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春 望》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把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难点: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下面请同学们读大屏幕上有关文学常识,你能看出来写的是哪位诗人吗?(展示PPT1)
生:……(畅所欲言)。
2、师:没错,他就是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
师:今天,我们就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他的心理历程。
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生:…….
3、师: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展示PPT2)
二、揭示课题
1、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展示PPT3)
师:唐朝曾是我国国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
大事“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攻入长安,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长安变成了一片废墟。
因为战乱,诗人被迫只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春望》。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师:下面请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和重音的地方。
生自由读-生齐读(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去读、去写的)。
1、师:同学们,你们平时都是如何学习诗歌的呢?
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一种学习诗歌的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展示PPT4)
结合本诗进行简要阐述……
四、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明诗意
师:同学们刚刚也走进了作者,读了古诗,那到底作者在长安的街头目睹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看到这些景色又有怎样的感触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去诗中寻找,到底作者在长安街头目睹了哪些景色?
生1:…….
生2:…….
明确:国破、山河、草木、花、鸟(那到底这些景色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句,生读)。
(展示PPT5)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生释义)
生1:…….
国: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残破不堪。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师: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
明确:借景抒情(借国破、草木深之景,抒发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
师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生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提问:感时、恨别什么意思;泪指什么泪,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生1:……
生2:……
提问:花、鸟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生:…….
讨论解疑:国破之泪、感伤时局之泪、生离死别之泪。
师: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
明确:融情于景、触景生情(表达作者忧国思家之情。
)
师:生齐读首联、颔联。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生:……(释义)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生:……
明确: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师: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明确:夸张(家书抵万金)。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
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生:……(原句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忧国思家(爱国诗人)。
师: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
明确:夸张。
师:请同学以“尾联运用了……修辞方法,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格式描述一下此句。
归纳总结:同学们,我们再来看一下诗题,作者望到了什么……(展示PPT6)
师: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诗,配乐朗诵。
五、主题探讨
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知道大家已经融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之中,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首诗的内容:(格式:谁+在哪里+见到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展示PPT7)明确:全诗通过写杜甫在长安街头见到国都一片破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感情。
六、迁移拓展
师小结:作者盼啊盼啊……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啊。
战火,你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啊。
终于,七年之后,他盼来了一个好消息……(展示PPT8)
生: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思考:体现诗人感情流露的词。
(诗眼-喜)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思念亲人。
(爱国诗人)
提问:在动荡年代,作者能以诗壮志来爱国;那在今天的和平年代,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体现爱国呢?生1:……
生2:……
(好好学习、入党入团、在学校遵规守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七、播放歌曲
好,现在请同学们记住自己的承诺,我们以一首歌《国家》来结束本堂课,希望同学们铭记自己的承诺,做一个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