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中考(广东专版)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四 科学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科学探究
归纳题型解法
类型一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
【方法技巧】 1.探究范围: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催化剂的探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探究。
(3)燃烧条件的探究。
(4)金属生锈条件的探究。
因此我们要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掌握透彻:(1)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其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都没有改变;(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是否加入催化剂、温度、压强、接触面积、搅拌等因素。
(3)燃烧的三大条件缺一不可: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灭火原理:破坏燃烧条件之一)。
(4)氧气是金属生锈必需的条件,有些金属还需要水或二氧化碳。
2.解题关键: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问题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一个因素,进而探究该因素的影响。
分析问题时,要先找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进而分析改变的条件产生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例1 (2015·威海)铁生锈探秘。
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实验结果显示:B、D实验中铁生了锈,而A、C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
仔细分析这4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对照实验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
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A、B、C、D实验代号)和变量。
第①组对照实验_________,变量__________;
第②组对照实验_________,变量__________;
第③组对照实验_________,变量__________。
(2)解释数据: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0 0.5 1.0 1.5 2.0 2.5 3.0
时间/小时
编号
A 0 0 0 0 0 0 0
B 0 0 0 0.3 0.8 2.0 3.5
C 0 0 0 0 0 0 0
D 0 0.4 1.2 3.4 7.6 9.5 9.8
导致B、D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获得结论: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能加快铁生锈的物质是_________。
类型二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
【方法技巧】中考中往往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一些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对此类探究要认真分析物质间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及可能产生的相应产物、现象,分析与实际产生的现象是否一致,从而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进行实验验证时,要设计对比实验,排除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
例2 (2014·广东)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下图所示的探究:
【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Ⅰ.石墨棒;Ⅱ.______________。
【实验】用天平称量15 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
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____________,那么猜想Ⅱ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
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操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进后的实验证明,金属铝与铜活动性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
联想在空气中灼热的铁丝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三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
【方法技巧】物质在空气中变质一般是与空气中的O2、H2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同时作用而产生的。
常见的有NaOH、Ca(OH)2变质,生石灰变质,碱石灰(氢氧化钠固体与生石灰的混合物)变质等。
在猜想时通常有三种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在设计验证实验时,实际是就是要验证物质的存在,通常需要验证变质前的物质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是否存在。
(1)没有变质:不存在变质后生成的物质。
(2)完全变质:不存在变质前的物质。
(3)变质前和变质后生成的物质都存在。
例3 (2015·益阳)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NaOH溶液忘记了盖瓶盖。
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开始实验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1):该溶液没有变质,为NaOH溶液。
猜想(2):该溶液全部变质,为Na2CO3溶液。
猜想(3):该溶液部分变质,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呈碱性。
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现象与结论同学评价
第1组若溶液变红,则猜想(2)
不成立
第2组同学认为:此方案
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2组若产生白色沉淀,反应方
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则猜
想(1)不成立
第3组同学认为:此方案
还不能确定猜想(2)还
是猜想(3)成立
第
3组
若滤液不变红,则猜想
(2)成立;若滤液变红,
则猜想(3)成立
第1组同学认为:不需过
滤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更
简单的操作方法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探究实验】综合各小组的方案后,动手实验。
【结论与反思】NaOH溶液易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所以
要密封保存。
【拓展延伸】同学们设计了下列两套装置进行实验:用胶头
滴管吸取某种液体,锥形瓶中充入一种气体或放入一种固体物
质,挤压胶头滴管。
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气球明显胀大。
(1)甲装置中可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
(2)若乙装置中胶头滴管吸取的是稀盐酸,则锥形瓶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类型四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
【方法技巧】 1.关于气体成分的探究:如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探究、燃烧的蜡烛焰心气体成分的探究、排污管道气成分的探究、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的探究、两种物质反应后产生气体成分的探究等,涉及的知识点有CO、CO2、CH4、NH3、HCl、O2、H2、N2等气体的制法和检验,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和一些反应产物的检验等。
