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内容简介[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小变化法-明度的差别阈限
简介:
最小变化法是经典心理物理学测量感觉阈限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典心理物理学认为,可以用物理量来表达感觉量,因此,存在一种达到觉察水平所必需的临界量值,即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在测量上,常常用50%次能感觉到,50%次不能感觉到的物理量表示绝对阈限;而用50%次能感觉到差别,50%次不能感觉到差别的物理量表示差别阈限。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在于它系统地探察感觉转折点,因而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
根据刺激呈现的顺序不同,可有渐增法(↑)和渐减法(↓)两种呈现方法。
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时,上限是指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强和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下限是指感觉与标准刺激相等和感觉比标准刺激稍弱的两个刺激的平均值。
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称为上差别阈限,标准刺激减去下限称为下差别阈限。
上差别阈限和下差别阈限的平均值称为绝对差别阈限,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之比称为相对差别阈限。
方法与程序:
①、请被试仔细阅读指示语,主试强调要对照标准刺激调整变异刺激,并且注意左、中、右三键所对应的反应。
②、实验的顺序安排力求克服期望误差、习惯误差和空间误差,因此采用如下安
结果及讨论:
详细反应分为五列,第一列表明标准刺激的位置以及标准刺激相对于变异刺激的明暗;第二列是变异刺激的起始亮度,第三列是被试判断为两者相等的亮度,第四列是被试判断为变异刺激与标准刺激发生逆转的亮度,第五列是上(下)限。
标准刺激是192。
请根据以下公式计算上、下差别阈限及绝对与相对差别阈限。
同时,也请计算并比较习惯误差、期望误差和空间误差的克服情况及练习的效果。
公式:①、不肯定间距=X上-X下(上限-下限)
②、DL(绝对差别阈限)=不肯定间距/2
③、K(相对差别阈限)=DL/标准刺激
④、PSE(主观相等点)=(上限+下限)/2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7-23页
朱滢主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 59-69页
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简介: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
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
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
因此,若有n个刺激,则一共可配成n(n-1)/2对。
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n(n-1)次。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
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橙(Mangetra)、黄(Yellow)、绿(Green)、蓝(Blue)、青(Cyan)和白(White)。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C/(2*(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65-82页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简介:
反应时间是实验心理学最常使用的因变量之一。
在对反应时间的研究中发现,反应时间是与刺激强度和辨别难度有联系的。
本实验研究反应时间与判断次数的累积以及判断的信心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在两条刺激线段长短的判断中,当刺激差别产生100%正确判断时,甚至当判断有100%把握时,反应时间仍然在下降。
这一结果反映了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它有可能用来为大于差别阈限的刺激差别找出等值,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反映物理量的变化对心理量的影响。
方法与程序:
在显示器屏幕中央呈现一条粗的黑色水平线,两端各有一条短垂直线,另一条短垂直线分水平线为两段。
其中一段是50毫米,作为标准刺激;另一段是比较刺激,长度范围从40到60毫米,变化间隔为2毫米,所以共有11个比较刺激。
11个比较刺激是随机呈现的,每个比较刺激共呈现10次,其中5次在左边,5次在右边。
每次当水平线出现时,被试判断是左边线段长还是右边线段长,因此每个被试一共要做110次判断。
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记录。
每次反应完毕,屏幕下方会出现一个滑动条,被试可以用鼠标拖动滑动指针在滑动条上移动。
不同的位置表示被试对自己正确反应的不同程度的信心。
中间位置表示完全没有信心,最左端表示完全肯定左边线段长些,最右端表示完全肯定右边线段长些,中间各点表示肯定的各种程度。
结果与讨论:
据,以比较刺激为横坐标,会得到三条曲线:反应时间曲线(TM)、自信度曲线(CM)以及把比较刺激判断为长于标准刺激的百分数曲线(%L)。
把三条曲线放于同一图中,可以对所得的结果做分析比较。
第二部分是原始数据。
格式如下:第一列是110次判断的比较刺激(按实验时的先后顺序给出),给出长度值(40-60mm)。
第二列是比较刺激的呈现位置(左或右)。
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判断比较刺激长,记作“长”,判断标准刺激长,记作“短”。
第四列是对每个比较刺激所做反应的反应时。
第五列是对每个比较刺激所做判断的信心估计值,范围从-100到+100。
其中+100表示完全肯定比较刺激长,-100表示完全肯定比较刺激短。
思考题:
1. 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2. 反应时间是否可以作为制作心理物理量表的一种度量? 为什么?
