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吝啬鬼级心智程序卡片(33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认知吝啬鬼及流体理性
1、信念偏差:Belief bias
指人们根据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逻辑推理是否有效,而不是判断逻辑推理过程本身是否有效。

即人们人们同意一个观点,那么他们倾向于相信得到这个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也是正确的。

举例:
请看下面的两则三段论推理,你认为该推论是否成立?
推理一:
前提1: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
前提2:玫瑰需要水。

因此,玫瑰是生物。

推理二:
前提1:所有的昆虫都需要氧气。

前提2:老鼠需要氧气。

因此,老鼠是昆虫。

事实上,逻辑有效性并非等价于结论的可信度,我们注意根据前提得出的结论判断是否符合逻辑推理规则。

(推理一)
我们应该具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注于理性推理,抵抗加工简单线索的诱惑(甘当认知吝啬鬼的先天倾向)的能力。

逻辑有效性与既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三段论推理可以用于评估这种重要的思维能力。

(推理二)
在“玫瑰”三段论推理问题中,根据给定信息进行推理,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暂时摒弃过去已掌握的信息,不受其影响。

2、属性替换:Attribute substitution
指为了减轻认知负担,我们的认知吝啬鬼常常耍花招。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一些(A和B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

简单地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

在真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过度概括的替换属性策略常常会导致严重的误差。

举例:
(1)当人们试图回答一个难题时,可能去回答一个存在一定关联、但更简单的问题,而他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个属性已经被替换了。

(2)人们经常在和陌生人面对面交流中,发现评价他们个人比评价他们所在的群体更加复杂,所以,我们会经常根据他们的肤色、性别、地域来做一个脸谱化的评价。

3、生动性效应:vividness effect
认知吝啬鬼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生动鲜活的信息会更加影响人们的判断。

举例:
(1)马望·希纳克研究团队的工作为我们展示了认知吝啬鬼爱加工简单信息刺激的癖好是多么容易被利用。

他们给被试呈现了一下假设情境:
如果你的晚餐是从超市买的牛肉套餐,饭后你在新闻上得知,食用这种牛肉套餐有可能会导致人感染牛脑海绵状病。

接下来,让被试回答这两个问题:1)假设你身处上面的情境,你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你的饮食习惯,减少牛肉并增加其他食物的摄入?毫无疑问,被试在听过上述情境后,都决定要减少牛肉的摄入。

可是,另一组被试在听过相同问题之后,愿意做出的改变程度更大。

两个实验过程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改变了情境描述中的一个词,即把“牛脑海绵状病”改为“疯牛病”。

相对于“牛脑海绵状病”来说,“疯牛病”更容易引起我们对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动物病毒的想象。

(2)“可乐会杀精”,而不是说更加抽象的“可乐对健康不好”。

(3)"WiFi辐射会导致流产",比“WIFI有辐射“造成的影响大。

4、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paradigms
人人都是“我方立场信息加工员”,该认知领域关注人们如何调控自己对已有信念的自信程度。

人们会高估自己对体育比赛结果、行为后果、经济走势等未来事件预测的准确性。

过度自信在称为“计划谬误”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谷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完成一篇优秀论文、完成当年的税务表格、完成一项基建项目等)所需的时间。

对知识标尺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会带来很多严重的现实后果。

那些自认为懂得很多、实际并非如此的人,继续学习或修正错误的动机和意愿较弱。

5、结果偏差:Outcome bias paradigms
是当人们做决定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在他们明明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去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一个人通常会通过事情的最大可能结果去衡量一个决定,而不是单纯地对决定做出的好坏来作为衡量标准。

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那是因为决定者没有考虑到事件可能引发一系列因素可能会改变决定者对他们所做决定的态度,这样恰好受到结果偏差的影响。

6、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
人类对于变化感到忧虑,因此常会做出维持现况,或改变最小的决定。

我们选择熟悉的食物、熟悉的品牌、熟悉的政党,这种偏见让人趋于保守,就像一句俗谚说的,“如果没坏,就不要修理它。

改变观点不易,改变行动更加不易,人们不愿意为了更好的而轻易放弃所谓的“安全感”,如果还凑合还能用,何必改变呢?
7、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s
禀赋效应或厌恶剥夺,形容当一个人拥有某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他对该物品或资产的价值评估要大于没有拥有这项物品或资产的时候。

这一现象常常用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中,并与损失厌恶的理论相联系。

一, 假设在一周内你有0.001 的概率感染一种疾病, 如果感染的话, 会很快且无痛苦地死去,那么你最多愿意花多少钱来治愈这种疾病;
二, 假设某项研究需要志愿者, 同样有0.001 的概率感染这种疾病, 如果你参加这项研究, 你要求研究者最少付给你多少钱。

