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到中秋的作文(精选1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月到中秋的作文(精选15篇)
关于月到中秋的作文(精选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到中秋作文(精选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1
在外的游子们也都会在这天的夜里抬头仰望星空思念自己的故乡。

我不是游子,所以无法感受那种思乡的苦楚,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很喜欢中秋节的。

有一句古诗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传统节日也不例外。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更加盛行了。

在北宋京城,这一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这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比之下,南宋也许更实际些。

他们以互相赠送月饼为活动,取团圆之意。

还有些地方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这些似乎离我们远了点,那么就挑近点的说说。

明清以来,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放天灯等特殊风俗。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虽然月下游玩已没有那时那么盛行,但还是有很多很有特色的习俗保留至今。

我有一个福建的网友告诉我说,在浦城那儿,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

你是不是觉得很像我们在生日时吃长寿面以求长寿呢?还有一个我很要好的朋友是广东潮洲人,他们也有中秋拜月的习俗。

但我以为她许久没有回去,所以早就忘了这一习俗。

没想到去年去她在南通的家做客,竟然有幸的在她房间的阳台上发现了没有吹净的灰烬。

她告诉我说,只有她跟她妈妈拜月,因为在她们那边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真是一句
奇怪的谚语。

我妈妈是江南一带的人,所以我也沿袭了她们老家的传统,除了吃月饼外,还必吃桂花鸭。

当然我不讨厌吃桂花鸭,她的肉肥而不腻,味美可口。

再说说北方吧,在山东省的许多地方除了要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

这跟我们只在清明节祭祖有所不同。

不过,在这么花好月圆的时候当然还是赏月吃月饼是最重要啦。

吃完团圆饭,家里人搬张板凳坐在房门前的庭院里。

旁边放张小圆桌,上面摆上各种样式的月饼,只要你稍稍的伸一伸手便可够到,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趴在妈妈的脚边,听她讲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

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于是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尊敬和爱戴。

再后来,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了王母娘娘,便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

这药一直由嫦娥保管。

三天后,一名心术不正的徒弟逄蒙趁后羿外出狩猎,逼嫦娥交出药,情急之下,嫦娥将药吞下,升了天成了仙。

等后羿回来,一切无法挽回。

他思妻心切,摆上香案遥祭嫦娥。

百姓们闻知后,也纷纷摆上香案。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其实,不论是哪一个节日,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重要的,它们都没有轻重贵贱之分,每一个都代表着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除了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相信只要愿意继承,我们的中华民俗会更辉煌!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2
从小就喜欢中秋节,喜欢看云雾缭绕的圆月,喜欢吃皮薄馅靓的月饼,但更爱的还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和传统的节日习俗。

吃完团圆饭,我来到小院,独自欣赏着八月十五的月亮,一缕缕轻烟似的微云中,隐隐散发着金色的光泽,若隐若现。

四周一片寂静的黑色,唯有细碎的光芒在夜空中闪烁。

悄悄的,
月亮从云海露出半边脸,似脱水而出的玉轮,不染纤尘。

微风拂过,云雾渐渐散去。

霎时间,一片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

透过树枝,漏下了一地闪烁的碎玉。

月亮如皎洁的冰盘,镶嵌在幽黑的夜空中。

舅妈搬出一张桌子,朝着月亮摆放。

紧接着,外婆从屋里端出许许多多诱人的美食。

有金黄饱满的月饼,香气诱人的水果,有香糯的八月芋,黑黝黝的菱角,醇馥幽郁的甜酒……让我垂涎欲滴。

桌面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香炉和盆碟杯盏。

我不解地问外婆:“外婆,这些东西都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是要祭祀祖先吗?”外婆笑了笑,和蔼的说:“这些祭品都是用来奉献给月神的。

每到中秋节,人们都会摆上月饼、菱角、柚子等祭品献给月神,以求家中像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样,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哦,原来流传至今的祭月风俗是人们祈愿幸福的一种追求啊。

桌上的一切都整理好后,我们开始祭月了。

一行人由长到幼的顺序向月亮敬香,最先的便是外婆。

只见她双手鞠举着点燃的香,容貌显得十分肃穆与虔诚,朝着月亮,闭上眼睛,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嘴里不知念着些什么,好像是在默祷。

外婆将香插进香炉中,又念叨一番,才神情庄重地退下去。

外婆念叨些什么,我不知道,或许是老一辈对家人的美好祝福吧。

轮到我了,我接过舅妈手中的香,学着外婆的样子,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祈求着幸福与团圆。

