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作业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故乡
文章主旨
文章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考点提炼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问题] “故乡”这一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应训练见16题)
[点拨]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既要明确它的表层意思,又要理解它的深层含义。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③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④确定文章的描写对象,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⑤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⑦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解答] 儿时的“故乡”,给了“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
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
这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作者以“故乡”这一亲切的词语为题,恰好反衬出当时人物的变化和人情的冷漠。
同时故乡的境况也是当时中国农村境况的缩影,极具代表性。
1.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沧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禁.不住()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画横线的词语用正楷字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里。
(要求书写工整准确,笔画流畅)
2.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B.“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
”母亲说。
C.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D.鲁迅曾把杂文分为《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所强调的正是杂文的“批判”内
涵与功能。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B.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C.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D.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2)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
5.下列对中年闰土的形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年闰土受到多重压迫,生活艰辛,但他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
B.苦难的生活改变了中年闰土的外表,但并没有改变他的内心世界。
C.中年闰土遵守社会的礼法,并以此处理与“我”的关系。
D.中年闰土见到“我”时虽然没有很多的言语,但他没有忘却儿时的记忆,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
6.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句话。
故乡,我可爱的故乡,怎样才能表达对你的深情呢?如果我是摄影师,我一定用多情的镜头拍下你迷人的倩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家、________
《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
著有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
◆课内精读
阅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回答问题。
8.文学作品中人物无声的语言也能揭示他们的心理活动。
下面句子中的省略号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它们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阿!闰土哥,——你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的?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闰土见到二十余年前的童年好友“我”时,应该是“欢喜”的,为什么又现出“凄凉”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比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
选文中有两处对比,把它们找出来,并分别说说这两处对比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窗光影
宫利民
①一生中,总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被我们忽视。
可是,忽然有一天,当我们自身也成为那些被忽视的小事里的主角时,才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里蕴含着的,却是暖融融的深情……
②记得上小学时的家,是让现在的人们每每回想起来感觉特温馨的那种。
墙体中间是空的,里外两侧横钉着木条,再用剁成小段的干草和着黄泥均匀地抹上。
当泥风干后,墙上的草清晰可见,杂乱无章地把没有筋骨的黄泥连成一片,成为我们抵御风寒的屏障。
小时家里穷,大多数家庭都不讲究屋内装饰,天棚和墙都是用旧报纸糊的,“找字”便是我儿时常玩的游戏。
③在那个年月,父母虽然不辞辛劳地忙碌着,可生活依然模式般地向前运行。
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
④那时,年幼的我们远没有现在的孩子如小皇帝一般备受父母长辈们娇宠,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
..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⑤北方的冬天,是最难挨的。
一入冬,淘气的我们总爱往雪深处跑,棉手套、棉鞋里都灌满了雪。
当走进燃着火炉的教室后,雪便化成了水,手套、棉鞋都被浸湿。
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会儿工夫它们就被冻得硬邦邦的,完全失去了保温的作用,手脚也冻得生疼,眼泪直往下落。
常常是回到家后,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好一阵儿才能缓过来。
冬天白昼特别短,家离学校又远,每当到家时天已经擦黑了。
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
⑥那烛光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
⑦还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喜欢唱歌的我参加了厂里的文工团。
白天上班,晚上排练。
当排练结束走出单位时,朦朦胧胧的月色静谧而安宁,仿佛一切生命都静止了,只听见自己“嚓嚓”的脚步声。
走着走着,忽然,远处传来几声犬吠,音色完美,高亢回旋。
也许是睡眼惺忪的夜风,惊醒了沉睡中的看家狗,几声完美的亮音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
然而,像这样富有韵味的夜景极少,大都是黑夜遮目,罕见路人,甚至排练时存留的热情也化作一缕微风飘散在夜的帘幕里了。
⑧归心似箭。
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是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
⑨转眼,已为人父。
积劳成疾的母亲最终没有经受住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⑩人生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跨越式的变化,昨天,还拉着女儿稚嫩的小手走在家乡泥土芬芳的小路上,而今,却站在处处洋溢着古朴园林文化气息的苏州目送着女儿踏上求学的征途。
⑪女儿上高中时住校,周五回来。
每当坐公交回到家时,夜色早已悄悄地涂满玻璃窗。
一次,我做完晚饭等女儿归来,看见客厅的灯亮着,便顺手关掉了。
妻子从卧室里出来见客
厅黑漆漆的就又把灯打开了。
我说:“浪费电,关了吧。
”可妻子言语深长:“让灯亮着,孩子看见了知道我们在家等她,安心,上楼时不会着急……”
⑫听了妻子的话,我心怦然,原来,那夜色中的一窗光亮,是母亲的守候,是母亲的温情,是母爱的释放……
⑬想起了母亲……
