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秦朝是辉煌的,也是短暂的。
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其表现为
①赋税沉重②繁重的徭役和兵役③郡县制④严酷的刑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反映他们
A.非常孝顺长辈B.变成了汉族人C.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
3.“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
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
4.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北方这一时期被称为
A.三国时期B.五代十国时期C.十六国时期D.东汉时期
5.某校七年级(1)班的李明同学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卡片,请你帮助他把下面表格中两外遗忘的知识点补充完整
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特点
官渡之战200年①袁绍大败奠定了曹操统一
北方的基础
③
②208年孙刘联军与曹
操
曹操大败
奠定了三国奠立
局面形成的基础
A.①曹操—袁绍②赤壁之战③以少胜多B.①曹操—刘备②淝水之战③陆战为主C.①曹操—周瑜②巨鹿之战③水战为主D.①曹操—袁绍②淝水之战③以少胜多6.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
东汉蔡伦(下图)能入选邮票图案,是因为他
A.造出了千里船
B.发明了造纸术
C.改进了造纸术
D.创编了五禽戏
7.下面两幅图片是丝绸之路沿线发掘出土的文物,这两件文物说明()
A.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B.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对西域的管辖
C.丝绸之路巩固了西汉大一统的局面
D.丝绸之路加强了我国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8.2020年10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点赞东台西溪大型仙幻实景秀《天仙缘》。
该剧借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人之恋展现东台先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巧妙融入东台盐文化和发绣等,是一幅鲜活的东台文化“藏宝图”。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王与马,共天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文化经济高度繁荣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9.我国古代有很多科技成就,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列科技成就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的改进—蔡伦
②《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一华佗
③全身麻醉术的使用一张仲景
④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一祖冲之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10.《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废分封,行郡县制B.加重赋税
C.封国郡县并存D.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1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哪种方式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A.遗址中灰烬、烧石和烧骨B.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学家的论文、著作
12.据《耒阳县志》记载:耒阳在秦朝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
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13.12月4日是我国的宪法日,春秋战国时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A.孟子B.老子C.墨子D.韩非
14.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为战国这一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A.史禄B.李耳C.李悝D.李冰
15.《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由诸侯操纵。
”以上材料表明()
A.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B.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
C.中国进入诸侯争霸时期D.国家统一趋势逐渐明显
16.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
2017年12月26日,基于其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
A.甲骨文B.《诗经》C.《论语》D.都江堰
17.下列图表的内容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史实的推论或评价。
其中史实与推论(评价)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8.“炎联蚩败统天下,种养车行屋建藩。
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
”该诗句歌颂了谁的主要功绩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皇帝
19.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聚落的发展
④磨制工具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0.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
A.烧毁所有《诗》、《书》等儒家著作B.排斥法家以外的各派学说
C.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D.排斥儒家以外的各家学派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
——王国维材料二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
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是了不得的教育家。
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胡适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哪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谁?他是哪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22.阅读如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指出西周统治者在他的统治范围内实行的制度叫什么?
(2)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谁主持变法的?这次改革对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
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秦朝速亡的教训,你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23.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
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众多因素深刻影响经济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一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的文物。
材料二大夫曰:“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善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狡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伪息,奸伪息则民不期而妄得各务其职,不务本为何?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不下凝也。
”
——西汉恒宽《盐铁论·错币》材料三见图二和图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文帝之时,纵民铸钱、冶铁、煮盐,使国家经济命脉控制于富商大贾。
为改变这种状况,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写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标准货币名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图二与图三之间的关系。
据图三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格局。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24.农业是经济的命脉,历代政府都注重农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盂子》中记载了“许子以铁耕”之事实。
《国策》记“秦以牛田,水通粮”;孔子弟子中有司马耕字牛者,亦为一旁证。
进入战国时期,牛耕更盛。
——钱穆《战国经济史》材料二秦孝公十ニ年(前350年)商狭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度井田、开阡陌,改草黄族领主土地所有制,从法律上确立新的封建地主制的土地制度。
进一步消除了农民对责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使之成为秦国国君控制下的臣民。
——摘编自李玉环《商染的财政改革》材料三两汉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比较落后,以种水稻为主,“火耕水耨”。
东晋建立前后自北方南来的人口中,有许多农民,为开发南方增添了大量的劳动力。
他们南来,带来了北方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因之南朝时期的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推论当时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大大促进农业发展,引社会变革,促使当时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2)据材料二概括商在经济上推行了什么改革措施?对秦国有何积极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概括其变化的原因。
该现象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残酷的刑罚都是秦朝的暴政的主要表现,①②④符合题意;郡县制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不属于秦朝暴政,③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排除ACD。
2.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因为鲜卑民族迫切需要与汉族融合,吸纳汉文化和思想,从各个方面加以体现,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都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故C符合题意;非常孝顺长辈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A;变成了汉族人的说法错误,排除B;将鲜卑姓改为了汉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D。
故选C。
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东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南方自然条件好,土地肥沃,到后期出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的局面,故D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南方还没有开发,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南方逐渐得到开发,故B不符合题意;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这不是南方情况,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C正确;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统一了全国,A排除;唐朝灭亡后,北方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B排除;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东汉时期结束,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D排除;故选C。
