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整本书阅读”的几个问题 高考作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 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 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 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选目的序列: “我以为初中宜侧重(不是专重)文学趣味、人生、国性、 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 术思想两方面。”(朱自清)
选目的范围: “照普通的情形看来,一部书可以含有两种‘注质:书本 身有着内容,内容上自有系统可寻,性质属于一般科学, 书是用语言文字写着的,从形式上去推究,就属于语言文 字了。一部《史记》,从其内容说是历史,但是也可以选 出一篇来当作国文科教材。诸君所用的算学教科书,当然 是属于科学—类的,但就语言文字看,也未始不可为写作 上的参考模范。算学书里的文章,朴实正确,秩序非常完 整,实是学术文的好模样……我不承认有许多独立存在的 所谓国语科的书籍,书籍之中除了极少数的文技、修辞等 类以外,都可以是不属于国语科的。”(夏丏尊)
既要考虑图书内容领域的扩张,还要考虑某类图书“写法 ”的多元。 例如: 1.张荫麟《中国史纲》 2.钱穆《国史大纲》 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5.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各具特色,让学生去选。 又如: 1.利奥波德与约翰· 缪尔 2.苇岸与刘亮程 3.梭罗与蕾切尔· 卡森
“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 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圣陶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 “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 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 委员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
“课标”究竟在说什么
1.教师自己爱读书,有书卷气,是对学生最 好的指导。 2.相信学生,“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陶行知语)。 3.别太把教材当回事,也别太把教材不当回 事,搞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事情就好办了 。
问题4:“精读”与“略读”关系如何?
本质上讲,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略读。这里的“略”字可以 作两解: 1.简略 2.要略 教师的指导,要抓住要略,允许简略。对任何名著,都是如此。 精读也需要的,但是“精”字也可作两解: 1.精细 2.精要 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重在精要,适当时也可以精细。要注 意的是,教师所选的精细指导的点,最好也要能指向精要。所有 名著,都有语言、内容、思想结合得很精妙的地方,精细指导, 要在这些点上下功夫。
“看了一部《茶花女》比读了一部《古文辞类纂》还好。按良 心说,我们的成绩完全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新民丛 报》等有系统有兴味的文章得来的。” (胡适《中学国文的 教授》)
“据我们的观察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 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大家的残篇而得的成绩,实 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得来的结果。”(胡适《再 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问题3:“自读”与“导读”关系如何?
说到底,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是学生“自读”,所有教师 的指导、监测、评估都不能干扰影响学生自己读,都要 为让学生更好地“自读”服务。 “自读”的本质是什么? 1.自己去读 2.自由地读 3.自主地读 4.自发地读 5.自在地读 6.自读中来
பைடு நூலகம்
精细指导,全程设计驱动型任务,有检测,有评估。当 然很好,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 但是,各位扪心自问,您喜欢这样的阅读状态吗? 怎么理解“导读”? 引导 指导 疏导 所谓“自读”,必然是目标发散、所得多样。教师要宽 容,允许学生读同类的书,甚至不同类的书。即使读一 本书,也要允许学生处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 读、研究阅读的不同层次上。 要求上,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底要低一点,通过底部 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提高。榜样示范要有度。 民主的本质是妥协,教学也是如此。
问题2:单篇与整本关系如何?
单篇得法,整本运用。一般而言不错,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 1.单篇阅读的方法不一定能用到整本书的阅读上。(例如,单 篇常做演绎式分析,整本书常要做归纳式分析) 2.单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本身的任务是教 学生用好祖国语言,因此单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用,文学赏 析、知识掌握都是内化在语用中的。读整本的书,如果还拘泥 于这一目标,那就太局限,太浅表化。经典名著之所以为经典 ,很少是因为语言用得好,主要还在内容和思想上。 因此,需要标定相对独立的课程价值,探索相对独立的课程方 法。
问题6:如何选择书目?
永远不要指望教材给出最合适的书目,它只能给出一个 最基础、最不坏的书目。 选目三要: 1.要经典 2.要适切 3.要可选 指向学生增加知识、增广见闻的要有;指向学生发挥想 象、陶冶情感的要有;指向学生净化心灵、变换气质的 ,更要有。
选目的指向: “著书有三种:最上,令读者得益;次之,令此学本身有发 现;其三,但令读者佩服作者之博学精心。陈(寅恪)君之 书,在二三之间。”(夏承焘)
问题5:如何做读法指导?
