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三年级上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
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
它春天发芽;夏天叶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
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
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
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
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
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
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指两名学生说。
)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
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
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
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
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
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
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
)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
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
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吧!
把夜里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小结:那一晚,叶绍翁彻夜未眠,写下了这首诗。
学习古诗,不仅会读,还要会背。
6、孩子们练习一下,看谁马上会背了。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全诗。
六、拓展
孩子们,唐朝有位诗人叫张继。
他和叶绍翁一样漂泊在外。
同样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同样在江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注释
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姑苏城外寒山寺,②愁眠:因愁而未能入睡之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③姑苏:苏州的别称。
(2)自由读诗,说说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3)快速读,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说明诗人的心情?(愁)
(4)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
孩子们,你能读出张继心中的愁吗?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读。
(6)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八、总结:指名读诗。
自古以来,怀乡思亲的诗句好多好多,孩子们,课外再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梧叶
江秋风思乡之情
夜书所见儿童促织回忆童年
篱落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 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 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
(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山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读准“斜”字。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想象导入,初步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有幸请来了一位唐代有名的大诗人——杜牧,(课件)你还读过他写的哪些古诗呢?(《江南春》、《中秋》、《秋夕》、《
清明》等)
师:小朋友们了解的还真不少,今天啊这位大诗人想带着我们一起去山上行走一番呢,愿意和杜牧先生一起去的小朋友请闭上你的眼睛。
(配乐)这是一个
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
秋意的山峦。
远远望去,在那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为深山增添了许多
生气。
再看,那一片被夕阳照射下的枫林,真是太迷人了,正是因为它的美丽
,所以我得停下车来,好好的观赏一翻。
你瞧,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怎能不叫人喜爱呢!
师:请大家睁开眼睛,回到我们的课堂,刚才看到的美丽景色都是我们到山上行走时所见到的,因此我们的杜牧先生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诗名就是
-——《山行》(板书),请小朋友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识字教学
师:刚才老师用了很多句子描述了山上的美景,但诗人仅用了四句诗句,赶紧自己读读它的精妙之处吧!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全诗,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圈一
圈,多读几遍。
师:诗中的词语宝宝都跑到老师的课件中来了,谁来读读?(课件)
师:还有想读的吗?请你领读。
师:都会读吗?咱们开火车读读怎么样?
师:瞧,老师把生字宝宝的朋友去掉了,你还能帮他们找找朋友吗?(课件)
(二)通读全诗
师:现在咱们的生字宝宝都跑到古诗中去了,你能把古诗读好吗?谁来试试?师:(板书:斜)第一句他读对了吗?谁来帮帮他?
师:单个的这个字我们读xi,如斜坡,但是这个字放到古诗中要读xi,谁来读读?现在你会读了吗?请你再来试试。
(指刚才读错的学生)一起读读。
师:古诗虽然短,但是要读好它也不容易,谁能正确通顺的把它读一读呢?咱们男女同学比一比怎么样?(请一位女同学和一位男同学比赛着读)
师:谁来说说谁读得好,为什么?
师:还想比吗?谁来试试?
师:一起读读。
三、以画为媒,读中感悟:
师:一开始,老师用了一段文字描述了许多景物,诗中也有吗?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些景
物吗?请小朋友们默读全诗,把这些景物划下来。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师: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老师都忍不住想把它们画下来,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吧!
师:首先要画上一座山,不过这是什么季节时的山呢?你从哪看出来?(寒,有枫林)师:是啊,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板画)师: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这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
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谁来读读。
(板画)
师:哦,走在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抬头可以看到深秋时节美丽而连绵的山峦,一阵秋风扑面而来,我们深吸一口气,读!
师: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师:这云又是怎样的云呢?()的云
师: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师:哦,这是一个多么充满生气的地方啊,读!(第二句)(指名读、一起读)师: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请你读读。
师:老师该用上什么颜色呢?为什么?是啊,“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你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这山上的枫林
吗?
()的枫林请你读读。
还有想说的吗?请你读读。
(板画)
师:这美丽的枫林,诗人喜欢吗?从哪儿看出来?
师:你真会读课文,“坐”在这里表示“因为”的意思,诗人停下车来是因为什么?
师:是啊,可见诗人和我们一样,也都对这片枫树林依依不舍,于是停下车来读!时间过得很快,诗人将要起程,当他踏上马车,依然忍不住回头再看,读!
师:一路上,诗人难以抑制自己喜爱之情,于是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句,读!(课件:全诗)
师:谁能看着上面的板画,像诗人一样把这首诗吟诵出来。
师:在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了你对大自然的热爱。
还有想来试试的吗?
师:咱们小组比一比怎样?
师:这是一次多么难忘的山行,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孩子们,读吧,读出你的理解你的情感,让这一次的山行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读!
四、写字教学:
师:课后还留给我们一些要求会写的生字,一起读读。
在书写的过程中,你想要提醒大家什么?
指导“记”字的书写:
记字形结构,组词。
书写时要提醒什么?
师范写。
生练写。
讲评。
小结。
板书:《山行》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枫林霜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2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自然风景的画面,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质疑
1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山行》。
杜牧的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
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2指名读,纠正读音,提醒字形枫。
3自读,边读边试着理解诗的意思,遇到困难用笔作上记号,再反复读一读。
二、合作交流,解疑
1小组合作,交流读书收获,解决疑难。
2师生合作、释疑。
(1) 生提出疑难,请同学或老师帮助解疑。
(2) 师相机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领会全句诗的意思。
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坐:因为。
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3根据刚才的理解,读诗句。
(带着自己的理解去读)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古诗,你从古诗中看到了些什么?
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枫树林。
2说说你看到这些景物时所想到的。
(1)谈出自己的感受。
(2)用朗读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感受。
3整体感悟。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深秋季节,从枫叶红可以看出)
(2)读诗,看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深秋的景色介绍给同学们。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喜爱之情,边想边背古诗。
四、小结
《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景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枫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