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县高一生物下学期期中试题 文(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考试题高一年级理科综合(含物理、化
学、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人体皮肤表皮细胞生活的环境是:
A. 组织液
B. 淋巴
C. 血浆
D. 水和空气
【答案】A
【解析】人的皮肤表皮细胞周围的液体为组织液,故皮肤表皮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2.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的是:
A. 神经递质
B. 氨基酸
C. 呼吸酶
D. 抗体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凡是能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呼吸氧化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3. 下列各项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间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的物质交换上:①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血浆可以双向物质交换;②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
织液中的血浆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不再回渗,因此,组织液流向淋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③当淋巴形成后,通过各级淋巴管,最后经淋巴总管回流到血液循环,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也是单向的;综上分析,应选C。
4.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 神经元
B. 反射
C. 反射弧
D. 神经冲动
【答案】B
【解析】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叫做反射。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5. 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则:
A.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轴突末梢单方向传导
B. 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向树突末梢单方向传导
C. 未兴奋部位膜内外的电位是内正外负
D. 兴奋部位膜内外的电位是内正外负
【答案】D
6.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 a和b处
B. a、b和c处
C. b、c、d和e处
D. a、b、c、d和e处
【答案】C
【解析】神经冲动在一个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在两个神经元上是单向传递的.刺激C处,第二个神经元上双向传递,故b、c都可以测到动作电位.单向传递的方向永远是从突触前膜到突出后膜,故传递方向是向右(从第二个神经元传递到第三个神经元上),故动作电位在d、e处可以测到,在a处测不到.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7. 在一次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说话,受损的部位是:
A. 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
B. 视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
C. 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
D. 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如果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患者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说话,A项正确;如果视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但能说话,B项错误;如果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患者不能听懂别人的话,但能说话,C项错误,如果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但能说话,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 正常人血液中的葡萄糖稳定在80~120mg/dL,血糖的来源不包括:
A. 消化食物后吸收
B. 肝糖原分解
C. 肌糖原分解
D. 非糖物质转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其来源主要由以下三条:消化食物后吸收获得;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等,而肌糖原无法分解产生葡萄糖,C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的平衡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血糖的三条来源。
9. 能与肾上腺素在不同条件下分别发生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①胰岛素
②胰高血糖素
③甲状腺激素
④抗利尿激素
⑤生长激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⑤
D. ④⑤
【答案】B
【解析】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均能升高血糖,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均能增加产热,B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10. 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
B.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 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D. 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被靶细胞识别,发挥调节作用,A项正确;激素调节的特点之一是微量、高效,具有高效的生物调节作用,B项错误;甲状腺激素除了具有提高细胞代谢、促进人体产热的生理作用外,还具有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生理效应,C项正确;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它对于维持机体稳态具有重要意义,D项正确。
【考点定位】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激素调节。
11. 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A. 皮肤血管收缩
B. 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C. 汗腺分泌增多
D. 肾上腺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正确;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B错误;寒冷时,汗液分泌减少,C错误;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D错误。
1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答案】C
【解析】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正确;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3. 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
A. 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 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 体内的B 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 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增加
【答案】B
【解析】该患儿由于没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丧失细胞免疫,A错误;体液免疫中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也需要B淋巴细胞的参与,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还有成熟的
B淋巴细胞,还有部分体液免疫,B正确;
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不影响B淋巴细胞的数量,C错误;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不会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所以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也就失去了细胞免疫。
14.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A. 皮肤和黏膜阻挡细菌的
B. 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链球菌
C. 体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病原体
D. 体内的抗体能消灭天花病毒
【答案】D
【解析】皮肤和黏膜阻挡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体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15. 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HIV。
下列与该病有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
B. HIV主要感染心脏,使患者心力衰竭而死亡
C. 艾滋病患者可以将该病遗传给下一代
D. 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和皮肤接触传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HIV主要攻击T细胞,致使患者丧失免疫功能,A项正确;HIV主要攻
击机体的免疫系统,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大幅下降而感染其他病原体死亡,B项错误;艾滋病并非遗传病,不能遗传给下一代,C项错误;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血液制品传播,但不能通过皮肤接触传播,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其传播途径。
16. 过敏反应过程中不会产生的物质是:
A. 记忆细胞
B. 效应 B细胞
C. 效应T细胞
D. 抗体
【答案】C
【解析】过敏反应是体液免疫,该过程中不会产生的物质是效应T细胞,C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失调病。
17. 对燕麦胚芽鞘做如下图所示处理,在单侧光照射下仍能直立生长的有:
注:
①在暗盒里
②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住
③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
④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
⑤切去胚芽鞘尖端
⑥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
⑧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
A. ①⑥⑦
B. ①④⑦
C. ③⑥⑦
D. ①④⑥
【答案】A
............
18. 玉米萌发时其胚会先产生下列何种激素以促进萌发:
A. 生长素
B. 乙烯
C. 赤霉素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C
【解析】玉米在萌发时,首先要解除休眠,动员贮藏的营养物质来供给种子萌发需要,赤霉素具有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发挥作用的是赤霉素。
故选C。
19. 为使水果和蔬菜提前上市,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生长调节剂,其中的催熟剂可能是:
A. 生长素类似物
B. 乙烯类似物
C. 赤霉素类似物
D. 细胞分裂素类似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脱落酸: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所以选B。
考点:激素调节
点评:本题较简单,要求学生识记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20. 如图表示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情况,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物质的量浓度。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
B. 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是芽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的促进作用较弱
C. BD段表示该生长素浓度抑制芽的生长
D. 根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芽和茎的敏感程度大小是:根最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A错误;图中A、B和C分别对根、芽和茎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对应的浓度为最适浓度,其中B点对应浓度对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的促进作用较弱,B正确;
BD段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抑制根的生长,促进芽的生长,C错误;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所以根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所以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