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正式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数学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
概念正式版
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的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以及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3)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进虚数单位i的必要性、对i的规定、复数的有关概念
难点: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过程的理解,复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我们知道,对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我们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
问题2:类比引进,就可以解决方程在有理数集中无解的问题,怎么解决在实数集中无解的问题呢?
问题3:把实数和新引进的数i 像实数那样进行运算,并希望运算时有关的运算律仍成立,你得到什么样的数?
二、学生活动
1.复数的概念:
⑴虚数单位:数__叫做虚数单位,具有下面的性质: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复数:形如__________叫做复数,常用字母___表示,全体复数构成的集合叫做______,常用字母___表示.
⑶复数的代数形式:_________,其中____叫做复数的实部,___叫做复数的虚部,复数的实部和虚部都是___数.
(4)对于复数a+bi(a,b∈R),
当且仅当_____时,它是实数;
当且仅当_____时,它是实数0;
当_______时, 叫做虚数;
当_______时, 叫做纯虚数;
2.学生分组讨论
⑴复数集C和实数集R之间有什么关系?
⑵如何对复数a+bi(a,b∈R)进行分类?
⑶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韦恩图表示出来吗?
3.练
习:
(1).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分别指出这些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各是什么?
2+ 2i , 0.618, 2i/7 , 0,
5 i +8, 3-9 i
(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若a、b为实数,则Z=a+bi为虚数
(2)若b为实数,则Z=bi必为纯虚数
(3)若a为实数,则Z= a一定不是虚数
三、归纳总结、提升拓展
例1 实数m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
z=m+1+(m-1)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解:
归纳总结:
确定复数z=a+bi是实数、虚数、纯虚数的条件是:
练习:实数m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
z=m2+m-2+(m2-1)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两个复数相等,即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实部与虚部分别对应相等.也就是
a+bi=c+d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d为实数)
由此容易出:a+bi=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已知x +2y +(2x+6)i=3x-2 ,其中,x,y为实数,求x与y.
四、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1、若x,y 为实数,且 2x -2y+(x+ y)i=x-2 i
求x 与y.
2、若x 为实数,且(2x 2-3x-2)+(x 2-5x+6)i=0,求x 的值.
高二数学复数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数系得扩充过程,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数的运算规则、方程求根)在数系扩充过程中的作用,感受人类理性思维的作用以及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了解数学内部解方程等实际需要也是数系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数集的扩展过程以及复数的分类表;
3.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以及符号表示;
4.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教学重点】引进虚数单位i 的必要性、对i 的规定以及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复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对数集因生产和科学发展的需要而逐步扩充的过程进行概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无理数 实数
2.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对于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12=+x ,没有实数根.我们能否将实数集进行扩充,使得在新的数集中,该问题能得到圆满解决呢?
3.组织讨论,研究问题
我们说,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12=+x 没有实数根.实际上,就是在实数范围内,没有一个实数的平方会等于负数.解决这一问题,其本质就是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呢?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1的开平方问题.即一个什么样的数,它的平方会等于-1.
4.引入新数i ,并给出它的两条性质
根据前面讨论的结果,我们引入一个新数i ,i 叫做虚数单位,并规定:
(1)12-=i ;
(2)实数可以与它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乘运算律仍然成立.
有了前面的讨论,引入新数i ,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这样,就可以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1可以开平方,而且-1的平方根是i ±).
5.提出复数的概念
根据虚数单位i 的第(2)条性质,i 可以与实数b 相乘,再与实数a 相加.由于满足乘法交换律及加法交换律,从而可以把结果写成bi a +这样,数的范围又扩充了,出现了形如 )R ,(∈+b a bi a 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复数.
全体复数所形成的集合叫做复数集,一般用字母C 表示,显然有: N*N Z Q R C .
