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__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__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
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
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
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
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
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
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
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
先让学生听__,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这也为学生理清__思路做准备。
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
”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
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
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
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
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说实话,我一直不太喜欢教这篇__,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有自己拿手的和不拿手的,而这篇__我就觉得不怎么好教,两条行文线索,课后练习四还要学生划出作者游览路线图。
我自认为自己不是画图的高手,而且主要是对这篇__内容不感兴趣。
怎么办?只能转变思想,和学生先来一段一段地学习课文,找出关键词,概括段意;找出具体景物,并说出其特点;找出过渡句,说出其作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感受溪流的位置。
就这样,根据作者的游踪,板书如下:
游双龙洞(1)—沿途(2、3)—外洞(4)—孔隙(5)—内洞(6、7)—出洞(8)
学生初步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并知道了每个具体事物的具体特点,这节课其实就好学多了。
因为学生的空间感和方向感总是很差。
接下来画图,由下而上地画(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学生随声附和着我的路线图,他们渐渐明白,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曲线代表溪流,再画溪流行进图(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当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严肃的神情好像舒展开来。
学习真实一件苦差事,不学还不行。
所以,在枯燥之余,我讲起了“环保”。
当学生正瞪大眼睛欣赏着一幅幅双龙洞美轮美奂的图片时,我说起了霓虹灯对钟乳石的污染,说到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和人身体的温度以及汽油灯的油烟对钟乳
石的污染,说到了钟乳石的生长速度以及钟乳石成长需要的条件。
学生睁大眼睛不敢相信我说的话,他们很吃惊。
这就是我关注的角度,和课文告诉学生的“美丽”不同。
这就是课文的延伸吧。
我也真得想亲眼看一看,时隔60年,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双龙洞如今是什么模样。
我只清楚地记得,我在1995年第一次游巩义浮戏山雪花洞时的情景,溪水叮叮咚咚地流着,洞内有石笋和石钟乳,还有罕见的石花,只是当时刚开发不久的雪花洞人头攒动,再去是,20年间,雪花洞面目全非,石钟乳几乎没有一根是完整的,白色的晶石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溪水断流,钟乳石已经停止生长,甚至遭到空前的破坏。
我祈祷,金华的双龙洞美丽依旧。
拐回来再说点线面,点是“双龙洞”,线是“两条线索”,面是整篇__和课外延伸。
一节课四十分钟,却是我语文世界的一项大工程,每一次上课前我都会紧张,哪怕上了这多遍,我也是没有自信,课前至少一个小时的备课给了我不少信心,但这紧张却不曾减掉一分。
或许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冒牌的语文老师,底气不足的缘故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3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感触颇深,之前听凤英老师说一节课没讲完,自己讲后果然花了两课时。
究其原因课文较长,而且课时加了小演练。
觉得这节课和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真的是“玩”的很开心。
首先,回忆单元预习,课文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
结构:总分。
在捋清顺序后,开始教学。
开门见山,读第一段,汇报你读到的信息。
生:时间,4月14日。
地点,浙江金华。
事件,游北山的双龙洞。
读第二段汇报你看到了什么?生:粉红色的
沙土、各色的映山红、正开花的油桐、或浓或淡的新绿。
师:多么美的景色!全班一起感受一下。
全班齐读2段。
谁来给大家读读第三段?生读文。
你能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吗,你读懂了什么?生:第三段描写的是溪流。
继续,怎样的溪流,汇报出来。
生: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师:他汇报的这一句中有个生动的写法,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
生:排比,时而……时而……时而……。
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谁能把你的体会和大家分享分享?生:说明溪流变化多端。
师边绘图边讲解,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画一条叽哩拐弯的小溪。
生顿悟:说明小河弯弯曲曲。
师:用我们上学期在《长城》中学习到的词来说呢?生:蜿蜒曲折!师:非常好!一般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让被修饰的东西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所以一个完整的答案,你首先要说主语“我”,其次加上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是为了修饰“体会”一词的。
谁能将你的答案整合出来?生:我从“时而……时而……时而……”的句式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到了溪流的蜿蜒曲折。
师“完美!”于是,课后题在课文中解决了!
