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九年级(上)期末化
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下列叙述符合化学史实的是()
A. 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拉瓦锡
B. 最早使用湿法治金的国家是中国
C. 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阿佛加德罗
D. 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道尔顿
【答案】B
【解析】解:A、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并创立了分子学说,最早提出分子概念的科学家是阿伏加德罗,故选项说法错误。

B、最早使用湿法治金的国家是中国,故选项说法正确。

C、最早提出原子论的科学家是道尔顿,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最早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拉瓦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根据科学家们各自在科学上做出的贡献,、化学史,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的发展历史,关注化学学科成就,有利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2.下列图中所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取用大理石
B. 称量一定质量的氯化钠
C. 读液体体积
D.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答案】D
【解析】解:A、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A、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表示原子的只有a、c
B. 图中粒子共能表示五种元素
C. 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 图中d粒子属于稳定结构
【答案】C
【解析】解:A.d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也属于原子,故错误;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图中粒子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11、12、17、18,共能表示四种元素,故错误;
C.b粒子的核内有12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所以是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Mg2+,故正确;
D.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d微粒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属于稳定结构,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来分析;
B.根据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来分析;
C.根据微粒结构以及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D.根据微粒的结构以及最外层电子数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增多现象,下列不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
A. 可吸入颗粒物(PM2.5)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氮
D. 二氧化硫
【答案】B
【解析】解:A、可吸入颗粒物(PM2.5)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不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项正确。

C、NO2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D、SO2属于大气污染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及臭氧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5.如图是表示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Ο”分别表示质子数不同的两种原
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A、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首先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即为氧化物的分子,图所示物质则的氧化物;故有可能;
B、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首先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不可能表示氧化物;
C、图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分子,表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不可能;
D、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首先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分子,不可能表示氧化物;
故选:A。

根据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判断是否为氧化物时,首先所表示的物质必须为纯净物,然后还得为化合物;因此,能表示氧化物的示意图中只含一种分子,且该分子是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6.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A. SiO2
B. Fe2O3
C. H2O
D. Al2O3
【答案】D
【解析】解: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O,所以它们组成的化合物是Al2O3。

故选:D。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氧、硅、铝、铁。

熟记地壳中元素的含量,并能对他们进行分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C. 从类别上看:银杏酸属于化合物
D. 从质量上看: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17
【答案】C
【解析】解:A.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银杏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
B.从微观上看: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每个银杏酸分子是由22个碳原子、34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银杏酸是由三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34)=132:17,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正确的是()
A. 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
B. 汽车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C. 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D. 酒精灯中酒精洒出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答案】D
【解析】解:A、高楼发生火灾,跳楼逃生会受伤,故选项说法错误。

B、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的小,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C、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会引起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

D、酒精灯着火,可用湿抹布盖灭,也隔绝氧气、降低温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



【答案】A
【解析】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

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

因此,该选项体现水的主要作用,故A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

水的主要作用是间接测定氧气的体积。

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故B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

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故C正确;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主要是为了用水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O2何时收集满。

因此,该选项体现了水的主要作用,故D正确。

故选:A。

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进行解答;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通过量筒中水的体积变化可知氧气的体积进行解答;
C、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时,水的用途是冷却溅落的四氧化三铁,防止炸裂集气瓶进行解答;
D、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集气瓶中加入水是为了排出集气瓶中的空气进行解答。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容器中加入水的主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0.
A B C D
【答案】A
【解析】解:A、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逐渐滴加,氧气的质量也会从零开始逐渐增大,故A正确;
B、每56份质量的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64份质量的铜,所以反应后固体质量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B错误;
C、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会减小到零,故C错误;
D、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铁完全反应后,氢气质量不再增大,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B、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进行分析。

本题是过程与图象结合题,是对学生识图能力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能正确的分析各个反应的过程并能结合图象分析问题。

二、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1.同学们在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克,反应完成后,得到21.4克
固体。

计算:
(1)生成氧气的质量。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

(3)反应结束后后二氧化锰的质量。

【答案】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31g-21.4g=9.6g
设氯酸钾的质量为x
2KClO32KCl+3O2↑
245 96
x 9.6g
=
x=24.5g
由于二氧化锰是做催化剂的,所以质量不变,为31g-24.5g=6.5g
答:(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24.5g。

(3)反应结束后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为6.5g。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氯酸钾的质量,进而求算二氧化锰的质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2.A、B、C、D、E、F分别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且A、E、
F是单质,B、C、D是化合物,其中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D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