祭完月,该分月饼了。

双黄莲蓉月饼是我的最爱,金灿灿的月饼上镌刻精美的牡丹,还刻着“花好月圆”四个字。

月饼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一种烘烤过后的蓉焦甜香。

轻轻咬一口,香糯细滑,莲蓉甜而不腻,齿颊留香,让我回味无穷。

外婆拿来一个柚子,一边剥柚子,一边意味深长地说:“在中秋,吃柚子也是有含义的。

剥柚子叫“杀柚”,也叫“剥鬼皮”,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其实中秋节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寓意所在。

”我点点头,明白了这风俗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吃过饭后水果,表姐带我到村尾看烧番塔。

一块块红砖相互交错堆积成番塔,只在塔底留下一个“火门”。

烧塔的人把稻草,树枝塞
进塔内,发出霹雳啪啦的声音。

渐渐,火苗窜上塔顶,熊熊燃烧起来。

火光四射,映红了漆黑的夜空。

塔顶喷射出绚丽的火花散落四周,煞是壮观。

烧塔人往塔里撒入盐粒,顿时异彩叠现,蔚为壮观。

交错的洞口喷射出熊熊火焰,仿佛要吞噬四周的稻田。

外婆说过,中秋节中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含义,那烧番塔又有什么含义呢?”我不解地问表姐。

表姐思索了一番,说:“烧番塔是为了消除鬼怪,让家中平平安安,没有坏事发生,生活红红火火。


原来,在中秋节里,每一件事都拥有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对平安的向往,对家人的祝福。

月,带着幸福和美好来到了中秋。

我喜欢中秋节,更爱它的传统节日习俗。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3
中秋已至,佳节在秋雨中感觉有些姗姗来迟,很不巧地和这满天的浓云“邂逅”。

也因此我并没有感觉到多少节日的喜庆。

不过仔细想想,似乎这看上去灯火万家的城市繁华中,这传统佳节的气氛,确实冷了许多,淡了许多。

街边卖月饼的人多了点,却独不见几个贪吃的顽童的影子,这竟令我感到些许莫名的失落。

回到家中,看到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父亲正在看电视,我不禁笑了,无论外界如何,家总该是不变的。

心里正想着,晚饭已经做好了。

一家人边闲聊边吃饭,这没有月亮的晚上,倒增添了许多暖意。

对于现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我还是很珍惜的。

或许再过得一年,步入大学的我就要和他们分隔两地,到时候,也就只能“举杯邀明月”了。

今晚虽没有月,但在灯火的映照下,一家人倒也“影成三”了。

吃过饭后,突然想去我们走走。

大概是不相信那年年如期的月光今晚会失约吧!家门外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院子,平常这里人很多的,今晚却格外静谧。

