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实习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实习⼼得
野外实习⼼得(15篇)
我们从⼀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写⼼得体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的这段时间的学习、⼯作⽣活状态。
那么要如何写呢?下⾯是⼩编帮⼤家整理的野外实习⼼得,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野外实习⼼得1
⼀、实习概况
1、实习⽬的与任务
地质地貌实习是深刻认识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重要⼿段。
通过此次肇庆地质地貌实习,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特别是加深了对岩溶地貌的理解,将课堂的理论知识应⽤于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让我们提前体验了⾃⼰今后将要做的⼯作,特别是作为⼀名城市的规划⼈员,对地质地貌的认识和判定是必不可少的⼀项专业素质,只有对某⼀区域的地形具有⼀定的观察和洞悉能⼒,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规划。
2、实习地点:⼴东省肇庆市七星岩地质公园
3、实习单位:中⼭⼤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
4、实习时间:20xx年9⽉7⽇——20xx年9⽉9⽇
5、指导⽼师:刘希林⽼师及三位博⼠⽣助教
6、实习简介:
本次实习从9⽉7⽇下午开始,我们⼀⾏⼈从南校区出发,傍晚时分到达肇庆市,整顿休息⼀晚后,9⽉8⽇开始进⼊肇庆市七星岩公园进⾏考察,主要考察了岩溶地貌的表现,如峰群、孤峰、⽯林、落⽔洞、地下河、溶洞等地貌类型,爬上了天柱岩后,还看到了从南向北的冲积平原,同时还有其他地貌类型。
9⽉9⽇早晨,吃完早饭返回中⼭⼤学南校区,结束了三天的地质地貌课程考察实习。
7、实习⽬的地简介
肇庆七星岩位于肇庆市区北约4公⾥处,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洞组成,⾯积8.23平⽅公⾥。
七星岩以喀斯特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七座排列如北⽃七星的⽯灰岩岩峰巧布在⾯积达6.3平⽅公⾥的湖⾯上,20余公⾥长的湖堤把湖⾯分割成五⼤湖,风光旖旎。
被誉为xxxx。
七星岩原是由西江古河道形成的沥湖,主体由阆风岩、⽟屏岩、⽯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灰岩⼭峰组成,排列如北⽃七星般撒落在碧波如镜的近600公顷湖⾯上,20多公⾥长的林荫湖堤,如绿⾊带飘般把仙⼥湖、中⼼湖、波海湖、青莲湖和⾥湖连结在⼀起,湖光⼭⾊,绰约多姿。
⼆、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实习路线
9⽉8⽇早晨,从⼊住宾馆出来后,我们乘车经过星湖中⼼开辟的湖⼼路⼀路驶⾄七星岩公园西门,从西门出发,进⼊七星岩公园,⾸先到达的是双源洞,其次是阿坡岩,然后沿湖线返回,攀爬天柱岩,最后在龙岩洞进⾏洞内参观游览。
下⾯在(2)中按地貌类型具体叙述⾏程。
2、肇庆七星岩公园主要地貌类型
(1)喀斯特地貌
a、洞⽳
喀斯特地貌中的洞⽳,即溶洞,是地下⽔沿着可溶性岩⽯的层⾯、节理或断层进⾏溶蚀和侵蚀⽽成的地下孔道。
当地下⽔流沿着可溶性岩⽯的较⼩裂隙和孔道流动,其运动速度很慢,这是只能进⾏溶蚀作⽤,随着裂隙的不断扩⼤,地下⽔除继续进⾏溶蚀作⽤外,还产⽣机械侵蚀作⽤,使孔道迅速扩⼤为洞⽳。
七星岩公园中有许多因为溶蚀作⽤形成的溶洞,如双源洞、龙岩洞等。
我们⾸先到达的是双源洞,由于双源洞地下⽔位过⾼,船只⽆法进⼊,因此没能进⼊洞内观察,只能在洞外观测。
双源洞是⼀段喀斯特地下河,发育在阿坡岩中,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
双源洞有两个洞⼝,两个洞⼝上⽅均刻有历代名家在上留下的名迹。
在由⼀个洞⼝前往另⼀个洞⼝的途中,还可以观察到路边⽯壁上悬挂着的残留⽯钟乳奇观,通过钙化作⽤,这些⽯钟乳都是地下河流顶板坍塌后出露地表的。
详细观察的溶洞为龙岩洞,是七星岩诸洞中开辟最早的洞⽳,景物最多。
以⽔洞为主洞,洞内低于洞外,经过改造,洪⽔期再不淹洞,冬季保持⽔位。
洞内有地下⽔⾯溶蚀和侵蚀形成的边槽两层,呈明显的⽯床状;洞顶有⼀条沿岩⾯裂缝溶蚀的凹坑,呈天沟状。
龙岩洞顶⾼达30多⽶,下为湖⽔,向东直通⿊岩,东南紧连副⿊岩,西北为⽃光室,上⽯蹬为旋玑台。
