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1新人教版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o • • • •本课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整个历史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单元的主题是“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本课则揭开了繁荣的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包括三个子目,第-目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介绍了日本派遣使者来到唐朝,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和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文化的内容;第二日是“唐与新罗的关系”,介绍了唐朝与新罗交往的史实;第三日是“玄奘西行”,介绍了玄奘西行,到天竺学习佛法等内容。
三个子目的安排体现了唐朝的重要文化交流的特点是兼收并蓄、双向交流的特点。
c • • •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史实的能力,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
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但本课情感态度价
值观目标不易达到,学生对于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C • • •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
1. 知道日本、天竺。
2. 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时间。
史料实证
识读《日本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塑像》《玄奘西行与I可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历史理解
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
学习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而六次东渡日本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学习玄奘西行和译经追求真知的精神;感受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对于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
玄奘西行。
•课前准备
1. 教材: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设计好教案与学案,设计与教学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了解学生对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 情景创设法: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 归纳法:本课主要讲了三目的内容,可以采用归纳法归纳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
时也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能力。
3.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思想碰撞、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4教学过岷设计(一)™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日本奈良唐人街美国西雅图唐人街
[提出问题]为什么外国人会将中国人称为“唐人”?日木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
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学生1:“唐人” 一词由来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
从唐太宗开始, 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
学生2: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来华。
学生3:文字、建筑等。
[教师过渡]"唐人” 一词由来唐代,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荣强盛的一个朝代。
从唐太宗开始,拓土开边,威震中亚、西亚及南海诸国。
在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来华,学习我国先进的文化。
唐朝时期,鉴真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
二、讲授新课
第一日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展示)
[展示图片]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提出问题]这幅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历史史实?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描绘了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景。
[教师总结]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当时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这批使者称为什么?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提出问题]日本派遣使节来到中国,学习哪些中国文化?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
[展示图片]日本的和同开珠
[教师总结]1970年西安南郊出土了两瓮唐代文物,其中有5枚日本银币。
郭沫若考证, 此币铸于• 708年(日本元明天皇和同元年),然后由遣唐使团作为礼物带到中国。
这是中日交 往的见证。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和相关史实。
) [提出问题]派遣唐使来华对于日本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 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木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过渡]日本是一个岛国,在唐朝时期,中日的交往需要克服困难,历史上就有一个中 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六次东渡,最终到达H 本。
这位交流使者是谁呢?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鉴真。
[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鉴真东渡的故事。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唐朝时期,扬州大明寺的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最终在754年抵达日
本。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 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师提问]鉴真东渡对口本的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目 唐与新罗的关系(展示)
[展示图片]
新罗地图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地图,新罗是朝鲜半岛国家之一,从传说时代起,立国达992 年。
公元503年开始定国号为“新罗” o
[教师提问]新罗与唐朝有哪些交往的史实?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 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 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 而旦广泛流行于民间。
[教师过渡]那么,有一位唐朝高僧去西行,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后人根据他的经历编写了 小说《西游记》,这个高僧是谁?
第三目 玄奘西行(展示)
[展示图片]
图一日本奈良唐招
提寺内的饕真像 图二唐招提寺
[教师提问]根据图片分析,这位历史人物是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玄奘。
[教师提问]他西行的目的地是哪里?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天竺。
[教师提问]天竺是今天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指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展示图片]
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
[活动探究]时光倒流,小明回到唐朝,跟随高僧玄奘一起西行,到天竺学习佛法,指出小明同学和高僧玄奘当时是受到哪一皇帝的支持前往天竺的?请指出他们西行的路线。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唐太宗。
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经天山到达葱岭,最终到达天竺。
[教师提问]玄奘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分析]
材料一如图是鉴真东渡船的想象图。
天宝十二年(753年)双目失明66岁的鉴真乘坐
这种木船,不避艰险,第6次东渡口本,754年,终于到达口本。
材料二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
到长安任官和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1) 材料一,跟鉴真同时乘船去日本的还有一些日本人,这些人被称做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的对外交往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1)和他同船去的人被称为“遣唐使”。
(2)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设计意图:展示多媒体课件、图片,创设考古情景等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学习,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心得;通过教师引导,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总结力,做到史论结合,逐步形成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
课堂小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
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在明确学科特点的前提卜.,根据核心素养的设定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
探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力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
习内容,采用了人物图片、地图等进行辅助教学,注意结合学生实际水平调整教育策略,注意
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激励学生。
4 备课资料—if
鉴
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3)。
原籍广陵江
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师从智满
禅师,当了沙弥。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
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
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开元元年(713),鉴真成为了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和尚,回到扬州后,任扬州大明寺住持。
并以这里为中心,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在淮南地区广泛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
733年,鉴真
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
55岁时,鉴真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
开元二十一年(733), FI本遣僧人荣容、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
日本僧人荣容、普照
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
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
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
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
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
怒涛的袭击,在海I•.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
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
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
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
次启程渡海,同年在FI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实现了东渡宏
愿。
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Fl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 “律宗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