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理学学期复习指南(⼆1)
⼀、实验⼼理学的早期代表⼈物
1、费希纳
①系统地探讨了物理量与⼼理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费希纳定律S=KlgR
②于1860年发表了《⼼理物理学纲要》⼀书,⼤⼤发展了⼼理物理学,提出了三种测量⼼理量的⽅法:最⼩可觉察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2、冯特
①1879年在莱⽐锡⼤学建⽴第⼀个⼼理学实验室,标志实验⼼理学正式建⽴;培养了⼤批⼼理学家,创办了⼼理学专业期刊。
②创建了构造主义⼼理学派,提出了实验内省法。
在实验室建⽴后的20年内,完成了100多项实验研究。
3、艾宾浩斯
①把实验法成功⽤于⾼级⼼理过程研究,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具。
②在对记忆的研究的过程中建⽴了第⼀个和⾼级⼼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费希纳开创性的提出了量化研究“⼼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法,为⼼理学指明了⽅向;冯特提出⼼理学必须⽤实验的⽅法进⾏研究,从⽽搭建了⼼理学的框架;艾宾浩斯开⽤实验的⽅法研究记忆等⾼级⼼理过程之先河,从⽽铸造除了实验⼼理学的模型。
⼆、认知神经科学常⽤⽅法的特点(fMRI,ERP,脑损伤技术)
1、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术(fMRI):测量⼤脑⾎液动⼒学指标,以很⾼的空间分辨率(毫⽶)对复杂的⼤脑认知活动进⾏空间定位。
2、事件相关电位(ERP):测量与⼤脑特定认知功能相关的电活动,以很⾼的时间分辨率(毫秒)研究不同时刻复杂的⼤脑活动的时间过程,并通过记录⾼密度件相关电位来研究⼤脑活动的空间信息。
3、脑损伤技术
(1)神经⼼理学研究,针对脑损伤病⼈,需与医院合作
(2)透颅磁刺激(TMS):⽤微弱的磁场⼲扰⼤脑特定部位的神经活动,观察这些⼲扰与某种特定的认知活动的关系,从⽽确定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4、三种认知神经科学常⽤⽅法优缺点的⽐较
三、⼼理学论⽂写作的基本规范
4、⼼理学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
(⼀)题⽬
题⽬既要反映研究的主要问题,说明研究的主要变量和范围,⼜能作为编制分类索引和查找⽂献的线索。
(1)准确,切忌题⽬过⼤,交代主要的⾃变量和因变量;但具体类别多种多样;个别可采取情感⾊彩的题⽬;要注重⼩题⼤做,不要⼤题⼩做;
(2)要注意⾃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相关研究不能选表达因果关系的题⽬;
(3)简洁,⾼度概括,⼀般不超过20个字,不设标点,尽量不设⼩标题。
(⼆)署名
题⽬下⾯应标明作者、⼯作单位和详细地址。
是个⼈和单位提⾼知名度的主要途径。
⼀般主要设计者为第⼀作者,也是主要责任⼈。
与个⼈和⼯作单位的利益休戚相关。
题⽬和署名对读者的作⽤:熟悉⼼理学的状况;可作为深⼊了解⼀个领域的突破⼝;与专家和权威⼈⼠取得联系的途径。
(三)摘要
应概括反映出研究的所有主要内容,说明研究⽬的、被试情况、研究⽅法、统计检验⽅法、主要研究结果。
字数要求:国际标准为250—500个单词;国内标准为250—300字。
供国际交流的杂志应附英⽂摘要。
英⽂摘要的内容应与中⽂摘要完全⼀致。
在摘要后⾯应列出3—5个最能说明研究主旨和领域的关键词。
摘要的主要作⽤:论⽂阅读的“先⾏组织者”;⽂献检索的依据;
(四)正⽂(5000—8000字)
1 前⾔
或称引⾔。
内容⼀般包括:(1)对拟研究问题的界定和说明;(2)对以前研究的⽂献综述,着重分析研究的思路、⽅法和结果的演变过程,应直接服务于研究假设的提出;(3)指出本研究的⽬的、意义,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
是实验报告中最重要、最难写的部分,直接决定着研究的⽔平、层次和质量。
在调查类研究和综述类研究报告中,可以简略⼀些。
2 ⽅法
主要包括被试情况和取样⽅法、实验任务、实验材料、仪器、实验设计、实验程序、统计⽅法等。
宗旨:使读者能够根据⽅法中提供的信息,重复研究的各个环节。
被试:⼈数,男⼥⽐例,年龄段,取样⽅法,是否有偿,是否参加过类似研究,在脑成像研究需要签定同意书,⼉童被试需要家长或有关委员会的许可,视听能⼒,缺失情况设计:⼏乘⼏的何种设计,每个⾃变量的名称及⽔平,因变量指标
材料和仪器:主要介绍实验刺激,如视觉实验中,每个刺激的视⾓,呈现位置、时间,刺激的数量,形状、颜⾊;量表的信、效度
程序:主要介绍指导语,刺激呈现顺序,刺激之间间隔;各种实验条件间的顺序安排,如拉丁⽅法;每种处理的试验数,总的实验数,⼀个完整的实验所需的时间。
3 结果
呈现收集到的数据及统计分析的结果,但不必对结果的意义进⾏解释和讨论。
呈现时可使⽤表格和图形,以直观地表达数据结果。
应注意表格和图形的规范性。
如⽬前⼀般都采⽤三线表。
同⼀实验的数据在表格和图形间只要选择⼀种即可。