巩固练习:1.下列数中,哪些是实数,哪些是虚数,哪些是纯虚数?并分别指出这些复数的实部与虚部各是什么? 2+7,0.618,72,0,2i ,)31(-i ,5i +8,3-9i 2 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若a 、b 为实数,则Z=a+bi 为虚数
(2)若b 为实数,则Z=bi 必为纯虚数
(3)若a 为实数,则Z= a 一定不是虚
例1 实数m 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
z =m+1+(m-1)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分析:因为m ∈R ,所以m+1,m-1都是实数,由复数z =a +bi 是实、虚数、纯虚数与零的条件可以确定实数x 的值.
练习:实数m 分别取什么值时,复数
z =m 2+m-2+(m 2-1)i
是(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6.提出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即两个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
实部与虚部分别对应相等.也就是
由此容易得出:
例2 已知i y y i x )3()12(--=+-,其中,x,y ∈R ,求x 与y .
分析:因为x ,y ∈R ,所以由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可列出关于x ,y 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可求出x ,y 的值.
练习:(1)若x,y 为实数,且i yi x y x 42)(22+=+++,求x 与y.
(2)若(2x 2-3x-2)+(x 2-5x+6)i=0,求x 的值.
7.归纳总结
(1)、虚数单位i 的引入;
(2)、复数的代数形式:R b R a bi a z ∈∈+=,,其中;
(2)、复数的有关概念:虚数,纯虚数,实部、虚部、复数相等。
8.布置作业:习题3.1A 组 第1、2题
复数复习学案
一. 知识结构
二. 重点、难点、热点剖析
由于复数在整个高中数学所处的地位的改变,今后高考时复数不会有太多太高的要求,试题数量稳定在一道试题,难度不会太大,复数的概念及复数的运算是复数应用的基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数的运算是复数的中心内容,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而复数的乘、除更是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基本运算能力,另外复数的有关概念众多,涉及知识面广,易与三角、几何、向量知识、不等式等结合起来考查。
三. 技巧方法
1、 设z =a +bi(a,b R ∈),利用复数相等转化为实数问题是解决复数问题常用的方法,同时要学会以整体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和求解,如果遇到复数就设z =a +bi(a,b R ∈),有时带来不必要的运算上的困难,若能把握住复数的整体性质,充分运用整体思想求解,则能事半功倍。
2、 在简化运算中,如能合理运用i 和复数的模等有关的性质,常
能出奇制胜,事半功倍,所以在学习中注意积累并灵活运用。
3、性质:2
2|
z z=
=是复数运算与实数运算相互转化的重要依
z
|
|
|z
据,也是把复数看作整体进行运算的主要依据,在解题中加以认识并逐渐领会。
4、学习本章时,应注意联系全面学过的实数的性质,实数的运算
内容,以便对复数的知识有较完整的认识。
四、注意点析
1、要注意实数、虚数。
纯虚数、复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实数集
和虚数集都是复数集的真子集,它们的并集是复数集,它们的交集是空集,纯虚数集是虚数集的真子集,
2、当概念扩展到复数后,实数集R中的一些运算性质、概念、关
系就不一定适用了,如不等式的性质、绝对值的定义、偶次方非负等。
3、熟练掌握复数乘法、除法的运算法则,特别是除法法则,更为
重要,是考试的重点。
五、思想方法
1、数形结合这是本章的主要数学思想,例如复数本身的几何意义
及四则运算的几何意义等。
图形要画得合乎题意,充分利用图形的直观性,简捷巧妙的解题。
2、方程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和复数方程。
3、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是复数的重要思想方法,既然在实数的基础上扩展到复数,自然复数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转化到实数集内解决,如求模运算,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及22||||z z z z ==等,进行复数与实数间的转化。
4、分类讨论思想:它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在复数中它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