旋玑台为洞顶崩落的巨⽯。
台底⾼出洞底6~7⽶,平台顶豁然开朗,坐落于洞北⼝,⾼宽开敞。
龙岩洞上⽅有许多⽯钟乳,构成了很多千奇百怪的物品和⼈物,使⼈浮想联翩。
其中在洞的北边,向上还可以通过落⽔洞看到天空。
b、地下河
双源洞和龙岩洞内的⽔流均为地下河,地下河是⽯灰岩地区地下⽔沿裂隙溶蚀⽽成的地下⽔汇集和排泄的通道。
地下河的⽔流主要由地表降⽔沿岩层渗流或由地表河流经落⽔洞进⼊地下河,少数地下河⽔流由深源和远源地下⽔补给。
通过观察可以明显知道,双源洞的地下河上游的地表河源于北岭⼭地,穿越阿坡岩流向星湖,形成地下河。
c、落⽔洞
经过双源洞继续向前⾛,可以看到阿坡岩,登上阿坡岩前⾯的⼭坡,在⼭坡的⼀侧树丛的掩映下,可以隐约见到⼀个落⽔洞,落⽔洞是岩溶地区地表⽔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向流⽔对裂隙不断进⾏溶蚀并伴随塌陷⽽成。
落⽔洞常分布在溶蚀洼地和岩溶沟⾕内,也有在斜坡上。
d、漏⽃
七星岩公园内的喀斯特漏⽃位于阿坡岩不远的马栏岗上,漏⽃是岩溶化地⾯上的⼀种⼝⼤底⼩的圆锥形洼地,平⾯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深⼗⼏⽶⾄数百⽶。
马栏岗位于背斜的轴部,因岩层为抗侵蚀能⼒差的测⽔组砂页岩,这⾥呈现“背斜成⾕”的倒置地形景观。
背斜轴部节理发育,再加上马栏岗位于测⽔组砂页岩与壶天群灰岩交界,是喀斯特⽔溶是作⽤特别旺盛的地⽅。
因此,地表⽔汇集处形成⼀巨⼤的喀斯特漏⽃,下⾯有暗流与西江相通,形成这⾥流⽔的⼀个出⼝。
除了溶蚀、侵蚀作⽤外,主要还有重⼒作⽤。
落⽔洞有两种形态,⼀种是裂隙状的,⼀种是井状的。
在这⾥看到的是井状的,其深度和宽度都⽐较⼤。
e、峰林、峰丛
七星岩就是喀斯特丘陵,原来的许多喀斯特峰林都被后来的流⽔冲积作⽤破坏了,现在仅仅残余下七座⽯灰岩⽯峰。
这七座喀斯特⽯峰是阆风岩(峰顶⾼程103.3m)、⽟屏岩(99.8m)、⽯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
我们考察经过的⽯峰有蟾蜍岩、阿坡岩和天柱岩。
峰林是⾼耸林⽴的⽯灰岩⼭峰,相对⾼度100m~200m,坡度较陡,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形似树林。
⼭峰的表⾯发育⽯芽和溶沟,构成峰林平原。
峰丛洼地是由连座的⼭峰和其间的洼地组成,⼭峰形似锥形,洼地的平⾯形状为多边形,⼭峰之间洼地有落⽔洞或溶洞,形成峰丛洼地。
峰林地貌的发育,通常⽤地貌循环理论来解释,即峰丛是岩溶发育初期由岩溶⽔的垂直渗⼊溶蚀扩⼤⽽成,所以峰洼之间的相对⾼度较⼩,⼭峰下部尚有未溶蚀的基座相连。
峰林是由峰丛进⼀步演化⽽成。
当峰丛之间进⼀步溶蚀向深处发展,直到⽔平循环带,这是地下河可能出露成地表河,使侵蚀作⽤加强,峰丛基座被切开,⼭峰相互分离成为峰林。
在七星岩公园内,既有处于壮年期的峰林,也有处于衰⽼期的孤峰。
f、溶蚀洼地
七星岩公园中还有很多由溶蚀洼地形成的湖泊。
溶蚀洼地的形成是由多个溶⽃逐渐扩⼤融合⽽成。
因此,地壳相对稳定时期越长,溶蚀洼地⾯积越⼤。
有时溶蚀洼地积⽔,可形成湖,称岩溶湖。
如七星岩公园内的星湖(包括波海湖、青莲湖、中⼼湖、红莲湖、⾥湖),就是溶蚀洼地积⽔所成的岩溶湖。
它们四周多被峰林围绕,⼭⽔缠绕形成了秀丽迷⼈的风景。
(2)河流地貌:洪积扇
在攀爬到天柱岩的顶端后,可以明显观察到位于七星岩公园东部的北岭,北岭⼭前是典型的洪积扇。
⼭麓带常处于构造下沉状态,地形坡度急剧变缓,河流⽔流分散,流速减慢,⼀部分⽔渗漏地下,因⽽⼭地河流带来的⼤量砾⽯和泥沙在⼭麓带发⽣堆积,形成⼀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成扇形,成为洪积扇。
在七星岩公园北⾯
⼭地的麓部⾕⼝发育着洪冲积阶地和洪冲积扇,在地貌形态上看,从北到南是由北岭侵蚀中⼭向洪积扇过度再向冲积平原过度,侵蚀风化剥蚀产物被⼭区沟⾕携带⾄⼭麓地带发⽣堆积,形成洪积扇。
三、七星岩与桂林⼭⽔
经过考察得知,肇庆七星岩内的主要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景区内的峰林丛⽴,星湖荡漾,树⽊环绕,景⾊优美。
中国另外⼀处以喀斯特地貌作为景区的地点就是桂林,所谓桂林⼭⽔甲天下,之所以这么壮观,就是因为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处于壮年期,峰丛和峰林都发育的极为蓬勃。
下⾯从⼏个⽅⾯简单对⽐七星岩与桂林⼭⽔喀斯特地貌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发育时期
七星岩的峰丛峰林和溶洞⼤多数处于壮年期甚⾄幼年期,部分发育⽐较壮阔,⽽少数⼭峰还在发育中,溶蚀作⽤还没有深⼊或者⼤规模进⾏,所以未显得⼗分壮阔,少数孤峰已经步⼊⽼年期。