教师自己要重视读法,不断尝试各种读法。只有这样才能 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不一定要在起头的时候就指导读法,可以半途切入。 对学生,“指示方法”的效果可能不如揭疑示趣,只是方 略好。 理论上讲,人人有法,法自读出,读多必有法。 读法的问题上,切忌模式化、极端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必定是废话,而非真理。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 但是,可以有一些基础性的要求,比如圈点勾画,写点读 后感等。主要是推动学生读。
问题7:“操作模式”的价值是什么?
基本的“操作模式”: 1.问题引领 2.任务驱动 3.多元检测 问题要精,任务要“疏”,检测要“淡”。 操作模式的根本价值是否定它自己,走向自读: 问题引领,走向引领问题 任务驱动,走向自我驱动 多元检测,走向不必检测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也为了教。
三个很“俗”的建议
问题1:是活动,还是课程?
活动:随机的,散点投入,持续性差。 课程:规范化,常规工作,持续性强。 但是,课程化需要:学校支持、教师投入、课时保障、学科配 合…… 更重要的,整本书阅读主要依托学生自己,教师的控制力有限 ,比较松散,活动也许更符合其本质。 “整”与“散”、“控”与“放”、“成型”与“无形”、“ 班级授课”与“个别指导”之间的度,要拿捏好。 用课程化争地位,争课时,争资金; 用活动化保自主,保鲜活,保实效。
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据我们的观察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大家的残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得来的结果
略谈“整本书阅读”的几个问题
从几位大家的话谈起
“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 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 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 》《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 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 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 心,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 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的教 科书》)
选目的序列: “我以为初中宜侧重(不是专重)文学趣味、人生、国性、 现代思潮数方面;高中则可再加世界文学思潮、本国古代学 术思想两方面。”(朱自清)
选目的范围: “照普通的情形看来,一部书可以含有两种‘注质:书本 身有着内容,内容上自有系统可寻,性质属于一般科学, 书是用语言文字写着的,从形式上去推究,就属于语言文 字了。一部《史记》,从其内容说是历史,但是也可以选 出一篇来当作国文科教材。诸君所用的算学教科书,当然 是属于科学—类的,但就语言文字看,也未始不可为写作 上的参考模范。算学书里的文章,朴实正确,秩序非常完 整,实是学术文的好模样……我不承认有许多独立存在的 所谓国语科的书籍,书籍之中除了极少数的文技、修辞等 类以外,都可以是不属于国语科的。”(夏丏尊)
既要考虑图书内容领域的扩张,还要考虑某类图书“写法 ”的多元。 例如: 1.张荫麟《中国史纲》 2.钱穆《国史大纲》 3.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4.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5.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各具特色,让学生去选。 又如: 1.利奥波德与约翰· 缪尔 2.苇岸与刘亮程 3.梭罗与蕾切尔· 卡森
“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退一步 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叶圣陶 《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 “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 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 委员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
“课标”究竟在说什么
1.教师自己爱读书,有书卷气,是对学生最 好的指导。 2.相信学生,“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陶行知语)。 3.别太把教材当回事,也别太把教材不当回 事,搞清楚它是怎么一回事,事情就好办了 。
问题4:“精读”与“略读”关系如何?
本质上讲,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略读。这里的“略”字可以 作两解: 1.简略 2.要略 教师的指导,要抓住要略,允许简略。对任何名著,都是如此。 精读也需要的,但是“精”字也可作两解: 1.精细 2.精要 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重在精要,适当时也可以精细。要注 意的是,教师所选的精细指导的点,最好也要能指向精要。所有 名著,都有语言、内容、思想结合得很精妙的地方,精细指导, 要在这些点上下功夫。
“看了一部《茶花女》比读了一部《古文辞类纂》还好。按良 心说,我们的成绩完全是从《三国演义》《水浒传》《新民丛 报》等有系统有兴味的文章得来的。” (胡适《中学国文的 教授》)
“据我们的观察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 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大家的残篇而得的成绩,实 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得来的结果。”(胡适《再 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问题3:“自读”与“导读”关系如何?
