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诗课堂一双“隐形的翅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古诗课堂一双“隐形的翅膀”
———汪秀梅老师执教《别董大》一诗片断赏析
张晓华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在品味、感悟、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愉悦,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丰富学生的精神涵养。

近日,有机会观摩了广东名师汪秀梅老师执教的一节古诗课,内容是唐代诗人高适所写的送别名诗《别董大》,整节课在汪老师匠心独运的点拨下,学生情思激扬,声情并茂,充分领略古诗学习的精彩。

汪老师的课灵秀而不失大气,如行云流水,令人回味无穷。

其中,有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进入古诗学习情境,与诗歌情感深入融合,从而突破古诗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汪老师有两点做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认真学习。

一、在想象放飞中移情悟境
片断一:
师:(出示课件)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同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我们走进景中,和诗人一起来到那个送别的黄昏,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播放配有北风呼啸的竖笛声,生静听一分半钟)
生:我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我还看到了北风卷起黄沙,天空灰蒙蒙的,董大牵着马在和好友辞别。

师:你看到黄沙飞扬,诗人在黄云残日下送别友人的伤感。

生:(缓慢、深情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我看到了在一个边塞外,天空昏黄,一只大雁在风雪中很艰难地飞着。

大雁是喜欢温暖的,秋天来了大雁就南飞,可是现在还在顶着寒冷的北风用力地飞着,它飞得很辛苦,翅膀都快冻僵了。

师:你看到了断雁独飞的凄凉。

生:(缓慢、感伤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我听到北风呼啸的声音,让人很不安,好像在催促着董大快上马赶路。

我看到大雪纷飞,大雁孤独地在寻找前方的路,叫得很凄惨,那只大雁真可怜,在这样的风雪中前面什么也看不见啊。

生:(缓慢、深情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此刻夕阳西下,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

生:(缓慢地、深情地)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赏析:明代诗学家谢榛说过:“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同样,诗歌教学也应从诗歌本身特点出发,由诗歌意境感悟的需要入手,多一些灵动的空间,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进入诗境,感悟诗情,触动学生产生情意共鸣,这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针对《别董大》前两句诗的景物描述特点,汪老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词语化为活的画面,在想象放飞中感受送别之景,体悟送别之情,在反复吟诵中以声传情,课堂情意交融,一唱三叹,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诗歌的韵味与美感。

没有过多的讲解、机械的分析,而意境全到。

这其实是老师注重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意象,调动学生想象移情,进入特定的离别之境。

巧妙无痕的据诗想象策略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插上“隐形的翅膀”,让课堂学习
诗韵十足。

诗歌本身就是想象与激情的艺术,因此,古诗教学也应注重发挥想象对诗歌学习的巨大作用,恰当的想象,不仅体现古诗本身的时空之美,也让古诗课堂具有不一样的情味,古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享受心灵自由,感受古诗魅力的美好体验。

二、在时空跨越中激情入境
片断二:
师:(课件出示,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生读)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董庭兰在唐代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出示课件,欣赏乐曲)李颀曾在诗中这样描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此刻,你对这位感到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连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了流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人谁人不识君。

师: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充满了自信。

生:好友给我这么高的评价,有这样豪迈的朋友,我也应该乐观才是啊。

生:高适是我的知已,是啊,我董大是著名的琴师,无论走到哪里,总会有人欣赏我啊。

生: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我不必太担心自己的前程了。

师: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友谊的力量啊!再来读题:(生读:别——董大)
师: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生:别去的是愁,留下的自信。

生:别去的是伤感,留下的是自信。

生:留下的是朋友的真情。

赏析:每一首古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幅优美的画面,一种特独的心情。

由于时空的交错,对当时情境的疏离,对诗人本身的陌生,一方面给诗歌的解读带来更多的可能,但同时对诗歌真正意蕴的理解也造成很大的困难。

小学语文课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对古诗的独特体悟,但当时我们也应注重为师者引领与导向的作用。

如何跨越时空,与古诗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对话,汪老师不愧是名师风范。

由片断二中,紧扣“君”字,适时的人物相关资料的补充,音乐在课堂的引入,不仅是为课堂增加了文化厚度,更为学生补上了重要的知识“断链”,为学生对诗人,对诗中人物董大的理解与亲近不再是“苍白冰冷”,而是有温度,有真情的。

这时学生的说入情入心,学生的读情真意切,发自内心深处。

适度的古诗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为古诗学习也插上了“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实现对时空的跨越,真实地走到诗人的身旁,懂其心,明其情,学生入境方能激情涌动,古诗成为学生可亲可近的对话者,古诗学习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总之,教无定法,但贵得法,据诗想象与据诗拓展这两种古诗教学策略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得当,一定能够为学生的古诗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让学生自由徜徉在古诗学习的美妙时空之中。

此文发表在2008年4月《青年教师》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