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卡伦敖包清理
哈达
(内蒙古蒙古族源博物馆)
【关键词】呼伦贝尔清朝卡伦敖包木牍
【摘要】2012年6月呼伦贝尔文博工作者抢救性清理了位于额尔古纳市蒙古室韦苏木中俄边境附近一处清朝 卡伦敖包遗址,清理发现两捆清朝末期巡边时留下的木牍,木牍记录了清朝时期官员每年巡察中俄边境的情况=该木牍的清理发现是清朝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官员维护边境安宁做出贡献的最好实物佐证
一、 位置地貌
该遗址位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蒙古室韦镇所在
地西南20公里处,中俄边境沿线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山
坡上,山下即为沿额尔古纳河的边防公路,河对岸为俄
罗斯戈尔布诺沃小村庄(图一)。

遗址所处地表东北高、
西南低,其东、北面为茂密的白桦林,西侧山脚下有零
星的白桦树,南面山坡至山顶部植被茂盛,西侧山坡边
缘较陡峭,山顶部高于此遗址处,北、西侧被现代施工
采石破坏,形成陡直的悬崖(深约10余米),采石把
遗址部分破坏掉,需要抢救清理(图二)。

二、 发掘经过
2012年6月,由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额尔古纳图一卡伦敖包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二遗址远景(东-西)
为取石形成或有排水作用,南侧石墙外延 伸到环壕,沟内铺有几个石块,应为进人 石墙的台阶。

对以上遗迹现象进行了拍照、绘图(图三、四),采取二分之一法清理揭取该遗址南半部,在石堆中间接近底部发现多块木牍,上写有满文,初步判定为 清代巡边所留下的遗物,木牍有序堆放,现场无法一一清理,所以现场整体加固套取后拿回海拉尔做室内清理工作。

三、出土文物
通过室内清理,发现有两捆木牍,一
捆有横着叠放的五块满文字板,另一捆竖 排摆放有六块满文板块,每捆前后均有较 厚没有写字的木板相夹,夹板均腐烂严重,部分满文木牍腐烂干裂,尺寸均在长15- 20.7、宽7-10.5、厚0.5-1.4厘米之间(表 一)。

U块木牍上的满文字迹清晰可见,部分模糊不清或残缺(图五、六)。

经翻译其中之一木牍内容为“呼伦贝表一:出土满文木牍尺寸(厘米)
图四遗址平剖面图
市文物管理所业务工作人员组队,对该遗址进行抢救 性清理,首先对遗址原貌拍照、而后布方揭取表土,待石头面全部暴露于地表后,弄清其结构该遗迹分为内外两圈,外圈外侧有壕沟。

外面的石头平面显圆 形隆起堆放而成,直径5.8米,高于地面0.3米;外圈 用较大石块垒砌,呈圆形墙围在中间石头堆外侧,间 隔在60-70厘米之间,中间为石堆,部分有倒塌现象,现存高度为高于地面74厘米,石堆直径3米,紧靠 外圈石墙外侧有一环壕,宽85厘米,深33厘米,应捆号编号尺寸
1-1长 18.6、宽 7、厚 0.6
第1-2长 17.5、宽 8.6、厚 0.5一1-3长 18.5、宽 8.4、厚 0.7捆1-4长 15、宽 9.5、厚 0.9
1-5长 17.5、宽 7.2、厚 0.8
2—1长20、宽 8.7、厚0.7
第2-2长 20.7,宽 8.3、厚 1.1捆
2-3长 19.8、宽 9、厚 0.6
2-4长 20.2、宽 8.3、厚 1.4
2-5长 20.3、宽 9.6、厚 1.1
2-6长 19.5、宽 10.5、厚 1.1
表二:出土木牍满译汉文表
捆号编号译文
1-1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总管巴图,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前来巡査俄 罗斯边界卡伦,于当月二十四日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之东边(残缺)齐
里鄂博(模糊),当日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处,特(残缺)凭证(残缺)
记存。

(图五,1)
第1-2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模糊),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前来巡査俄罗 斯(残缺)卡伦,于当月初七日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当日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凭证。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初七日(模糊)(图五,2)
捆1-3(残缺)地方新(残缺)右翼总管巴图,(残缺)光二十年七月,前来巡 査(残缺),于当月二十(残缺)日抵达(残缺)端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
里鄂博地方,当日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凭证。

道光二十年七月 随行协理(模糊)(图五,3)
1-4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总管巴图,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前来巡査俄罗 斯(残缺),于当月初七日抵达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当日往
回(模糊)而归之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凭证。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 随行协理(模糊)(图五,4)
1-5(残缺)巡査俄罗斯边界卡伦,(模糊)月初十日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 (模糊)齐里鄂博地方,当日(模糊)而归之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 凭证。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七日 随行协理(模糊)(图五,5)
2-1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总管巴图,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前来巡査俄罗 斯边界卡伦,于当月(残缺)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
往回(残缺)卡伦(残缺)(图六,1)
2-2尔虎(残缺)道光二十年十一(模糊),前来巡査(残缺),于当月二十 五曰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当日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 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凭证。