混合气体中各成分的检验,要考虑检验的先后顺序,以排除干扰。
如检验CO、CO2、水蒸气、H2的混合气体时,检验顺序为水蒸气→CO2→H2→CO。
2.固体物质成分的探究:一般可采用加水溶解、加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加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加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加入Ba(NO3)2、AgNO3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等方法进行。
应注意:
(1)往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不一定就是含NaOH这些碱类物质,还要考虑是还可能存在Na2CO3或K2CO3这些呈碱性的盐类物质。
(2)沉淀中有BaCO3和BaSO4时,加入稀硝酸或盐酸时的现象为:部分沉淀溶解且有气体生成。
(3)沉淀(不含金属单质)中加入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放出时,可肯定含有碳酸盐,但不能说明该沉淀只由碳酸盐组成,还可能含有碱类不溶性沉淀[如Mg(OH)2]。
3.物质反应后所得溶液成分的探究,通常为A+B====C+D↓充分反应后形成溶液的溶质的猜想与探究。
该类型解题方法是:从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和是否过量去考虑,而生成物是一定存在的。
因此一般猜想有三种:(1)只有C(恰好完全反应);(2)A和C(A过量);(3)B和C(B过量)。
验证猜想时,一般不需要验证生成物,只需要验证过量反应物是否存在。
4.物质组成元素的探究: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
例4 (2015·广东)如图为某家长带着小孩在下水道井盖小孔上点燃鞭炮发生爆炸的画面。
现要探究某下水道的可燃性气体成分:
【猜想】(Ⅰ)含可燃性气体CO;(Ⅱ)含可燃性气体CH4;(Ⅲ)含可燃性气体CO和CH4。
【收集气体】用大的可乐塑料瓶装满水,打开瓶盖用绳子吊入下水道中,用铁钩将瓶子
倒转,使,将瓶子提到井口迅速盖好瓶盖备用。
【做出判断】根据上述实验现象,甲同学认为猜想Ⅲ正确;而乙同学认为甲的判断不严谨。
因为猜想也会有相同的现象。
如需进一步确认还应检验的存在,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若需要工人进入下水道清理淤泥,打开下水道井盖后应首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 (2015·资阳)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由此猜测: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_______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_。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横线上):
类型五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方法技巧】探究物质的性质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1)将物质加水溶解,判断溶解性;(2)向溶解后的溶液中加入酸碱指示剂判断酸碱性;(3)向物质中滴入酸,观察是否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或可燃性气体;(4)向溶液中加入碱,观察是否产生沉淀;(5)将固体物质加热,观察是否分解;(6)将固体物质与CuO混合加热,或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判断是否具有还原性等。
例6 (2015·吉林)碳酸钾是农家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将它和化肥一起施用,
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帮助父母合理选择化肥,李明决定对碳酸钾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提供信息】钠原子和钾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
【实验与探究】李明参照Na2CO3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溶液变红色左边试管中有气泡产生;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产生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碳酸钾溶液显_____性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钾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解释与结论】
(1)碳酸钾溶液能使指示剂变色,能与某些酸和____________反应;
(2)碳酸钾与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相似;
(3)从微观角度分析,碳酸钾与碳酸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和含有相同的-2
3
CO。
【拓展与应用】李明建议父母最好选择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与草木灰混合施用。
A.NH4NO3
B.CO(NH2)2
C.NH4HCO3
类型六涉及数据分析的探究
【方法技巧】当某些猜想用定性分析不能解决问题时,往往要引入定量分析(引入数据分析,通过计算进行判断)。
思维点拨: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极限值法。
例7 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小莹为了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由上实验可知气体A是。
(2)根据上述的实验现象,原白色粉末一定没有。
(3)【发现问题】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应,均能产生气体,无法确定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NaHCO3与可溶性的钙盐、钡盐混合没有沉淀产生。
②NaHCO3与足量的Ca (OH)2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
【提出猜想】猜想一:白色粉末只有;猜想二:白色粉末只有Na2CO3;猜想三:白色粉末是。
【实验探究】小勇为了验证其猜想,取少量的白色粉末放入烧杯中,加水全部溶解后,加入足量的Ca(OH)2溶液,现象是,他就认为猜想二正确。
小杰认为小勇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于是他做了进一步的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实验结论
取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水溶解,再加入BaCl2溶液充分搅拌,静置若无现象猜想成立
若_________ 证明白色固体肯定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可能有___________ 取10.6 g白色粉末于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稀
确认猜想_________成立
盐酸后把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中,反应完全后称得NaOH溶液增重4.5 g
【方法技巧】 1.实验设计与评价的原则:
(1)实验目的明确;(2)实验方法简便,现象明显;(3)操作安全可靠;(4)推断完整严密。
2.实验的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药品的评价:①所选药品是否可行;②反应是否易于控制;③所用药品是否安全(是否易燃、易爆,有毒);④反应是否环保,是否有有毒物质产生;⑤药品的价格与产出比等(成本是否低)。
(2)装置的评价:①操作是否简便;②能否节约药品;③继续添加药品的难易程度(是否能连续反应);④是否安全(是否会发生爆炸)。
(3)操作的评价:主要是对操作的先后顺序及实验步骤是否完善等的评价。
(4)实验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对现象得出结论的评价,一般是看结论的正确与否,全面与否,实验过程能不能得出结论等。
例8 (2015·安顺)竹炭包是一种集观赏与空气净化为一体的产品。
这种产品可对车内及室内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进行吸附。
