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篇:初一语文《过零丁洋》《狱中题壁》测试题及答案初一语文测试题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句“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经”为
之意。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把国家的不幸比喻为,把个人的命运比喻为。

(10分)2.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大事?(10分)
3.诗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0分)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10分)
5.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分)
6.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10分)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表达了什么内容?这两句在造句上有什么特点?(10分)
8.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10分)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不得已逃亡,看到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1.前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10分)
2.“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抒情方式跟《过零丁洋》哪两句诗相同?(10分)
3.有人将文天祥、谭嗣同列为中国历史上十大经典之死,称文天祥之死为“浩然之死”,称谭嗣同之死为“慷慨之死”。

借鉴下面一段为文天祥写的赞语,写一段讴歌谭嗣同的文字。

《过零丁洋》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无与伦比。

他感动苍天,连地名都来帮忙,让他的惶恐和零丁融入了草木山川。

他感动世人不只因为他对故国故土故民的无限依恋,还因为他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矢志不渝,毫无世俗和功利的不识时务,以及视死如归的浩然气概。

一个忠臣孤子的泣血残红,谱写成一首人间绝响的正气歌。

(20分)
1.经书(或“儒家经典”)风飘絮(或“被风吹散的柳絮”)雨打萍(或“水中被雨打的浮萍”)2.一是寒窗苦读,进入仕途;二是烽烟四起,艰苦抗元。

3.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4.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5.不同意。

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但他并未因此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6.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7.这两句写诗人两次兵败时的心情。

这两句造句十分巧妙,上句两个“惶恐”,下句两个“零丁”,前一个“惶恐”和“零丁”是地名,后一个“惶恐”和“零丁”则描写诗人的心理。

诗人通过这两个“惶恐”与“零丁”的对仗,把个人身世
同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满腔悲愤。

8.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

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敌人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拓展:1.一些人“望门投止”,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自愿留下,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如杜根那样有高风亮节的人,坚贞不屈地效命于国家的兴亡大业。

2.这两句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属于以诗明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3.示例:谭嗣同要以死来警醒人们:在中国,改革与革命都是要流血的,人们看到他的死,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赋予自己的死如此深重的意义,他才能如此慷慨激昂,横刀笑对苍天。

历史没有辜负他,菜市口滚落的头颅最终埋葬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谭嗣同真正赋予了死亡最伟大的意义,和他那位楚地先人屈原声气相通。

第二篇: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填写诗句。

(1)用双关手法概括出自己的抗元经历,表达忧愤之情的句子是。

(2)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气节的诗句是。

2.“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说说有哪两层含义。

3.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的理解。

4.像文天祥一样有骨气,正确对待生死的历代名人志士还有不少,请你再举两例说明。

5.你还能写出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似的透着铮铮铁骨的名句吗?6、诗中第二联,运用比
喻的方法,将国家与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7、赏析文天祥《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起一经”和“四周星”六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二是。

“风飘絮”与“雨打萍”六字形象地写出了。

②、诗中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既表明形势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

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③、诗中巧妙运用比喻抒发忧国伤怀的句子是:。

④、尾联中的汗青指的是:。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⑤、本文表达了的主题,侧重于抒发的感情。

8、对句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赏析。

(1)内容:
(2)表示手法:1
(3)思想感情:
(4)在文中的作用:
9、《过零丁洋》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义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4、对本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如聚”,山峰聚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

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嵩山,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已寓兵家必争之地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是
几朝都城,可作者眼下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
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与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气势雄浑,感
情深沉。

5、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

6、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

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
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

7、你是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的?
8、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篇有三层,前三句写景,中间四句抒情,最后两句议论,构思严谨。

B、开篇从景色落笔,巧用比喻,以壮丽的河山衬托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中间四句是诗人缅怀历史陈迹发出的感叹,蕴含着借古讽今之意。

D、篇末一语破的,指出封建帝王的兴亡胜败,都只会给人民带来
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民
间疾苦的同情。

9、全曲有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主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道诗是《已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

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
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竞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
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呤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

这两
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
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
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

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惜。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
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练习:
1、《己亥杂诗》这首诗将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_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
的感受,前两句中的“_______”一词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成为龚自珍一生精神写照的句子是。

此句载着浩荡离愁辞官还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2、“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比喻()。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了诗人想继续为()效力的思想感情。

今天常用来比喻()。

3、这首诗的前两句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4、读了本诗,你对人生的价值有哪些思考?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从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6、选出这首诗词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A、“浩荡离愁”,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

浩荡:无限。

B、“吟鞭”指诗人马鞭。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C、“落红”指落花。

此句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

D、“更护花”的“花”喻青少年,此句表明作者要为培养下一代做出牺牲。

7、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抒发作者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抛弃离愁后的兴奋心情。

B.后两句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比喻自己即使落魄不得重用,也愿为国效力。

C.“落红”含义有三:①花是落了,但它“不是无情物”,它是非分明;②花成泥滓,成为滋养万物的春泥;②春泥虽为人瞧不起,但它能使花茁壮生长,继续为人类造福。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8.请谈谈你对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解。

9、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三篇: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

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南宋末,全力抗敌,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

他后期的诗作主要记述了抗击元兵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感人至深。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
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解释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属县)人。

