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师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可延长半衰期较短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能长期维 持稳定的给药效率等特点,可以保持血药水平稳定 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 不经过口服,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 环境对药效的干扰作用,提高生物利用度
减少给药次数,对不适宜口服给药以及不愿意打针 与服药的儿童可方便地通过经皮给药系统给药 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名医类案.卷八.脱肛》)
灵活应用“三焦分治”之法
吴氏虽然强调三焦分治,并各具特色,但 并不是机械分割,墨守成规的,而是注重 三焦间的有机联系,或分治,或合治灵活 化裁。
“此三法虽分上、中、下三焦,而凡上焦 之症下治,下焦之症上治,……或三焦并 治,……只须辨证分明,一无拘牵顾忌。”
如现在临床上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 原则,用点眼法治疗急性腰扭伤,清肺解毒液 灌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部感染,钩藤浸 液浴足治疗高血压,归原贴膏敷涌泉治疗复发 性口疮等都是上述原则的体现,且取得了良好 的疗效。
药物经皮给药系统在药剂学中是一个比较新兴的 研究领域。在国外,药物经皮给药系统主要是化 学药或中药单一成分的贴剂制剂。 由于经皮给药制剂的开发可以从一个已经上市的 口服药物开始,其研制成本远低于一个新化合物 药品的研制经费,因此,经皮给药系统,特别是 中药透皮吸收给药制剂在近几十年内还具有广阔 的发展空间。
药,所异者法耳。……且治牵在外,则无禁制、无
窒碍、无牵制、无粘滞。” “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
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外治之本——明阴阳,识脏腑
遵循法则——明阴阳、察四时、分五行、求病机、度 病情、辨病形 (用膏五大原则)
“服药须从胃中入,再由胃分布,散而不聚,不若膏 药之扼要也。” “五脏之系咸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 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前与后,腧募亦相应,故 心腹之病皆可兼治背。”
(《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下焦治法
下焦为肝、肾、大小肠、膀胱所居之 处,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前后二阴位 居下焦,是人身之重要孔窍,代谢废物由 此排出体外。 若邪气盘踞下焦,下窍不利或不调。 “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 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
凡病之宜从二便治疗者,皆可外用 坐法治疗。 “下部之病,无不可坐。”
学术评议
吴氏在前人学术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总结了内病外治的理论,以及以膏贴为主,辅以 嚏、缚、坐、敷等多种外治疗法的经验,对前人 的外治成就作了一次划时代的总结,发扬广大了 中医的外治法,对祖国医学的外治研究作出了卓 越贡献。
③下焦通治之膏——散阴膏 通治伤寒阴证,寒湿中于三阴及阴毒等证。 凡阴证腹痛、寒湿泄泻、贴之即效。
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等, 一贴即效。
脾虚泄泻——贴于脐或腰背正对脐处。 上热下寒——贴于足心,温散寒邪, 引热下行。
膏药的作用特点
拔——祛邪。在病邪结聚之处,祛邪外出; 无深入内陷之患。
截——截住。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 无妄行传变之虞。
三、扬用膏之理及用药特点
膏,纲也;药,目也。膏判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 表里寒热虚实,以提其纲;药随膏而条分缕析,以 为之目 。
通治之膏
膏,纲也;
药,目也。 专治之膏
膏有上焦心肺之膏,有中焦脾胃之膏 有下焦肝肾之膏。有专主一脏之膏,脏有 清有温;有专主一腑之膏,腑有通有涩。 又有通治三焦、通治五脏、通治六腑之膏。 又有表里寒热虚实分用之膏、互用之膏、 兼用之膏。
②中焦通治之膏——金仙膏(开郁消积膏)
通治风寒暑湿气血痰食六郁五积诸证。
凡中焦郁积所致的气痛腹痛等症,贴之即效。
②中焦通治之膏——金仙膏(开郁消积膏)
