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及其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9
求知导刊
2017年2月Feb.2017
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
人文社会科学
RenWenSheHuiKeXue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论及其理由
张惠霖
笛卡尔以一种文学的手笔,通过 《第一哲学沉思集》一书让读者做一个为期六天的沉思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跟随笛卡尔的步伐以一天一组的方式考察笛卡尔写的六组沉思。
也许有人会问,笛卡尔这么做,是因为在他之前的世界和知识结构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不是这里考察的重点。
根据笛卡尔的论述,他的目的是“重新开始讨论关于上帝和人的灵魂问题,同时也给第一哲学打个基础”;而实现这个目的的第一步就是普遍怀疑:“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得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也正是通过一种叫做形而上学的方法,试图从哲学的角度为人类知识确立牢固的基础。
这篇文章的考察对象是第一个沉思,在第一沉思中,笛卡尔式的沉思者都在怀疑哪些事物?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在第一天的沉思中,笛卡尔让沉思者沉思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根据在第一个沉思中所怀疑事物的顺序,笛卡尔对认知来源的可信度的质疑始于感官,认为感官具有欺骗性,终结于“更简单、更一般的东西”。
前者指向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知识,后者则指向我们思维中的东西和思维样式本身。
通过这样的怀疑,笛卡尔否定了过往知识的自然根基的可靠性。
一、怀疑感官及由感官确立的学科
正确的怀疑方式在笛卡尔的第一
哲学的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
笛卡尔怀疑的首要目的是“试图摧毁先前的信念,并未指导沉思者一个个审查自己的”,而是相反,“‘基础’一旦摧毁,其他一切都将随之毁灭”。
这意味着,怀疑要按照如下方式进行:第一,系统性的怀疑更能符合怀疑的初衷;第二,系统性的怀疑的目的是发现错误的信念。
如果过往的知识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那么只会招致更多的错误。
对于笛卡尔的沉思者而言,首要怀疑对象就是感官。
感官经验带给我们很多“先前的信念”,怀疑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错误观念,更是要将我们从这些“先前的信念”的思维框架中拯救出来。
笛卡尔说,因为感官时常欺骗我们,所以通过感官得来的知识是不可靠的。
他举例说:“我坐在火炉旁边, 身穿长袍,手里拿着纸,这些都是感官告诉我的。
从常识角度出发,除非我是疯子,我才会怀疑这些都不是真的。
”不过笛卡尔告诉我们,我们即便不是疯子,也仍然有怀疑这些感官经验的理由,因为“难道我们不曾做过梦吗?仔细想想,我就想起来我时常在睡梦中受过这样的一些假象的欺骗”。
确实,我们时常在梦中感觉一切都是真的,但醒来才发现那只是个梦。
不管梦里的一切显现的是多么真实,当我“醒来”时,我都“知道”那些都是假的。
但是,我又如何“知道”自己此刻不是处在梦中?笛卡尔对感官的怀疑一如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庄子困惑的是,自己到底是身为庄子而梦见自己是蝴蝶
呢,还是身为蝴蝶而梦见自己是庄子呢?更进一步讲:我觉得我此刻醒着,没有在做梦,但我没有任何依据判断我此刻不在梦中,所以可能我“醒着”的状态也只是一个看上去更加真实的梦。
确实,可能相对于直觉而言,醒着的状态的真实度好像比梦境的真实度高出很多,时间也比梦境中的时间长一些。
但这些都是感官告诉我们的,我们怎么知道我们“醒来”是真的醒来,而不是在另一个看似更真实更长的梦里?
笛卡尔说,我们的整个身体也许都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而只是一些“虚幻的假象”。
我们觉得我们此刻醒着,没有在做梦,但我们没有任何依据判断我们此刻不在梦中,所以可能我们“醒着”的状态也只是一个看上去更加真实的梦。
笛卡尔说,我们的整个身体也许都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而只是一些“虚幻的假象”。
对于同一个物体,我们常常有近大远小的经验,但是我们都知道,一物体的实际大小不会随着人们与它的距离的改变而改变。
这很明显就是感官欺骗了我们的实例。
笛卡尔说,感官只要欺骗过我们一次,它还会再欺骗第二次,我们永远也无法确定在什么时间地点感官告诉我们的东西才是可靠的。
总之,由于我们通过感官是无法区分我们是在做梦还是醒着的,所以感官带给我们的那些东西,都可能像一场梦一样虚幻不实。
既然感官是靠不住的,物理世界是否存在就是可疑的,根据感官而确立的学科知识也是可疑的,因为这些学科都假设了物理的自然物及其性质的存在。
摘 要:很多人认为笛卡尔的怀疑论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这是对笛卡尔的误解。
笛卡尔怀疑的根本目的是重新为知识确立可靠的根基。
文章主要考察笛卡尔怀疑世界的秩序和方法,旨在说明他的怀疑论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确立真理。
关键词:笛卡尔;普遍怀疑;认识论作者简介:张惠霖(2000—),女,河北武安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 100080)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6-0159-02
中图分类号:B1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01-10
2017年2月人文社会科学
根据笛卡尔的论述,由感官而确立的知识包括“物理学、天文学、医学以及研究各种复合事物的其他一切科学”。
二、怀疑思维及由思维确立的学科
笛卡尔进一步询问,既然感官带给我们的东西都可能是虚假的,那构成这些虚假的东西的“更简单、更一般的东西”也是靠不住的?根据笛卡尔的论述,这些东西主要包括“一般的物体性质和它的广延,以及具有广延性东西的形状、量或大小和数目”等,而由这些更一般的东西确立起来的学科是“算学、几何学,以及类似这样性质的其他科学”。
不同于上一节被认为可疑的感官及其所确立的诸如物理学、天文学和医学等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中存在的对象,而通过笛卡尔的论述我们知道,凡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需要通过感官确立,那么就都是靠不住的。
不同于通过感官而确立的学科,由思维确立的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身是思维中的东西,不在自然界之中。
比方说不能设想没有广延性的物体,2+3=5,正方形总不会有四个以上的边,这些好像都是自明的真理,仍需要怀疑?