第一个情境中被试给出的价格是200 美元, 而第二个情境则是1000 美元。

在第二个情境中, 因为被试将自己所拥有的健康看作一种禀赋, 对其评价更加积极,而导致被试着对其估价增加,产生禀赋效应。

8、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preference reversals
指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以现金的方式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以信用卡的方式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

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

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

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

9、事后聪明偏见:Hindsight bias paradigms
“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我早就知道了”,太普遍了。

在知道一个不可预见事件的结果后,一个人相信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

后见之明的偏见可能导致记忆失真,回忆与重建内容时产生错误的理论成果。

10、避免沉锚效应:Avoidance of irrelevant anchoring
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

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一位心理学家让两位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他要求甲生尽可能地做对前15道题,而要求乙生尽可能地做对后15道题,然后让一组被试者对甲乙两生作出评价,结果被试者大多认为甲生比乙生聪明。

这就是著名的第一印象效应。

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对人们心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11、推迟满足感:Delay of gratification paradigm
为了未来获得更多利益,愿意放弃即将获得的利益。

举例:
姐姐说现在手头上钱不太够,等到三个月后发年终奖了给你买一个iPhone 6,或者如果你现在想要的话那就现在给你买个iPhone 5C未来就不买iPhone6了,你如何选择?
A、那就买个iPhone 5C吧,至少马上就可以玩了
B、再等三个月吧,iPhone 6的性能要比5C好多了。

二、好的心智程序
12、审慎贴现未来(双曲线贴现):Prudently discounting the future
双曲线贴现曲线(hyperbolic discount curves)是决定预期收益打折速度的函数。

双曲线函数会让人高估近在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

他还会让人们的偏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用来解释我们为何会屈服于非理性的诱惑。

13、均值回归:regression effects
均值回归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气温、降水),无论高于或低于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均值回归的趋势。

根据这个理论,一种上涨或者下跌的趋势不管其延续的时间多长都不能永远持续下去,最终均值回归的规律一定会出现:涨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下跌;跌得太多了,就会向平均值移动上升;自然界由于有惯性作用,社会现象中,比如股价房价领域,由于心理作用、投机作用,有时甚至有矫枉过正的令人措手不及的惊人现象。

举例:
(1)假定你正在经历一次破纪录的严寒,接下来的几天气温就极有可能回升——朝着月度均值的方向。

每逢酷暑、干旱和雨季时也是这样,气候会围绕一个均值波动。

(2)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

已经连续3年表现优异的股票几乎不可能在接下来的3年继续走强。

因此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取得好成绩,并因此登上报刊头版后心中往往会产生恐慌的情绪:潜意识中他们预感到,下回比赛时他们可能再也不会取得这一最高成绩了——这当然与头版毫无关系,而是与他们成绩的自然波动有关。

14、避免样本选择偏差Recognizing biased and unbiased samples
在统计学上,样本选择偏差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因样本选择的非随机性而导致得到的结论存在偏差。

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选择性偏差的后果势必使人们倾向于在实际上是随机的数据序列中“洞察”到某种模式,从而造成系统性的预测偏差。

15、概率判断一致性:Consistent probability judgements
问题一:琳达是一位31岁的单身女性,直率并且非常聪明。在大学期间,她主修哲学,对种族歧视问题和社会偏见非常关注,同时也参加过反核示威游行。下面琳达更可能是哪种情况:
(一)Linda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二)Linda是一名银行出纳员,且是名女权主义者。
在某个框架里面,某个子集发生的概率总是小于其超集概率的(比如,死于恐怖袭击是子集,死于任何原因就是其超集),比如著名的琳达问题。

16、样本大小的重要性:Importance of sample size
对样本数不敏锐:评估统计数据时,未考虑小样本比大样本更容易观察到极端结果。

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自信或不自信。

因样本数大小差别,得到的结果也是极端的。

比如读书无用论。

农村不读书的人家(不含歧视)有个结论是,你看读书的到最后是给没读书的打工,小孩子还是早点出来挣钱的好。

这个案例就是极端的取样。

实际上没有读书的成功的概率比读书成功的概率低的。

但是因为有一个成功样本就忽视了后面的沉默者。

17、基础概率:Resistance to base-rate neglect
例子一:某个傍晚,一辆出租车肇事后逃逸。

这个城市一共有两个出租车公司,根据他们所经营的出租车的颜色,我们称其为蓝车公司和绿车公司。

其中,蓝车公司的出租车数量占15%,绿车公司的出租车数量占85%。

一个目击者说,该车是蓝色的。

后来经过测试,发现该目击者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的判断正确率为80%。

那么,该肇事车辆是蓝车的概率是多少?以下有三个选项,请问哪一个最有可能?
A. 该肇事车辆是蓝车的概率是0.8
B. 该肇事车辆是蓝车的概率是0.5
C. 该肇事车辆是蓝车的概率远小于0.5
答案:贝叶斯定理。