如治疗夏秋季痢疾,无问老少,皆用金仙膏 一帖,贴于胸口,一帖于脐上,轻证贴半日即腹 中鸣响泄气,小便通利,胸中廓然而愈;重证也 会逐渐减轻,不过数日即愈。吴氏用此法治愈痢 疾多至万余人,实属可靠经验,值得很好地研究 发扬。
可见,吴氏的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体表的孔窍、毛窍、腧 穴与经络脏腑的特定联系,辨证用药,从而达 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内治的法则,如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同样适用于外治。
吴氏在辨证的基础上常取古方内服汤丸为方,目 前有报道用丹参膏贴敷心俞、巨阙、内关等治疗冠心 病心绞痛;用白虎、大承气汤灌肠,用安宫牛黄丸制 成冰栓纳入肛门治疗乙脑高热、神昏、抽搐等;用四 逆散加味方灌肠或热敷治疗下腹部治疗输卵管阻塞型 不孕等;都是临床中取古方内服有效者改变为外治所 用,且收到较好的疗效。
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 包罨脐上;治霍乱用炒盐布包臵脐上,以 碗覆之,腹痛即止。
痢疾——平胃散炒热缚脐上
疟疾——常山饮炒热缚脐上
吴氏认为,脐者,乃人之初生胞蒂之处,
阴疟——炮姜、附子、肉桂、麝香、吴萸 而入也。将药物研碎炒香炒热后缚于脐上, 等为末,以绵裹之,置于脐内,上盖以生姜 有利于药力的渗透吸收,更易于发挥药效。 片和葱.然后热熨之。
二、倡三焦分治为外治之纲
头至胸为上焦,胸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
上焦以嚏为主
• “连嚏数次则腠理自松,即解肌”;
• “涕泪痰涎并出,胸中闷恶亦宽”;
中焦以填为主
• “由脐而入,无异于入口中,且腰可逐日变换,更 使药力持久,可收和中之效。”为病较多 ,治当以汗法祛邪为安。“大凡上焦之病, 以药研细末,搐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
膏药的组方特点
① 药味广而多 汤剂用药组成——少而专 (专而分六经,一病一方,日可一换。)
膏药——广而多(证广泛而统治六经, 百病一方,数月才熬一次。)
② 毒药宜生用
气味:气味俱厚,借用生药、猛药、 毒药以建功。
苍术、半夏、甘遂、牵牛、巴豆、 草乌、南星、木鳖有毒,内服须炮制后 方能入药,膏药则宜生用。 “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
用药:皂角、细辛——为主 藜芦、踯躅花——为引
随症加减

位: 膻中、背心为上焦之要穴。 头痛者,太阳穴为必用之处。
其他治法:涂顶、敷额、涂眉心、点 眼、塞耳、擦项及背、扎 指、握掌、敷手腕、涂臂。
医案举例
一舟子病伤寒发黄,鼻内痠痛,身与目如金色, 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欲用茵陈五苓,许 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知病不在 脏腑。今眼睛疼,鼻痠痛,是病在清道中。清 道者,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 逆。宜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黄水尽 乃愈。
效果好坏——关键在于用药对证
也可以热治热——热因热用——从治
也可虚证用攻药,所谓“病当先去之,不 可以养患也。” 膏药外治还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汤药 可以,膏药也行。如贴温膏、敷凉药、贴补 膏,敷消药,扶正祛邪兼用。
若治两证,则寒热消补虽同用,而上不犯 下,下不犯上。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膏药外贴常用部位,依病症不同而有不同 选择 。
(《名医类案· 卷一﹒伤寒》)
分析
患者之病,极易辨为黄疸,但黄疸眼睛不疼, 鼻不酸痛,许氏断为病在清道中,不在脏腑, 故用瓜蒂散搐之而愈。本事方瓜蒂散系用甜瓜 蒂27个,赤小豆27粒,秫米27粒,共为细末, 成丸如豆大许,纳鼻中,缩令自入,当出黄水, 慎不可吹入。
中焦治法
中焦脾胃居之,上通天气,下通地气, 为人身升降之枢纽,主腐熟水谷。气血生化 之源。 中焦病多为内、外之邪阻滞中州,而 致升降失司,谷道闭塞, 必致犯上及下。 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 脐上为第一捷法。
第一部分“略言”:论述外治法治疗疾病的理论依 据与学术渊源;论述内、外治理同而法异;论述膏 药法的作用,制方遣药的特点,敷贴穴位的选择等 第二部分“续增略言”:论述三焦分治。 第三部分“理瀹骈文”:详述内、外、妇、儿五官 科疾病的外治方法,计法近百种,方前千余首,其 中单方500多种。 第四部分“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论 述创办存济堂药局炼制的21首主要膏药方及加减应 用,另附有专治内外妇儿等膏药方约137首。
