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芯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2. 设计主要阶段和范围3/3
换料堆芯设计的主要阶段和内容与一个新的堆 芯设计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主要包括: (1)富集度的确定(包括换料策略) (2)换料堆芯的安全分析和校核
(3)核设计报告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1. 燃料选择1/2
新燃料富集度的确定必须满足如下要求、限制 或准则 (1)用户的循环长度要求 (2)富集度的限制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2. 设计主要阶段和范围2/3 FSAR阶段 形成堆芯安全评价的基础;设计还为热工水力设计 提供设计输入和FSAR核设计有关部份的分析。 第一堆芯的最终核设计阶段 完成最终堆芯核设计和核设计审评。详细的堆芯燃 耗分析,反应性系数计算和堆芯功率能力研究等都在 这一阶段完成。在这阶段工作中,还包括启动试验预 计值计算和验收准则审评,并且跟踪堆芯至临界。
(3)易运行性 易运行性主要包括:负荷跟踪能力以及运行自由度 的极大化和运行区域的极大化三个方面。 只要满足安全要求,不超过许可证容许的最大 功率,应满足负荷跟踪能力的要求 反应堆设计应使在氙瞬态中,反应堆是稳定的 或者可控制的 控制棒提升极限提供的微分棒价值,对功率变 化有足够的响应 堆芯设计应使堆芯功率倾斜尽可能地接近于零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2. 控制棒和压力壳顶盖开孔的选择2/2 控制棒位置 控制棒有二种功能:提供快速停堆;进行功率和功 率分布的调节与控制。停堆能力的要求决定了总的控 制棒数量,功率和功率分布控制要求,决定了控制棒 的分组和提棒程序。 (1)控制棒组 R棒组 灰棒组 (2)停堆棒组
堆芯核设计(六)设计接口
1. 热管因子和堆芯功率分布2/2
(4)事故条件下的径向和轴向功率分布 主蒸汽管断事故 失控提棒事故 弹棒事故
控制棒失步
落棒事故
功率下单束棒提棒事故
堆芯热工水力设计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堆芯功率能力 事故分析 堆芯部件设计 堆芯水力设计 燃料棒性能
(3)燃料设计准则
(4)满功率运行允许的功率峰因子 (5)慢化剂温度系数的限制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1. 燃料选择2/2
辐照过的燃料的选择 在换料堆芯设计中,有部份辐照过的燃料将继续在 换料堆芯中使用,一般选择燃耗浅的,即保留K∞最大 的燃料组件。
循环期末的定义(EOL)
可更换的燃料棒的更换
堆芯核设计(三)第一堆芯设计
第一堆芯设计2/2
充分利用现有的类似设计和经验 (1)选择有三种富集度的第一堆芯燃料 (2)高富集度燃料放在堆芯边缘,较低的二种富集 度放在堆芯内区
(3)在燃料组件中的可燃毒物,按对称方式布置
堆芯核设计(四)换料堆芯设计
换料堆芯设计1/4
换料堆芯设计的目标和内容大部分与第一堆芯 设计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主要有: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3. 堆芯热电偶和可移动探测器的选择1/4
可移动探测器的主要功能 (1)堆芯三维功率分布和功率峰因子的精确测量 (2)堆外探测器刻度(AO) (3)燃料在堆芯的装载的验证
(4)落棒和棒失步的监测
(5)用于固定探测器的刻度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3. 堆芯热电偶和可移动探测器的选择2/4
热工水力设计(一)堆芯功率能力
1. 95×95DNB准则
偏离泡核沸腾(DNB),临界热流密度(CHF)和偏 离泡核沸腾比(DNBR)。 95×95DNB准则 对堆芯热管,在95%置信度下不出现DNB的概率不 小于95%。满足95×95DNB准则的DNBR限值不仅与 DNB关系式有关,而且与燃料组件类型有关。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2)经济性 为满足业主的有关要求(例如,循环长度,区域平 均卸料燃耗,功率能力等),设计中应当考虑:
在额定功率下计算得到的循环长度应当有一个 一定范围的正偏差
