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济源四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地理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源四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一地理试题
本试题卷共24页,47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
)
1、下列各图中的大中小圆分别表示河外星系、太阳系、
地月系,其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关系的是()
2、读太阳系局部图,完成下题。
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三方面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图中②③分别是火星和木星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自行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中显得很明亮
据英国《每日邮报》最新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
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
据此回答3--4题。
3.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生命存在,该行星无生命存在的原因为()
A.上面没有水
B.距离恒星太远
C.温度太高
D.不存在大气层
4.人类正设法探寻太空生命。
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生命,那么这颗星球必须具有
①足够大的体积和质量②与所绕转的恒星之间有适宜的距离
③与地球完全相同的各种化学元素④大致与地球相似的地质历史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②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④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6.“神舟十号”飞船于2013年6月13日与“天宫一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
“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王亚平还进行了
中国第一次空中授课。
据此回答6题。
最可能干扰“空中授课”(通信联系)的是( )
A、太阳活动B.云雾
C.流星D.太阳辐射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于2010年12月6
日在太阳观测图像中发现,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
痣”(如下图所示),其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中心
区域的温度约为3 600摄氏度,而边缘地区则要超过5 800摄氏度。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 该“大痣”出现在太阳的( )
A、中心区域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光球层
8. 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
B. 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造成无线电长
波通信中断
C. 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
D.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9. 下列现象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
A. 短波通信中断
B. 信鸽迷失方向
C. 指南针失灵
D. 太阳东升西落
如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
读图判断10--11题。
10.图中各点位于南半球、东半球的是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⑦⑧
11.图中⑧点位于④点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12.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分布从南向北增大
B.纬度分布在南半球向北增大,在北半球向南增大
C.经度分布从0°经线向东东经度逐渐增加,向西西经度逐渐增加
D.经度分布在东半球向东增大,西半球向西增大
1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14.读下图,下列关于A、B、C、D四点自转线速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C=D B.A=D>B>C
C、A=D D.A=C>B>D
读下图,回答问题。
15.②③④⑤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16.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B.②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东南方向
17.与②地相比,⑤地地球自转的()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B.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
C.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
D.角速度较小,线速度相等
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两下图是地球自转等线速度示意图,R、T 两点在同一纬线上,赤道上的线速度为1687㎞/h,据此回答问题。
18.该区域所在的半球位置和纬度位置是
A.北半球、中纬度
B.南半球、中纬度
C.北半球、高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19.R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A.丘陵
B.盆地
C.山地 D、平原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各点分别是二分二至和近、远日点,完成下面2小题。
20.2018年的秋分在9月23日,那么秋分日时地球公转到图中的位置大约是( ) A.①B.③C.⑤D.⑥
21.当太阳从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其公转速度( )
A.先变慢后变快B.逐渐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D.逐渐变慢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问题。
22.有关黄赤交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是23°26′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赤道与黄道平面的交角β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在一年内不断变化23.若黄赤交角缩小1°,则角α为
A.66°34'
B.65°34'
C.67°34'
D.23°26'
读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完成16--18题。
24.秋分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图中的( )
A.①B.②
C.③D.⑤
25.当太阳直射点从④到⑤这一时间内( )
A.太阳直射在南半球 B.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D.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26、十一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图中的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②③之间
B、在④⑤之间
C、在南半球,且逐渐远离赤道
D、在北半球,且逐渐靠近赤道
下图是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
读图回答3个题。
27.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
B..丙→丁C乙→丙 D.丁→甲
28.2013年6月11日,我国“神舟十号”胜利升空,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甲、乙、丙、丁四点最近的是()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9.当地球运行到哪一点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正向南移动()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30.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矿产资源,据图A处地震波波速变化信息看,在A处最有可能储藏的矿产为()
A.铁矿
B.有色金属
C.石油
D.煤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问题。
3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3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33.关于下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F合为岩石圈
D.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据此完成问题。
34.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35.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36.若莫斯科(37°E)地方时为11:30,则伦敦时间为()
A.9:30
B.13:30
C.9:02
D.13:58
37.若中时区的区时为12:30,则北京时间为()
A.20:30
B.8:30
C.4:30
D.16:30
观察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38.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39.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
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并入电网;
傍晚人们下班时,再使用从电网购买的电。
目前上海市正在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预计到2030年,上海市20%的用电来自太阳能。
据此回答问题。
40.上海的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由于()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小
D.纬度偏低,晴日多
二、综合题(共2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回答问题。
(1)图中S为__________波,P为__________波。
(2)图中各圈层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C为__________。
(3)P、S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17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__________。
(4)在2900千米深处,S波__________,P波波速__________,从而发现了E不连续面__________。
42.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地球位于A处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日期是__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
(2)当地球位于C处时,此时北半球为______ (季节),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是________。
(3)当地球从C运动到D处过程中,地球的公转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
(4)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的椭圆形,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________ 点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
(5)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半球,并且正在向移动.
济源四中高一地理月考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CDD 6-10 ADDDD 11-15 DCDDC 16-20 ABDBB 21-25 CCCCA 26-30 CACDC 31-35 ADDBD 36-40 CACBD 二、综合题
41(1)横纵
(2)地壳地幔地核
(3)莫霍界面
(4)完全消失迅速下降古登堡界面
42(1)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
(2)冬季南回归线
(3)先变快后变慢
(4)正圆 A
(5)北南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