十八。
内出绢一千匹、布五百端,遣中使送至宅以赙(fù)赠尚书左丞,谥曰贞简。
初,仙客为朔方军使,以姚崇孙闳(hóng)官。
及知政事,闳累迁侍御史,自云能通鬼道,预知休咎。
仙客颇信惑之。
及疾甚,闳请为仙客祈祷,在其门下,遂逼仙客令作遗表荐闳叔尚书右丞弈及兵部侍郎卢奂堪代己,闳为起草。
仙客时既危殆,署字不成,其妻因中使来吊,以其表上。
玄宗览而怒之,左迁弈为永阳太守,卢奂为临淄太守,赐闳死。
2017高考文言文答案【刘希国】
![2017高考文言文答案【刘希国】](https://img.taocdn.com/s3/m/4c946213cc17552707220884.png)
1.选D解析:正确标点为: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
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2.选D解析:“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
3.选C解析:“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武则天的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
4.答:(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得分点:“花”“虽”“过”各1分,句意2分)(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的罪过啊。
(得分点:“忝”“理”“罪”各1分,句意2分)译文:杜景俭,冀州武邑人。
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
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
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的任命。
何必贪求这几天的俸禄,不等朝廷的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
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的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的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的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
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的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
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
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声称道:“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的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的犯人一定会死去。
”(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的苇草,也无法超过您。
2017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定稿[刘希国】
![2017年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定稿[刘希国】](https://img.taocdn.com/s3/m/ebe273b8dd3383c4bb4cd292.png)
世奇修颐广颡(sǎng,额),扬眉大耳,砥 名行,居馆阁有声,好推奖后进。为人廉, 父死,苏州推官倪长圩以赎锾huán三千助丧。 世奇辞曰:“苏饥,留此可用振。”
世奇长脸宽额,眉毛扬起,大耳朵, 以名声操守勉励自己,在翰林任职 时有名声,喜欢推荐奖励后辈。他 为人清廉,父亲去世,苏州推官倪 长圩用罚金三千来帮助他发丧。马 世奇推辞说:“苏州饥荒,留下这 错,应为“位于卿 之下,士之上”
6.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 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 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 会发挥潜能。 C.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 着对真挚友情是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 情的难能可贵。 D.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 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 仲。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 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4.C(原文:将自经,二妾 朱、李盛饰前。世奇讶曰: “若以我死,将辞我去 耶?”对曰:“闻主人尽 节,我二人来从死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宫可以指太子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 指太子,这与后宫又可以借指妃嫔是同理。 B.古时对人死的称呼因严格的等级制度而有 所区别,帝王或重臣死称为“崩”。 C.除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也称“除丧”, 即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D.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 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2017高考文言文复习试题【刘希国】
![2017高考文言文复习试题【刘希国】](https://img.taocdn.com/s3/m/dbea2a1b6c85ec3a87c2c5f7.png)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崔昂,字怀远,博陵安平人也,年七岁而孤,性端直少华,沉深有志略,坚实难倾动。
世宗入辅朝政,召为开府长史。
时勋将亲族宾客在都下,放纵多行不轨,孙腾、司马子如之门尤剧。
昂受世宗密旨,以法绳之,未几之间,内外齐肃。
迁尚书左丞,其年,又兼度支尚书。
左丞之兼尚书,近代未有,唯昂独为冠首,朝野荣之。
武定六年,甘露降于宫阙,文武官僚同贺显阳殿。
魏帝问仆射崔暹、尚书杨愔等曰:“自古甘露之瑞,汉、魏多少,可各言往代所降之处,德化感致所由。
”次问昂,昂曰:“案《符瑞图》,王者德致于天,则甘露降。
吉凶两门,不由符瑞,故桑雉为戒,实启中兴,小鸟孕大,未闻福感。
所愿陛下虽休勿休。
”帝□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后迁散骑常侍,兼太府卿、大司农卿。
二寺所掌,世号繁剧,昂校理有术,下无奸伪,经手历目,知无不为,朝廷叹其至公,又奏上横市妄费事三百一十四条。
其年,诏删定律令,损益礼乐。
昂素勤慎奉敕之后弥自警勖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转廷尉卿。
昂本性清严,凡见黩货辈,疾之若仇。
一日,帝召昂于御坐前,谓曰:“旧人多出为州,我欲□台阁中相付,当用卿为令仆。
”后,九卿以上陪集东宫,帝指昂及尉瑾、司马子瑞谓太子曰:“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
”未几,复侍宴金凤台,帝历数诸人,咸有罪负,至昂曰:“崔昂直臣,魏收才士,妇兄妹夫,俱省罪过。
”天保十年,帝特召昂至御所,曰:“历思群臣可纲纪省闼者,唯冀卿一人。
”即日除为兼右仆射。
数日后,昂□入奏事,帝谓尚书令杨愔曰:“昨不与崔昂正者,言其太速,欲明年真之。
终是除正,何事早晚,可除正仆射。
”明日,即拜为真。
后坐事除名,卒祠部尚书。
(选自《北齐书·崔昂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案《符瑞图》案:查,考查B. 昂校理有术校:审查C. 俱省罪过省:减少,减免D. 卒祠部尚书卒:最终6.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帝□敛容曰:“朕既无德,何以当此。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0021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0021](https://img.taocdn.com/s3/m/e2aa37109b89680202d8252f.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文言文系列练习(四)【刘希国】
![文言文系列练习(四)【刘希国】](https://img.taocdn.com/s3/m/7b00bbc476a20029bd642d92.png)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 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 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 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 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 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 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 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 皇帝都欣然采纳。
擢知常州。时水潦(lào,同“涝”,雨水 过多,水淹。)为灾,衡发仓为糜(mí , 粥) 以食饥者,或言常平(常平仓)不可轻发, 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
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 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 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 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 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 呢?”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 治?” 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 味使人吃了愉快。邪说不除去,正 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 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 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叶衡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 意志坚决、专心一意恢复国土, 凡是将帅、武器、山川、防守都 经过思考,奏对结束,从容不迫 地赐他座位,研讨谈论机密大事, 或者随时召他进见。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 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 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 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皇上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 的土地,叶衡上奏说:“司谏汤邦彦有口才, 适宜出使金国。”汤邦彦请求面见皇上,问 起派遣出使的原因,知道是由于叶衡的推荐, 恼恨叶衡排挤自己,听说叶衡对客人说过诽 谤皇上的话,报告了皇上,皇上大怒。当天 罢免了叶衡的相位。六十二岁时叶衡去世。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1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7051496529647d2628523a.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0021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10021](https://img.taocdn.com/s3/m/a78c2fa4c850ad02df80411e.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2卷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2卷](https://img.taocdn.com/s3/m/58b928c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8.png)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2卷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2卷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2卷参考答案1. _A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答非所问,原文为“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陈述的是铜镜的一般功用,不属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
2.C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原文不一致。
3.C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C项,强加因果,并且相思铭文“在汉镜中最多的表述与原文观点也不一致。
4.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听:听任,允许。
5.D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文意,此句为评价标准,由此可推知标淮为破逃五十户、百户、二百户处罚各不相同,再加上“……者”作主语提示,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
6.D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晏殊让儿子拜见他”属于对原文理解错误,原文意为“晏殊以童子身份拜见他”。
7.参考答案:(1)(李防)实地考察二浙老百姓的饥荒,建议逃亡户的土田应该立即召人来耕种,使人不敢轻易离开田地,而官府的赋税也可得以保持。
(2) 淮南路从前不禁止私盐买卖,制置司请求禁止私盐买卖而只允许官方自己买卖,让士兵沿长江人拉船载,这样经常发生盐被漂失的祸患。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民饥”,百姓的饥荒;“建言”,建议;“去”,离开。
(2)关键词:“旧”,原来,以前;“鬻”,卖;“辇”,装载。
参考译文: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人。
(他)考中进士,成为莫州军事推官。
(他)跟随曹彬出使契丹,被授予忠武军节度推官。
(他)搜求磁州、相州二州的逃户田亩,增加租赋十余万。
因此(他)奏请均定田税,又请求一县如有破产逃亡五十户者令佐的考核成绩降为下等,逃亡百户者令佐的考核成绩为下等中的最末等,逃亡二百户者罢免他们所任官职,能够招集流民者加以表彰和赏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https://img.taocdn.com/s3/m/15d65363551810a6f4248664.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94df79b7360b4c2e3f64c2.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卷2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https://img.taocdn.com/s3/m/03364eaeaf45b307e87197e8.png)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2)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 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 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 学士知郑州,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 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 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 立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 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 身分主管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 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sōu, 隐藏)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 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 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 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 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 大概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 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 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 琦经常咨询访问他。