静静走在路上看黑漆漆的天空,我不禁叹了口气,这耀了不知多少年的月,今晚终究是不肯露出半分玉面,虽然早知如此,但我还是忍不住有些烦闷。

可我还是不愿就此回去,径向院子那头踱着。

正恍惚间,忽然听
见院子那边传来一阵孩子们的欢笑。

他们是在“烧宝塔吧”!我想。

“烧宝塔”是家乡的旧俗,也是中秋必不可少的娱兴节目,只是我有很久没有再玩过,我已有些记不清了。

想到这儿,我不禁笑了笑。

思绪却是穿过那厚厚的云层,飞回了童年。

小时候实在农村过的,那时候每到中秋,总会和村里几个小伙伴搭出个高塔来,中间点上火。

火光与月光对映,照的心里都是暖的。

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些已远离自己的生活了。

如今再望向院墙那隐约的火光,听着几个顽童的欢笑,倒觉得舒坦了许多。

心中神游过往,倒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看看表,已是十点了。

我摇了摇头,终究是迈着步子向家中走去,目光不经意地扫了遍天空,突然发现了让我惊奇的一幕。

厚厚的云层不知何时缺了个口子,一轮有些模糊的月亮正闪耀其中,只是蒙了层淡淡的云,看的不大真切,但正因此,却给本就美丽的月光赋予了一份朦胧的美。

我被它吸引住了,隔着千万里就这样默默的注视着,注视着这令我等了一晚的月。

但可惜世事并不尽如人意,好不容易窜出来的月不一会儿又被遮住了,但我却依然注视着。

这月光虽然短暂,但却让我感觉到了它的挣扎,当它终于展现一刹那的永恒,我终于明白,月并没有抛弃我,而是我抛弃了这月光。

我之所以依旧注视着如墨的云,是因为我明白,月就在云后面。

月在每个中秋之夜,而我看不见月是因为天空的云,感受不到月却是因为心中的云。

月没有辜负任何人,想想曾经多少古人一次次的欲邀明月,其实只不过是想慰藉他们内心的伤口,有谁又真正的为赏月看看月呢?我想,或许是我们的自私伤了这月吧!而现在,我注视着浓云,只不过是想向它身后的月亮说声抱歉了。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4
每当月亮圆的像一个乒乓球时,人们都知道中秋节来了。

但是月亮有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不到中秋节就是不给你圆。

古代的人们把月亮最圆的一天定为中秋节。

而今天就是中秋节。

中秋节代表团圆。

我们在我放暑假的时候,早早的从老家带回了月饼。

为中秋节做准备。

好不容易盼到了中秋节。

我们都在忙碌着,这一天
人们几乎都是喜悦而忙碌的。

我们全家也不例外。

中国自古以来。

就有供月亮的习俗。

我们也早早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水果和月饼。

晚上,我帮姥爷把水果放在了桌子上供月亮。

我们把西瓜整个给供上了。

以防切开后坏掉。

以前姥姥在的时候,西瓜都会切成月牙形,西瓜也会被大家吃掉。

可惜姥姥如今不在了。

我好想姥姥啊!我在阳台上赏月。

一边吃着美味的月饼。

我觉得月饼怎么也不如姥姥在的时候好吃。

月亮像一个闪着银光的圆盘,为晚归的人们照明。

电视里播放着中秋节晚会。

我心想:“人们在这个时间里应该都是边吃月饼边赏月吧!”我觉得这个中秋节过的一点意思也没有。

大家要吗上班要么有事誒!不过我还是很喜欢中秋节的。

我觉得这个中秋节虽然没有趣,但是还有姥爷和我们一起过。

还是很棒的。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5
连续几天的阴天,看不到月亮的影子,担心中秋节因为看不到满月而遗憾。

天气就像猜谜似地,今天傍晚,天空终于乌云散尽,直到明月把熠熠清辉送进每一个人的心里,中秋节才忽然敞亮了。

晚饭决定出去吃,我邀了妹妹一家人,妹妹携女儿早早的就来了。

我们闲聊着,打发着着时间。

一年一度中秋,披着月色,相约亲人,在满月的清辉里携儿带女寻一理想的去处,任圆圆的心情发酵,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吧!可小孩子显得非常兴奋,未到天黑,他们就嚷嚷着要出门。

对于中秋,他们未必能理解到什么,只是从大人的行为里知道,这一天不比寻常,是需要用特别的方式来庆祝和纪念的。

而这种表面的东西,会在日子的流逝中,在他们对生活的理解中一点点的渗入到他们的内心,直至形成一种文化观念,就像今天的我们。

看来等不及清辉遍地了,我答应了孩子们,可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丁点的遗憾的。

就在出门的时候,我回了一下头,看见院内西墙上半部好像淡淡的亮着,仔细看时,竟然是月色!一轮明月,在未褪尽的白昼里轻描淡写,就那么很羞涩的给我一份美丽。

孩子们激动时,我无言了。

今夜,阴雨过后的清寒犹在,但大街上仍有有不少的行路人,牵
手散步的,手拿礼品匆匆的行走的……殊途同归,悠闲或忙碌,大概都是因为今夜的月亮,在月亮圆的时候要圆自己一年的心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们进了一家饭店,老板高兴的招呼我们。

因为这个特殊的日子,人很多,难得一见的兴隆。

坐在一起的人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盛满明月的清辉,举杯相邀。

一张饭桌,一份亲情的圆满,一份友情的祝愿,一份爱情的长久……
月月有今日,年年有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6
中秋节到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月饼。

我的心中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中秋的夜晚是那么美好啊!
月亮又大又圆,我仰望着天空,想起了“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砍树造林”的故事,那时我还小,不知道什么叫做“月到中秋分外明”。