吴师机
生平简介
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
先(1806~1886)。浙江钱 塘(今杭州)人。一生致力 于外治法研究,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总结毕生医疗经验, 经十易其稿,终于著成《外 治医说》,后因正文系以骈 文体写成,又取“医者理也, 药者瀹也”之意,刊行时更 名《理瀹骈文》(1870年)。
《理瀹骈文》
附录:
《理瀹骈文》中关于 中药透皮吸收的理论和认识
药物透皮吸收制剂,又称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或经皮 治疗系统( 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 TTS),它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 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产生药效的一类 制剂。
其他疗法
吴氏外治除用膏药外,还善于运用其他数十种方 法。如温热疗法,将药末等炒热涂敷或熨烫患处 或穴位。水疗法,利用药物煎汤浸浴、熏蒸、凉 水拓洗。以及蜡疗法(用黄蜡热敷患处);泥疗 法(用净黄泥调水敷);发泡疗法(用斑蝥或蒜 泥等使局部发泡);填塞疗法(用药末填塞耳、 鼻、脐等处)以及针灸、按摩、嚏、缚、坐、刮 痧、拔火罐等。其治疗范围以内科为主,涉及外、 伤、妇、儿、五官各科疾患。
此处位近脾胃,药力由此而入,无异于由口
其他治法:熏脐、蒸脐
选穴:脐、脾俞、胃俞
医案举例
一人病伤寒经汗下,病去而人虚,背独恶寒, 脉细如线,汤熨不应。滑乃以理中汤剂加姜、 桂、藿、附。外以荜茇、良姜、桂、椒、诸 品大辛热为末,和姜糊为膏,厚敷满背,以 纸覆之,稍干即易,如是半月竟平复不寒矣, 此治法之变者也。
《理瀹骈文》
该书以骈文体写成,并附有详 尽的普通文字说明,是中医外 治法的第一部专著。该书的问 世,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中 医外治法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 后的作用,至今仍有较高的临 床指导意义。
学术观点



穷源流,阐外治之理 倡三焦分治为外治之纲 扬用膏之理及用药特点
一、穷源流,阐外治之理
《内经》记载了大量的以针刺疗疾的内容,还有以 桂心渍酒熨寒痹、用白酒和桂外涂以治风中血脉;
以药坐于身下,则药力从二阴直达 于体内,力专而效捷。
适应证:“内服不能达到” “恐伤脾胃” “治下无须犯上中者” “上病宜釜底抽薪者” 其他治法:摩腹、暖腹、兜肚。 治疗部位:命门、脐下、膝盖、 腿弯、腿肚、腿跟、 脚趾、足心。
医案举例
东垣治一女子脱肛,用糯米一勺,浓煎饮, 去米,候温洗肛。却先以砖一片火烧通红, 用醋沃之,以青布铺砖上,坐肛于青布上, 如热则布令厚,其肛自吸入而愈。
《伤寒论》火熏令其汗、冷水潠之以劫热、赤豆纳 鼻以治尸厥气闭、猪胆汁及蜜煎导法以通便秘; 叶天士曾尝试变汤剂内服为外治,叶氏用平胃散炒 香热熨腹脐治疗痢疾,用常山饮炒香嗅之以治疗疟 疾;
外治源流
“内症外治,古有成法”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 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矧上用嚏,中用填,下 用坐,犹捷于内服 。”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
所有膏药——事先整制好备用
末药——因证临时配制,以配合膏用。
膏和药可配合使用,如“药则或糁膏 内,或敷膏外,或先膏而后洗擦,或后 膏而用重熨。膏以帅药,药以助膏。”
三焦通治之膏及临床运用
①上焦通治之膏——清阳膏
通治四时感冒,风温、温证、热病、 温疫、热毒、及一切脏腑火热证。
穴位:太阳、风门、膻中、肺俞等处。
③ 必用通经透窍之品 如姜、葱、韭、蒜、白介子、花椒、 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 穿山甲之类,均不可少,不独冰片,麝香 之必用也。
④ 补用血肉有情之品
膏药中的补药,必用血肉有情之品, 如内服剂中的羊肉汤、猪肾丸、乌骨鸡丸、 鳖甲煎、鲫鱼膏等,皆可入于膏药,但紫 河车则断不可用,或可以用牛衣胞代 之。吴氏认为牛衣胞之补力尤大,为补中 之第一药。
寒者热之——偏于热性膏药易于见效
祛邪 热者寒之——偏于寒性膏药效果逊之 攻邪——见效较快,功效力猛
补益——见效较迟,补药力缓
膏药的配伍特点
《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药亦即内治 之药,所异者法耳”这是说内外治法殊途同 归。但其具体用药及配伍却不尽相同。
“盖汤主专治,分六经,用药一病一方,日 可一易,故其数精而少。膏主通治,统六经, 用药百病一方,月才一合,故其数广而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