桂林⼭⽔的峰丛峰林和溶洞90%处于壮年期和⽼年期,有⼤规模的⾼⾼耸⽴的峰林峰丛,还有桀骜独⽴的孤峰,与漓江结合在⼀起,平地拔起,千姿百态,蜿蜒曲折,明洁如镜,⼗分优美。
总体来说,两个景区的峰丛峰林和溶洞⼤部分处于壮年期,因为七星岩范围较⼩,所以没有桂林⼭⽔表现的壮阔。
2、形成原因
七星岩和桂林⼭⽔都是喀斯特地貌,不管是峰林、峰丛还是地下溶洞,形成原因主要都是溶蚀作⽤,地表⽔、地下⽔的化学作⽤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过程(流⽔的侵蚀和沉积、重⼒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的破坏和改造作⽤。
在七星岩和桂林地区,具备了溶蚀作⽤的因素,如⽓候适宜,温度较⾼,降⽔较多,⽓压较⾼,⽔的溶蚀性⼤,碳酸钙溶解度⼤,同时两地区⼜存在了⼤量的碳酸盐类岩⽯,如⽯灰岩等,因此溶蚀作⽤⼤规模发⽣,产⽣了⼀系列岩溶形态,形成七星岩和桂林⼭⽔。
⼆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七星岩景区的形成⼤部分原因是溶蚀作⽤,⽽桂林⼭⽔除了溶蚀作⽤,还有崩塌作⽤,林⽯⼭地形是以⼀座座⽯⼭拔地⽽起,四坡壁⽴峭峻为特征。
⽯⼭四周峭峻,是由于⽯灰岩体多被溶蚀⽽成向下透的通路。
因此,⽯⼭坡⾯是以崩塌为主。
⼀部分景区也是由于崩塌作⽤⽽形成的。
四、对喀斯特地貌发育的认识
通过以上实践并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喀斯特地貌发育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岩⽯必须是可溶的,如⽯灰岩、⽩云质灰岩等。
2、岩⽯必须是透⽔的,岩⽯的透⽔性取决于岩⽯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3、⽔具有侵蚀性,CO?溶解在⽔⾥⾯,⽣成HCO3—离⼦,HCO3—离⼦可以溶解CaCO3,使CaCO3形成
Ca(HCO3)2,Ca(HCO3)2溶解度⼤于CaCO3。
4、地下⽔必须是流动的,流动的⽔具有增加溶蚀⼒的作⽤。
因为停滞的⽔,很快会使溶液达到饱和⽽失去溶蚀⼒。
五、结语
三天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但是我们都期望着实习能够再长⼀点,我们可以学到多⼀点的野外实习知识。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的道理,并且学会了⼀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能把所学的知识运⽤到实习中。
这次实习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且也引到了我们对将来⼯作在地质地貌⽅⾯的认识作⽤,在城市规划之前进⾏地质地貌的考察,这些都将对我们⽇后的学习乃⾄⼯作起到积极的作⽤。
六、参考⽂献
野外实习⼼得2
说这⼀次实习,其实也不是⼀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天,⽽且是在野外进⾏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
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还是想对这⼀次野外实习做⼀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开始就没有很⽤⼼,这是第⼀个教训:即⽆论做什么,⼀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条件⾼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件事,选择主次,⼀件⼀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平。
有了第⼀个问题,后⾯的也就必然发⽣: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作。
⾄少应该了解⼀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来做到⼼中有数,⼆来防⽌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
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本书。
如果说前⼀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天的内容整理⼀下,写⼀个⽇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便⼀些。