5、主要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整体法;待定系数法是利用复数的代数形式,设复数z =a +bi 的形式代入,再利用复数相等或其它途径,转化为与a ,b 相关的等式,求出a ,b 即可得到复数z 。
在复数学习中有必要根据条件与待求结论的特点,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或作某些整体处理,这样往往可以避繁就简,化难为易,顺速解决问题。
六、 典例分析
1、基本概念计算类
例1.若,43,221i z i a z -=+=且
21z z 为纯虚数,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_ 解:因为,
21z z =25)46(83258463)43)(43()43)(2(432i a a ia i a i i i i a i i a ++-=-++=+-++=-+, 又21z z 为纯虚数,所以,3a -8=0,且6+4a ≠0。
3
8=∴a 2、复数方程问题
例2.证明:在复数范围内,方程i
i z i z +-=
-+255)1(||2(i 为虚数单位)无解。
证明:原方程化简为,31)1()1(||i z i z i z -=+--+设z =x +yi(x 、y R ∈),
代入上述方程得⎩⎨⎧=+=+-=--+3221.3122222
2y x y x i yi xi y x 整理得051282=+-x x
∴<-=∆.016 方程无实数解,所以原方程在复数范围内无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数方程等知识,一般是设Z 的代数形式,利用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转化为代数方程。
3、综合类
例3.设z 是虚数,z
z 1+=ω是实数,且-1<ω<2
(1) 求|z|的值及z 的实部的取值范围;
(2) 设z z M +-=11,求证:M 为纯虚数; (3) 求2M -ω的最小值。
分析:本题考查复数的概念、复数的模、复数的运算及不等式的知识,以及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解:(1)设z =a +bi (a ,b 0,≠∈b R )
,)()(12222i b
a b b b a a a bi a bi a +-+++=++
+=ω 因为,ω是实数,0≠b 所以,122=+b a ,即|z|=1, 因为ω=2a ,-1<ω<2,12
1<<-a 所以,z 的实部的取值范围(-1,21)。
(2)z z M +-=11=1)1(21)1)(1()1)(1(112
222+-=++---=-+++-+--=++--a bi b a bi b a bi a bi a bi a bi a bi a bi a (这里利用了(1)中122=+b a )。
因为a ∈(-1,21),0≠b ,所以M 为纯虚数。
(3)2M -ω112)1(12)1(22222+--=+-+=++=a a a a a a a b a
3]1
1)1[(21212-+++=++
-=a a a a 因为,a ∈(-1,2
1),所以,a +1>0, 所以2M -ω≥2×2-3=1, 当a +1=11+a ,即a =0时上式取等号, 所以,2M -ω的最小值是1。
点评:本题以复数的有关概念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化归能力,考查了均值不等式的应用,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是高考的重点。
4、创新类
例4.对于任意两个复数R y y x x i y x z i y x z ∈+=+=2121222111,,,(,)定义运算“⊙”为
1z ⊙2z =2121y y x x +,设非零复数21,ωω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分别为21,P P ,点O 为坐标原点,若1ω⊙2ω=0,则在21OP P ∆中,21OP P ∠的大小为
_________.
分析:本题立意新颖,解题入口宽,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解法一:(解析法)设)0,(,21222111≠+=+=a a i b a i b a ωω,故得点),(111b a P ,),(222b a P ,且2121b b a a +=0,即12
211-=⋅a b a b 从而有2121OP OP k k ⋅=12
211-=⋅a b a b 故21OP OP ⊥,也即02190=∠OP P 解法二:(用复数的模)同法一的假设,知
21212121||||b a OP +==ω
22222222||||b a OP +==ω
22121221221|)()(|||||i b b a a P P -+-=-=ωω
=2121b a ++2222b a +-2(2121b b a a +)=2121b a ++2222b a +-2×0
=2121b a ++2222b a +=21||OP +22||OP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02190=∠OP P
解法三:(用向量数量积的知识)同法一的假设,知),(),,(222111b a OP b a ==,则有
0cos 22
2221212
12121=+⋅++=⋅∠b a b a b b a a OP
故02190=∠O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