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0年我院门诊心血管类中成药用药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2010年我院门诊心血管类中成药用药分析
邱丽丽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心血管类中成药的应用情况,为合理用药和药品监管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我院2008~2010年门诊应用心血管类中成药的数据,采用药品销售金额与用药频度(DDDs)排序方法,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我院门诊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三年间DDDs排序前10位的药品顺序波动不大.各药的DDDs、DDC和排序比表明,多数药品使用率高、价格低廉.结论我院心血管类中成药的使用基本合理,还应继续对其使用进行规范和监管,并加强用药分析研究,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价格合理、服用方便.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12(031)004
【总页数】3页(P223-225)
【关键词】心血管系统;中成药;用药分析;合理用药
【作者】邱丽丽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中心医院药学部,山东,东营,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3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发展,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成为当今世界威胁中老年生
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7
亿人,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约为300万,占我国总死亡病因的51%,以冠心病、脑卒中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
中成药凭借自身“多靶点、多效应”的作用特点与作用单一的西药相比,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更具特色优势,而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为明确了解该类药物的用药特点和规律,对2008~2010年本院应用
该类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监管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本文原始数据源取自于我院计算机药品管理网络系统中2007~2010年使用的心血管类中成药统计数据,包括药品编码、药品名称、剂型、规格、用量和销售金额等。
1.2 方法统计2008~2010年我院使用的各种心血管类中成药的销售金额、DDDs 及日用药金额(DDC)等指标。
各种药品的限定日剂量DDD值采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2]中规定的日剂量为准,未收载的药品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治疗剂量而定。
DDDs=药品年销售量(规格×药品销售数量)/相应药物DDD值,DDC值=药品总销售金额/DDDs。
DDDs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临床对该药的选择频率,DDDs值越大,说明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DDC反映平均每日用
药费用[3]。
药品的销售金额排序和DDDs排序的比值反映用药金额与用药频度是否同步,比值接近1.0,则同步性良好,反之则差。
2 结果
2.1 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占中成药总销售金额比例的统计分析 2008~2010年我院中成药和心血管类中成药的使用总金额,见表1。
由表1可知,虽然2008~2010年我院中成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心血管类中成药的销售金额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三年间心血管类中成药占中成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分别为
35.67%、37.68%、39.29%,显示出心血管类中成药强劲的增长势头。
2.2 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药物情况分析2008~2010年以金额统计排在前10位的心血管类中成药使用金额,结果见表2。
其占全年心血管类中成药总销售金额的百分比分别为:2008年为74.84%,2009年为75.89%,2010年为71.63%,说明前10位的销售情况在心血管类中成药中占主导地位。
其中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脑安胶囊、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滴丸、脉络舒通颗粒凭借自身的疗效确定且价格适中特点,连续3年排在前10名之内。
表1 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及占中成药总销售金额的比例项目 2008年 2009年2010年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万元)1 645.91 1 649.38 1 704.67中成药总销售金额(万元) 4 614.54 4 377.844 338.87心血管类中成药占比(%)35.67 37.68 39.29
表2 使用金额前10位心血管类中成药序号 2008年2009年2010年药物名称金额(万元)药物名称金额(万元)药物名称金额(万元)475.89 2 舒血宁注射液 190.20 参麦注射液 210.19 参麦注射液 254.08 3参麦注射液 169.78 舒血宁注射液194.79 舒血宁注射液 140.03 4脑安胶囊 70.24 脑安胶囊 71.63 通心络胶囊73.16 5通心络胶囊 67.00 通心络胶囊 69.41 脑安胶囊 52.75 6 复方丹参滴丸54.02 复方丹参滴丸 46.33 复方丹参滴丸 49.52 7 灯盏花素粉针 43.80 心脑静片
43.16 通塞脉片 48.97 8 醒脑静注射液 36.70 脉络舒通颗粒 39.82 心脑静片
44.00 9通塞脉片 36.19 醒脑静注射液 38.56 脉络舒通颗粒 43.61 10 脉络舒通颗粒 29.81 益脑胶囊 35.54 益脑胶囊1 疏血通注射液 534.09 疏血通注射液 502.23 疏血通注射液39.04
2.3 心血管类中成药的DDDs排序和DDC分析将2008~2010年心血管类中成药进行了DDDs排序及分析,以DDDs统计排在前10位的心血管类中成药结果(见表3)。
由统计结果可知,2008~2010年用药频度保持稳定,大部分心血管类
中成药的DDDs都稳步增长。
脑安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疏血通注射液、通塞脉片、速效救心丸、脉络舒通颗粒这7个品种的DDDs在3年中均稳居前10位,且其销售金额占该类药物当年药品销售金额的67.75%、68.78%、63.89%。
其中脑安胶囊、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胶囊的DDDs始终居前三位,远高于其他品种,表明其疗效确切、价格适中,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认可和信赖,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疏血通的DDDs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8年第4位降至2010年第9位。