我也⼀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拖再拖,⼀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
这也说明了今⽇事今⽇毕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个学⽣来说,每天必做的⾄少包括晚上留出⼀段时间来复习⼀天的功课,回顾⼀天的收获。
⽆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样在最后⼀个⽉临时抱佛脚。
⼀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的之⼀。
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志整理。
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
野外实习⼼得3
⼀.实习⽬的
1. 通过对实习区域⼈⽂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和分析,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对实习区域⼈⽂景观形成机制以及⼈地关系的探讨,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的⼀般⽅法。
3. 培养学⽣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撰写实习考察报告的能⼒。
4、扩⼤地理视野,提⾼地理思维能⼒。
5、培养野外考察研究能⼒。
6、推动“统⼀地理学思想”的实现。
7、有助于引导学⽣关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实习单位综合概述
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主要有颐和园、什刹海胡同、燕京啤酒总⼚、故宫、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王府井、关中村、超图公司、长城、明⼗三陵、清华⼤学、北京⼤学。
1.颐和园:
中国现存规模最⼤、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名园之⼀。
利⽤昆明湖、万寿⼭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法和意境⽽建成的⼀座⼤型天然⼭⽔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座皇家⾏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2.什刹海:
什刹海也写作“⼗刹海”。
位于北京城西北隅,四周原有⼗座佛寺,故有此称。
元代名海⼦,为⼀宽⽽长的⽔⾯,明初缩⼩,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道相通。
⾃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
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秀⾊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
3.燕京啤酒总⼚:
燕京1980年建⼚,1993年组建集团。
经过30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啤酒企业集团之⼀,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业企业、中国⾏业百强企业。
4.北京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与伦⽐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最完整的⽊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5.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街(⽼北京⽕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成。
改建后的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雕塑、⽴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成就。