道光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总管巴图、随行(模糊)(图六,2)
第2-3(残缺),前来(残缺),当(残缺)东边齐里鄂博(残缺)之处,特(模 糊)道光二十年二月(模糊)协理(模糊)(图六,3>
捆2-4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总管巴图,道光十九年(残缺),前来巡査俄 罗斯(残缺),于当月(残缺)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当日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处,(残缺)日(残缺)凭证(残缺>(图六,4> 2-5呼伦贝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残缺)巴图,道(残缺)二十二年八月,前 来巡査俄罗斯边界卡伦,于当月二十三日抵达东端珠尔特依卡伦(模糊)
齐里鄂博(残缺),当日往回査看卡伦(模糊)凭证。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模糊)(图六,5)
2-6(残缺)新巴尔虎右翼(残缺)巴图,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前来巡査(残 缺)边界卡伦,于当月二十二日抵达(残缺)卡伦东边齐里鄂博地方,当
曰往回査看卡伦而归之处,特此记存,留作日后之凭证。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图六,6)
尔地方新巴尔虎右翼总管巴图,道光二十一年闰三月,前来巡查俄罗斯边界卡伦,于当月二十四日抵达东端 珠尔特依卡伦之东边(残缺)齐里鄂博(模糊),当日往回查看卡伦而归之处,特(残缺)凭证(残缺)
记存。

”经整理,该遗址
发现满文木牍为清朝巡边
官员,在道光19年至24
年间(丨839_丨844年)曾
11?欠巡察中俄边境名叫“东
端珠尔特依”的卡伦,并
把凭证埋藏在了东边“齐
里鄂博”石堆内存放(表
二)〇
四、文化价值
《黑龙江外记》®—
书中,对额尔古纳河的巡
边有记载:“岁以五、六
月间,派齐齐哈尔、墨尔
根、黑龙江协领各一员,
佐领、骁骑校各二员,共
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到
格尔必奇、额尔古纳、墨
里勒克河、楚尔海图等河
巡视,谓之‘察边’。


书衔名、年、月于木牌,
瘗山上,明年察边者取归,
以呈将军、副都统3又各
瘗木牌,以备后来考验,
以为定例”“察边之事,
岁于七月内,咨报理藩院。

而边界宁谧,例于年终专折,奏闻至将军。

”各路官兵在巡逻期间,如“遇 有越境之俄罗斯,即行捕送将军,请旨办理”。

自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 )缔结《中俄尼布楚条 约》之后,清廷以此年开始实施每年一度的巡查边境
图五出土木牍(第一捆)
(1-1 板)2. (1-2 板)3. (1-3 板)4.(14板)5.U-5 板)
45
图六出土木牍(第二捆)
1.(2-1 板)
2.(2-2板)
3.(2-3板)
4.(2~4板)
5.(2-5板)
6.(2-6板)
制度。

丨727年到1728年,中俄两国又先后签汀了《布 连斯奇条约》和《恰克阁条约》,正式划定中俄两国 接壤的边界在此后一百多年来,我国北部边疆还是 稳定和安宁的。

敖拉•昌兴《巡边记》®中说道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这就 使沙俄得到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他们先派出武装船只,探测我库页岛沿岸、鞑靼海峡和黑龙江下游水域的情 况,派出“陆上考察队”对外兴安岭以南地K广泛侦察,然后武力渗透.建立军事哨所,派兵屯守,作为立足点。

正是这样的形势下,清廷为了确保北部边境的安全,特命黑龙江将军颖拣选贤能数员,认真巡查边境地区。

昌兴因精明练达,忠于清室而被选中。

启程巡查额尔 古纳河和黑龙江边卡。

当时以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中段 边界。

而额尔古纳河水路所经地方都很险峻。

那时交 通工具是木船,有些地方河流湍急,只得改乘桦皮船。

而桦树皮船触礁就很容易破碎.义很难修复,只得冒 险前进。

可见当时条件下巡边人员艰苦,木牍中记载 的“东端珠尔特依”卡伦只是无数个卡伦中一处,当
时巡边每次要走三个月才能完成巡察任务。

五、小结
该木牍的发现更好的用实物证明了清末时期,中国 东北地区呼伦贝尔中俄边境地区_保卫边疆的情况,每年 像新巴尔虎右翼总管巴图、敖拉•昌兴这样当地的官员 们定期巡逻边境,免遭外来侵略的历史史实。

敖拉•昌 兴等文人通过《巡边记》讴歌和赞颂了祖国的美好山河,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批木牍的清理发现正 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附记:参加本次清理的人员有殷煥良、哈达、
王岩、崔立军、张勇,文中照片、绘图由哈达拍摄
绘制,满译汉文由萨如拉翻译。

注释
①西清:《黑龙江外记》,商务印书馆.1941年。

②敖拉•昌兴、富丽:《巡边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丨期敖拉•昌兴(1809-1885 )又名
阿拉布登,字芝田,达斡尔族,索伦左翼正白旗登特科屯(鄂温
克旗巴彦托海镇)人。

精通满.蒙、汉,藏等多种文字,是清朝
末期呼伦贝尔地区达斡尔族的著名文人,,
责任编辑:包桂红
Report on Cleaning up Kalun Oboo in Ergun City, Hulun
Buir City
Ha Da
(Inner Mongolia Mongolian Origin Museum)
KEYWORDS:Hulun Buir;Qing Dynasty;Kalun Oboo;Inscribed Wooden Tablet
ABSTRACT!In June2012, the arc*hae()logists in Hulun Buir rescued and cleaned up the site of Kiilun Olxx)of Qing Dynasty near the Sino-Russian border in M enggii Shiwei Sumu,Ergun City,and found tw o bundles of inscril)ed w fKxlen tiil^lets left during lK)rder patro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inscribed w ooden tablets recorded the situation of offic-ials'annual inspec tion of the Sino-Hussian border during the Qing Dynasty,which discovery is the best physical evidence of the contrihulion m ade by the officials of various nationalities in Hulun Buir region in the Q ing Dynasty to maintaining border pe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