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护理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的临床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疾病护理应用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
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将心理护理与语言沟通融合在精神疾病护理当中的价值。
方法:收集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采用统计学软件SAS中的随机数模块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
对照组患者分组后组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组内常规护理中纳入心理护理,语言沟通等。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患
者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评分、心理情绪评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家属
护理满意度的影响,并对护理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护理前,2组BPR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BPRS评分低于对
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心理情绪得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高(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
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
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将心理护理,语言沟通纳入精神疾病
护理有助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使得精神疾病症状得到有效地改善,也能促进
病人心理情绪好转,从而使得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亦获得同步增长;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精神疾病护理;心理护理;语言沟通
前言: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受到不健康心理的影响,常
常会有一些不正常的举动,如伤害别人,自我摧残甚至自杀。
本研究主要探讨精
神疾病患者在使用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护理之后,提高生活质量,控制其不正常
行为,护理成效显著,研究发现,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具
有显得临床价值。
一、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100例于2017年3月-2021年3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学软件SAS中随机数模块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
对照组:其中男性21人,女性29人;年龄范围19~57岁之间,平均年龄(35.20±11.76);疾病分类:焦虑障碍28人,心境障碍2人;病程1~28个月,平均(13.29±4.99)个月。
观察组:男女各半20人;年龄区间20—58岁之间,平均年龄(35.46±11.84);疾病分类:29例为焦虑障碍,21例为心境障碍;病程1~26个月,平均(13.47±4.90)个月。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接诊后遵医嘱完成药物的使用,并对其进行用药指导以协助其尽快熟悉病房的环境。
建立了一定的熟悉之后,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多了解自己的病情,让病人自觉养成好习惯,缓解病情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
对病人出院时按计划书进行回访,并利用电话,微信等各种交流手段加强和病人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全面掌握病人出院时的服药情况,病情情况,回答病人出院时的困惑和嘱咐注意事项,及时提醒病人复诊。
观察组患者纳入心理护理及语言沟通之后的执行方案:(1)心理护理。
根据心理流程先充分了解病人的情况,如果发现病人有心理问题就马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根据掌握病人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
第一,破冰阶段。
通过沟通加深熟悉度,让病人相信护理人员,促使病人打开心结,说清楚自己因为精神疾病有哪些心理问题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了解自己。
第二,心理干预阶段。
如果病人担心永远治不好,就把治好的病例讲给病人听;如果病人对家人感情淡薄,通过与家人加强交流,有助于病人,家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心理护理措施需有针对性并根据病人所面临的实际困境而定。
第三,持续阶段引导病人通过做一些有兴趣的事,如看电视听歌等来放松心情,继续维持稳定良好心理。
第四,巩固阶段通过举办病友团体活动让病人在团队活动中感受到共同的情感,并以各种活动方式减轻负性情绪给自己带来的冲击。
(2)语言沟通方面。
第一,加强和病人的语言沟通可以从病人所关心的细节入手,鼓励他们发表目前的观点,让病人踊跃发
言。
理解病人,宽容病人是语言交流的根本,所以与病人进行早期交流时需要对病人保持一种尊重。
第二,家属配合,在沟通交流中取得家属的配合,使家属能够加强与患者的交流。
第三,沟通注意事项鼓励病人以沟通为主,说自己的所思所想,所问所想;交流行动时,用行动,目光等与病人合作;关注患者隐私以免暴露隐私。
(二)观察指标
(1)以BPR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有18个条目,采用1~7分的7级评价方法,得分越高提示精神症状越为严重。
(2)用SAS,SDS评估病人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
根据评分高低对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评分在51和53以上被认为是焦虑症和抑郁症。
(3)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统计,包括服药依从性,遵医依从性和复诊依从性等内容。
二、结果
护理前,2组BPR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BPR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 1 精神症状评分对比( ,分)
组别例数护理前护理后
33.48±6.27
观察组5062.17±10.6
2
对照组5061.69±11.5
45.86±7.25
7
t0.2169.133
P0.8290.000
护理前,2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组别
例
数
SAS SDS
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
观察组
5
60.72±7.6135.76±6.4
3
62.17±7.
96
36.78±5.
47
对照组
5
60.49±7.8242.68±6.6
2
61.76±7.
85
42.45±5.
62
t0.149 5.3020.259 5.112
P0.8820.0000.7960.000
表 2 心理评分对比(,分)
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组别例数用药依从性遵医依从性复诊依从性
观察
组
5046 (92.00)47 (94.00)40 (80.0)
对照
5037 (74.00)40 (80.00)30 (75.00)组
5.741 4.332 4.762
2
X
P0.0170.0370.029
表 3 依从性对比[n (%) ]
三、讨论
医护人员在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中,应该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从而
更多地理解病人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更好地为精神疾病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它还
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超群技术,较高综合素质等。
这样对于精
神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工作将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在为患者提供护理之前,应该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先优化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关系,和睦相处、营造友好医患关
系对精神疾病患者至关重要,从而较易使其战胜心理障碍,在面对外在世界时已
经没有恐惧情绪与怀疑世界心理,接受外在环境的影响。
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进行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详细记录,特别是心理护理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病人神态,情绪和表情等,并对病人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增
强其心理疏导作用,从而可使精神疾病病人在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并能杜绝病人
排斥行为的发生,为病人后期治疗奠定基础保障。
结语:
总之,纳入心理护理,进行语言沟通能极大地促进精神病患者治疗,能使其
精神症状和心理情绪方面有所改善,并且促进了病人治疗依从性的提高,生活质
量的改善,从而改善了护患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病治疗时间较长,所以当病
人出院时,需由家属代替护理人员对其进行以上干预,才能有助于其病情得到长
期、稳定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宋梦玲,张海燕.精神科住院患者口服抗精神病药加量导致不良反应的护理 [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1039-
1041.
[2]陈美平.共情能力培训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效果[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7):2964-2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