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 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 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 安石。 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 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 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 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 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 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 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 ‚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 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 簧鼓朝绅不但惠安遭其虐焰,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 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 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 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 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 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 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 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 的锋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 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参考答案】皇上赐予的筵席不去 参加,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 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赴宴,您 能安然处之吗?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 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参考答案】苏轼曾经严肃地责 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都 讥讽他只知道维持自己俸禄,巩 固受到的宠幸。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 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 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 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 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 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 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 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 遵守规矩,
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 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 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 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 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 涞、顺天巡抚王致祥、礼部侍郎韩世能、 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 的大官都很怕他。
【答案】 C
【解析】 句子中的名字、称谓、 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 根据句子中意思,连词‚且‛前 应断开,排除A、D两项;B项中, ‚承宪妻每扬言‛一句缺少宾语, 不可独立成句;故答案为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 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 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以 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 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 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参考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 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 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 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 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 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 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 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 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 搜查,果然如此。‛
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 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 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 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 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 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 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 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 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 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 的。‛疏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 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 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 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 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 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出任河南巡按。那年 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 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 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 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 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 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 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 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 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 家阴沮之。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 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 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 西巡抚。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 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 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 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 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 乎?‛使者即就席。
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 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 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 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 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 于是赴宴。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 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立皇储,与曾公亮等 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 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 ‚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 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 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 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 判死刑。
【参考答案】A 【解析】与当今某些国家 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 不相同,应该是大致相同。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 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 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 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 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 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 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 宠云。(节选自《宋史 曾公亮传》)
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 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 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 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 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稳固和受 宠幸的待遇。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 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 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 之廋耳/索之/果然/
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 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 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 国家除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 若慎于始进。‛ 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 ‘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 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 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 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 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 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 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 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 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 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 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参考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 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 ‚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 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 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 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 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 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 止息了边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 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 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 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 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