计算得到的卸料燃耗与设计合同值相一致 燃料最大础和范围
热工水力设计(一)堆芯功率能力
2. DNBR设计方法2/2
(3)修正的热工设计方法(RTDP) RTDP与ITDP相似,只是在RTDP中DNB关系式中的 不确定性和其他参数不确定性一起统计确定DNBRD.L (4)部份修正的热工设计方法(Mini-RTDP)
Mini-RTDP与RTDP方法相似,在Mini-RTDP方法中, 电厂运行参数(热功率,温度,流量和压力)的不确定 性不参加DNBR设计限值确定的统计中,计算中用它们 的保守值。
F N F N (Design)[1 M(1 P)] ΔH ΔH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1)安全性2/2 在超功率瞬态中,必须维持燃料完整性 一束最大价值的棒卡在堆芯外时,其他N-1束 棒的价值能使反应堆热停堆,并有足够的次临界度 (2000,1770和1300pcm) 在环境温度和压力下进行换料时,最小硼浓度 必须大于如下三种情况的最大值: a. 所有控制棒插入时k=0.95(考虑安全当局要求 的不确定性) b. 2000ppm c. 技术规格书或FSAR中规定的值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堆芯设计的一个重要责任必须提供安全有关的数据, 安全分析和论证。这些数据,分析和论证,将用于安 全分析报告的“核设计”、“热工水力设计”、“事 故分析”和“技术规范”等章节的编写中。 1. 工况分类 根据ANS安全准则N18.2,按发生的频率和对公众 的风险,将整个电厂的工况分为四类 (1)工况I:正常运行 (2)工况II:中等频率事故 (3)工况III:稀有事故 (4)工况IV:极限事故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2. 事故简述5/5 (4)极限事故(工况IV) 核电厂运行中期望不出现,但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最 严重的事故,它不应造成对公众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严 重的风险,属于该类事故的有: a. 大破口失水事故 b.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断 c. 主蒸汽管断 d. 一台主冷却剂泵卡转子 e. 燃料操作事故 f. 弹棒事故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2. 事故简述2/5
属II类事故的有: a. b. c. 次临界下失控提棒事故 功率运行下的失控提棒事故 控制棒失步或卡棒
d.
e.
硼稀释事故
部份失流事故
f.
停运环路的事故启动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2. 事故简述3/5 属II类事故的有: g. 失去外负荷/汽机脱扣 h. 失去正常给水 i. 失去厂外电 j. 给水误动作造成过量传热 k. 过量蒸汽负荷增加 l.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事故降压 m. 主蒸汽系统事故降压 n. 功率运行下安注误动作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4)许可证易获得性
设计者应当知道管理要求的变化并有如下的考虑, 以使设计容易通过评审 采用成熟的设计 对参考电厂的FSAR的尽量少的变化
尽量满足新的技术规范要求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2. 设计主要阶段和范围1/3 第一堆芯(初始新堆)设计主要包括PSAR、FSAR 和最终核设计三个阶段及相应的设计范围。 PSAR阶段 PSAR阶段从项目确定(合同签订)至PSAR释放。 在这阶段,设计者的主要工作有,项目(合同)要求 的熟悉和评审,堆芯主要参数(例如,可燃毒,富集 度等)的确定,专业接口的确定(例如,压力壳顶盖 开孔,燃料贮存和运输等有关问题),在这一阶段的 主要工作是PSAR的准备、编写和评审。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2. 事故简述4/5 (3)稀有事故(工况III) 有少量燃料破损,但其放射性后果不造成公众对电 厂禁区以外区域的应用,工况III不产生IV类事故,也 不造成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功能的丧失或安全壳屏障的 失去,属于该类工况的事故有: a. 小破口失水事故(触发安注) b. 蒸汽管小破口 c. 堆芯燃料装错事故 d. 全失流事故 e. 废气衰变箱破裂 f. 功率条件下单束棒提棒事故
