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走近辽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皮影戏
文/王舒
凌源皮影戏道具
皮影人物造型
皮影戏俗称“影子戏”,是借用 灯光投影表演的戏曲艺术。
其中表 演所需要的人物或者场景利用兽皮 或者纸板制作,观众在幕前观看, 艺人在幕后操作,配以口白音乐, 是极具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
皮影 戏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2006年,凌源皮影戏和复州皮影戏
经国务院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乐传于百姓家
传说,皮影戏起源于汉朝宫廷, 昔时汉武帝思念逝去的李夫人,令 齐地方士李少翁招魂,李少翁借用 帷幕投影,招来“李夫人”栩栩如 生。
李少翁招魂的做法同皮影戏的 表演机制一般无二,这是记载于〈奴书•外戚传》上的故事,也因此 被视为皮影戏的起源。
实际上,皮影戏的形成时代并 没有确切考证,只是根据宋人孟元 老〈冻京梦华录》中“董十五、赵 七、曹保义、朱婆儿、没困驼、风 僧哥、俎六姐,影戏”等相关记载, 可以判断在宋朝时,皮影戏已经发 展成熟。
如今,在全国各地皮影戏 衍生发展出诸多流派。
有学者按照 ±也域将皮影戏分为北方皮影戏、西 部皮影戏、中南部皮影戏三大地域 流派。
其中北方皮影戏包括河北、 内蒙古、东北等地的皮影戏流派, 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据宋人徐梦莘(H 朝北盟会编》 记载,北方皮影戏第一次得以发展, 始于金统治时期。
包括影戏艺人在
内的各类民间艺人被金兵带到北地, 衍生出北方皮影戏,这被认为是北 方皮影戏产生的第一阶段。
后来明 成祖实施“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 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的政策,影 戏随移民再次传入北方,这就是北 方皮影戏的第二次发展。
第三次发 展于明清时期,在北京兴盛发展的 皮影戏,又从冀东传到东北三省等 地,加上受各地风俗习惯影响,最 终形成各具特色的支脉。
在辽宁地 区,就出现了凌源皮影戏、盖州皮 影戏、岫岩皮影戏等分支。
"以声带画”的凌源皮影戏
凌源皮影戏在清朝时期自河北 传入,距今已经有300年历史,是 北方皮影戏的重要支系之一。
凌源
56丨
2021.04下
市文化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 行皮影戏影卷的收集整理,目前整 理出的中国皮影戏影卷达3400多万 字,传统及现代影卷约3300卷,以 其影卷的数量和作品工整程度来看,可列为全国之首。
因此,凌源在 1996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 皮影艺术之乡
凌源皮影戏主要靠声音表现角 色人物,也被称作“以声带画”的 傀偏艺术。
这是因为凌源皮影戏在 表演过程中,并不会根据人物的各 种感情来替换影人,在表演喜怒哀 乐时都是使用一个影人脸。
在这种 情况下,遇到特定场景就要靠艺人 的声音变化来表现剧中人物的感情。
通过演唱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的感 情,正是凌源皮影戏的魅力所在。
"舒缓抒情”的复州皮影戏
明朝万历年间,有来自陕西的 兵士戍边来到东北,皮影戏也随之 传入辽南复州(今瓦房店市)一带,这就是最早期的复州皮影戏。
此后 在清朝嘉庆年间,又有大量来自河 北的皮影艺人流入东北并进入复州。
从1932年开始,复州皮影戏被迫停 止演出。
抗战胜利后,复州皮影戏 恢复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瓦房店地区的皮影戏非常活跃,最 兴盛时有皮影戏班43个,在群众中 影响较大的皮影戏艺人有20多位。
皮影戏被称为“道情戏”,是因 为它的表演特点是舒缓、抒情。
复 州皮影戏多用于庙会演出,演唱喜 庆的主题,比如庆祝丰收、酬谢神 明天地等。
复州皮影戏的伴奏乐器 独具特色,一般皮影戏在表演中除 使用小弦作为主弦之外,还会使用 二胡、笛子,配上锣、鼓、板、钹 等用于伴奏。
在复州,表演则会增加大四弦、双铜管、小牛角和葫芦
头这四种独有的伴奏乐器,以更好
地展现其表演风格。
“内容繁复”的岫岩皮影戏
在数百年的皮影戏表演历史中,
从早期的“独影”表演,到清朝同
治年间的“溜口影”形式,再到民
国的“翻书影”,皮影戏的表演形式
经历了种种变迁。
在以“翻书影”
为主的皮影戏表演中,岫岩皮影戏
则保留了部分“溜口影”的原始形
态。
在明末清初,皮影戏传入鞍山
市的岫岩地区,至今岫岩皮影戏同
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岫岩皮影
戏具有影卷数量多、卷头大、内容
繁复的特点,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
总计有120余种。
2008年,岫岩皮
影戏同盖州皮影戏一同被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演唱表演方面,岫岩皮影戏
分为大慢板、慢板、流水、快流水、
快板五个板式,其中按生旦净末丑
的行当分出大小两种唱法,且各有
固定的唱腔板式。
岫岩皮影戏的唱
腔音乐极为丰富,以唱词的句法结
构为例,岫岩皮影戏可以分为“三
赶七”“硬唱”“七言句子”“五
字锦”“十字锦”“答拉嘴”等多
种句式。
在人物刻画方面,岫岩皮
影戏吸收了戏曲的表演方法,具有
程式化的特点,以剧情为中心进行
人物的刻画,从而展现出岫岩皮影
戏丰富的剧情内容。
张灯作戏调翻新
流传于全国各地的皮影戏,流
派众多,文化内涵丰富。
各种流派
之间,主要在声腔和剧目方面有所
区别,在皮影戏人物的制作和基本
的表演技术上则大同小异。
制作皮影先要将兽皮(多为驴
皮)刮毛去血,加工成为半透明状
态,再刻制上色,雕绘出逼真的造
型。
如皮影人物要将头部、身体主
干、四肢等分别制作成侧影,头部
根据角色附上头盔帽子,身体四肢
刻画出衣物服饰,再将影人的各部
分连接起来,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
连接身体与四肢的同时,在主干部
分和手部扦上几根竹篾,方便操作
演出。
早期的皮影全靠艺人手工制
作,新型皮影则可以使用胶片打印
喷涂,制作更为方便。
皮影戏表演中的主要道具叫作
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约3
尺,宽约5尺,以白纸或者白布为
幕,方便投影和艺人操作。
另外还
需灯源,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
如早期会使用油灯、蜡烛等。
在皮
影戏中,一般由五六位艺人组成一
个影戏班子,班子里的艺人根据分
工有不同的名称和位置。
影人的主
操纵者称作“拿线的”,坐在影台前
的左边位置。
在前台中间,有一位
协助主操纵者的艺人,叫作“贴线
的”,而负责乐器演奏的位于前台右
侧,在行话中被称作“打鼓的”或
是“打着的”。
一般表演中会使用班
鼓、响板、大锣等乐器来演奏,但
在规模较小的皮影戏班,有时只有
一把四弦伴奏,被叫作“拉着的”。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民众的娱
乐渠道不断拓宽,皮影戏艺术受到
艺人青黄不接、演出市场缩小等因
素的冲击,因此,保护传承皮影戏
曰益紧迫。
当前,各地通过建立皮
影博物馆、皮影艺术进校园、拓展
皮影戏传播渠道等,从艺人培育、
观众培养、内容创新方面探索着皮
影戏在新时代的新传承。
/本栏编辑/邹文静
走近辽宁|
名次2021.04 下|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