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课堂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基课堂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修身包括了三个方面:
1、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原理、哲学课程的本质是反思,方法论意义。

2、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组成部分:马哲、马经、科社
三层涵义(由谁建立、为谁服务、本质内容)
(1)从认识成果——是马恩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由谁建立)(2)从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为谁服务)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发展和转变为社会
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本质内容)狭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广义:由马恩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化了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辨析题】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二、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从产生过程看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体现在:
(1)吸取了凝结着到19世纪上半叶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的思想精华。

(2)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的反映。

(3)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P14
革命性体现在:
(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体现。

(3)它的阶级性和真理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
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结论: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
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一)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四个分清:
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密切联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1)学透理论,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2)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内容?
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性问题(本体论):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同一性问题(认识论):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能否为人所认识,人
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1)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直观、猜测)
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水”,中国“五行说”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性。

(3)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外化”。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
——英国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二、世界物质性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的涵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首先,自然界具有客观实在性。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之外、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事
物。

此外,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在性。

人类生存的地球,比人类先存在45亿年。

其次,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劳动既是人、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又是一种物质实践。

所以说,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

再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及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定方式或方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

最后,意识起源于生物演化和社会的演化,其本质是客观物质的主观映像。

【意识论】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
2、意识是劳动的产物
二、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是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
二是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三是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四是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依据。

坚持这一原理才能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才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掌握和坚持这一原理才能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反对有神论,做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

【运动观】
一、运动的含义
运动指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二、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可分割)
具体表现在:
⑴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⑵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A、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

----形而上学观点
B、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进行----唯心主义观点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 、静止的含义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没有发生质变
3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运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
⑵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⑶物质的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两者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4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两种错误倾向
否认绝对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阿基里斯追乌龟、飞矢不动)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诡辩论(克拉底鲁“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时空观】
(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和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一维性或不可逆性
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广延性和伸张性。

三维性
(二)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具体表现在:
1、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2、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三)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
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尺缩钟慢效应)
(四)时空观上的错误观点
1、唯心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客观性(绝对性)
2、旧唯物主义时空观:否认时空的相对性
(五)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六)方法论意义
珍惜时光
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时间、空间的条件为转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一)“实践”及其特征
1、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

5、以实践为中介理解社会: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辩证法——总特征、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

从宇宙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

可以说,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事物或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种种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事物内部
事物之间
整个世界
(3)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3、方法论意义
(1)承认联系客观性的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如实地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反对用主观臆测的联系代替客观真实的联系、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普遍联系”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

【普遍联系与系统】
1、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整体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相互依赖
(2)相互作用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部分对整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和影响整体。

(3)优化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3、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含义及其实质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或进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不可战胜:(1)适应环境和条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社会领域里新生事物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趋势,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的基本内容:
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的方法论意义:
善于识别、保护、支持新事物;对现实采取科学的批判态度
二、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和实质
(一) 矛盾的含义(日常生活中和哲学中的比较)
(二)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指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趋势。

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依赖)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渗透、转化)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①相互区别(对立)二者体现的属性和趋势不同
△前者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结合的属性和趋势
△后者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
②相互联系(统一)
△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必然受斗争性的制约。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受同一性的制约。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学会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3、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使矛盾双方能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以发展
②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4、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促使矛盾双方突破原有的限度,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

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和谐思维】
1、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新内涵——“用和平的方法”进行非对抗性的斗争
2、矛盾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动力作用有新变化——和谐起着主要的动力作用
3、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有新发展——和谐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和谐的手段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时不有。

(2)方法论意义
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推动事
物的发展
2、矛盾的特殊性
(1)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表现之一: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
②表现之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表现之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A、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B、在诸多矛盾中: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在每一对矛盾中: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相互区别:
矛盾的共性只概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而没有包括同类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个性比共性丰富
②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系:
A: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B: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C: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②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四) 两点论和重点论
1、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两点论: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时常说的“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等,这些讲的都是抓重点的道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统一
①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②重点论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的哲学依据
①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的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认识的发生——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需要使认识产生
(2)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的手段和条件,使认识的发展成为可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
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它哲学认识论的区别
1、唯心主义先验论
【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两条认识论路线:1、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2、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先验论:与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是先天就有、头脑固有的。

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东西的回忆。


2、不可知主义怀疑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而反映论就是可知论
3、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直观被动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征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客观外界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而产生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事物的全体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发展阶段,是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二者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包含
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
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理性思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唯理论----片面夸大理性认识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只有理性认识可靠,而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论----片面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和作用,认为只有理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在实际工作中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不懂得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脱离实践,轻视从从实践中来的感性经验,一切从书本出发,把革命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不分时间地点和条件,到处乱套。

经验主义----不懂得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必要,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满足于和拘泥于狭隘的局部经验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