注意表格和图形所呈现的数据⼀般是经初步处理后的描述统计量。
推断统计部分的内容⼀般⽤⽂字说明。
三线表举例;
在较复杂的研究中,应该分列⼀些⼦标题,以使结果更为明晰。
4 分析与讨论
是论⽂的核⼼部分,是论⽂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
内容主要包括:
(1)对统计结果进⾏解释;(2)对前⾔中所提出的假设做确定的回答,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alternative);(3)与其他同类研究做⽐较,并对本研究的结果进⾏综合和推论,建⽴或验证理论;(4)指出研究结果的理论与应⽤价值、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进⼀步深⼊研究的问题。
⽂章的优点的缺陷都表现在此部分。
今后研究的突破⼝主要在这部分寻找,主要审查作者在逻辑推论上是否存在问题。
结论是研究报告正⽂的最后⼀部分,它概括了研究的全部结果,使读者对于研究发现有简明⽽全⾯的认识。
结论应该具有客观性和恰当的概括性。
与摘要的内容可以重复。
按⽬前的写作规范,结论部分可省略,可讲结论的内容在摘要中体现出来。
(五)致谢
可放在正⽂后或⾸页最下⾯。
有助于开展合作研究。
要多怀感恩的⼼态。
(六)参考⽂献
参考⽂献,即研究过程中所参考引⽤的主要⽂献资料。
书写参考⽂献应遵循⼀定的格式。
不同刊物有所不同。
论⽂⽂献的格式为:作者名(前三位),⽂章题⽬,刊物名,年,卷,期,起⽌页码。
参考书的格式为:作者,书名,地址,出版社,年代,起⽌页码。
不说没根据的话。
对读者的作⽤:是⽂献检索的⾼效途径。
对作者的作⽤:体现⽂章⽔平,提⾼知名度
(七)附录
主要列出不便在正⽂中介绍的有关数据资料、研究⼯具,如所使⽤的计算机程序、未公开出版的测验、较繁杂冗长的处理和分析⽅法等。
四、莫雷的变量分类法及意义
(1)按变量的载体分,可分为主体变量和客体变量;
主体变量:存在于研究对象本⾝的特征、属性。
如性别,智⼒,职务,个性等。
在研究中只能充当被试间变量。
客体变量:可以影响研究对象的⾏为或⼼理的有关因素、属性。
如各种刺激。
在研究中既可充当被试间变量⼜可作为被试内变量
(2)按变量的性质分,可分为存在变量和引发变量;
存在变量:预先已经存在的,并⾮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
如性别、智⼒、职务、学校类型、地区、社(会)经(济)条件等。
——只能考察相关关系。
引发变量: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
物理刺激、社会刺激。
——可以考察因果关系。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可以得到四种变量:客体存在变量;主体存在变量;客体引发变量;主体引发变量。
五、相关研究与因果研究的区分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1、变量之间⽆关系(统计检验不显著);
2、变量之间存在关系,但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即相关关系;
3、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并且是因果关系。
凡是存在变量的研究都属于相关研究;
凡是引发变量的研究都属于因果研究。
六、⾃变量的含义及相关术语
⾃变量,是指由实验者操纵控制并且能产⽣所要研究的⼼理现象的变量。
⾃变量的特性:变化性、控制性、诱发性
⼏个相关术语:因素、⽔平、实验处理、实验条件、试验
⼼理学中的⾃变量常常是不连续的,因此,⾃变量也叫做因素。
同⼀因素的不同标准(⾃变量的不同取值)称为⽔平,也叫实验处理。
实验处理或处理的结合构成具体的实验条件,完成⼀个实验条件的操作,叫做⼀个试验(trial)。
七、因变量及其应备性质
1、因变量,是指由⾃变的变化⽽引起的⾏为上的变化,是研究者⼒图测量、记录的⾏为指标。
2、因变量必备的性质
(1)有效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定的效度。
即因变量能否真正反映所研究的⼼理现象。
(2)可靠性:是指所选择的因变量应具有⼀定的信度。
信度:是指在所有的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重复测量的结果的相似程度。
(3)灵敏度:是指因变量是否能精确地度量出反应变量的变化。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地板效应(floor effect)。
(4)数量化:反应变量的指标应该是能数量化的。
这是进⾏统计分析的前提。
⼋、顺序效应及控制
顺序效应:由实验刺激的呈现顺序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效应。
顺序效应有两种形式:
1、次序效果:由于实验次序不同⽽混淆⾃变量效果的现象,包括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
例:在“视觉与听觉刺激反应时”研究中,若先⼀起测完听觉反应时,后测视觉反应时;则反应时的差异的原因不清?