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设计实验】所用装置如图1所示(A装置的作用为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开始后,C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E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
(2)小玥认为应在A、B装置间,再增加一个C装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这套装置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设计解决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亮认为可以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E装置,你认为__________ (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拓展应用】竹炭细密多孔,竹炭牙膏中含有竹炭等成分具有消炎、止痛、化瘀、去污等功效。
下列有关竹炭牙膏的用途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除衣领袖口等处的汗渍
B.不能除去口中异味
C.虫咬、灼烧可消炎止痛
专题提升演练
类型一有关反应因素的探究
1.(2015·湘潭)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1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2)与图1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欲使图2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3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
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雨阅读课外资料得知:双氧水分解除了用二氧化锰外还可用氧化铜等物质做催化剂,于是他对氧化铜产生了探究兴趣。
【提出问题】氧化铜是否也能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它是否比二氧化锰催化效果更好?【设计实验】小雨以生成等体积的氧气为标准,设计了下列三组实验(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的
实验序号KClO3质量其他物质质量待测数据
① 1.2 g
② 1.2 g CuO 0.5 g
③ 1.2 g MnO2 0.5 g
(1)上述实验应测量的“待测数据”是。
(2)若实验②比实验①的“待测数据”更(填“大”或“小”),说明氧化铜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3)将实验②反应后的固体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若称量得到0.5 g黑色粉末,再将黑色粉末放入试管中,(简述操作和现象)。
【预期结论】氧化铜还能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评价设计】你认为小雨设计实验③和实验②对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查阅资料得知,CuO、CuSO4、猪肝、马铃薯等也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MnO2只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B.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
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
D.用作催化剂的物质不可能是其他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
类型二有关反应实质、变化现象及变化原因的探究
3.(2015·南京)小明在做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发现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于是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
【查阅资料】(1)6H2SO4(浓)+2Fe Fe2(SO4)3+6H2O+3SO2↑。
(2)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
【进行猜想】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中可能有二氧化硫。
【实验探究】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并将E中收集到的气体进行如图乙所示的爆鸣实验。
A中硫酸浓度
实验现象A中生成气体
成分
B中品红溶液D中品红溶液爆鸣实验
实验一98%____________ 不褪色无爆鸣声只有SO2
实验二45%稍有褪色不褪色有爆鸣声___________ 实验三25%____________ 不褪色___________ 只有H2【实验结论】铁与不同浓度的硫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可能不同,当硫酸溶液的浓度足够大时,生成的气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
【交流反思】
(1)写出实验三中铁与硫酸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写出实验二中发生爆鸣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
(2)实验一中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小明又将A装置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改进,试分析:增加
的导管下端伸入液面以下的原因是,该导
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三有关物质变质的探究
4.(2014·随州)实验室中的药品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里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1)Na2O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2)CaCl2溶液为中性。
【猜想】Ⅰ:固体为Na2O2、NaOH、Na2CO3的混合物;Ⅱ:固体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Ⅲ:固体为NaOH;Ⅳ:固体为Na2CO3。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振荡,直至完全溶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Ⅰ不成立
②取少量①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有Na2CO3存在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有NaOH存在
综合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猜想Ⅱ是成立的
【反思评价】(1)实验操作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②中“滴加CaCl2溶液至过量”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5·襄阳)某兴趣小组发现了一包敞口放置的碱石灰样品,为探究其成分,同学们在实验室对这包碱石灰样品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是由CaO和NaOH固体混合而成,通常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及干燥气体。
②熟石灰微溶于水,且溶于水放出的热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
③BaCl2溶液显中性。
【提出猜想】根据资料,同学们分析碱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可能含有CaO、NaOH、Ca(OH)2、CaCO3和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后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①取部分该样品于试管中,加少量水无明显放热现象碱石灰样品中不含CaO和______
②继续加足量水,振荡,静置产生白色沉淀样品中一定含有CaCO3
③从步骤②的试管中取少量上层清液
于另一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