课文的游览过程必须交代清楚,随着课文的学习继而板书:“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另外,暗线溪流、泉水也紧跟板书。
洞口的特点是宽敞,孔隙的特点是窄小。
用教学“时而……时而……时而……”这个句式体会的方法,将课后题解决。
生:从“稍微、一点儿”这两个词中形象生动的体会出孔隙的窄小。
本节课最开心的就是和孩子们演示过孔隙的部分。
我在外洞送船,付强在内洞拉船,牟小雨和刘澜轩扮演孔隙,魏成运和王奕萌乘船过孔隙,必须脑、肩、背、臀、脚跟完全服帖,只要一个姿势不对就会撞破额角,你说孔隙窄不窄?孩子们开怀大笑,都说:真窄,真窄啊!
第六段内洞是重点,即双龙洞名字的由来,3、6段需背诵,可以让学生读,想,继而背。
在6段中将“即使,也的关联词语体会让孩子品味出来,就基本完成了。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
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
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
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
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
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
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
如果我让他细细读__,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
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
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
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
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
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5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俺们就随着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好不好?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新授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能读懂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划下来。
(师副板书)
⑴你都读懂了什么?(4人)
(假如同学只从句段说,提前布置一人)
板书:入山、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请你来你说你来,同学们知道得真多。
⑵那么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5人)
对问简单的词语,可以说:
你来谁来帮帮他?你明白了吗?
请你说你能帮他解答吗?懂了吗?
对同学有发明性的提问,可以说:
你的想法很独特!多么独特的想法呀!
与众不同,有创意。
敢于向权威挑战,了不起!
这个问题值得俺们研究。
这个问题待会解决(副板书)老师把它记下来也把它记在这。
相信这些问题讲完课文后,你就会明白。
2、(指板书)那么,在这几局部中你最喜欢哪局部,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可以自身读,合作读,还可以画画,谈体会。
听明白了吗?开始。
全班汇报交流:
刚才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现在俺们来交流一下!
入山:
谁喜欢入山这局部?(字幕:2~3段)
你来。
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交流?
生:朗读、谈体会。
开始吧!
师:多美的景色啊!
谁还想交流?
(入山时见到的溪流。
字幕:将“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画线.)
为什么喜欢?
生:用上了“时而”、“时而”、“时而”、“时而”这些词,写出了溪流的变化。
(课件:将4个“时而”变色)
师:那谁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呢?
你来读。
师: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他读的怎么样?
师:那你能不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呢?生读。
(读得好时)
师:你这一读,老师仿佛听见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
谁能读的比他还要好?生。
告诉老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读得不好时)
师:谁来教教他?你再来试一试!假如都读的不好,师范读,加手势。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
看谁能把溪流的变化读出来,褒扬。
听老师来读。
谁来和老师竞赛?
师:为什么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生:因为山势在不时变化。
师:俺们一起来读读吧!
3、外洞:
师:你还喜欢哪局部?
生:俺喜欢外洞,(放图片)走入里面就仿佛走进了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俺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大约只能坐二、三百人,而内洞中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也不觉得拥挤。
能想象出外洞有多大吗?(字幕)谁能读出外洞的大?一生读。
他读的外洞大不大?你能读读吗?
4、孔隙:
生一:俺最喜欢孔隙这一局部。
(课件:第4段的字幕)
师:你准备用哪种方式来交流?
生:俺准备用朗读的方法来交流。
生交流。
师:读了这局部你有什么感受?
生:俺感觉孔隙又窄又小。
师:从哪可以看出孔隙很小呢?
生: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课件:点击热区,将此句划线)
师:谁还有?
生补充: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课件:热区--划线)
师:找得非常准确。
你是通过读体会出孔隙又窄又小的特点。
师:谁还想来交流这一局部?
生二:俺们组是以画图的方式来介绍这一局部的。
(实物投影)大家看,俺把由外洞进入内洞上面的石头画得这么低,是因为孔隙很窄小,高度大概只有从人的腹部到臀部的距离。
船很小,只能并列躺着两个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从内洞里拉动绳子,船就进来,再从外洞向外拉绳子,船就出去。
多么有趣啊!俺想这大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式吧!
(师马上带头鼓掌。
)你是通过画图来体会的。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
(出示孔隙的动画)请看。
这两位游客上船了,
刚才通过朗读、画图,俺们知道了孔隙又窄又小。
现在谁能把这一整段课文读一读?(出示此段的字)
先自身练练。
谁来试试?你来。
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不好)
哪儿不好?你能把这儿读一读吗?读得很好。
你再把这一段读一读。
5、内洞:
师:你还喜欢那局部?
生:俺很喜欢内洞。
师:你想以什么方式来介绍内洞(谈体会)?
