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用典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典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讽刺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
二、合作学习
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高考链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66岁,在镇江任知府。北固亭,又作北顾亭,在京口(现在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隔江可望见扬州。
第一课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背景介绍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课题: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明确词中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难点】
1、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写有何用意?
二、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草草:
北顾:可堪:
三、合作探究
1.《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句是“凭问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辛词长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训练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拓展训练】
请以“幸福”开头,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幸福是;幸福是; 幸福是。【学后反思】
用典,又称“用事”、“援引”。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①点化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后为杜甫点化;②引用神话故事,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③运用历史故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典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又使得文章富有文采。
例如,《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讽刺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
二、合作学习
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三、高考链接(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浙江卷)
阅读下面一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第二课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作者66岁,在镇江任知府。北固亭,又作北顾亭,在京口(现在江苏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隔江可望见扬州。
第一课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背景介绍
该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课题: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内容
笔记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中运用的典故,明确词中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重难点】
1、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稼轩长短句》。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①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1、词的上阕用了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即指,又指。“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用了杜甫《登高》中的名句“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写有何用意?
二、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寻常:草草:
北顾:可堪:
三、合作探究
1.《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句是“凭问谁: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2.辛词长于用典。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训练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3、词的下阕怀古,作者写到"生子当如孙仲谋",根据你所掌握的史料,简述作者为何如此推崇孙权?
4、本词与作者同期写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风格上有何不同?
【拓展训练】
请以“幸福”开头,依照例句的句式,仿写两句,构成排比句。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幸福是;幸福是; 幸福是。【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