5.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
由此可知官渡之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和曹操双方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军事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②是赤壁之战;据所学,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
战役。
A正确;BCD表述的不正确,排除;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和所学可知,东汉蔡伦能入选邮票图案,是因为他改进了造纸术。
东汉时,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后人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此后纸的应用开始普遍,所以C项符合题意;造出了千里船的是南朝祖冲之,发明了造纸术是在西汉时期,创编了五禽戏是东汉的华佗。
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解析:A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罗马废墟帕米拉出土的中国汉朝绢”“东汉贵族墓出土的罗马玻璃瓶”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纽带,汉朝时期和罗马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往来,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A。
8.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即位的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
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
故选项D符合题意;"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唐朝,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9.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总结,改进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就领先世界近千年。
①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②错误,A 项不合题意;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
③错误,BD两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0.D
解析:D
【详解】
根据题干“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
料形象说明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的景象。
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正确;“废分封,行郡县制”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政治制度,排除A;“加重赋税”与史实不符,排除B;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C。
故选D。
11.A
解析: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会使用火,并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故遗址中灰烬、烧石和烧骨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故A符合题意;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含有主观因素,故B不符合题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含有虚假性,故C不符合题意;历史学家的论文、著作,含有主观因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阳在秦朝属于长沙郡,公元前202年始设耒县”及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采取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元朝设立行省制,排除D项。
故选C项。
13.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提出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D项正确;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排除A项;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换,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C项。
故选D。
14.D
解析: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项正确;史禄据传是越人,对秦朝的主要贡献是构建灵渠,加速了秦始皇统一百越的进程。
排除A项;老子就是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排除B项;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
排除C项。
故选D项。
15.C
解析:C
【详解】
根据题干中材料“(周)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政权由诸侯操纵”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当时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当时中国进入了诸侯争霸的时期, C项正确;题干中涉及到的是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并未提及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题干中并未涉及百家争鸣,排除B项;周王室地位开始下降,诸侯并起是处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解析:A
【详解】
根据“基于其对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符合题意;《诗经》是诗歌,B排除;《论语》是记录孔子的言论的著作,C排除;都江堰是水利工程,D排除。
故选择A。
17.D
解析:D
【详解】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A北京人生活距今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并会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火;B河姆渡人是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食物是水稻,粟是北方的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主要食物;C黄帝虽是“人文初祖”,但传说发明养蚕缫丝是他的妻子,发明文字的是他的下属仓颉,古不能直接退出是黄帝的发明。
ABC的史实与推论都有错误,故选择D。
18.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种养车行屋建藩,教化群生兴社会,中华始祖拜轩辕”,轩辕即黄帝,这是在歌颂黄帝的主要功绩,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符合题意①;从事农业生产还需要生产工具,所以磨制工具也是标志之一,②符合题意;从事农业生产
使的远古居民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开始过上定居生活,于是聚落出现,③符合题意;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学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等,④符合题意;由此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故选A。
20.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故D 正确;烧毁所有《诗》、《书》等儒家著作,属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故A错误;排斥法家以外的各派学说,属于商鞅变法时期的思想主张,与题干无关,故B错误;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属于“推恩令”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故C错误;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1.(1)百家争鸣。
(2)孔子。
儒家。
“仁”。
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有教无类”。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
解析:(1)百家争鸣。
(2)孔子。
儒家。
“仁”。
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有教无类”。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的“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意在说明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因此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
(2)依据材料二的“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和材料三的“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可知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他”是孔子。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的政治主张是:主张以德治国,实行德政。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
故材料三中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22.(1)分封制
(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
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
解析:(1)分封制
(2)商鞅;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4)秦的暴政;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详解】
(1)依据图一“周初形势图”中要燕、齐、鲁、宋等诸侯国,可以是西周的分封制。
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实行分封制。
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经过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3)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1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秦朝。
(4)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秦朝建立,秦始皇推行暴政,实行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苛的法律;秦始皇死后,继位的秦二世更残暴。
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阶级不断起来反抗,最终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依据秦朝灭亡的教训,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
23.(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
解析:(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名称:圆形方孔半两钱;
(3)关系:因果关系。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是图二中江南地区开发的根本原因。
)
(或图一中的北人南迁促进图二中南北经济实力变化的根本原因)
格局:南北发展趋于平衡。
(或南北差距缩小,或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
(4)技术的进步、适当的政策、和平安定的环境以及人口的变化等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