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乐山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四川乐山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多重要
孙道荣
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要翻腾出来。
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
他太需要休息了。
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
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汽车颠簸着前进,乘客都昏昏欲睡。
他也恍恍惚惚进入梦乡。
突然,在一阵剧烈的撞击后,汽车猛地停了下来。
所有的乘客,都被惊醒了,有人头撞在了前排椅子扶手上,有人被震碎的窗玻璃割伤,有人被抛出了座位,躺在后排的他,也被高高地弹起,又重重地摔了下来——出车祸了!
车厢里,立即爆发出一片惊叫声、哭喊声。
一片混乱之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撞伤,但看来都无大碍。
大家稍稍松了口气,探头窗外,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一看,让他们惊出一身冷汗:车子悬在路边的半空中,晃晃悠悠,而下面,是一个峡谷!大家这才发现,车头车尾不在一个水平面!车头向下,尾巴翘起。
车内再次爆发出绝望的哭喊声,混乱之中,倾斜的汽车剧烈地摇晃,随时都可能坠落。
他看看身边,最后一排只有他一个人。
窗户开着,他轻轻移到窗前,看看外面。
还好,还有近半个车身挂在路牙上,只要从窗户跳出去,他就获救了,安全了。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
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
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
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
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
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
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
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
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
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
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
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
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
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
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
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
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
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
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
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而眼前的挫败,相比以前,是多么微不足道。
而他也终于明白: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很重要,即使是一粒微尘。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
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
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
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一段对山路崎岖难走的描述为下文车祸的发生埋下伏笔;车上其他乘客都挪到了前排则为后文车祸发生后车内的惊险状况做了铺垫。
B. 车祸是小说情节上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主人公人生的转折点。
经历车祸后,他认识到先前挫折的微不足道,也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
C. 小说中人物的行动、心理等描写除了刻画人物形象,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并使作品更具真实而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D. 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果不及时跳窗逃生,自己会有性命之忧;如果跳出去,整车人将失去生还的机会。
2. 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这意味着,历时五年多的编纂,中国正式迈入“民法典时代”。
7编加附则、84章、1260个条文……从“高空坠物谁负责”“职场性侵咋预防”“遛狗不栓狗绳怎么办”等社会热点,到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明晰企业市场交易规则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第正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纵观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
从1804年《拿破仑民法典》为现代意义的法典奠定基础,到1896年《德国民法典》带动制订民法典的世界风潮,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走向法治现代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恰逢其时。
尊重科学规律,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带来许多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对此作出了明确回应。
例如,在人格权编中,为收集、处理个人信息确立了明确的行为规范,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等等。
英国路透社注意到,这是中国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
建立一部内涵丰富、体例完整的民法典无异于给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画上红线,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关系。
立足本土实践,民法典符合中国国情。
民法典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
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事实上,无论诚实信用、公序良俗和绿色原则,还是契约精神、自愿原则、诚信观念,都是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法层面的转化和表达,彰显了浓厚的中国特色。
坚持人民至上,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
环顾世界,拥有民法典的国家不在少数,惟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
这固然有立法技术的考量,比如,未来司法实践可以通过对既有人格权范式的参照和类推适用,发现和确认新型的人格权法益,为人格权法的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从价值理念上看,中国民法典将“人身关系”置于“财产关系”之前,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现象,把对人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到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中国理念。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的确立对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随着民法典这部人民权利的宣言书翻开新篇章,法治中国树立起一个新的时代标杆。
(摘编自海外网评《以人民的名义,书写民法典时代》)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热点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民法典以人的权利为中心,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方方面面。
B.针对新的法律课题,民法典作出明确回应。
如首次确立个人隐私权和个人数据权,行业一度存在的“隐私换便利”灰色地带将不复存在。
C.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主要是为了从价值理念上改变大陆法系“重物轻人”的现象,彰显“人民至上”的理念。
D.民法典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法律体系的现代化建设,将为法治中国树立起新的时代标杆。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是( )
A.文章从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三个方面,论证民法典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B.文章用《拿破仑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的例子论证了编纂民法典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里程碑。
C.文章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名言,意在表明民法典对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与其生活息息相关。
D.文章采用了分总结构,三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并且着重突出了民法典反映人民意愿这一观点。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编纂一部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B.很多国家都拥有民法典,但只有中国的民法典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充分说明其他国家并不重视人权。
C.民法典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而彰显中国特色。
D.因为民法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体现,所以民法典的编纂必须立足本土实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裴毅然
①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新文学运动以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来。
进入九十年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
王朔说知识分子“不骂白不骂”,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美学投机”或“艺术选择”,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本人试析一二。
④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
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
行高于众、
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
在群俗看来,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可嘲笑因素”、“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
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嘲笑主角”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
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
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
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
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
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矿藏”,一举刨一扛镐的“第一感觉”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源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
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来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
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
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来?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不完善”之处?
