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环境“柔性”对话——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设计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环境“柔性”对话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设计回顾
Establish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Review on the Design of the Indoor Training Hall of Zhejiang Huanglong Sports Center
劳燕青I Lao Yanqing
彭荣斌丨Peng Rongbin
中图分类号TU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739X(2020)12-0032-04收稿日期2019-06-28
摘要面对周边建筑形态复杂多样的现状,不追求奇特的造型、与环境形成“柔性”对话是一种有效的设计策略。

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的设计为例,通过递进的体量分解、圆弧形玻璃院墙的设置,营造了一个静谧、安全的运动场所,塑造了轻松、灵动的建筑形象,从而达到了与环境友好相处的设计目标。

关键词柔性对话体量分解玻璃院墙安静而安全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surrounding architectural forms,it is an effective design strategy to form a friendly dialogue with the environment,not to pursue peculiar shapes.Taking the design of the indoor training hall of Zhejiang Huanglong Sports Center as an example,through progressive building volume decomposition and the setting of circular arc glass courtyard wall,a quiet and safe sports venue has been bu订t,a relaxed and flexible architectural image has been created,thus to achieve the design goal of getting along with the environment friendly.
Keywords Friendly dialogue,Building volume decomposition,Glass courtyard wall,Quiet and safe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位于杭州著名的黄龙洞风景区旁(图1),占地面积800余亩(约53hm2),体育场、体育馆、网球中心暨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游泳跳水馆等已建成投入使用。

训练馆主要功能为室内网球训练场,配建壁球、乒乓球、健身等室内训练设施,并设置相应的休息室、更衣淋浴室以及康复中心等体能恢复和训练配套功能。

项目的建设可充分满足高级体育赛事训练服务和网球等训练、健身、休闲的需要,将进一步完善整个黄龙体育中心的功能。

1什么是适合黄龙的:对场地的解读
“柔性”一词近年来常常被运用于社会和企业管理理念中,提出了“柔性管理”理论叭在管理理念中,“柔性”的基本概念是指个体或组织与内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并自我调整,进而做出积极回应,包含应变、缓冲两种能力。

而作为一种设计策略,则是指以非对抗的态度友好回应环境。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因地处黄龙洞景区而得名,西侧紧邻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二十多年前这一带还是杭州城西的一片农田耕地,因体育中心在此选址落地而得以发展,逐渐建成了或高耸或庞大的各类型建筑群,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运动、会展、交通集散、商住为配套,以黄龙体育中心为轴心的黄龙国际商圈⑵。

但各类建筑的建设相对无序,形体各异、各自为政。

图2形体生成
图3城市的嘈杂被隔离在了院墙之外图4玻璃院墙柔和了边界的对立关系图5沿二环道夜景
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从最早的6万人体育 场,先后相继建成了8000座体育馆、5000座 的网球中心等一批大尺度的体育建筑,因为 地处城市区域中心,除了各类体育建筑,其中 还有大量的商业、商务、娱乐等配套功能。


内训练馆建设用地位于体育中心二环道与西 北大道交叉口东侧,处于整个体育中心的西 北边缘,西南隔着西北大道是网球中心暨老 年体育活动中心,东南邻接主体育场。

用地东
侧一大半为已建设完成的室外田径训练场, 剩余可建设用地面积约14000m 2,呈不规则 的三角型。

体育建筑作为城市重要公共设施,形式
日见雷同与华丽⑶,同时因为运动、比赛、观 演功能,往往空间集中、形体高大。

而黄龙体
育中心室内训练馆不是一个比赛性质的体育 竞技场馆,作为黄龙体育中心训练服务和高 端群体健身休闲的定位,使建筑有了个性化
表达的前提。

因此,在设计之初建筑师思考: 面对这样的“边角”用地及周边建筑形态复 杂多样、各自为政的现状,什么是适合黄龙 的?再设计一座像雕塑一般完整有力的体育
建筑是否合适?也许轻松一些、干净一些,以 “柔性”的策略与周边环境进行对话,在复
杂多样的区域中反而会显得均衡而灵动「%2闹中取静的过渡空间:室内的外面可以不是
“室外”
建设用地西北侧的体育中心二环道已成 为一条城市道路,车来车往、流量巨大,而隔
二环道对面的预留用地被建成了一个临时海
鲜美食城,更是喧闹嘈杂。

由于建设用地紧 凑且不规则,建筑势必会紧靠要求后退5m 的 建筑控制线最大化布置。

室内训练馆作为网
球训练及及健身休闲,如何在这样喧闹的城 市环境当中营造一个静谧的、安全的运动场
所?如何让原本追求阳光与休闲的网球运动 与自然结合?即使人们在场地内运动,视线所
及还可能有绿树和自然光线?这些思考是设 计始终关注的重点。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质上是一系列“墙”
的体系。