较复杂。

答案C
/linkurl=FZNrqy5woilVCq91wZ0UdL69XlvN4b0BKFvS2lGmqFc CHXuXmff9MEgMKfLtLHUOGWTcZaEJkWKY-4xDYaw2Npt_TyExSLgwmtWU2QY9i
人们在进行直观概率判断的时候,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击证人的准确率为80%这一个具体信息上,而完全忽略了基础概率,即蓝车公司的市场份额只有15%,也就是说,大街上跑的出租车中,只有15%的出租车是蓝色的,而另外的85%都是绿色的。

例子二:假设同性恋染上X病的概率是异性恋的9倍,小明染上了X病,而我们对他的性倾向一无所知。

试问小明是同性恋的概率是多少?
一个直觉的回答是9/10,然而,若是如此,就犯了基本比率谬误。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清楚同性恋和异性恋占整个群体的比率(即基本比率),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18、科学中的可证伪性 falsifiability as a context for confirmation
人们在寻找有可能会推翻焦点假设的证据,并检验这个证据时,也会感到非常困难。

原因在于,人们天然的思维倾向是寻找证实假设的证据,而非证伪的证据。

在推理过程中,寻求可证性是一条非常有用的原则。

但是,大量的证据表明,寻求可证伪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优选策略。

原因在于,认知吝啬鬼只会根据给定的信息去构建问题解决的框架,而不会自动地从另一种视角去思考问题。

因此,对于多数人来说,寻求证伪性证据的心智程序需要通过学习来获得。

“所有科学命题都要有可证伪性,不可证伪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理论。


这是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著作《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

波普尔认为判断理论(命题)是否科学的标准是:可证伪性。

举例: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显然满足可证伪性的标准。

即使我们当时的测量仪器不容许我们十分有把握地对检验的结果下断语,但是驳倒这种理论的可能性显然是存在的。

占星术经受不住这种检验。

占星术士对他们所相信的确实证据极端重视和极端迷信,以致他们对任何不利的证据都完全无动于衷。

还有,他们把自己的解释和预言都讲得相当含糊,以致任何有可能驳倒他们理论的事情(假
如理论和预言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他们都能解释得通。

为了逃避证伪,他们破坏了自己理论的可检验性。

把预言讲得非常含糊,使预言简直不会失败,这是典型的占卜者伎俩;使预言变得无从反驳。

19、析取推理任务:Disjunctive reasoning tasks
要求人们客服成为“认知吝啬鬼”的冲动,也就是避免对信息进行肤浅加工的基础上给出答案。

不过,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进行完全析取推理任务。

我们会任务高智商的人会在这方面表现的优秀很多,但其实,在没有明确告知需要析取推理的情况下,高智商人群和普通人的推理方式相差无几。

人们倾向于寻找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而不愿意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推理,得到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给出“无法确定”答案的主要原因。

想想看,在解题的时候,如果不给答题者提示请他们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那么高智商的人和普通人都会采用简单的认知方式去解决问题,即使他们在提示后会反应更快更有效率。

其中原因在于类型一(详见《思考快与慢》)迅速启动并取代完全析取推理。

例子一:杰克正看着安妮,而安妮正看着乔治。

杰克已婚,乔治未婚。

请问是否有一位已婚人士正在看着一位未婚人士?
A.是
B.不是
C.无法确定
在继续往下读之前,请先给出你的答案:A、B还是C?
例子二:两种不同的疾病,第一种是每万人死亡1286名;第二种是24.14%的致死率。

哪种更危险?
20、准确认知风险:Accurate perception of risks
风险认知是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客观风险的主观感受、经验和认识。

外界环境中的客观风险的存在形态是复杂、多样的,通过个体的主观性过滤, 其风险认知的形态也必然复杂、多样。

人们风险认知结构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事实相比较,公众在风险认知中必然存在某些偏差。

你觉得美国死于空难的人数和因吸烟致癌而导致死亡的人数两个两个多?
A、吸烟致癌死亡多B死于空难人数多C两者差不多。

答案:A
美国平均每天有三人死于空难。

人们认为这种风险很大, 尽管实际上它远不如因吸烟致癌而导致每天死亡的人数多。

人们往往对小概率大死亡率事件的风险估计过高, 而对大概率小死亡率的风险估计往往又过低。

21、科学中的备择假设: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关注备择假设下的观察概率,是医学临床诊断和应用科学决策的一个关键步骤。

