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课标目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
五代十国这个动荡不定的时代,是一个叱咤风云、英雄角逐的时代。

是谁拥有最坚强的实力,谁就有可能发展他的野心,达到统治人民的欲望。

正如节度使刘守光所说:“我地方二千里,带甲三十万,直作河北天子,谁能禁我?”节度使安重荣也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为着满足权力欲望,兄弟砍杀,父子反目,权臣篡夺,军校拥立,种种丑态在政治舞台上一幕幕相继扮演,分裂的五十多年间没有间断,中原百姓对王朝的更迭已经习以为常。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军事政变建立赵宋王朝。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担心宋朝也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朝,为此彻夜难眠,于是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宋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加强
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告诉我,想要国家治理得好,必须掌握三样东西:财力,军队和人心。

——严崇涛《新加坡成功的奥秘》
1、措施:
(1)中央与地方:
①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逐渐演变为虚衔。

解说:与骄横无文的武将相比,文官接受传统儒学教育,讲究忠孝之道,没有造反的贼心;文官乃文弱书生,没有军队,一般也没有造反的贼胆。

所以,赵匡胤才会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②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解说:造反必须要有钱,为什么呢?因为造反是要冒着生命,甚至灭族的危险的,如果无利可图,谁会干呢?地方没有钱财,自然没有人会跟着造反。

③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解说: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军队的战斗力主要拼的是胆气,而胆气需要军队内部的团结。

兵帅不合会影响军队的凝聚力,从而影响战斗力。

古代历史上凡是战斗力强的军队,兵将关系都十分和睦。

宋神宗时就废了更戍法。

(2)君主与宰相:实行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又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3)文臣与武将: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祖宗之法)
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解说:传统说法认为,上述举措导致宋代“积贫积弱”。

这一看法,新的教科书恐怕已经不再赞成。

李裕民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指出: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

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

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

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

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

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

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

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加强宋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1: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材料2:宋朝矫五代之弊,在机构设置上主要考虑权力的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机构权力过大,使得任何人无法凭借组织的力量颠覆皇权,结果矫枉过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机构最庞杂,人员最臃肿,效率最低下的政府体系。

——张鸣著:《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失去燕云十六州,签订"澶渊之盟"。

(1005年)
解说1:边防压力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后来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解说2: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伏弩射杀了骄傲自大的辽将萧挞览。

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

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真宗御驾亲征鼓舞了士气,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军民多达几十万人。

而这个时候,契丹方面战线拉得过长,补给非常困难,再加上孤军挺进宋朝腹地,万一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萧太后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经做好了可战、可和的两手准备,于是就听从了降将王继忠的建议,派人赴入澶州转达了罢兵息战的愿望。

这也正是赵恒的心愿,所以当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欢穷兵黩武,愿与契丹达成和解,派出殿直曹利用作为使臣去与契丹洽谈议和事宜。

(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
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2)北宋与西夏:西夏独立,达成“庆历和议”(1044年)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

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解说: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北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

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

但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

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

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

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

公元1044年,宋朝与西夏最后达成协议。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名义上向宋称臣;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活动设计:结合下列材料,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1:赵匡胤当初统一中原之后面对北方的辽国,曾经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与北方打一仗所要消耗的钱粮很巨大,而如果以“送礼”的方式换得双方之间的和平,那送出去的“礼物”只是国家财富的九牛一毛。

赵匡胤的这一见解实际上是以“买卖”和“价值”来看待战争,赵匡胤是行伍出生,对战争的消耗和残酷性很了解,他摆脱了文人治国的一贯做法,不是从民族尊严或国格立场来看待战争,而是用钱来买和平。

——吴晓波
材料2:有一种想当然的看法,以为宋代给辽、夏、金岁币,使得它变穷,不得不拼命搜刮,全面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政权的垮台。

事实上,岁币数量很有限,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且,它可以在彼此的贸易中得到补偿,以宋对金的茶叶贸易为例,金方每年要掏出30万两银子(一作70万两),仅此一项就比绍兴和议中宋方付的岁币25万两还要多。

——李裕民《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2、财政危机——冗兵、冗官、冗费。

虽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北宋却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

这支军队是通过招募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

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一半以上。

另外,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解说:宋太祖对国家养兵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认为:荒年百姓造反,军队不会反;丰年军队造反,而百姓却不会反。

