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实战篇)阅读题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及翻译
一、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其始折旋疾徐.〔〕〔2〕乃四顾.胆落〔〕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___________
〔2〕椎鼓径进……____________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
二、鲁人徙越
读以下这那么文言文,答复14~16题〔6分〕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2分〕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
2.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译文: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三、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
〞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致不检,遂有今日。
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1.解释以下加点字。
(4分)
(1)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 (2)盗因.告刑者曰( )
(3)以致不检.( )(4)夫.语“教子婴孩〞(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致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译文:
3.对以下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1)芒山有盗.临刑(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2)盗.一菜一薪(4)母与之乳.
A、(1)与(2)一样,(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一样,(3)与(4)也一样
D、(1)与(2)不同,(3)与(4)一样
4.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四、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rǎng) 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
注释:①攘:窃取,偷。
②君子:这里指行为端正的人。
道:此处指行为道德。
1.解释以下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请损.之( )
(3)以待来年
..然后已( )(4)或.告之曰()
2.选出与“以待来年然后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欺速已矣B、惧其不已
C、可以已大风
D、此印者才华,那么第二板已具
3.翻译:(2)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五、陈万年教子
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chǎn〕也。
〞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1.解释以下句子的加点字
(1)欲杖.之( )(2)具.晓所言( )
(3)咸叩头谢.曰( ) (4)大要
..教咸谄之( )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召其子咸教戒于床下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一狼洞其中
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孰知赋剑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3.翻译:大要教咸谄也。
(2分)
4.你认为陈万年的做法对吗?为什么?(2分)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
〔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日:“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含义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 B 今以柴与汝.尝.与人佣耕甚矣,汝.之不惠
C不取直.而归D我有.死而已
系向牛头充炭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刀劈狼首 B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将“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翻译成现代汉语。
4.文中卖柴农夫与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卖柴农夫与卖炭翁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六、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
〞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 (2)农夫涕.泣( )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
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译文:
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七、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擅长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
②[超]班超。
班固之弟,东汉名将。
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
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
⑤[体]体裁⑥
[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以下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一样的一项:( )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八、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
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点词:(4分)
(1)向.之笑者(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
2.以下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 )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译文: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九、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那么羞对其家室。
出那么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
疾耕那么家富,家富那么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以下各句中的带点词。
(4分)
(1) 入那么羞对其家.室( )(2) 其所以不得之故.( )
(3) 君宜致力于耕.作( )(4) 于是退而疾耕
..( )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缺乏而争所有余
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
译文:
4.读了这那么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
十、张良受书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读此那么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
无他言。
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读诵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遂去.,无他言( )(2)与老人期.( )
(3)喜曰:“当如是.〞( ) (4)良因异.之( )
2.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常习诵读之〞中的“之〞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孤之有孔明
B、寡助之至
C、公将鼓之
D、公将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4.本段文字表现了张良的优秀品质。
(2分)
十一、〔一五六〕赵人患鼠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假设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那么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那么已耳,去饥寒犹远。
假设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假设之何:为什么"
1.解释以下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
(3)是.非假设所知也( )(4)不病.于无鸡乎?( )
2.联络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3.对上面这那么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那么寓言告诉人们,假设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只要到达了这个目的,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假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那么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十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
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经图列说干
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
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
会:( )几( )岂:( )惟:( )
2.选出以下各项中加点字含义不同类的一项:( )
A、自练乡兵与之.角
B、前人之.述备矣。
C、益慕圣贤之.道
D、祗辱于奴隶之.手
3.翻译画线的句子: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4.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十三、管仲不谢私恩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适.幸及齐不死( ) (2)如子.之言( )
(3)封人怨.之( ) (4)我且.贤之用( )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 )
例句:自鲁之.齐
A、乌封人跪而食之.
