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愚公移山》读对话,析形象,明事理课文同步讲解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对话,析形象,明事理
【课文回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问题】
对话描写是本文的亮点,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能让人从中明白事理。
根据上面的对话,分析愚公和智叟的形象,并归纳从中获得的启示。
【共同探究】
愚公是一个目光长远、具有坚定信心的人。
他想搬走两座大山,这一朴素的愿望要实现所面临的困难:“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极其高大巍峨;“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他的年龄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土石只能“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智叟的话语可知,愚公的这一举动还会惹来众多非议,舆论的压力不可轻视。
但是,在这么多困难面前,愚公仍然毅然决然地要实施他的计划,且他能够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他具有强大的气魄和大智慧,他的勇气撼动了古今读者的心灵。
为了突出愚公的形象,作者塑造了另一人物形象——智叟。
他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作聪明的人。
智叟提出了通常所能想到的困难,他的指导思想可以归结为“劝愚公放弃此计划”。
他讥笑和责难愚公,反对愚公移山。
“笑而止之”反映出他对愚公移山的嘲笑、轻蔑;“甚矣,汝之不惠”强调愚公不聪明,反映出他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反映出他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
通过愚公和智叟之间的对话,我们要明白做事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