(2)写出可以完成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D+A→B+C:______;
A+F→C: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答案】CH4CH4+2O2CO2+2H2O C+O2CO2化合反应
【解析】解: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B、C、D是化合物,这几种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找准解题突破口,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因此B是水;A、E、F是单质,因此A是氧气,E是氢气,F是碳,C是二氧化碳;D 物质与A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确定D是甲烷(也可以是其他符合条件的有机物);
(1)由分析知D可能是甲烷,化学式为:CH4;
(2)D+A→B+C的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A+F→C的方程式为:C+O2CO2,
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1)CH4;
(2)D+A→B+C的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A+F→C的方程式为:C+O2CO2,
该反应的类型是化合反应;
根据题干叙述的内容,B、C、D是化合物,这几种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成,找准解题突破口,B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因此B是水;
A、E、F是单质,因此A是氧气,E是氢气,F是碳,C是二氧化碳;D物质与A反应可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以确定D是甲烷,据此分析即可。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2.0分)
13.“家”是一个化学小世界,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
(1)常用的食品脱氧剂一一还原性铁粉,可有效地抑制霉菌和好氧性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其脱氧原理是:常温下铁与______作用而生锈。

(2)“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还有微量表面活性剂、香精,缓蚀剂等,不宜用“洁厕灵”清洗大理石地面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不经常使用的锁,向锁眼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容易开启,这是因为______。

【答案】氧气、水CaCO3+2HCl=CaCl2+H2O+CO2↑ 石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
【解析】解:(1)还原性铁粉,可有效地抑制霉菌和好氧性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脱氧原理是:常温下铁与氧气、水作用生成铁锈。

(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铅笔芯粉末主要成分是石墨,石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故向锁眼中加入少量铅笔芯粉末容易开启。

故答案为:
(1)氧气、水;
(2)CaCO3+2HCl=CaCl2+H2O+CO2↑;
(3)石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

(1)根据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铅笔芯粉末主要成分是石墨,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学性质、铁锈蚀的条件、石墨具有优良的润滑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烧烤类食物深受人喜爱,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有严重危害.
(1)木炭作燃料是利用了其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能,烧烤时人们常用扇子扇火使火更旺,原理是______;
(2)肉类食品直接在高温下烧烤会产生一种高度致癌物质--苯并芘(化学式C20H12)附着在食物表面,苯并芘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______,从其化学式还可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_;
(3)边饮酒边吃烧烤更易致癌,打开一瓶酒即可闻到酒味,其微观原因是______,在人体内,酒精与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露天烧烤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______,烧烤结束时,用水将燃着的木炭浇灭,原理是______.
【答案】光能和热增大氧气的浓度20:1 苯并芘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酒精分子不断运动C2H6O+3O22CO2+3H2O 产生大量粉尘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解析】解:(1)燃烧时能发出光和放出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的过程,将木炭架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使木炭燃烧更旺;(2)苯并芘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0):(1×12)=20:1.由化学式可知苯并芘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一个苯并芘分子有20个碳原子和12个氢原子构成等.
(3)打开一瓶酒即可闻到酒味,这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的原因;酒精与氧气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2H6O+3O22CO2+3H2O.
(4)露天烧烤产生大量粉尘污染环境,用水把余火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1)光能和热;增大氧气的浓度;
(2)20:1;苯并芘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合理即可);
(3)酒精分子不断运动;C2H6O+3O22CO2+3H2O;
(4)产生大量粉尘;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燃烧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根据燃烧的现象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分析;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结合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分子的特点分析,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然后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书写;
(4)根据空气的污染和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5.时下兴起的环保炭雕工艺品,是以活性炭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雕刻而成,炭雕工
艺品既能装饰居室,又对甲醛等有害气体具有很强的______作用,能有效地净化室内空气。

【答案】吸附
【解析】解: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够吸附甲醛、苯等有害气体。

故填:吸附。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毒素、异味等。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如何能够既实现了能源的合理利用,又能够不污染环境是目前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6.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农业用水和生活污水。

如图为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污水经物理、化学或生化方法分级处理后,可达到农灌和废水排放标准或绿化和景观用水标准。

(1)污水通过“格栅”可去除较大的悬浮物、漂浮物,相当于基本实验操作中______。

(2)消毒处理属于______变化。

【答案】过滤化学
【解析】解:(1)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格栅”可除去水中大块悬浮物,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故填:过滤;
(2)消毒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发生的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
答案:
(1)过滤;
(2)化学;
(1)过滤是把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开的一种方法,“格栅”可除去水中大块悬浮物,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
(2)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
本考点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