我抬头仰望天空,月亮又大又圆,像个大玉盘,又像几个大玉盘,我的心也仿佛被什么东西吊起来似的。

我不敢眨眼,生怕一眨眼月亮就会被我看见。

月亮又大又圆,就像一个巨大的盘子,我又想看月亮。

我又想吃月饼,就像是月饼一样。

一阵阵月光从我的头顶洒落,我的嘴巴不禁跟着月亮“咯咯”地笑起来。

一阵风吹来,月饼随风而动,我又想看看月亮上到底有没有嫦娥、玉兔和月兔呢?
吃完月饼,我抬头看看月亮,月亮好像在跟我玩捉迷藏呢!她总是躲在云层后面,好不容易才找到我。

我抬头看看月亮,它的身体是白色的,像是穿着白衣服的小姑娘。

她总是喜欢和我捉迷藏,我一躲起来它就躲在后面,我总是躲得躲得快的时候就躲在地上。

这就是美丽的中秋节,我喜欢中秋节!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7
寂静的夜,我站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

那月亮亮的,散着金黄色的光,为人间撒上一层暖意。

又是一年中秋节,月亮是那么圆,
每一个人都尽享团圆的喜悦,可我,心中却满是悲凉。

身后,家人的笑语宇碰杯声不断回荡,我的心中却很伤心。

他们忘了她了吗?忘记那个最爱我的人了吗?
记得那也是一个秋天,临近中秋,寒冷的风瑟瑟地吹着。

我被一阵刺耳的铃声吵醒,迷蒙中爬起,接起电话,却恍如被冷水浸泡过,他说:“你快来医院,奶奶不行了。

”那一瞬,我仿佛被世界所抛弃,我奔出家门,眼泪喷涌而出,内心大喊,上帝,你不要这么残忍,让我这么早失去奶奶。

我不断奔跑,害怕一停下,就会失去见奶奶最后一面的机会,害怕一停下,就会忆起曾经相处的点滴。

到了医院,我怎么都找不到奶奶,望着那四周熙熙攘攘的人群,屋外的救护车的声音,不断进出的担架,望着那人群,人群中却没有一个我所熟悉的人,内心升起一阵从未有过的无助,突然,好怀念小时牵着我的手唤我的小名,给我安全感的奶奶。

终于找到了她,可我,却没有听到她在唤我名字的声音,又一次来到了奶奶家,那熟悉却又陌生的事物,让我一直忍着的泪,流了出来。

妈妈给了我一个月饼,说:“这是奶奶给你的。

”我望着那月饼,思绪回到从前,那是小时,中秋节前期,月是那么圆那么亮,我坐在她腿上,吵着要吃月饼,她慈祥地笑着:“乖,等中秋夜,你就能吃了。

”可我却忘了那个约定,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轻轻地互换将我拉回现实,是妈妈,手里托着一个月饼,莲蓉的,黄澄澄的蛋黄如那明月。

可这月饼却少了一角。

妈妈说:“吃块月饼吧,你最爱的。

”我拿起,望着那月饼,那月饼亦如这家,不论多么和谐,始终少一人。

月到中秋,月仍是那么圆,可那爱我的人已不在,望着那月,仍那么圆,可这个家仍如那月饼,不在圆满。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8
离家在外的日子,喜欢抬头看一看月亮,总希望能将我的思念通过月亮传送到父母曾走过的庭院,传递我的思念,心中忽然点燃起这样的急切:中秋何时到来?
在这纷繁的世界,离家后的心总会感到孤单,躲在淡云后面的月
亮总会让我发现自己的脆弱,脚步匆匆,在陌生又熟悉的街头来来回回,却一直走不上回家的方向。

在他乡看着月圆到月缺,月缺到月圆,却怎么也比不上家乡的中秋之月。

盼啊盼,终于盼到了梦中的思念。

背上行囊,释放烦恼,回到家乡看一看中秋的月亮,却忘不了那遥远的记忆。

童年时,坐在妈妈们的膝下,望着神秘的天空当中镶切着的一颗闪烁的夜明珠,听着流传奔月的神话。

长大以后,看飞天奇迹,赞“嫦娥”探月,点点滴滴的记忆,让望月的计划反复在心头涌动。

金秋时节,家乡的空气那么令人陶醉,门前的菊花还显露着锋芒,久别的地方依旧是那么的亲切,天空的云朵都原为我停留,每一条小路都铺上了枯叶做的地毯,每一颗米饭都散发出家乡的味道。

一切都是那么的怀念,那么的熟悉。

原来,中秋是对家乡的思念,中秋是对家乡的回忆。

夜幕拉开,伴着虫鸣的乐曲,一轮洁白的满月,跨过树梢爬到天的最高处,月光不由的痴痴地停下,还有泪水的浮起,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乡之月。