笛卡尔让我们怀疑,假设有个全能的上帝,他把我们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和拥有现在的思维,让我们在每次设想物体时都脱离不了广延的概念和思维,让我们计算2+3的时候只能想到5,让我们数正方形的边数时只能想到“四”这个数,岂不是非常荒谬?更为可能的是,把这个上帝设想为“全善”也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很可能他不是上帝,而是“一个妖怪”,他无所不能而又竭尽所能地欺骗我们。
这意味着,不光是感官所确立的自然界的研究对象是不可靠的,自然界之外所确立的学科(包括几何和数学)的研究对象也靠不住。
而这些学科,正是我们的理智所确立的。
简而言之,我们的理性思考样式和能力都可能是被设定的,因而数学和几何等学科也可能是靠不住的。
上述怀疑可以这样来理解:对感官的怀疑,使得沉思者对物质世界是否存在产生了怀疑,但是沉思者却总不能脱离广延观念来思想物体,甚至在知道最准确的事情上,比如说2+3=5都会弄错。
这足以说明,和经验的具体东西一样,思
维中的东西也是可错的。
既然思维也是
可错的,那么,即便沉思者总觉得思维
中的东西好像只能是这样或那样,他也
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思维中的东西一定是
这样或那样,而不能是别的样。
所以完
全有理由怀疑,可能存在一个全能且邪
恶的上帝或妖怪,他可以干预甚至决定
沉思者对思维中的东西的思考。
可见,对存在邪恶的上帝或妖怪
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进行系统性
的普遍怀疑的需要。
到此为止,笛卡尔
说,如果由自然界的研究对象所确立的
知识和由我自己的理智思维所确立的知
识都靠不住,过往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
就倾塌了,过去整个知识系统的大厦的
基础就不牢固了。
三、怀疑的标准与普遍怀
疑的理由
从第一步摧毁感官的工作,我们看
到,笛卡尔对感官的怀疑起源于此:“直
到现在,凡是我当作最真实、最可靠而
接受过来的东西,我都是从感官或通过
感官得来的。
不过,我有时觉得这些感
官是骗人的;为了小心谨慎起见,对于
一经骗过我们的东西就决不完全加以信
任。
”由此可见,笛卡尔确立的怀疑的
第一个标准是:一经骗过一次,绝不相
信第二次。
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只要找到
一次感官欺骗我们的实例,我们就决不
再相信它。
既然有许多因感官而欺骗我
们的例子,我们就更不能相信感官了。
同时,笛卡尔在第一个沉思前面提
到:“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
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因此只要我在
那些东西里找到哪怕是一点点可疑的东
西就足以使我把它们全部都抛弃掉。
”进
而言之,第二个怀疑可表述为:在它里
面找不到怀疑的东西之前,它都是可疑
的。
基于这两个怀疑标准的要求,沉
思者在第一天的沉思是系统性的普遍怀
疑。
凭借两个怀疑标准,怀疑从物理世
界延伸到数学知识,并断定物理世界和
数学知识等都是靠不住的,摧毁了过往
一切学科所积累起来的知识。
笛卡尔让沉思者怀疑一切,抛弃
旧有的一切陈见和假设,这与古代怀疑
论相同。
正如黑格尔所言,是因为“我
们必须抛开一切成见,即一切被直接认
为真实的假设,而从思维开始,才能从
思维出发达到确实可靠的东西,得到一
个纯洁的开端”。
纯洁性,是说不要接
受一切既有的知识和成见,从怀疑一切
开始。
这在认识论上要求我们,不要做
任何假定,以此为知识找到坚实可靠的
出发点。
但与古代怀疑论不同,笛卡尔
的沉思者最开始就被要求相信经过六天
沉思后可以得到不容置疑的知识,其他
知识都以这个知识为起点而成立,并最
终建立起不容置疑的知识体系。
因此,普遍去怀疑才显得尤为重
要。
如果没有普遍的怀疑精神,就不能
让沉思者从根本上摒弃旧有的认知方
式,开启正确认知的道路。
正如哈特费
尔德所概括的那样:“怀疑开启用真理
取代错误的过程。
”
参考文献:
[1](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反
驳和答辩[M].庞景仁,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6.
[2](美)哈特费尔德.笛卡尔与《第
一哲学的沉思》[M].尚新建,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Daniel E. Flage,Clarence A.
Bonnen.Descartes and Method:
A S e a r c h f o r a M e t h o d i n
Meditations[M].London:Routledge,
1999.
[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M B B o l t o n,P S c h o u l s.T h e
Impositions of Method: A Study
o f D e s c a r t e s a n d L o c k e[M].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80.
[6]姚 鹏.笛卡尔天赋观念说的基本
涵义[J].哲学研究,1985(6).
[7]郑 伟.试论笛卡尔的哲学方法论
系[J].哲学研究,1997(4).
[8]谭裘麒.笛卡尔“我思”理论及其
内在矛盾[J].哲学研究,1997(3).
[9]徐 晟.我思:主体及其处境——从
笛卡尔到梅洛一庞蒂[J].社会科
学,2011(9).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