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考试综合知识第九章和第十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学基础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部分,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健康至少应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
心理健康的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心理卫生的范畴
1.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2.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3.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4.研究个体主动积极研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任,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第二节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
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发展
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应注意:①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②保护自信心和自尊心;③保持情绪稳定;④适当的性教育。
二、群体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家庭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1.沟通
2.家庭心理咨询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正确对待子女的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以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处干潜在危险或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保护性支持和无条件的关注,并以这样的教育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应对各种心理健康的挑战和心理问题的准备。
(三)社区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目前社区心理健康促进针对人群主要涉及儿童、青少年女性、老年群体和有需求的个体。
社区心理健康促进活动面向整个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和各种社区组织及相应社会文化环境等。
第三节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界定基本特点:
1.具有明显的现实应激事件刺激因素
2.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绪焦虑、紧张、烦恼、恐惧、自责、忧伤、愤怒等,且情绪反应主要针对该事件,对其他不相关的人或事能妥善面对或处置。
3.对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一过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反应一般仅持续数日,不超过1个月。
情绪反应缓解后常可以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状态
4.即使情绪反应强烈,当事人的职业工作、人际关系等基本保持此前水平,社会活动功能未受到实质性损害。
5.一般心理问题的个体即使出现冲动行为也为一过性,不会给自身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6.当事人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思考,接受发生应激事件的现实。
7.应激事件刺激前后当事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
8.周围人对当事人在应激事件中的态度和感受多数能够理解。
二、严重心理问题的界定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别
三、不良打为
(一)不良行为的特点
危害性、稳定性、习得性
(二)不良行为的表现
1.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偏食、蜗居、游戏或网络成瘾等。
2.致病性行为模式:指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
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行为倾向特征:做事有时间紧迫感、动作快、好竞争、易急躁、少耐心。
C型行为模式: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等。
行为倾向特征:情绪压抑、处处忍让、生闷气。
3.不良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复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利于健康、不利于疾病康复的行为。
如瞒病、恐病、讳疾忌医、不遵医嘱等。
4.违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并危害健康的行为,如药物滥用、性乱、冲动控制障碍等。
(三)游戏与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特征:痴迷状态、欣快感与虚空状态、成瘾性、与现实的冲突
第四节心理障碍概念与类型
一、概念
1.心理障碍:是指个体因各种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行为异常现象。
2.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没有明显原因引发的心理障碍,即不是脑和躯体疾病引发的,也不是遭受严重心理社会应激引发的心理障碍,即所谓的“内源性”或“原发的”心理障碍。
二、诊断
1.应激因素,即当事人是否存在足以引起心理异常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因素。
2.心理异常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即心理异常的具体表现以及是否与应激因素相关。
3.心理异常是否造成当事人精神痛苦或社会功能损害。
4.心理异常的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三、心理障碍类型
1.焦虑障常见的焦虑障碍有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疑病症恐惧症、自主神经功能素乱(自主神经官能症)等。
2.心境障碍:常见类型有抑郁症、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心境恶劣、双相心境障碍等
3.应激障碍:主要临床类型有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海湾战争综合征)、适应障碍。
4.心理生理功能障碍:包括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神经性呕吐)、睡眠障碍(失眠症、嗜睡症和发作性睡眠障碍)、性功能障
碍(性欲减退、阳痿、早泄、性高潮缺乏、阴道痉挛、性交疼痛)。
5.人格障碍:常见类型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
6.精神病性障碍:常见的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等。
第五节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基本原则
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躯体与心理相结合的原则、科学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整体与差异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发展与矫治相结合的原则
(二)实施措施
1.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保持与社会发展同步的生活节奏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
4.规律生活,有效应对
5.积极锻炼,合理兴趣
6.自我觉察,善交朋友
7.释放压力,定期放松
二、特定人群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儿童期
1.良好的家庭环境,温馨的亲子关系。
2.满足孩子独立性的需要。
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4.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5.正面教育为主,合理引导为辅。
6.学会交友,平等相处。
(二)青春期
1.认识青春期,了解性知识。
2.学会控制情绪与行为。
3.培养兴趣,拓展潜力。
4.培养独立意识,会学和睦相处。
5.尊重他人,增强自信。
6.提供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三)妊娠期
1.认识妊娠期,了解胎儿保健知识。
2.学会控制情绪与行为。
3.培养兴趣,提高抗压能力。
4.与他人交流,分享自身感受。
5.按时作息,合理营养。
6.提供妊娠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四)更年期
1.认识更年期,了解更年期保健知识;
2.学会控制情绪与行为;
3.培养兴趣,提高抗压能力;
4.鼓励交流,参与社交活动;
5.积极锻炼,防病治病;
6.提供更年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五)老年期
1.认识老年期,了解老年期保健知识;
2.培养兴趣,老有所学;
3.鼓励交流,参与社会活动;
4.勤于锻炼,防治慢病;
5.积极劳作,科学健脑;
6.提供老年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
二、基础理论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藏象学说
(四)经络学说
(五)气血津液
(六)发病与病因
(七)辨证论治
第二节常用养生保健方法
一、体质调护
1.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2.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3.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4.阴虚质(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5.痰湿质(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6.湿热质(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7血瘀质(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
倾向:易患瘢疲及痛证、血证等。
8.气郁质(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9.特禀质(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讨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黑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