6.王府井⼤街:王府井⼤街,南起东长安街,北⾄中国美术馆,全长约三华⾥,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
王府井的⽇⽤百货、五⾦电料、服装鞋帽、珠宝钻⽯、⾦银⾸饰等,琳琅满⽬,商品进销量极⼤,是号称"⽇进⽃⾦"的⼨⾦之地。
7.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1988年5⽉经国务院批准建⽴的中国第⼀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科技园区覆盖了北京市科技、智⼒、⼈才和信息资源最密集的区域。
8.超图公司:
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和亚洲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企业,主要从事GIS基础平台和应⽤平台软件的研究、开发、推⼴和服务。
10.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国家级⽂物保护单位。
是北京旅游局评定的国家AAAA级景区。
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千⽶的峡⾕中,地形险要,是长城重要的
11.清华⼤学:
清华⼤学是中国最⾼学府,中国综合实⼒最强的⼤学之⼀。
中华⼈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等学校,名列211⼯程、985⼯程,在中国历次重点⼤学建设中均被列⼊重中之重的建设序列,是中国最杰出的⾼等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学之⼀。
12.北京⼤学:
北京⼤学,简称北⼤,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学堂,是中国近代第⼀所国⽴⼤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学之⼀。
三.实习内容及进度
第⼀天
实习地区:颐和园
实习内容:旅游地理,通过游览颐和园深化对旅游地理学的认识。
实习地点分析: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五公⾥。
2.风景优美秀丽,让⼈流连忘返,利⽤昆明湖、万寿⼭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法和意境⽽建成的⼀座⼤型天然⼭⽔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座皇家⾏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3.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适合春夏秋游,给其旅游收⼊的增长造成⼀定影响。
第⼆天
实习地区:什刹海胡同、燕京啤酒总⼚。
实习内容:聚落与社会⽂化地理、经济地理。
实习地点分析:
什刹海胡同:什刹海地区也是⽼北京胡同保存完好的地⽅。
这⾥的胡同和四合院组成了⽼北京的风俗⽂化,组成了⽼北京的历史,今天,这⾥仍旧保存着⼗分难得的⾃然景观和⼈⽂胜迹交相辉映的历史风貌。
它不仅为我们展⽰了不同于其他地⽅的聚落特点,也⽣动的展现了旧的⽂化,成为北京市⼀道亮丽的风景线。
燕京啤酒:1.燕京啤酒借助北京⼴阔的消费市场,是明显的市场指向性企业。
2.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量,先进的成套设备及最先进的产品技术。
3.燕京啤酒集公司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创造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天:
实习地区:故宫、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王府井。
实习内容:旅游地理、城市规划。
实习评价:故宫:1.北京是⼀座历史悠久的历史⽂化名城,故宫就是其历史的见证,旅游资源丰富,来者参观的⼈数不胜数。
2.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吸引游客。
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展⽰内容包括北京城的悠久历史、奥运场馆规划,以未来北京在绿化美化、改善交通状况、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等⽅⾯的规划蓝图。
王府井: 1.王府井⼤街,南起东长安街,北⾄中国美术馆,全长约三华⾥,是北京最有名的商业区。