由墙围成的封闭空间是构成中国古
代生存环境的最小单元,这个封闭空间可以理 解成被称为“院”的那个空间⑹。

在江南,私
家园林往往围墙高筑,不仅园宅与城市相对
独立,宅与园也以高墙分隔"印。

墙外长街车 水马龙,但在粉墙之中、黛瓦之下,却是鱼戏 莲叶的悠闲、满地蕉荫的恬静。

为将各类杂乱的场地因素相融并激活, 同时能营造自我的一方天地,设计从传统建筑
体系中获取灵感,最终采取了简单而积极的 策略:先在项目用地上放置三个建筑体块,对
应建筑“2+2+1”片网球场地的功能需求;进 而在底层以纵向共享大厅为纽带将三组体块
在内侧联成整体,作为健身、乒乓球、壁球、 更衣淋浴等公共服务功能;最后在底层三组
体块外侧通过一道连续的弧形玻璃墙围合, 在方正的建筑与柔和的院墙之间形成了室外
与室内之间的过渡空间一一大小各异、或围 合或开放的庭院,营造出院墙间的安静场所
氛围(图2)。

于是,城市的嘈杂环境被隔离在了院墙 之外,室内的外面不再是嘈杂的“室外”,而
是一片有绿树、阳光的功能性灰空间⑼,运动 健身的人们从室内可直接步入被玻璃墙围合
的庭院,在这里交谈或休息(图3)。

3递进的体量变化、通透院墙一一与环境“柔
性”对话
西北侧二环道的弧形走向及西南面西北
大道以主体育场为中心的放射状设置,使道 路和周边地块及建筑都形成了一定夹角,街道 界面复杂。

两条道路在用地西侧交汇,与南北
向均是非正交关系。

处理好拟建项目与周边 建筑及道路的形体关系是设计关注的另一个
重点。

图6玻璃院墙与外界之间相互映衬图7东侧沿田径场全景图8通过玻厲院墙内凹的方式退让出f 南向主入口空间
图9直跑楼梯串联上下层各功能区图11雕塑感极强的白色体量组合图13东向形体组合
满足网球场地功能的三组体块方正、简 洁,较好地化解了集中设置带来的高大形体 对拥挤城市环境的压迫,“品”字形布局也较 好契合了三角形场地,楼梯间、休息间的体量
穿插在三组体块之间,形成大小递进的体量 变化,进一步融合、均衡了建筑形体。

但方正 的建筑实体呈现出明确的、保护性的界面,和
外界的关系仍然是并立的。

而底层连续弧形 玻璃院墙的设置有效地柔和了边界的对立关
系,使建筑面向城市界面不再是完全封闭的 “墙”,而是柔和的、通透的(图4〜5)。

当建筑界面对城市环境给予积极的响应
时,城市公共空间便容易获得一种生动的表 现力和清晰的可识别性[1°-12]o 玻璃的特性使
之在界定的同时亦可通透,通透的同时亦可
反射,使建筑界面与城市公共空间之间不是 排斥而是相互映衬的(图6)。

同时,玻璃院墙
流淌在大小不同的建筑体量周边,犹如网球 场上被网球撞击的球网,轻盈地表达了力量
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局部内凹或者外突又恰 好形成了主入口的前场,或是形成对东侧田 径场大空间的视觉层次(图7),响应了环境
或功能的影响。

项目与周边建筑或城市道路的间距虽然
并不宽裕,但分解的、递进的体量使建筑显得
并不强势,底层围合建筑的弧形玻璃院墙形 成了对街角的谦和退让,在透与不透之间使
建筑体量显得轻盈起来,从而使整组建筑与
南侧网球馆、主体育场、街道等周边城市环境 之间形成了 “柔性”对话。

4轻松、灵动的建筑形象
把复杂的基地环境和建筑功能作为一个 有机整体进行设计问。

以环境引导功能分区, 以功能激发造型构思。

项目用地局促,难于形成较大规模的入
口广场。

在南向面对西北大道一侧,通过建筑
玻璃院墙流动内凹的方式,退让出一个南向 主入口空间,既不破坏建筑的完整连续,也达
到了适当放大入口广场的目的,并与对面老年 体育活动中心的入口呼应(图8)。

建筑底层联成整体,由入口门厅及纵向
直跑楼梯串联各功能区(图9)。

来宾由西北 大道主入口进入门厅,在右侧服务台办理手
续后可前行进入更衣淋浴区,之后再由中心
大堂去向北侧1的健身中心、西侧的乒乓球房、
图10二层中央休息大厅图12从体育场远眺室内训练馆图14立面肌理
南侧的壁球房,或由直跑楼梯进入二层的网球场馆。