2、遗留效果:是指由于实验次序的不同⽽造成的⼀种条件对另⼀种条件的遗留影响。
例:研究两种药物A、B的不同效果。
若⼀种为兴奋剂,⼀种为镇静剂,则⼀种条件影响另⼀种条件导致遗留效果。
在学习实验中这种效果较突出。
如⽤两种记忆策略记忆英语单词。
先⽤任何⼀种策略都会影响另⼀种策略。
3、顺序效应的克服⽅法:ABBA法和拉丁⽅法 A B C
B C A
C A B
九、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有意⽆意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语将预期的要求暗⽰给被试所造成的使实验结果有利于实验假设的效应。
主要原因:被试的典型⼼理:敏感,有强烈地了解主试意图的动机。
⼗、要求特征
被试⾃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种⾃以为能满⾜这⼀假想的实验⽬的的⽅式进⾏反应。
要求特征是⼀个潜在的、强有⼒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
典型例⼦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整群随机取样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群作为样本。
该法较常⽤。
在⼤型调查研究中较常⽤。
⼗⼆、分层随机取样
先将总体各单位按⼀定标准分为若⼲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之⽐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三、样本容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确定具体可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1)研究问题的总体有多⼤;
(2)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如同卵双⽣⼦,同性恋者,领导
(3)实验者的⼈⼒、物⼒条件;研究经费,如脑成像实验的经费
(4)实验类型或背景;
(5)采⽤何种统计⽅法;
(6)推论精确程度的要求。
在实际应⽤中,可灵活调整:实验性研究可选择⼩样本,⽽调查性研究得⽤⼤样本;相关性研究需⽤⼤样本,因果性研究可⽤⼩样本;总体的同质性,同质性强,选取的样本可⼩⼀些,同质性弱,则应⽤较⼤的样本。
⼗四、操作定义
1、操作定义:指⽤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与研究范式或实验范式密不可分。
操作定义的特征:
2、操作定义的最⼤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
另外还有如下特征:
①在内容上,⽤具体的事物来说明变量或概念;
②在⽅法上,⽤可直接感知、度量的⽅法进⾏定义;
③在着重点上,着重于界定变量的外延和操作过程。
3、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
对称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相对称,不能过宽或过窄。
独特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使其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独特特征。
4、设计操作定义常见的⽅法
①⽅法与程序描述法,即通过特定的⽅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的⼀种⽅法。
②动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中⽅法。
③静态特征描述法,即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种⽅法。
⼗五、因变量的控制
1、指导语的制定
指导语是指主试为了交代实验任务向被试所说的⼀系列话。
指导语的制定应注意以下要求:
(1)在实验实施之前,研究者根据实验⽬的和要求,严格确定被试的指导语。
(2)在指导语中需要把被试应该知道的事项交代完全。
(3)要确保被试确实懂得指导语。
(4)指导语要标准化。
2、主试和被试的态度
主试对被试要尊重、有礼貌,热情接待,不浪费被试时间,注意对实验结果的保密。
在实验的始终,主试的⾔⾏、态度应保持
⼀致。
尽可能⽤同⼀个主试。
3、反应的观察、记录和测定
观察应详细;记录应使⽤客观⽅法;测定应准确
4、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5、避免量程限制,即避免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六、⽆关变量的控制⽅法(掌握5种)
1、消除法:即通过采取⼀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关变量消除掉。
物理环境变量;实验者效应;暂时被试变量
双盲程序:是指使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假设和⽬的情况下进⾏实验。
存在的问题:可能使实验失去“真实性”;反⽽会导⼊新的⽆关变量。
2、恒定法:是指实验者采取⼀定措施使某些⽆关变量在整个实验研究中保持不变。
包括环境变量,程序变量,被试变量的恒定。
⼼理实验中常见的可恒定的⽆关变量:
(1)采⽤同⼀地点,同⼀仪器,同⼀主试,同⼀时间段;
(2)主试态度要保持恒定;
(3)按同⼀实验程序或步骤进⾏实验;
(4)选择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同的被试。
3、平衡法:使⽆关变量所产⽣的作⽤在所有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的控制⽅法。
4、抵消法:主要⽤于控制顺序效应和处理⽔平之间的权重效应。
应⽤抵消法有两种情况:
(1)当研究中只有两个处理时,采⽤ABBA法抵消顺序效果。
(2)当研究中有多个处理时,可采⽤完全抵消平衡法,不完全抵消平衡法和随机抵消平衡法。
A. 完全抵消平衡法:提出处理条件的所有可能次序的⽅法。
3个处理时,有3!即6个顺序:
ABC,ACB,BAC,BCA,CAB,CBA。
若有四个处理,则有4!,即24种可能顺序,5个时有120种顺序。
因此,此法并⾮拉丁⽅法。
B.不完全抵消平衡法(拉丁⽅法):每个条件在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并且每个条件在其他所有条件的前、后出现的次数也相同。
该法也分两种情况:
①当处理数是偶数时:“ 第⼀个次序可⽤如下顺序安排次序:1,2,n,3,n-1,4,n-2,5,...随后的次序是在第⼀个次序的数⽬上加“1”,直到形成拉丁⽅。
”只有采⽤上述排法,才能保证以上两个条件。
②当处理数是奇数时,则采⽤如下⽅法(以n=5为例):
(1)先按偶数法则形成⼀个拉丁⽅:
A B E C D
B C A D E
C D B E A
D E C A B
E A D B C
(能满⾜每个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但是每个条件在其他位置之前有相等次数的要求没有满⾜)
(2)然后把上述模式简单反过来,即形成:
D C
E B A
E D A C B
A E
B D C
B A
C E D
C B
D A E
(3)最后将两个模式结合起来使⽤,则第⼆个要求也能满⾜。
5、随机化法:是指依据数学上的概率原理,将被试按相等机会原则分组,在理论上可使不同组的被试除实验条件外,其他⽆关变量保持相等,是控制⽆关变量较好的⽅法。
包括两个⽅⾯:(1)实验单元或被试是从⼀个更⼤的、研究者感兴趣的总体中随机选择的;(2)实验单元或被试是随机分配给各个处理条件的。
6、匹配法:通过匹配控制⽆关变异源,即对被试在某个与因变量有关的变量上进⾏匹配,使各被试在额外变量,特别是机体额外变量上相等的⽅法。
7、统计控制:是指在实验之后采⽤统计分析技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关变量的效果分析出去的⽅法。
常见的⽅法是协⽅差分析的⽅法。
如在两种教学⽅法的⽐较研究中,在智⼒不匹配且不能混合编班的情况,智⼒因素的排除,只能采⽤协⽅差分析。
协⽅差为未标准化的相关系数,协⽅差除以x,y的标准差就得到相关系数r。
协⽅差分析是回归分析与⽅差分析的结合;结构⽅程是回归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合。
偏相关分析是指控制了第三因素之后的相关系数。
也是⼀种可⽤于从统计上控制⽆关变量的⽅法。
⼗七、实验设计的分类
1、⼼理实验设计的宏观分类
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前实验设计与事后设计)
①真实验设计:就是通常所说的实验设计, 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关变量采取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变量的不同取值和因变
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统计⽅法分析实验结果。
②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随机取样,⽆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进⾏的设计。
如:教学⽅法与教学效果;⼯作压⼒与⼯作效率
③⾮实验设计:是⼀种对⾃然条件下发⽣的⼼理现象进⾏观测、记录、描述的设计⽅法。
这种设计往往不易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且也不易主动地控制⾃变量和其他⽆关变量,它可以为进⼀步实施更严格的设计积累资料。
①按统计检验⼒分,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实验设计
以上是三种最基本的实验设计⽅法,它们可以组合成各种复杂的实验设计。
它们的区别在于控制⽆关变量的⽅法。
分别采⽤随机化⽅法、区组技术、双重区组技术控制⽆关变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的检验精度逐级提⾼。
实验设计模型:
完全随机设计:Yij =µ+αj+εi(j)
随机区组设计:Yij = µ+αj+πi +εi(j)
拉丁⽅设计:Yijkl = µ+αj+βk+γl +εpooled
(i=1,2,......,n; j=1,2,......,p; k=1,2,......,p; l=1,2,......,p) ②按⾃变量的数量分,单因素设计和多因素实验设计
单因素设计:实验中只有⼀个⾃变量,被试接受这个⾃变量的不同⽔平的实验处理的设计。
多因素设计:实验中有多个⾃变量,被试接受⼏个⾃变量⽔平的结合的实验处理。