2.地理位置极佳,紧邻地铁,交通便利,附近还有教堂。
第四天:
实习地区:中关村、超图。
实习内容:地理信息技术。
实习评价:中关村:
1.从地理上讲,它位于北京城的西北部海淀区⼀带,在西北三环路西北四环路中间。
2.中关村是北京的⾼科技中⼼,它被誉为“中国的硅⾕”。
超图公司:
1.超图是地理参考的多媒体系统,点击地图上的要素并得到该要素及其他与该要素有关的信息。
2.SuperMap GIS系列软件已经⼴泛应⽤于数字城市、国⼟、⽔利、环保、海洋、测绘、农业等数⼗个⾏业,前途⼗分关阔。
第五天:
实习地区:长城、明⼗三陵。
实习内容:旅游地理。
实习评价:长城:1. 居庸关长城在北京昌平县境内,距北京市区60公⾥,是长城的⼀个重要关⼝,古代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形势险要。
2.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众多游客,收⼊⼗分可观。
明⼗三陵:1.明⼗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麓的天寿⼭。
依⼭建陵,风景秀丽形象⽣动地描绘了明陵建筑与⾃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吸引了众多游客。
第六天:
实习地区:北京⼤学、清华⼤学。
实习内容:参观清华、北⼤,感受⼀下他们精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式,今后可以借鉴⼀下,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作树⽴良好的榜样。
实习评价:
1.他们都很刻苦,都是边⾛路边吃饭节约时间⽤来学习。
2.学校内⼏乎见不到情侣,都很独⽴,很要强。
3.学习氛围很活跃,他们教室很⼩好多⼈围成⼀圈坐在⽼师⾝边,讨论很激烈。
4.各种讲座很多,也有很多活动。
四.实习体验与⼼得
为期⼀周的地理实习活动在我们紧张⽽⼜忙碌的奔⾛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但我们实习时的每⼀幕却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更重要的是积淀在我内⼼已久的对地理学理论知识的认知也在实习结束的那⼀刻得到升华,也许这就是我们
此次实习的⽬的吧!通过此次实习将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地理学的热爱,扩⼤⾃⼰的知识⾯与视野,为今后地理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我们今后的学习朝着更深的层次迈进。
我想今后不论我是否能够从事与地理学相关的职业,此次实习所取得的收获都将成为我⼈⽣中⼀笔宝贵的财富。
对颐和园、故宫、长城、明⼗三陵、鸟巢、⽔⽴⽅等游景点的实习,我深刻的感受到地理学与旅游的紧密联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地理学的深远影响;对什刹海胡同的实习,我认识到⾃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坏境的多样性,使北京四合院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逐步形成了其不同与其他地⽅民居的建筑形式,⽣动地反映了⼈与⾃然的关系;对王府井的实习,让我亲⾝体验了经济与地理位置的密切关联,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选择好的地理位置;对北京超图公司、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实习,我亲眼⽬睹了信息技术与地理的结合所取得的重⼤成就,⽽且李总的⼀番话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平凡与成功只有⼀步之遥,要想取得成功就得努⼒加坚持;对北京⼤学及清华⼤学的参观,是此次实习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事情,跟他们北⼤、清华的学⽣⼀⽐感觉⾃⼰好渺⼩、好平凡,也很后悔⾼中为什么没那么努⼒的学习,不过世界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切还得向前看,考研也许是⼀个很好的选择,我不奢望去清华⼤学和北京⼤学,但我会努⼒考上⼀所重点院校的,只有这样我才会在今后的职业⽣涯中⽴于不败之地。
五.提案改进与建议
谈到此次实习的不⾜,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点:
1.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够认认真真的学习,其中有些⽐较注重参观,忘记了此⾏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2.组员之间合作沟通较少。
建议:
针对以上不⾜,我们应该反省⾃⼰,态度上端正⾃⼰,以后再实习时,紧跟⽼师步伐和思路,以学习为主,参观为辅;多和同学合作、沟通和交流,丰富⾃⼰的视野,扩⼤⾃⼰的知识⾯,实现我们实习的价值。
六.结论:
这⼀次实习给我的学习和⽣活留下了永不褪⾊的记忆,我们⼤家⼀起实习,⼀起同⽢共苦,将来回想起来⼀定会感觉很美好。
更重要的是这次实习充实了⾃我,让我从现实⽣活中了解和理解了课本上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让我对⽣活有了新的理解,有了新的奋⽃⽬标,我坚信有了这次实习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野外实习⼼得4
植物对很多⼈来说就是被⼈们种植的绿⾊的有⽣命的⽣物。
其实植物的概念并不是这样,有的细菌如蓝藻也属植物的范畴。
植物是指能将⽆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类⾃养型⽣物。
它是⾃然界的⽣产者,对于维持⾃然界的⽣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很喜欢植物,我喜欢研究它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六⼤器官,喜欢了解植物的药⽤价值,所以我很期待植物学的野外实习,这样我就可以实地考察它们,近距离接触它们,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书本知识了。
就谈⼀谈在岭南和杭州实习时的感受吧。
20xx年6⽉30⽇下午,我们来到了岭南,那天下午我们没有上课,只是忙于熟悉⼀下环境,包括吃饭、住宿等。
⼤家都在忙,有说有笑。
看着这个场景,我有种说不出的⾼兴。
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快要⾛出学堂的⼈来说何尝不是⼀种留恋。
那天还有⼀件事让我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当地⼈对于我们的到来很是欢迎;提供饭菜、住宿的主⼈和帮忙做饭的⼈对我们的照顾很是周到。
7⽉2⽇上午,先是⽅⽼师向我们讲解了野外实习中的组织管理、安全防护、简易⽤具、如何采集植物、采集什么样的植物才算符合要求及如何制作标本等等。
然后我们被分成⼏个⼤组,各个⼤组在相应⽼师的带领下带着枝剪、⾼枝剪、采集袋就去采集植物了。
我归属于张⽼师的带领下。
张⽼师带着我们那⼀⼤组往⼭上⾛,当见到常见的植物时,张⽼师就向我们讲解它是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种、果实的类型或花序的类型或这两者,有时还介绍植物背后的⼩故事,我们边听边记,然后⽼师就让学⽣把它剪下来留作标本。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就收拾好⼯具、背着标本回去了。
因为植物不像动物那样有活动的能⼒,所以上午的收获⾃然不会少,同时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先要注意这株植物的整体形态(⽊本还是草本?直⽴还是攀援?),然后再从叶形、叶缘、叶脉、⽓味、花、果实等细节特征去观察鉴别,以前总认为⼀棵树上的叶⼦都是雷同的,不会有多⼤区别,但现在不这么认为了,因为评判叶⼦是否⼀样的标准有叶形、叶尖、叶缘、叶脉等;
第⼆,要把理论知识运⽤到实际观察鉴别植物的'过程中,不能⼀味听⽼师讲,⽼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只需要提供⼿记录⽼师讲的东西就⾏了。
可是我觉得这其中也有⼏点不⾜:
⼀是这全部由⽼师讲学⽣记,并不能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
⼆是⼤家都跟着⽼师转,没有独⽴观察鉴别植物的机会,达不到提⾼学⽣独⽴⼯作的能⼒;
三是学⽣“保护资源,珍爱⽣命”的意识不强,学⽣采集标本时不去考虑这种植物的现存量,只知道采,⽽且毫不留情,就像⿁⼦扫荡敌⼈⼀样要把他们消灭掉。
下午,张⽼师帮助学⽣确定要做的论⽂题⽬,然后讲解了怎样写论⽂。
剩下的时间就留给我们⾃⼰分配,想做标本的就留下做标本,不想做的就去采集植物。
我们那⼀⼤组全是⼥⽣留下做标本男⽣去采集植物。
我觉得做植物标本⼀点都不难,《植物学野外实习指导》上说得很清楚,但要做得精致美观,那还得下功夫。
晚上,各个⼤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