晚唐诗人。

入仕后累官至迁膳部员外郎。

朋党之争时,被李德裕排挤,而后复为用。

入朝,官至中书舍人。

《全唐诗》编其诗入卷。

他关心国事,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反对腐化,同情人民。

他曾写《原十六了》、《罪言》等军事论文,分析藩镇割据之病源及边防战守之事,其意透彻,但无人问津。

他喜欢兵法,注释过《孙子》,他的诗文亦受兵法影响,意气纵横,抑扬跌宕。

他的《答庄充书》说“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是用兵法来比喻创作。

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

其政治诗如长篇《感怀诗》共五十三韵,是学杜甫的《北征》和《咏怀五百字》。

反映现实的律诗如《河湟》、《早雁》等都蕴含着深沉的对时政批评之讽。

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由于国热已如江河日下,故这些诗常流露感伤情调。

其《阿房宫赋》也为人称道且标志着文赋体之形成。

生平祥见《新唐
书》卷一六六。

有《樊川文集》。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有文化教养的寒门地主家庭。

祖父苏序是诗人,父苏洵长于策论,母程氏亲授以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题说“兼怀子由”,当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

一份难得的沉重----《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张养浩于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因关中旱灾,任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

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为此景所动,“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乃
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望西都,意踌躇”,作家身处潼关,西望旧朝故都长安,万千滋味涌上心头,遥想当年,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专皆荡然无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务,他不禁感慨万千,“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里作家面对繁华过后的废墟所发出的“伤心”实乃悲凉。

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恐怕“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种局面是他们不曾想到的吧!同时亦为百姓悲凉,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让作家沉重的说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千古流传的语句。

《元史·张养浩传》载:“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

”退隐,对于张养浩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当国家需要他时,百姓有了灾难的时候,他不顾自己年已六十,仍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他不再为个人的命运忧虑,不再为官场的险恶所吓倒,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民于灾难的路途。

他的感情与思想一下子便从“五柳庄”的桃花源里跳了出来,全身心地倾注到对国家与民众的责任上。

救灾期间,他“亲登华岳悲哀雨,自舍资财拯救民”,“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赢得了“满城都道好官人”([中吕·喜春来])的美誉,并且,他一路写下了许多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优秀之作,其中用[中吕·山坡羊]曲调写下的九首怀古曲,成为不朽之作。

这九首曲中,最有名的是《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由于作者目睹了人民的灾难,故而在路经潼关之时,追古抚今,首先想到的是百姓的苦难,对壮观之景、帝王功业,并无赞美之情,而是将历史的兴亡与百姓的灾难联系了起来,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特别是最后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议论结尾,发表了自己的历史见解,发聋振聩,说明历史上无论是朝代的兴起还是衰亡,受
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从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政权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对立性。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曲家之手,往往尤重小令。

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

”张养浩的这只曲子,虽寥寥数语,却高度概括,精警深刻,醒人耳目。

[山坡羊]的另一首《骊山怀古》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骊山回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以“骊山怀古”为题,回顾了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兴衰交替,最后以“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结尾,显示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今天的赢家把输家的一切付之一炬,那么谁能保证他不是明天的输家呢?如此看来,这输输赢赢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就强烈而又冷静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北邙山怀古》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

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起首便渲染出凄怆悲凉的气氛。

这些埋葬在北邙山上的君臣们,生前把荣华富贵、风云庆会享受个够,然而,死后也不过是北邙山下的一扌不土。

是人,便不免一死,而一旦死去,便万事皆休。

那么,生前的尊贵与否,死后的衰荣如何,又有什么意义呢?结句的“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语气冷隽悲凉,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张养浩的怀古组曲,站在对人生的深刻透视、对历史的大彻大悟的高度,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感慨深沉悲壮,风格质朴古拙,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胸怀与气魄。

张养浩在人生的最后时刻,除了怀古组曲外,还用了一系列反映当时赈灾过程的作品,如[中吕·喜春来]: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

满城都道好官人。

还自哂,
只落得白发满头新。

前两句所言情景,与史书本传所载的“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是完全吻合的。

为百姓如此鞠躬尽瘁,赢得“满城都道好官人”的赞誉,而作者本人却认为,为百姓应该更加尽心尽职。

[南吕·一枝花]中的一首表达了这种心情:
恨不得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直使千门万户家豪富,我也不枉了受天禄。

眼觑着灾伤教我没是处,只落得雪满头颅。

面对着众多的灾民,严重的旱情,政府的赈粮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虽然他个人曾上奏天子,请行纳粟补官之令,并带头拿出自己的财物作为救济之用,但严重的灾情又不是个人区区之力所能回转的。

在心焚如火的情况下,不免产生了“把野草翻腾做菽粟,澄河沙都变化做金珠”的幻想。

《元史》本传载,张养浩“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每一念至,即抚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

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张养浩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国为民的绝唱。

张养浩曲子总的特色是立意高远,感情深厚,气势雄浑,结构严谨。

在这总的特色之下,每一类曲子又自有特色。

写景曲轻快自然,飘逸闲适如行云流水;怀古之作境界阔大,沉郁雄浑,能够高度地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官场仕途之作深刻悲怆,揭示出官场的本质和为官的岌岌可危;反映百姓疾苦的作品深远而感伤,将作者的一颗赤子之心捧献在读者面前
第四篇:过零丁洋
教学目标:
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

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