能探讨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如交互作⽤,代表实验设计发展的⼀种趋势。
③按被试分派程序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和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种⾃变量⽔平或⾃变量⽔平的结合的设计。
这种设计中的变量为被试间变量。
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种形式,由⼀个被试(⽽不是⼀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变量⽔平或⾃变量⽔平的结合的设计。
实验中的⾃变量叫做被试内变量。
混合设计:是指在⼀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变量,⼜有被试间⾃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种复杂形式,是⼀种最有实⽤价值的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及适⽤情形
1、准实验设计是指降低了实验控制的标准,通常在不易对被试进⾏随机取样,⽆法严格创设等组的条件下(适应情形)进⾏的设计。
2、特点:能够在严格实验⽆法进⾏的时候取得结果;在真实性和⽣态效度上⾼于真实验设计;⽆关变量控制不够严格;因果关系确定性弱。
准实验研究本质上是⼀种相关研究。
⼗九、两因素实验的设计⽅法及数据处理思路
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两因素被试内设计)
1)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
适⽤条件:①研究中有两个⾃变量,每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平;如果⼀个⾃变量有P 个⽔平,另⼀个⾃变量有q个⽔平,则实验中有p×q个处理的结合,即具体的实验条件。
②研究中的两个⾃变量都是被试内变量。
基本⽅法:每个被试都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的结合。
实验刺激呈现给被试的先后顺序是随机的,或按拉丁⽅排序的。
误差控制:重复测量法。
实验设计模型:Yij = µ+ πi +αj+ (απ)ij+ βk+ (βπ)j k +(αβ )jk+(αβπ)jjk +εijk (i=1,2,......,n; j=1,2,......,p; k=1,2,……,q)
πi表⽰由被试 i 引起的变异,即被试间变异; (αβ)jk 表⽰⽔平αj 与⽔平βk的交互作⽤; (απ)ij 表⽰αj和被试 i 的交互作⽤的残差; (βπ)j k表⽰βk和被试 i 的交互作⽤的残差;εi(j)表⽰误差变异。
2)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应⽤举例
研究题⽬:⽂章的⽣字密度与主题熟悉性对学⽣阅读理解的影响
实验设计:为了全⾯控制被试的个体差异,考虑到处理之间⽆显著学习效果,实验处理⽔平结合的数量不多,本实验采⽤2×3两因素的重复测量设计。
所以两个⾃变量均为被试内变量。
其中主题熟悉性有2个⽔平(熟悉的,不熟悉的);⽣字密度含有3个⽔平(5:1、10:1、20:1);因变量——阅读测验的分数。
被试:4⼈
实验程序:把两个⾃变量的⽔平结合成6种实验处理,即6种⽂章。
每个被试阅读6篇⽂章,其中3篇⽣字密度不同,主题熟悉,3篇⽣字密度不同,主题不熟悉。
为了克服疲劳和顺序效应,实验分6次进⾏,每个被试每次阅读⼀篇⽂章,⽤拉丁⽅平
衡学⽣阅读⽂章的先后顺序。
模拟数据: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3 4 5 4 8 12
6 6
7 5 9 13
4 4
5 3 8 12
3 2 2 3 7 11
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的简单效应检验程序
MANOVA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WSFACTORS=A(2)B(3)
/WSDESIGN= B WITHIN A(1)
B WITHIN A(2)
MANOVA A1B1 A1B2 A1B3 A2B1 A2B2 A2B3
/WSFACTORS=A(2)B(3)
/WSDESIGN= A WITHIN B(1)
A WITHIN B(2)
A WITHIN B(3)
⼆⼗、交互作⽤的含义及检验⽅法
1、交互作⽤的含义
当⼀个因素的⽔平在另⼀个因素的不同⽔平上变化趋势不⼀致时,我们称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
2、交互作⽤的检验思路
(1)分析两因素之间的交互作⽤是否显著? 发现交互作⽤显著之后,不能停⽌不前,⽽应该进⼀步揭⽰交互作⽤的实质;
(2)⽤图解法定性分析⼀个因素的⽔平在另⼀因素不同⽔平上的变化趋势;了解在什么种情况下因变量指标发⽣递增、递减变化,或保持不变。
(3)进⾏简单效应检验。
分析图解中每⼀条线所代表的变化趋势是否显著。
(4)结合实验⽬的,对每条线所代表的⼼理学含义做出详细解释。
3、交互作⽤的检验⽅法
①图解法:⾸先计算出每个处理⽔平结合上所得到的平均数,然后以平均数作图。
优点:简单、直观。
缺点:主观、缺乏统计依据。
练习:根据原始数据画出交互作⽤图
思考: 如果两个因素交互作⽤显著, 那么有哪些可能的图解? 如果不显著, ⼜有哪些可能的图解?