参考文献:
赫葆源、张厚粲、陈舒永等编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年版 218-219页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简介:
六十年代以来,一般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即听觉编码。
Posner 等人(1969)的实验却表明,它也可以有视觉编码。
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不仅如此,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 (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 和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解释反应方法。
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结果与讨论:
详细反应记录分为六列,分别是:字母、间隔时间、种类、被试的判断、被试判断的正确率和反应时(毫秒为单位)。
系统根据上表以间隔时间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作图。
让被试对结果做出解释。
交叉参考: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53-357页
句子理解速度
简介:
研究表明,句子的形式会影响对它所表达内容的理解。
McMahon 曾用匹配图形的方法来研究句子类型与理解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正确肯定的句子(TA)与图画匹配最快(约1s),正确否定的句子(TN)匹配最慢,错误肯定句子(FA)和错误否定句子(FN)居中,并有如下公式:
RT(TN)=RT(FA)+RT(FN)-RT(TA)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也采用匹配图画的办法来测定不同类型的句子的理解速度。
实验共有三幅图,分别是鸭子(Duck)、教师(Teacher)和卡车(Truck)。
实验时从中选择一幅,呈现15秒钟,请被试认真观察,之后,随机呈现关于此图的16个句子(正确肯定、正确否定、错误肯定、错误否定各4句)。
请被试判断是否符合图画的内容,并按红键(符合)和绿键(不符合)作出反应。
句子之间间隔4秒,连续做完16个句子。
备选句子为24句,每种类型6句。
若有反应错误的句型,则同类句型补做一句,最多允许错2个同类句型。
为了消除反应错误引起的误差,每种句型有2个备选句子。
实验时,某类句子反应错了,将在随后的实验中随机补做1个同类型的句子。
同类型的错误最多允许有2个。
错误次数也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为被试四种句子类型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详细结果分四列印出:第一列是序号;第二列是句子类型;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以及是否正确;第四列为反应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整理结果,计算每种句子类型的反应时间(可求出数个被试的平均反应时间),并据此画图。
您可以尝试作出解释,也可以进一步求出本次实验中不符合实际含义的参数f、否定语句参数n和对句子的基本编码时间分别是多少。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371-373页
评价法-信号侦察论
简介:
信号侦察论不仅测定人对信号的反应,也测定人对噪音的反应,因而能够将人的感受性与其判断标准区分开,并且分别用不同的数量来表达,这是它优于古典心理物理法的地方。
信号侦察论有三个基础实验程序,即有无法、迫选法和评价法。
其中,评价法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被试更多的信息。
在评价法中,不仅要求被试对有无信号作出判断,还要求按规定的等级作出评价,即说明每次判断的把握有多大。
这样,被试就有了几个判断标准,因而用一轮实验的结果就可以绘制ROC曲线。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图片再认来做评价法实验。
刺激有两套:一套是识记过的图片,共60张(每个图片内容不同)作为信号SN;另一套是没有识记过的图片,共60张(每个图片也不同,但与相应的第一套相似),作为噪音N。
第一步,先让被试识记第一套图片,计算机屏幕随机呈现每张图片2s,间隔1s,60张图片连续呈现;第二步,把这60张识记过的图片与第二套60张图片混在一起,仍按上述的方法呈现给被试,让被试判断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照规定的等级按键作出评价。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解释五等级评价的方法,并说明反应键的位置(数字键盘上的1、2、3、4、5键);被试明白后开始做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分别统计了信号和噪音的反应情况:
反应 1 2 3 4 5 合计
信号60
噪音60
请自行整理成下表:
反应1+2+3+4+5 2+3+4+5 3+4+5 4+5 5
信号
噪音
请对此表进一步处理到可以画ROC曲线,请分别画出两种ROC曲线(P坐标和Z坐标)。
交叉参考:再认能力测定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4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