⑭想起了母亲为我亮着的一窗光影……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描述了哪几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文意,品味加点词语“丈量”的表达效果。
(3分)
上下学都是靠自己的小腿小脚不知疲劳地丈量
..着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风雨兼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我”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题目“一窗光影”有哪些方面的内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学校开展“鲁迅读书月”活动,主题是“鲁迅与我们的学习生活”。
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走进作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篇课外读过的鲁迅的文章,并写出一句推荐语。
你推荐的文章:《________》
你的推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汲取精华】下面是鲁迅作品中的两个名句,请你任选一句,联系实际谈谈感想。
①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②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提出疑难】学校将举行论坛,邀请鲁迅研究专家与同学们对话,你准备提一个什么问题?
你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鲁迅先生作为“民族魂”,不仅用笔、用文字,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脊梁”的精神,为祖国的富强和进步而呐喊。
“感动中国”栏目组邀请你为鲁迅先生写一段颁奖词,要求语言简洁流畅,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此题考查字音字形。
第(1)小题中要注意“晦”不读“huǐ”“měi”;“禁”不读“jìn”。
第(2)小题要注意同音形近字的辨析。
第(3)小题书写时要使用正楷,一笔一画,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1)huìjīn(2)蓬—篷沧—苍
(3)略。
2.[解析] D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社会批判”“文明批判”不是两本书,而是两个专有名词,因此应把两个书名号都改为引号。
3.[解析] B此题考查对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判断,需要从比喻的特点入手进行思考。
B 项中虽然带有比喻词“像”,但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应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而“闰土”和“他父亲”都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人”,所以B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解析]此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辨析。
描写方法主要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等。
要根据具体的语句进行判断。
[答案] (1)景物描写、动作描写(2)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5.[解析] C A项,“仍满怀希望,充满活力”这一说法不正确,中年的闰土已“像一个木偶人了”,对生活已没有了什么希望,而是把精神寄托在神灵上;B项,闰土的内心世界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原来的天真、充满活力,变得麻木迟钝;D项,“他与‘我’的心灵又融合在一处”的说法不正确,此时两人之间已有“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6.示例:如果我是诗人我一定用动人的诗句吟咏你细腻的柔情
7.周树人文学思想革命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8.(1)表现了“我“久别重逢闰土时有很多话想说却又一时无从说起的欣喜、惊异、悲凉、疑虑、感慨等复杂的心理。
(2)表现了闰土见到“我“时欢喜而又凄凉、恭敬而又疏离的矛盾心理。
9.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了中年闰土的形象。
这些描写表现了中年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10.因为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使他感到痛苦和难堪。
11.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上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农民生活日益困苦、窘迫的境遇。
通过“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和水生与宏儿“松松爽爽”地“一路出去”这种毫无隔膜的对比,表现了“我”对“人与人不再隔膜”的希望。
12.[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通读全文,提取相关内容,然后概括。
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模式: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答案] 文章讲述了三处让“我”深有感触的“一窗光影”,它们分别是:①一直陪“我”度过了不知愁滋味的少年时光的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②刚参加工作时,晚上排练结束归来,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泛着黄晕的“一窗灯光”;③妻子为了让上高中的女儿晚上回家时安心而亮着的灯光。
13.[解析] 此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画线句子很明显是写母亲的动作。
动作描写的作用的答题模式是:运用……等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揭示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品质)。
[答案] 动作描写。
运用动词“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为“我”取暖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14.[解析] 此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先解释词语“丈量”的本义,再结合语境理解它的深层含义,然后回答其作用。
[答案] “丈量”是“测量”的意思,这里指自己年幼时,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都是步行,风雨兼程,非常艰辛,为下文写自己每天晚上推开院门,“映入眼帘的总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和跳跃不定的一窗烛光”作铺垫。
15.[解析]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
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答案] 从母亲的身体很差却像男人一样上班出力干活,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勤劳;从手脚冻僵了,母亲马上用雪为“我”搓手搓脚和每晚为“我”点的灯光,可以看出母亲疼爱孩子。
16.从字面意思上看,“一窗光影”指回家时映入眼帘的让人心安的一窗灯光;从深层含义来看,它实际上是指母亲的守候、母亲的温情和母爱的释放。
17.(1)[解析] 推荐的作品必须是课外的,推荐语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写法、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主题等方面来展开。
[答案] 示例:阿Q 正传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历史根源,有力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观点。
(2)[解析] 先从提供的例句入手分析其蕴含的哲理,然后结合自身实际来谈感想。
[答案] 示例一:读书须博览群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积累大量的素材。
这样,不论是与别人交谈,还是写作,都能得心应手。
示例二:做事贵在坚持。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比如考试失败了,需要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解析] 在熟悉鲁迅作品的基础上,可从内容、结构、写作手法、作者感情、写作目的等方面进行提问。