生:进入内洞就好像置身仙境龙宫了。
那里有蜿蜒在洞顶的双龙,还有千姿百态,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
师: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因为它形状──,颜色──。
师:你能不能用课本上的词来表示?(变化无常、颜色各异)
师:那些石钟乳和石笋是什么样的?
生谈:形状像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
师:除此之外,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还有什么样的?让俺们一起走进内洞。
(放内洞局部录象)
师:他们像什么?请你来,谁再来说?
其实俺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局部,内洞里的景物还有很多。
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谁再谈谈?
(假如没有谈的)
师:比方猴子观海、海底捞月、哪吒闹海等……
谁再说说?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说了这么多,现在能把内洞变化无常、颜色各异的特点读出来吗?
(字幕:首先当然是……值得观赏。
)
先自身练一练。
请你来。
(一生读)同学们,他读的怎么样?自身练练,谁来?读得怎么样?老师也认为很好,喜欢读的站起来读。
三、练习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暑假即将来临,阳光旅行社要招聘一批双龙洞景区的小导游。
(课件:招聘条件“熟悉各处景点,普通话规范,举止文明,待人热情大方。
”)
同学们愿意来试试吗?
师: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作准备,每人介绍一处景点,介绍时可以把课前收集的资料空虚进来。
各小组要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参与竞聘。
谁想来介绍入山?(找一人)谁来介绍外洞、孔隙、内洞?(四人在前面一字排开)来,
(挂导游牌,发小旗)
师:俺们由金华城动身。
小导游们,开始吧!
生1:(出示录象──入山图)
假如导游开始没自俺介绍,师要喊停。
问:平时俺们外出旅游,见到的导游也是这么说的吗?
生:对,要先自俺介绍。
再来说说。
导游: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
俺们现在正通往双龙洞。
你们看,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是不是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真是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迎着溪流,俺们继续往前走。
导游:再往前走,就到了双龙洞口,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师:(拍肩)该轮到你了!
生2:外洞
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将由俺和大家一起游览外洞。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你们看,洞口的形状真像桥洞,这么宽。
导游:让俺们走进去看看吧。
它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这儿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会觉得拥挤,像不像个大会堂。
你看,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就是外洞。
外洞的终年洞温坚持在17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特别是在炎炎夏日,更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比起天然空洞,更是过之而不可及。
古人形容的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
师:谁还查找了其他有关外洞的资料?
一生读:俺还知道了外洞厅北有一挂黄色“石瀑”(生出示图片)大家看,它俨然是古人衣袍,这就是传说的“吕先生藏身”景点。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隐身于此,又有传说是,有个村姑誓不嫁抢她的财主,被锁困在洞中,吕洞宾就是从这里去营救洞中的村姑的。
师:你是从哪儿知道的?(上网)
师:利用上网来查阅资料是一种便利的方式,可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生3:孔隙
导游:(图)俺叫XX,大家叫俺X导好了。
请看,这就是孔隙,可以容下一只小船进出。
……这就到了内洞。
生4:内洞(录象)
导游:让俺们一起去看看双龙洞内最神奇的自然景观──内洞吧!大家看,洞顶上有两条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那边是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无常,颜色各异,你可以依据其形状自由想象,即使不比作什么,俺觉得也很值得观赏。
假如你在内洞转一圈后,你会发现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游览。
师:导游工作结束了,现在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表示?
祝贺你们!
四、谈收获
1、(指副板书)这些问题你明白了吗?
2、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安排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用做诗、画画、唱歌、写广告语等方式表达自身对双龙洞的.喜爱,下课。
课后反思
俺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
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
教学时,俺想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
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
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
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__的主次。
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一起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
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同学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
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局部有趣,激发同学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同学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公开课教案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同学的机械学习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教学时,使用许多自身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1、实现两个目标:
培养同学考虑、表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同学依据课文内容,搜集资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俺重点讲解“空隙”的局部,引导同学归纳学习方法。
然后,要求同学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局部。
最后,同学自学“路上见闻”局部。
如此布置,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__的主次。
缺乏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缺乏;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同学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全文两条线索贯穿始终,内容安排浑然一体,叙序有详有略。
课堂,既要生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因此,我在课堂上设计了“旅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形式。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呢?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知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或联系生活实际,或联系课文内容,或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
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是显著的。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孔隙的“窄”,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能够在头脑中再现,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7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
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
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
“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
“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
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
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
”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
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