这也是在研究中使用对照组的原因。

了解在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对于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临床和科学研究来说,如果只提供实验处理组的信息,意味着这个研究设计存在致命的缺陷。

22、经济学中的可替代性:
Appropriate mental accoun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fungibility
对于两种物品,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减少了另外一种商品的需求,这两种商品称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替代品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一组商品,例如:热狗和汉堡包;毛衣和长袖运动衫;电影和DVD。

相近替代品的可得性:具有相近替代品的上品,需求价格弹性一般较大,这是因为当该商品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很容易就转向消费他的替代品。

例如,黄油和人造黄油容易相互替代。

若黄油价格稍微上升,但人造黄油价格不变,则黄油的销量会大幅下降。

相反,由于鸡蛋是一种缺乏相近替代品的食品,鸡蛋的需求比黄油的需求更缺乏弹性。

23、沉没成本:Avoiding sunk cost
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例子一: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

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

两种选择你会如何选择:
1.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2.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考虑这件事情。

如果你后悔买票了,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

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

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例子二:妈妈花2000元给亚莉买了一架电子琴,可亚莉生性好动,对音乐没有什么兴趣,电子琴渐渐落了灰。

不久,亚莉妈妈的同事介绍说有一位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老师可以给亚莉做家教。

这个时候你觉得亚莉妈妈会做何决定呢?亚莉妈妈决定请家教,理由是:“电子琴都买了,当然要好好学,请一个老师教教,要不这个琴就浪费了!”于是,每月500元的付出又坚持了半年,最终不得不放弃了。

为了不浪费2000元的电子琴,亚莉妈妈继续浪费了3000元的家教费。

当你进行了一项不理性的行动后,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行为和你支付的成本,只要考虑这项活动之后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

比如进行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赢利,应该及早停掉,不要惋惜已投下去的各项成本:精力、时间、金钱……所以,对于效益低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发展的国有企业,你懂得。

24、理解外部性:Understanding externalities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差效应或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在经济学中,当个人或企业在行动时不付出行动的全部代价或享受行动的全部收益,经济学家就认为存在外部性。

如何解决?通过制度安排使社会受益或社会成本,转为个人收益或个人成本。

问题一: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

比如汽车运输排放尾气造成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会改善环境的结果。

他们都存在外部性,如何平衡这些经济活动?
答案:前者负外部性,后者正外部性。

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

所以,可以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

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这种用于消除负外部性的税收被称作庇古税。

问题二:某人养了一只狗,狗喜欢在夜里不停地叫,而这人由于习惯了夜生活不感到困扰。

他的令居习惯早睡就遭殃了,经常被弄得失眠,不得不买安眠药。

这里养狗对这个邻居就是负外部性。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较好解决呢?
答案: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产权划分,交易成本较低且参与人数较少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私下谈判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如上文所说的养狗问题,要么养狗者给予邻居补偿使其接受养狗,要么邻居给养狗者一定费用使其停止养狗。

25、避免确认偏误:Avoidance of confirmation bias
当我们相信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找到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却倾向于无视不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
例子一:盖勒尔想减肥。

他食用某种减肥食品,每天早晨上秤称重。

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他会微微一笑,将结果归功于减肥成功。

如果体重增加了,他视之为正常波动,将它忘记。

他连续数月生活在这种幻觉中,认为某种减肥食品很管用,虽然他的体重基本保持不变。

盖勒尔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以一种看似无害的形式。

我们会自动过滤掉和我们现有观点相矛盾的信息,使得现有的解释仍然成立。

例子二: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

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

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

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

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

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

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

”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


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

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

”“7呢?”“符合规则。

”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

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

”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

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作家亚瑟·奎勒·库奇的一句话很有帮助:“干掉你的宠儿。

”他的这句话是对那些经常舍不得删除漂亮但多余的句子的作家们讲的。

他的呼吁不仅适用于优柔寡断的作者,也适用于我们大家。

凡事多想想其对立面,思考有没有反驳的例子,防止自己掉入确认偏误的大坑。

26、诊断相关变异的判断:Diagnostic covariation judgment
想象你是一个制药公司研究化学家。

要评估一个特定的实验药物作用于牛皮癣是否有效果。

在试验中,你给小白鼠一些药物,另一些给了安慰剂(对牛皮癣一点用处都没有的药物)。

最后你会得到四组结果:没有收到药物的小白鼠,牛皮癣没有好转的小白鼠等等。

请问这样的效果有效么?
怎么知道一种药物有没有用,如何设置实验进行验证?答案是大规模随机双盲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