⑦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
“三代文武”,标榜至今。
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⑧一九八〇年代中期呼啸文坛的“寻根派”,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自我”,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根”,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源,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向后看”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
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向后看”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痒痒肉”。
⑨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旧”笑“今”也是一种必然。
恰好多读了几年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来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夏瑜”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来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疯子”夏瑜。
⑪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卖点”。
⑫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知识分子待遇”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
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待遇”。
7.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⑩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②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④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⑥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新”意
A. ③①②⑤④⑥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⑤①⑥②④
D. ③④②⑤①⑥
8. 第⑥段加点词“矿藏”在文中的含义是。
9. 第⑧段,作者列举“寻根派”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
10. 第⑩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1. 下列分析“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开涮’”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12. 作者对未来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待遇”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3.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 技盍至此乎盍:何,怎样
C.技经肯綮之未尝技:技术
D. 如土委地委:卸落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B. 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因其固然因利乘便
D. 善刀而藏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选自《庄子。
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
B. 庖丁解牛是一个寓言故事,庄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境形象化。
C. 文章先后用了三种反差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一为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 文章先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再写文惠君的夸赞,引出庖丁对自己追求的道的解说,以此表明主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①
陈师道②
重楼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小市③张灯归意动,轻衫当户晚风长。
孤臣白首逢新政,游子青春见故乡。
富贵本非吾辈事,江湖安得便相忘!
【注】①寇十一:即寇国宝,从陈师道学。
白门,徐州城门名。
②陈师道,北宋诗人,元祐初期,因苏轼等人举荐,曾任徐州教授,其政治上接近元祐党人。
本诗作于元符三年春天,宋哲宗死,徽宗即位,之前反对变法、遭严酷打击的元祐党旧臣逐渐被召回。
③小市:徐州地名。
17.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首句写登城所见的雄伟壮丽之景,“屹相望”写出了楼观高耸对峙的样子。
B. 第二句写徐州城的地理形势,此处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堪称一方重镇。
C. 第四句写诗人回家之后伫立门前,晚风吹动衣衫,顿生凉意,让人怅惘不已。
D. 诗题中的“和”字表明这是一首和诗,应是诗人为酬答寇十一同题材的诗而作。
18.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定风波》词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却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0.下列三组是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的书目,每组书目拟一个标题。
所拟标题与各组书目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武夷山脉》《中国地理百科》《瓦尔登湖》《徐霞客游记》
第二组:《不抱怨的世界》《积极思考的力量》《马克思传》《哲学的故事》
第三组:《白鹿原》《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些人,那些事》《风中的院门》
A. 钟灵毓秀他山之石人间百态
B. 自然风物人生智慧人间百态
C. 钟灵毓秀人生智慧百家争鸣
D. 自然风物他山之石百家争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1.根据上下文内容,结合对联的相关知识,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钱钟书先生,吴宓称赞其“才情学识兼具,① ”;学界称其“中国博学鸿儒,② ”;世人惊其“大师风华绝代,③ ”。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亦或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篇》,先生的作品都一次又一次地让国人惊讶,让世界感叹。
A. ①天才卓尔不群②当代文化昆仑③新旧中西俱通
B. ①天才卓尔不群②新旧中西俱通③当代文化昆仑
C. ①新旧中西俱通②天才卓尔不群③当代文化昆仑
D ①新旧中西俱通②当代文化昆仑③天才卓尔不群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影片《少年的你》票房口碑“双爆”,影片中的角色魏莱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在她光鲜亮丽的皮囊下,包裹的却是一颗实施校园霸凌的丑恶之心。
一时间,理想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以仁为主还是以智为主的话题,引发热议。
有人赞成人才要“仁”为主,也有人赞成人才必须以“智”为主。
面对热议,高二语文组特地组织了一场“人才以‘仁’为主(正方)/人才以‘智’为主”(反方)为辩题的辩论赛。
假如你参加了辩论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题目自拟,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中,D 项,“文中‘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体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错误,选项对“他深深地吸了口气”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结合文中的情节来看,主人公“深深地吸了口气”是为了让自己镇定下来,冷静思考下一步该怎么做。
故选D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你有多重要’有哪些含义与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考生要先分析标题“你有多重要”的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作用。
首先分析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
先看标题,“你有多重要”,“你”既是指文中的主人公,也是指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多重要”肯定了主人公的存在价值,也肯定了每个人的存在价值,如文中的主人公,“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
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这是肯定了主人公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主人公选择留了下来,指挥车内的人,最后帮助大家脱了险,这肯定了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