说到底,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是学生“自读”,所有教师 的指导、监测、评估都不能干扰影响学生自己读,都要 为让学生更好地“自读”服务。 “自读”的本质是什么? 1.自己去读 2.自由地读 3.自主地读 4.自发地读 5.自在地读 6.自读中来
பைடு நூலகம்
精细指导,全程设计驱动型任务,有检测,有评估。当 然很好,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 但是,各位扪心自问,您喜欢这样的阅读状态吗? 怎么理解“导读”? 引导 指导 疏导 所谓“自读”,必然是目标发散、所得多样。教师要宽 容,允许学生读同类的书,甚至不同类的书。即使读一 本书,也要允许学生处于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 读、研究阅读的不同层次上。 要求上,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底要低一点,通过底部 的抬升实现整体水平提高。榜样示范要有度。 民主的本质是妥协,教学也是如此。
问题2:单篇与整本关系如何?
单篇得法,整本运用。一般而言不错,但是要注意两个问题: 1.单篇阅读的方法不一定能用到整本书的阅读上。(例如,单 篇常做演绎式分析,整本书常要做归纳式分析) 2.单篇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本身的任务是教 学生用好祖国语言,因此单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用,文学赏 析、知识掌握都是内化在语用中的。读整本的书,如果还拘泥 于这一目标,那就太局限,太浅表化。经典名著之所以为经典 ,很少是因为语言用得好,主要还在内容和思想上。 因此,需要标定相对独立的课程价值,探索相对独立的课程方 法。
问题6:如何选择书目?
永远不要指望教材给出最合适的书目,它只能给出一个 最基础、最不坏的书目。 选目三要: 1.要经典 2.要适切 3.要可选 指向学生增加知识、增广见闻的要有;指向学生发挥想 象、陶冶情感的要有;指向学生净化心灵、变换气质的 ,更要有。
选目的指向: “著书有三种:最上,令读者得益;次之,令此学本身有发 现;其三,但令读者佩服作者之博学精心。陈(寅恪)君之 书,在二三之间。”(夏承焘)
问题5:如何做读法指导?
教师自己要重视读法,不断尝试各种读法。只有这样才能 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不一定要在起头的时候就指导读法,可以半途切入。 对学生,“指示方法”的效果可能不如揭疑示趣,只是方 略好。 理论上讲,人人有法,法自读出,读多必有法。 读法的问题上,切忌模式化、极端化。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必定是废话,而非真理。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 但是,可以有一些基础性的要求,比如圈点勾画,写点读 后感等。主要是推动学生读。
问题7:“操作模式”的价值是什么?
基本的“操作模式”: 1.问题引领 2.任务驱动 3.多元检测 问题要精,任务要“疏”,检测要“淡”。 操作模式的根本价值是否定它自己,走向自读: 问题引领,走向引领问题 任务驱动,走向自我驱动 多元检测,走向不必检测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也为了教。
三个很“俗”的建议
问题1:是活动,还是课程?
活动:随机的,散点投入,持续性差。 课程:规范化,常规工作,持续性强。 但是,课程化需要:学校支持、教师投入、课时保障、学科配 合…… 更重要的,整本书阅读主要依托学生自己,教师的控制力有限 ,比较松散,活动也许更符合其本质。 “整”与“散”、“控”与“放”、“成型”与“无形”、“ 班级授课”与“个别指导”之间的度,要拿捏好。 用课程化争地位,争课时,争资金; 用活动化保自主,保鲜活,保实效。
胡适中学国文的教授据我们的观察所得可以断定有许多文字明白通畅的人都不是在讲堂上听教师讲几篇唐宋八大家的残篇而得的成绩实在是他们平时或课堂上偷看小说而得来的结果
略谈“整本书阅读”的几个问题
从几位大家的话谈起
“中国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 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 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我们读《水浒 》《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一类小说的时候,读了第一节 便想读第二节,甚至从早晨读到夜晚,从夜晚读到天亮,要把 它一口气读完了才觉得痛快。中国的教科书是以零碎文字做中 心,没有这种力量。有人说,中国文人是蛀书虫。可是教科书 连培养蛀书虫的力量也没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下的教 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