DDDs排序前10位的药物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表明我院临床用药比较稳定,对中成药的监管力度较严格,没有发生“求贵、求新”的现象。
表3 DDDs前10位的心血管类中成药及其DDC序号 2008年2009年2010年排序比1 脑安胶囊 10.89 6.45 4.00 脑安胶囊 11.11 6.45 4.00 通心络胶囊药物名称 DDDS(104)DDC 排序比药物名称 DDDS(104)DDC 排序比药物名称
DDDS(104)DDC 11.59 6.68 4.00 2 复方丹参滴丸 10.68 5.06 3.00 通心络胶囊9.97 6.97 2.50 脑安胶囊 11.38 6.43 2.50 3 通心络胶囊 9.90 6.77 1.67 复方丹参滴丸 8.88 5.22 2.00 复方丹参滴丸 10.55 5.00 2.00 4 疏血通注射液 4.49 118.95 0.25 舒血宁注射液 4.41 44.20 0.75 全天麻胶囊 7.99 4.89 2.75 5 舒血宁注射液4.30 44.20 0.40 参麦注射液 4.39 47.86 0.40 参麦注射液 6.74 37.70 0.40 6 通塞脉片 4.16 8.70 1.83 疏血通注射液 4.09 122.88 0.17 益脑胶囊 6.03 7.22 1.67 7 速效救心丸 4.13 2.36 4.29 通塞脉片 3.84 8.70 1.57 通塞脉片5.81 8.53 1.00
在费用方面,3年间各个品种的DDC均保持稳定或逐年下降,除个别注射剂如疏血通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的DDC较高,其他口服制剂的DDC都在10元左右。
说明口服心血管类中成药不但有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保存,符合门诊用药的特点,而且平均日药用费用较低,更适用于患有心血管疾病这种病程长、需长期、随时服用的慢性病患者,易被患者接受,可供临床不同经济状况的患者合
理选择用药。
另外,疏血通注射液连续三年的销售金额排序均位于第一位,但因其DDC值超过了100元,DDDs排序2008年为第4位、2009年为第6位、2010年为第9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药品的平均日药用费用偏高将限制药品的推广和使用。
2.4 心血管类中成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与DDDs排序比值同步性研究 2008~2010年间用药金额排序前10位的心血管类中成药与DDDs排序比值,2008年介于0.25~4.29,2009 年介于0.17 ~4.00,2010 年介于 0.11 ~4.00,大多数比值偏离1.0,说明药品消耗量与消耗金额的同步性差。
例如疏血通注射液的排序比3年来一直很低(0.11~0.25),表明该药的价格偏高,用药频次与其价格存在较大的背离,临床用药应注意合理性。
2008年速效救心丸的排序比为4.29;2009年脑安胶囊的排序比为4.00;2010年通心络胶囊的排序比为4.00,说明此3种药物价格便宜、临床使用率较高。
3 讨论
2008~2010年我院中成药的销售金额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和国家医改的调控有关,但心血管类中成药的销售金额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销售金额占中成药总销售金额35%以上,这与近年来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增高的事实相吻合,也与心血管内科是本院的特色和重点科室有关,同时也说明了传统中药的活血化瘀、滋阴养血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一些新剂型的中成药,如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通心络胶囊等,因其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的特点,使得临床医师和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更多的趋向于中成药。
值得注意的是,以金额统计排在前3位的心血管类中成药均为中药注射剂,反映了其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疗效确切、作用迅速等特点,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4],但其DDC值较高,易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并且中药注射剂在原
料、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技术瓶颈,使用中稍有不慎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5],在临床使用时应引起足够重视。
在分析处方的过程中,还发现大部分的心血管类中成药是由心内科西医医生开具,但很多西医医生并不懂中医辨证,只是根据药品说明书的适应证就对有相应表征的患者开具相关中成药[6],如处方中出现过复方丹参滴丸和通心络胶囊联合用药的情况,虽都是治疗冠心病的药物,但两者机理截然不同。
前者以治疗正气不虚却兼有瘀血为主的气滞心胸型冠心病,过久易耗气伤血;后者则适于阴气不足、胸阳
痹阻的气虚血淤型冠心病。
一张处方中,同类药物多种并开,如组方和功效基本相似的复方丹参滴丸和速效救心丸;还有中西药合用的问题,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需
引起西医医生的注意[7]。
上述不合理用药与西医医生对中医药理论了解较少,临床用药盲目性较大有关。
因此,西医医师应提高对辨证用药的认识及合理用药的水平,在开具处方时注意权衡,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得到完全发挥,毒副作用降至最低。
因此,加大临床应用心血管类中成药的使用监督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次用药分析调查可知,本院在对心血管类中成药的选择基本上以经济有效、治疗效果确切为原则,使用情况比较合理,基本符合药物经济学原理。
总之,中成药的特色优势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西药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新医改方案的颁布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愿意选择中成药进行治疗。
随着中成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不断明确,更多速效、高效、长效的新型中药制剂将投入临床使用,其应用前景将更加远大。
参考文献:
[1]黄少然.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病社会优势渐凸显[J].中国处方药,2009,
92(11):54 -55.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65.
[3]张乐平,沈健.2005~2009年我院口服心脑血管类中成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5):416-418.
[4]汤韧,刘辉,盛利.我院1999年~2000年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分析及趋势预测[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1,1(2):89 -90.
[5]李江华,张兆桢,杨煊.2005~2007年我院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7):490-492.
[6]王静,刘萍.我院门诊480例不合格中成药处方分析与干预体会[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2):127-128.
[7]孙迪清,张兆芹,魏强,等.心血管病治疗中的联合用药问题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6,3(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