二层的网球训练中心共有“2+2+1”片共三个场馆,在南北两个场馆之间另有一片屋顶室外场地。

三个场馆均由中央休息大厅连接(图10),也可以由各自的独立门厅及电梯分别到达,方便分时使用。

建筑物的产生受到环境、功能、材料技术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网。

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的建筑形式反映了清晰的功能组合。

底层通透而连续,上部三组网球场馆的体量构成了建筑的主要形体,间或穿插若干配套功能的体块,中央以玻璃体休息大厅联系,建筑外墙以白色金属板饰面,形成雕塑感极强的白色体量组合(图11)。

建筑三个主要形体中两个最大的场馆平面为42mx40.5m,但在整个黄龙体育中心其他阳刚、巨型的建筑群体当中仍然显得比例合适,形体轻松而灵动(图12〜13)。

真正的比例概念是不能与体现它的细部设计相分开的[⑸。

建筑外立面的白色金属板釆用平整度最好的蜂窝铝板。

三个主要形体的外立面肌理由3m高的等边三角形构成,每个三角形又包含四个1.5m高整块板材的等边三角形。

楼梯间、休息室等次一级形体采用lm高的等边三角形肌理,以金属板和玻璃两种材料互相交融、退隐构图。

主形体1.5m高的三角形整块板材之间采用背后打胶、扣板覆盖的连接节点,以隐匿拼缝;3ni高的等边三角形之间采用开模定制的凹槽型材,强化交接线条,以突出横向及斜交肌理(图14)。

在幕墙转角处,为了避免拼缝,减少施工误差,采用整块蜂窝铝材弯折而成。

整个项目通过精心的细节构造设计及有效的现场控制,最终使简洁、轻松的建筑形象又呈现出丰富的细部表情。

结语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O从苏堤的如烟柳絮到平湖秋月的淡泊宁静,杭州有着“包容通变、柔韧精进”的人文气质问,这种气质与人友好、待物包容。

在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的设计中同样强调这样的气质,不追求奇特的造型,而是寻找合适的设计策略,使白色、灵动、简洁的形体诚实地体现功能,轻松、友好地与周边环境“柔性”相处,安静而内敛,但引人注目,与复杂多样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和均衡。

在杭州,这种对比和均衡同样比
比皆在,在温婉而内敛的气质下虽然没有那
么强烈但也相当鲜明,这也正是杭州的魅力
所在,也是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设
计试图最终追寻的效果。

室内训练馆投入使用后因为招商原因内
部配套功能有了一定变化,但独立的形体、灵
活可变的空间,能有效满足新功能的植入。


网球训练、休闲健身的主要功能未变,吸引了
周边市民的参与,有效地完善了黄龙体育中
心全民健身的功能定位。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浙江黄龙体育中心室内训练馆
设计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浙江省黄龙体育中心
建设地点:浙江杭州
设计时间:2013.9—2014.11
竣工时间:2018.4
用地面积:37100m2
建筑面积:18052.7m2
建筑层数:3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设计团队:建筑:董丹申,劳燕青,彭荣斌;
结构:赵国兴,阚建忠;
给排水:张楠;电气:韦强;暖通:刁岳峰;
弱电:江兵,杨国忠;经济:孙文通
建筑摄影:章勇
参考文献
⑴张海波.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J].中国行政
管理,2012(6):49-53.
[2]http://www.d o /
p-7764046467199,html.
[3]孙一民•体育场馆的“营”与“建”[J].建筑学报,
2019(5):39-42.
⑷王贵祥.建筑的神韵与建筑风格的多元化[J].建
筑学报,2001(9):35-38.
[5]石孟良,彭建国,汤放华■秩序的审美价值与当代
建筑的美学追求[J].建筑学报,2010(4):16-
19.
[6]劳燕青.再论“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建筑[J].新
建筑,1999(4):55-57.
[7]刘正浩.类型学视角下江南私家园林空间形态分
析[J].园林,2019(4):78-83.
[8]赵衡宇,孙艳.基于介质分析视角的邻里交往和
住区活力[J].华中建筑,2009(6):175-176.
[9]朱哲莹.谈现代建筑中灰空间的运用[J].山西建
筑,2018,44(19):30-32.
[10]龚强,蒋涤非.广场•建筑•界面一一以湖南株洲
“神农广场”项目为例[J]•华中建筑,2011(9):
53-56.
[11]冒亚龙.独创性与可理解性[J]•建筑学报,2009
(11):18-20.
[12]沈清基,徐溯源•城市多样性与紧凑性:状态表征
及关系辨析[J]•城市规划,2009(10):25-34.
[13]胡慧峰,张永青.从印象到实现一一I®泗海洋文
化中心设计札记[J].华中建筑,2010(11):98-
100.
[14]屠苏南.创新而不“奇奇怪怪的建筑”一一理性
的建筑形式设计观[J].建筑与文化,2018(11):
167-172.
[15]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刘先觉,译.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99.
[16]鲍志成.论杭州(西湖)的人文气质[J].杭州研
究,2010(4):164-173.
作者信息:
劳燕青,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建筑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彭荣斌,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一级
注册建筑师,高级建筑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