[答案] 示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他的保姆一会儿称呼“阿长”,一会儿称呼“长妈妈”,为什么?
18.[解析] 此题考查颁奖词的拟写。
可结合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精神品质等进行概括,做到语言简洁,内容精练,100字左右即可。
[答案] 示例: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 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你,就是世纪伟人鲁迅。
15 我的叔叔于勒
文章主旨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嘴脸,“以一斑而窥全豹”,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结构图示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开端)赞于勒(发展)遇于勒(高潮)躲于勒(结局)
考点提炼
赏析重点句子
[问题]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这句话。
(对应训练见16题)
[点拨]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明确句子运用的是环境描写方法还是人物描写方法。
此句运用的是人物描写方法,人物描写方法包括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等。
[解答]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吓了一跳”“直望”等词以及对母亲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自私自利、冷酷无情、势利的性格特征。
拓展链接
名人说金钱
1.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诺贝尔
2.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马克思3.金钱买来的忠诚一定会被金钱所收买。
——塞内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撬.开(qiào)拮据.(jū)栈.桥(zhàn)阔绰.(chuò)
B.于勒.(lè) 变更.(gèng) 糟蹋.(tà) 别墅.(shù)
C.煞.白(shà) 罪恶.(è) 拖累.(lěi) 褴褛.(lǚ)
D.手帕.(pà) 无赖.(lài) 张皇.(huáng) 牡.蛎(mǔ)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豁然撕破裸露拮据
B.泡影撞见揣摩栈桥
C.骤然冷酷脉络祟拜
D.煞白侵蚀怨恨跌宕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谁能想到,这个衣衫褴褛
....的老年人却是个富有的企业家呢?
B.拮据
..的生活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C.这桩十拿九稳
....的事,他却做得一塌糊涂,难怪爸爸生气了。
D.劳动使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阔绰
..起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是众多死难者中唯一幸免的一个。
B.局长、副局长和其他局领导出席了这次表彰大会。
C.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D.只要有勤奋、肯吃苦的决心,什么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
C.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D.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
6.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B.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C.那时候大家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D.正像齐白石画虾、画蜻蜓、画蜜蜂似的,淡淡的几笔,稍加点染,就使这些生物栩栩如生,在纸上活动起来了。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中的“我”是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看成是作者本人。
B.小说通常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C.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D.本文主要塑造了于勒这个人物形象。
8.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国籍)著名作家,被誉为“________”,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课内精读
阅读“父亲神色很狼狈……以免再遇见他”,回答问题。
9.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分别刻画出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找出选文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说说“我”(即若瑟夫)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有点啰唆?“我”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要重复写?这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7·枣庄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嘱托
格·鲍姆特
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
原来是一位邻居。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
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
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
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
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
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
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
这位邻居把小红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
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
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去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
”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
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
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
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
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
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
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画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
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
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
”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
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
”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
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
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
“玛留莎。
”彼得喊了她一声。
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
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