B、如子之.言
C、我且贤之.用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
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
(2分)
答案:
一楚人学舟: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场〔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
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
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参考答案:1.〔2分,各1分〕〔1〕慢;〔2〕看。
2.〔4分,各2分〕〔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2分〕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擅长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擅长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答复〕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
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那么只能碰钉子。
三、芒山盗译文:宣和年间,芒山有一盗将要受极刑,他母亲来和他诀别。
芒山盗对母亲说:“我想像小孩时吸一下母亲的乳汁,死了也感到无憾。
〞母亲让他吮乳,芒山盗咬断乳头,流血满地,母亲死去。
芒山盗就告诉刽子手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却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致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所以怀恨把她杀了。
〞啊!真是与众不同啊,俗话说:“教育子女要从幼儿时就开场。
〞这真不假啊!答案:1.(1)吮吸(2)于是(3)约束、检点(4)语气词
2.(1)我小时候,偷一棵菜、一根柴,我的母亲看见了很喜欢我的这种不良行为,以致于后来不能约束自己,才有今天的下场。
(2)“教给孩子需要从幼儿开场〞话不假啊!
3.B
4.教育孩子要从小开场(意见对即可)
四、月攘一鸡译文:如今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说:“那就让我少偷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然后就不偷了。
〞假如知道那是不对的,应该马上停顿,为什么还要等来年?
感:这个故事在今天,似乎显得太平淡乏味。
既无哲理又无智能。
只是简单的说教:知错就改。
1.(1)远(2)减少(3)明年(4)有人
2.D
3.假如知道那样做不应当,就应该赶快停顿,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4.对于错误的东西,要下决心立即改正,决不能因故拖延,更不能明知故犯。
五、陈万年教子译文: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
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答案1.(1)用杖打(2)完全,都(3)认错(4)大致
2.A
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
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六、农夫殴宦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承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
〞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
如今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
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
答案:1、D. 2、A. 3、译文: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我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答: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与迫害。
卖柴农夫性情刚烈,敢于奋起对抗;卖炭翁淳朴仁慈,逆来顺受。
六、农夫殴宦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七、敝帚自珍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低,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大凡人总是擅长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
"这是看不清自己的缺点啊。
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3.夫人擅长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珍贵。
八、樊重树木【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如今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顿的啊!俗谚说:“一年的方案,不如种谷子;十年的方案,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答案:1.(1)从前(2)都、借(3) 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 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九、齐人有好猎者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
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
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
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非常贫困,买不起。
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
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
认准目的,就努力去做,这目的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答案:1.(1)在家中(2)原因(3)应该(4)勤奋地耕地
2.A
3.莫非是让我集中精力耕地然后有所收获,再去买条好狗吧。
4.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攻,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十、张良受书翻译: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
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
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还〕慢来,为什么〔这样〕呢?〞〔说完就〕走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
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快乐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
〞〔老人〕拿出一卷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教师了。
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
〞〔说完〕就走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
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1.(1)分开(2)约会(3)这样(4)对…感到奇怪
2.D
3.张良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从此),经常诵读研究这卷兵书。
4.遵守诺言,虚心求救。
十一、〔一五六〕赵人患鼠翻译: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擅长捉老鼠,也擅长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忧,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分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答案:1.(1)忧虑(2)赶走(3)这件事(4)担忧
2.(假如)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C
十二、刘羽冲偶得古兵书答翻译: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
一次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单独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案:1.会:恰好,遇上(2)几:几乎(3)岂:难道(4)惟:只 2.A
3.A: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B: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吞没了)
4.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详细情况灵敏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十三、管仲不谢私恩翻译:管仲因罪被捕,从鲁国压往齐国,饥渴地在大道上走着,路过绮乌郡时,防守边疆的人跪在地上非常恭敬地给他食物吃,这个防守的人因此私下里和管仲说:“假如你有幸到了齐国而没被判刑,还被齐国重用的话,你要怎么报答我呢?〞管仲答复说:“假如真像你说的话,是我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这个防守的人因此恨管仲。
答案:1.(1)到(2)你(3)恨(4)将 2.D
3.你假设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
4.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