皎洁的月光笼罩着整个庭院,习习的凉风拂乱了我眼前的头发,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

此时我忽然觉得,我思念的不是家乡的月亮,而是那久别未见的亲人。

想家乡的月亮只不过是一个欺骗自己的借口,中秋之夜也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

不管身在何处,抬头看见的都是同一个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们只会用它来形容家乡的月亮吧,或许更准确的说这是诠释我对家乡月亮的那种亲切感,或许思念家乡的情绪只有在中秋月时节才燃烧的更旺吧。

终于又到告别家乡的那一刻了,一路风尘而归,又带一路风尘而去。

归时心中激动,喜悦难掩,去时转变为心中灰暗,悲伤难盖。

中秋节似乎成为一年之中回家的中转站,无论在外有多少辛酸,尝到多少苦难,从年头开始积累到中秋,也只需抬头望一下中秋之月。

一切烟消云散,重新踏上又一程的道路。

又返回到了这个纷繁的城市,又一次走在那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却从来没有走在家乡小路的那种尘土的气息涌上心头。

在异地抬头望一望月亮,却没有家乡时的洁白和亲切。

闭上眼睛,用心慢慢地回忆一路走来的生活,在他乡待久了,家乡的样子依然印在心里,还会不由得想起中秋时节家乡的月亮,我知道不是真的想家乡的月亮,而是它是连接我与家人的信使,也连接着我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思念。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9
古人云:“月到中秋分外明。

”此言得之。

中秋时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空气湿度降低,能见度增高,因而中秋的月亮的确比平时的要亮一些。

这是符合自然科学道理的。

不过就人的感光灵敏度来说,把同等清晰的正月十五的满月照片和八月中秋的满月照片放在一起,如果不是事先告知,我们一般是分不出是什么时候的。

“月到中秋分外明”,更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主观感受。

自古以来,月亮在人们心目中就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物体,富有想象力的中国人赋予其美丽的传说和浓郁的情感。

从儿时起,我们就熟背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蕴了。

此后我们读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读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甚至读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我们在感动于古人语言美的同时,也被其真挚的思乡之情同化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董文华那恬美深情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出了现代人的古老情感。

“月到中秋分外明”,更是我们的心灵使然。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

小时候,母亲会在这一天晚上,在房上摆上月饼、水果,然后虔诚的带着我们向月亮磕头。

我们那时年龄小,不知道磕头的深味,每次都马马虎虎的磕上一个,同时眼睛直盯着那为
数不多的几个月饼。

我在家里最小,每一次母亲都会让我多吃一个。

可这我也不领母亲的情,甚至会“残忍”的把她那一份也吃掉。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天就是中秋了,我想到了长眠于地的娘亲!
月到中秋的作文篇10
“月到中秋圆更圆,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于离家在外多年的我感受最深,二十二年没回家了,中秋之夜又平添了几多思念、几多牵挂。

在此团圆欢乐之夜,人们的潜意识里,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家。

”而“家”对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却有不尽相同的概念。

在孩子的眼里,"家"是思想的牢笼,禁锢自由的枷锁。

而对于过来的成年人来说,“家”是温馨的港湾。

但不管怎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作为女儿,漂泊得再远,也漂泊不出母亲的心,漂泊不出家的根。

多年以来,时常想起甜甜的.是那:故乡的水,深深的是那故乡的情,圆圆的是那故乡的明月
……那里虽没有林立的高楼,但那里有起伏多情的山岭,环绕着那一排炊烟缭绕的毛草屋,还有那源远流长的“玛延河。

”思乡之情总是隔不断,乡音、乡情,家乡的山水常在梦里回想、闪现,尤其是在中秋月圆时。

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围在桌边,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一边赏着圆圆的月亮。

一轮明月挂在树枝头,像害羞的少女漫漫的抬起头。

把她那静润皎洁的月光洒了在大地上,照在人们幸福的脸上,全家团圆在一起说说笑笑,真是其乐融融。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令人难以忘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月圆时,心中装满了思乡的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着故乡”,忙碌一天的我,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有闲暇的时间,来细细的回味故乡那山、那水和山水间的人……
其实,对不同的节日,人们赋予的情感色彩便各不相同。

而对于中秋节来说,莫过于一个“圆”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同的心境,成为多少年来,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所描慕经久不衰的话题。

远在异乡的游子,此时会想起,我已多年中秋没有回家了。

我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