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将步骤③所得物质过滤,向滤液中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释与结论】通过以上探究与分析:可以得出该碱石灰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探究步骤④所得溶液中除酚酞外还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四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
6.(2015·宜昌节选)在探究白色粉末的组成时,要研究相同实验现象的本质区别。
实验: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钡、碳酸钾和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取一定量该粉末加入到盛有足量水的烧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中有白色不溶物。
小明同学认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钡;
小意同学认为小明的结论不准确,其理由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观点,小燕同学进一步设计如下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无色,则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步骤③中,加入酚酞溶液后,若溶液E为红色,则滤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原白色粉末的可能组成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3)小鹏同学认为,只需取少量滤渣B,加入过量的稀硝酸,若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就足以说明原白色粉末中只含有碳酸钾和氢氧化钡。
7.(2015·乌鲁木齐)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
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铁的氧化物和一种
气体。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此反应很感兴
趣,在小组集体协作下设计了如下实验,以探
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也邀请你一起
来完成下列探究:
(1)A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猜想二: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实验探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C装置。
球形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
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或洗涤剂溶液),控制气体流速,吹出肥皂泡。
当肥皂泡吹到一定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肥皂泡脱离管口后,气泡上升。
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
【推断】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
(3)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常见铁的氧化物FeO Fe2O3Fe3O4
颜色、状态黑色粉末红棕色粉末黑色晶体
能否被磁铁吸引否否能
能否与盐酸反应能能能
【初步验证】试管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和Fe3O4;猜想二:剩余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FeO、Fe2O3,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2014·益阳)益阳市生产的松花皮蛋全国闻名。
将水、生石灰、纯碱、食盐按100∶11.2∶5.3∶3.5的质量比混合而成料浆,将鲜鸭蛋粘上料浆密封一段时间即可得到松花皮蛋。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料浆澄清液(料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料液的主要成分(H2O除外)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充分讨论,做出了如下猜想:
①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Ca(OH)2;②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Na2CO3。
【对猜想的解释】
(1)料液中一定没有CaO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料液中一定存在NaOH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
Ⅰ.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料液显红色。
Ⅱ.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料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Ⅲ.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直到过量,没有现象发生。
【实验结论】
(3)该料液中含有的物质除NaOH与NaCl外,还一定含有(填化学式)。
【交流与拓展】
(4)松花皮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会稍有涩味。
如果将松花皮蛋蘸上食醋食用,则轻微涩味会被去除,味道变得更为鲜美可口。
请你说明食醋可以去除松花皮蛋涩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在有的皮蛋厂直接用烧碱(NaOH)代替生石灰和纯碱,但制得的皮蛋口感不如益阳产松花皮蛋。
烧碱一定要密封保存,其理由是(选序号填空)。
A.烧碱易吸水潮解 B.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烧碱具有强腐蚀性 D.烧碱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9.(2014·娄底)在电视上的寻宝或探索节目中,常常看到一些铜制文物上有绿色的锈迹,又称铜绿。
某学习小组对铜绿产生了浓厚兴趣。
【提出问题】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其他什么元素?
【查阅资料】①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②碳与一般的酸不反应。
【实验探究】该小组同学找到了一些铜绿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记录分析】Ⅰ.绿色物质变黑;Ⅱ.无水硫酸铜变蓝;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结论】铜绿中除铜元素外还有、和碳元素。
【交流讨论】根据铜绿的组成,小组同学对Ⅰ处产生的黑色物质的成分有如下两种不同的猜想:(1)CuO;(2)CuO和C的混合物。
【继续探究】取Ⅰ处冷却后的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若现象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猜想(1)正确。
【拓展应用】根据铜绿中所含元素,可知铜生锈不仅与空气中的氧气、水有关,还可能与空气中的等有关;要保护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减缓生锈,我们可以减少青铜器与______ _______接触。
类型五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10.(2014·北京)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盐,通过实验验证、探究它们的化学性质。
【查阅资料】①Na2CO3+CaCl2====CaCO3↓+2NaCl;
②2NaHCO3Na2CO3+CO2↑+H2O;
③Ca(HCO3)2易溶于水;
④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Na2CO3溶液等体积混合的现象(表中的百分数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NaHCO3Na2CO3
0.1% 1% 5% 0.1%
CaCl20.1% 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浑浊1% 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微小气泡有沉淀5% 无明显现象有浑浊有浑浊,有大量气泡有沉淀
【设计实验】
序号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