17.阅读下面科普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氢能源汽车氢能汽车是以氢气为主要能量的汽车,一般的内燃机,通常注入柴油或汽油。

氢能汽车有许多优点,首先是干净卫生,氢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其次是氢气在燃烧时比汽油的发热量高,近年来,国际上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受动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燃料电池汽车”已成为推动“氢经济”的发动机。

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水煤气转化等方法大量制取,而且不需要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大的改装,因此氢能汽车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推广氢能汽车需要解决三个技术问题:大量制取康价氢气的方法;解决氢气的安全储运问题;解决汽车所需的高性能、廉价的供给系统,随着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科学家们研制的高效率氢燃料电池,减小了氢气损失和热量散失。

我国在氢能汽车研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据国内媒体报道,现代FE氢燃电池车亮相2017广州车展,该车采用了第四代氢燃料电池技术,内部有三个同尺寸的储氢罐组成,实现了世界最高的氢气存储密度,最大续航能力可达800公里。

(1)汽油、柴油是______炼制的产品。

(填一种化石燃料)
(2)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氢燃料电池车的优点是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
(4)2017年广州车展的现代FE氢燃料电池车还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能______。

(5)你认为氢能汽车具有广调的应用前景的依据是_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取的氢气价格昂贵
B.氢能汽车行驶时可将机械能转变为化学能
C.我国在氢能源汽车的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
D.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行驶时可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和烟尘
【答案】石油2H2+O22H2O 无污染最高的氢气储存密度,最大续航能力可达800
公里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水煤气转化等方面大量制取,而且不需要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大的改装ACD
【解析】解:(1)汽油、柴油是石油炼制的产品;故填:石油;
(2)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故填:2H2+O22H2O;
(3)氢燃料电池车的优点是:干净卫生,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氢气在燃烧时比汽油的发热量高;故填:无污染;
(4)2007年广州车展的现代FE氢燃料电池车还具有以下特殊的性能:最高的氢气储存密度,最大续航能力可达800公里;故填:最高的氢气储存密度,最大续航能力可达800公里;
(5)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水煤气转化等方面大量制取,而且不需要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大的改装,所以氢能汽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故填: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水煤气转化等方面大量制取,而且不需要对汽车发动机进行大的改装;
(6)A、目前通过电解水获得氢能,成本高、效率低,应寻找合适的催化剂,故正确。

B、氢能汽车行驶时可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故错误;
C、我国在氢能源汽车的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故正确;
D、汽油燃烧能产生有毒气体和烟尘,所以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行驶时可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和烟尘,故正确。

故填:ACD。

(1)根据石油产品来分析;
(2)根据氢气燃烧的原理来分析;
(3)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
(4)根据题干中的材料信息来分析;
(5)根据氢能汽车的优点来分析;
(6)根据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6.0分)
18.结合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用A、D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当观察到______时,判断集气瓶中气体己收集满。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加的液体必须至______。

(3)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______;如用E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
端______(填字母“c”或“d”)通入。

(4)Na、Mg等活泼金属可以在CO2中燃烧。

某同学收集到一瓶CO2后,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酒精灯②铁架台③坩埚钳④砂纸⑤试管夹
【答案】2KMnO4K2MnO4+MnO2+O2↑ 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浸没长颈漏斗的
下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c ①③④
【解析】解:(1)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
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大
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加的液体必须至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故答案为: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3)实验室用装置C制取二氧化碳,与装置B相比,其优点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如用E装置收集CO2,气体应从长管进入,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
(4)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①酒精灯③坩埚钳④砂纸;故答案为:①③④;
(1)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验满的方法是:当大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证明满了。

(2)若用B装置制取氧气,所加的液体必须至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4)通过实验验证Mg条能够在CO2中燃烧,下列物品中他需要使用的有:①酒精灯③坩埚钳④砂纸。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气体的验满、注意事项等,综合性比较强。

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

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9.某兴趣小组想通过实验对铁、铜、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进行探究,现提供的药
品有:铁粉、铜丝、锌粒、20%稀硫酸、CuSO4溶液、ZnSO4溶液、FeSO4溶液。

同学们分成甲乙两组进行了实验:
(1)甲组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立刻有同学提出反对,理由______。

(2)乙组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进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