因此一遇荒年,他就大量募兵,强壮的作禁军,不合格的作地方部队-厢兵,这样,起义的力量就变为镇压起义的力量。

另一方面却导致兵员的日趋膨胀。

如宋太祖末年,全国军队37万余人,到宋英宗时达116万余人,90年间,增加了两倍多。

材料1:宋代的职业常备军一直因其无能和对国家财政的严重压力而饱受诟病。

真宗时期,75%的国家税赋收入被用于军费开支,而且每年开支的增长速度令人担忧。

1020年,据记载,军队总人数达到了91.2万。

…仁宗在位时,军队人数已经达到125.9万。

大约40年后,神宗在位末期,军费开支可能已占到国家预算的80%。

——迪特·库恩著:《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三、王安石变法
1、1043年范仲淹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内容:整顿官僚机构
解说: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

(二)抑侥幸,限制恩荫。

(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

(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

(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七)修武备。

(八)减徭役。

(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

(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

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
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但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最关键的是仁宗皇帝不愿也不想支持范仲淹。

因此,改革很快归于失败。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材料:范仲淹(989-1052)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而深忧各路监司等官吏"不才",下决心澄清吏治。

他翻阅登记各路监司的簿册,凡遇"不才"(指庸官、贪官等)姓名,"一笔勾之,以次更易"。

枢密使富弼平日素以"丈"(长辈)尊称范仲淹,见此情景,试图劝阻他说:"'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矣!'公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罢之。

"
2、王安石变法(1069-1086年)——富国强兵
(1)背景:
①财政: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②外部: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③直接: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措施:变法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影响:
(1)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材料1:史称公(王安石)尝与司马温公(司马光)廷辩理财,温公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耳。

公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2:王安石建议宋神宗搞官营经济时,拍胸脯说:“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反驳他:“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

”确实,王安石变法简直就是西汉桑弘羊改革的加强版。

不过,王安石本人却颇瞧不起桑弘羊,说彼乃“区区聚敛之臣”。

王安石认为自己的新法不是为聚敛,而是为义,为抑豪富、济贫民、足国用。

但不管王安石自己说得多神,变法最后还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聚敛”,比之桑弘羊主持的“盐铁酒榷”之政,有过之而无不及。

——吴钩:《王安石变戏法》2013-03-18
(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熙河之役)(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激烈争议。

解说: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4)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解说: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一开始就遭到了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被迫辞职。

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复王安石的职务,想使改革继续进行下去,然而仅仅过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辞职。

具体情形是,王安石的儿子去世,变法派内部分裂、发生内讧,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吕惠卿排挤王安石。

王安石心灰意冷,主动提出辞职。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全部废除了新法。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
材料1: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

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

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

——司马光
材料2: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不知其不可也。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3:“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4:梁启超还认为作为百年不遇的杰出人士,生前被世人责难,死后数代都不能洗刷骂名,在西方有英国之克伦威尔,在中国则有宋代的王安石。

千百年来,王安石被骂做集一切乱臣贼子之大成的元凶。

其实,他才真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之日莫之能废。

”:对于王安石变法,梁启超认为:“《宋史》记熙丰富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

”材料5:“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攻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小结】通过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分析,我们会发现,由于种种原因,如变法措施不科学合理、用人不当、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官员的政治素质和自利取向等,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往往在执行的时候变了味,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四、南宋的偏安
引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题临安邸》(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

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


1、表现:
(1)杀害岳飞、抑制武将。

解说: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然而,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

岳飞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岳飞绍兴十一年(1141年),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在杭州风波亭
韩世忠绍兴十一年(1141年),剥夺其兵权。

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
张俊首请纳兵权,被罢枢密使,参与促成岳飞冤狱。

刘光世绍兴七年(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

(2)1141年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原因:
(1)客观:南宋的军事综合实力与金国相比相去甚远。

(2)主观:南宋建立以来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贪图享乐苟安。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南宋偏安一隅的原因。

材料1: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中原,迎回徽、钦二帝的主张极其反感,他怕钦宗回来夺了他的帝位……在抗金的
战争中,高宗更是对将帅严加控制,生怕他们“张皇事势”,“却致引惹”,而甘愿放弃胜利成果,与金议和。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材料2:另一说提出宋高宗“功过参半”论,甚至还不忍用一个“罪”字。

且不说他杀害陈东、欧阳澈和岳飞,举办文字狱等,当赵构当康王时,史料上“侍婢多死者”一句,即使从人道主义出发,又蕴含了多少无辜女子的血泪,算不算罪?前参知政事李光老而病,根本不可能对其降金政治构成任何威胁,可是在秦桧死后,实行宽大为怀的所谓更化之政时,仍是不予宽贷,坚持流放,使之到死也不能与亲人团聚,又何其狠毒!光是他在宫中白昼宣淫,听说金军行将杀奔扬州,吓得“遂病痿腐”,从此丧失生育能力,算不算荒淫?——王曾瑜:《岳飞新传》序言p6至7
材料3:南宋多次议和偏安表
【本课小结】本课的重点知识是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