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与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原文与赏析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原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据王文诰《苏诗总案》,苏轼于嘉祐元年(1056)三月,偕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从成都到京师开封应试,自阆中出褒斜,由关中至河南。
路过崤山时,马死,遂骑驴而至渑池(今属河南,崤山在渑池西),留宿于县中寺院。
苏轼、苏辙二人还在老僧奉闲的舍间墙壁上落墨题诗(二诗俱佚)。
五年后,即嘉祐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赴凤翔签判任,苏辙远送至郑州的西门外,黯然道别。
归途中苏辙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示惜别怀旧之感。
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苏辙曾授渑池主簿,未赴),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驻马但鸣嘶。
”苏轼这首诗,就是重过渑池时回答苏辙的和章。
苏轼这次旧地重经,虽然前后相隔只不过短短五年,这期间也没有发生什么沧桑巨变,可是人世间的若干自然而正常的变化,却使他不胜枨触。
当年招待过苏轼兄弟的老僧奉闲,别后就圆寂了,只见到寺前立起了为奉闲埋骨的新塔;他们留宿过的僧房,不禁风雨的消蚀而破败颓圮,二人壁间的题诗不用说更已湮没无存。
就以苏轼兄弟来说,数年来为了应试求仕,行止飘忽,聚散匆匆。
尽管昔年风尘仆仆于京洛道中,山路崎岖,长途跋涉,马死人困,毕竟二人还同行同宿,风雨连床;现在却一东一西,相距千里,只能互寄诗篇聊以慰藉了。
眼前的这一切人生变故,例如生死存亡,聚散离合,东西飘荡,忽行忽止,都是人们通常一一经历过的,有些人也并不在意,无须惊讶。
然而苏
轼却由此进而领悟到人生的某些重要内涵。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自己的轨迹,这是无法超越的;不过这个轨迹中的若干点或线,却是多变的和可变的。
它们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
苏轼就从他的自身遭际与生活体验中直悟人生,在这首诗中就以“雪泥鸿爪”这个譬喻生动而确切地表现出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人非常赞赏苏轼于此提出的“雪泥鸿爪”这个著名譬喻,因为它比之过去常用的“萍飘蓬转”之类形容行止无定的人生,含义要丰富深刻得多。
风吹蓬转,水上萍飘,不过是取其不由自主,无根无止这一点。
“雪泥鸿爪”则把人生比作一个悠悠而杳渺的旅途,所到之处犹如鸿飞千里偶然歇息的一个个落脚点,而不是终点或目的地。
那么,那些远行的飞鸿在雪上泥上偶然留下的指爪,是不是毫无意义呢?绝对不是。
这些清楚地留在雪泥上斑斑可见的鸿雁爪痕,对人们来说,都是他们漫长旅程中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生阶段。
它们记录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含着许多令人难忘的前尘影事,值得人们珍惜、回味与怀念。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何由见旧题。
”这些老僧新塔与坏壁旧题,在苏轼看来,它们虽然或存或亡,但都属于“泥上指爪”,包含着历历往事,令人不胜怅惘。
如果说上述一类还是有迹可寻的事物,那么,还有一类则是事过境迁后只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旧日印象:“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些是落在人心上的爪痕,是在心灵上难以磨灭与消失的。
人们总是怀着眷恋与缱绻的心情,经常予以思念与回顾。
因此苏轼这首《渑池怀旧》,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影事的深情眷念。
“雪泥鸿爪”这个譬喻不免带有人生无常的虚无主义味道,但在这首诗中就被作者追念往昔,怀恋人生的深厚感情所冲淡了。
苏轼在这首诗中既超脱人生,又怀恋人生,交织着对人生冷静的哲理思考与宽厚温馨的人世感情。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卷三引《传灯录》义怀禅师云:“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
”认为苏轼此诗前四句是暗用义怀语意。
其实义怀的譬喻全与苏诗无涉。
苏轼兄弟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怀旧”之意,渑池旧
事犹记忆在心,依依不释,怎么是“水无留影之心”呢?他们对于“雪泥鸿爪”是充满了感情的。
这就是苏轼此诗不同于禅偈而是有着浓郁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轼写这首诗时,年仅二十六岁(苏辙二十三岁),本当年轻气锐,但语气口吻,却已如久历世事的人,似乎过于苍老,偶染暮气。
此诗前四句单行入律,用唐人旧格(如崔灏《黄鹤楼》诗),散中有整,十分自然。
子瞻作诗,长于譬喻。
如《和子由》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守岁》诗云:“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画水官》诗云:“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
譬如善游人,一一能操船。
”《龙眼》诗云:“龙眼与荔枝,异出同父祖。
端如柑与桔,未易相可不。
”皆累数句也。
如一联,即“少年辛苦真食蓼,老境清闲如啖蔗。
”如一句,即“雪里波如铁甲”之类,不可胜纪。
([宋]韩驹范季随《陵阳室中语》)
此诗若绳以唐人律体,大概疏直欠工。
然鸿泥之喻,真是造理,前人所未有也。
且悠然感慨,令人动情,世不可率尔读之,要须具眼。
([元]刘埙《隐居通议》卷十)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
浑灏不及崔司勋《黄鹤楼》诗,而撒手游行之妙,则不减义山《杜司勋》一首。
(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
此诗人所共赏,然余不甚喜,以其流易。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