②简单效应检验法:是指分别检验⼀个因素在另⼀个因素的每⼀个⽔平上的处理效应,以便具体确定它的处理效应在另⼀个因素的哪个或哪些⽔平上是显著的,哪些是不显著的。
在实际研究中,以上两种⽅法结合使⽤,才能从质和量上把握交互作⽤的含义。
⼆⼗⼀、实验研究的各种效度及提⾼⽅法
效度:是指研究真实、正确地揭⽰所研究⼼理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也就是研究结果符合事物客观实际的程度。
主要有
构思效度、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和统计结论效度等四种⼀、构思效度
(⼀)构思效度的含义
构思效度是指某项研究理论构思的逻辑合理性以及把抽象理论转化为操作性定义的恰当性程度。
(⼆)构思效度的影响因素
1、理论概念模糊、思路逻辑混乱,涉及选题、假设、研究框架;
2、单⼀⽅法和操作引起偏差,如焦虑包括状态焦虑、特质焦虑;
3.⾃变量⽔平之间含义混淆,如⾃变量间距的设定;
4.研究过程中主试的期望;
5.因被试的猜测⽽发⽣被试⼼理与⾏为的改变,从⽽使被试的反应与不同实验处理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
(三)提⾼构思效度的⽅法
1.对某⼀项具体的课题研究,研究者必须全⾯深⼊地研读前⼈的研究成果,使⾃⼰的研究理论结构严谨、符合逻辑、层次分明。
2.对研究的各种变量作出明确、严格的说明,尤其操作定义要明确、具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对上述的各种影响构思效度因素要加以消除或严格控制。
(四)构思效度的检验⽅法
1.因素分析法,可以通过各因⼦之间的相关和因⼦负荷检验各维度的相对独⽴性;如智⼒、创造⼒、焦虑等指标的测定。
2相容分析法,通过求新指标分数与相类似指标分数的相关评价研究的构思效度
3.相异分析法,是指求两个不同性质的研究结果的相关,如果相关系数较⼩,则说明两个研究之间相对独⽴;
4.同质分析法,通过求相同研究的同质性系数——即α系数等内部⼀致性系数来考察构思效度的⾼低。
——上述⽅法实际上,主要⽤于调查研究的构思效度分析,实验研究中的构思效度主要还是从逻辑合理上进⾏定性判断。
⼆、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的含义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化、普遍化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程度,亦即研究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性。
包括总体效度和⽣态效度。
总体效度是指样本的研究结果能够适⽤于其所处的总体的程度与能⼒。
要保证总体效度,,关键是被试的取样。
⽣态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概括并适⽤于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和能⼒。
简⾔之,就是指研究能代表真实世界的情况。
要保证⽣态效度,关键看特定研究的变量、实验条件、⼯具、时间、程度等的代表性程度。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
1、被试的代表性差;
2、研究变量的抽象与操作定义不明确,测量的信度、效度差
3、研究对被试的反作⽤;
4、前测与实验处理的相互影响;
5、多重处理的⼲扰,如被试接受多个测验或参加多个实验⽽引起的互相⼲扰;如实验校和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代表性差。
6、实验者效应,如实验者的动机、⾏为、主观期望等影响被试
7、研究与实际情境相差较⼤,如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的差距;
8、被试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