堆芯热电偶功能 (1)堆芯径向相对功率分布测量,用于堆芯监督 (2)堆芯焓升热管因子监测 (3)探测堆芯径向不对称性
(4)应急情况下的堆芯径向功率分布连续监督
堆芯核设计(三)第一堆芯设计
第一堆芯设计1/2 燃料在堆芯中的布置(装载图)的选择,基本 确定了热管因子,慢化剂温度系数,停堆裕度和燃耗 第一堆芯设计,实质上是燃料富集度,燃料布 置和可燃毒物选择的优化过程 富集度选择的目的是提供足够的后备反应性 可燃毒物的应用目的,防止出现正的慢化剂温 度系数和展平功率分布 优化过程是一个计算分析的迭代过程,直到热 管因子,慢化剂温度系数,停堆裕度,循环寿期和卸 料燃耗满足规定的要求为止
(1)业主的要求变化
(2)以前的循环运行的历史和实际的EOL时的燃耗 分布对换料设计的重要影响 (3)堆芯的燃料布置方式:L3P
堆芯核设计(四)换料堆芯设计
换料堆芯设计2/4 长燃料循环和高卸料燃耗是堆芯燃料管理的发 展趋势 (1)长循环期 提高铀-235富集度或增加每次换料的燃料组件数 或二者结合。 (2)高燃耗 若循环燃耗不变,提高铀-235富集度减少每次换 料的组件数目,则不但增加了燃料组件的卸料燃耗, 还延长了循环寿期。
PWR堆芯设计
(核设计与热工水力设计)
堆芯核设计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第一堆芯设计 换料堆芯设计 安全分析 设计接口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1. 设计的目标和设计基础 堆芯设计总的目标,是保证反应堆能在电厂额定功 率条件下安全地、可靠地和经济地维持核链式反应。 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安全性 设计必须满足I、II、III和IV类工况的 有关的安全准则 (2)经济性 设计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所 要求的能量 (3)可运行性 设计必须是易于运行的 (4)许可证易获得性 设计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安全 当局的所有管理规定
堆芯核设计(一)设计目标、基础和范围
(1)安全性1/2
在HZP条件下,当所有控制棒都在堆芯外时, MTC为非正
核焓升热管因子
必须满足如下关系式:
热流密度热管因子FQ必须不超过限制值,即在 任何堆芯高度FQ必须不超过设计包络值。
运行程序允许的初始运行工况,使发生II、III和 IV类事件时,满足相应的安全准则
热工水力设计(一)堆芯功率能力
2. DNBR设计方法1/2
(1)标准的热工设计方法(STDP) 计算中所有参数都取保守值,因此在计算结果中包 含一定的裕量。 (2)改进的热工设计方法(ITDP)
在设计中,所有参数用名义值,参数的不确定性和 程序及模型的不确定性(不包括DNB关系式的不确定 性)用统计方法得到DNBR的设计限值(DNBRD.L)
堆芯核设计(五)安全分析
2. 事故简述1/5
(1)工况I 正常运行和运行瞬态,工况I中的事件是 在运行中期望经常出现的。通过运行区域和控制系统 的设计,使电厂运行在规定区域内,工况I的事件不 引起停堆和燃料破损。
(2)工况II 工况II的故障,最坏情况下,使反应堆 停堆,故障排除后能重新启动和正常运行,无燃料损 坏和反应堆冷却剂系统超压,属于该类工况的事故有:
更换时必须考虑组件中功率分布的变化。
堆芯核设计(二)燃料和部件的选择
2. 控制棒和压力壳顶盖开孔的选择1/2 顶盖开孔的选择 对新的堆芯设计,需要确定顶盖开孔数量及位置, 确定时有如下考虑: (1)计算条件为:最高的预期运行温度和最长的预 期燃料循环寿期。 (2)在堆芯内的面对面的相邻的二束棒布置是不允 许的。 (3)由于压力容器顶盖是个曲面,在远离堆芯中心 的边缘位置尽可能不布置控制棒。
堆芯核设计(六)设计接口
核设计的接口很多,它不仅与堆芯设计的其他设计 部份密切有关,而且与系统设计、控制与保护系统的 设计都有接口关系。所谓接口,即设计输入和输出的 连接。 1. 热管因子和堆芯功率分布1/2 堆芯热管因子和功率分布是堆芯功率能力和安全 评价的基础,它包括 (1)正常满功率运行下的径向功率分布 (2)正常满功率运行下的轴向功率分布 (3)其他功率水平下的径向和轴向功率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