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东北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SOURCES
2020
年第一期
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钾长石是制作陶瓷、电资、搪瓷的原料及釉料,也是制作玻璃的原料、磨料及钾肥的基本原料。

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区经过初步勘察具有一定工业远景。

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区位于资源县城南东,直距约5.6km,属资源县中峰乡所辖。

矿区为1982年下半年当地居民报矿,广西第一地质队派人检查发现,次年开展地质初查。

1985年至1986年7月进行详查,提交了《广西资源县冷源钾长石矿区详细普查地质报告》估算钾肥原料的钾长石矿17.72+65.84(C+D)级钾长石矿83.56万吨;陶资原料的钾长石矿5.22+33.66(C+D )级钾长石矿38.88万吨。

1.区域地质
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位于桂东北越城岭复式岩体西侧内接触带上,受资新大断裂的派生断裂所制约。

区域内地层主要为元古界、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第四系。

区内岩浆岩发育有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等。

加里东期花岗岩分布广泛,呈岩基产出,北东-南西向延伸,接触面外倾,倾角37°~80°,与泥
盆系地层呈侵入接触,围岩普遍产生变质作用和混杂现象,岩性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受后期岩体侵入和热液蚀变的影响。

两岩体交界处,受资新大断裂影响形成一个动力变质带,自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

燕山期花岗岩呈小岩株或小岩脉产出,多分布于加里东期花岗岩的过渡带中,呈南北向或北北东向展布,岩性为中~细粒班状花岗岩。

区域褶皱由越城岭背斜、苗儿山背斜和中峰向斜组成。

越城岭背斜:轴向北东25°~30°,长度大于50km,向南倾伏,宽度10km~25km,核部地层是被加里东期花岗岩体破碎了的板溪群地层,翼部由震旦系至奥陶系地层组成,西翼被资源一新宁大断层破坏(图1)。

苗儿山背斜:轴向北东
10°~20°,长度大于100km,向南倾伏,宽度10km~25km,翼部由震旦系至奥陶系地层组成。

中峰向斜:轴向北东20度左右,长约15km,宽1km~5km,由于资新大断裂的破坏只保留有西翼震旦、寒武、泥盆系地层。

上覆构造层为白垩系地层,
组成不完整的向斜构造。

图1
区域构造图
区域断裂以纵断裂为主,皆为北北东向,主要有华江至新宁的资新大断裂、车田至两渡桥断裂。

资新大断裂:延长
120余km,
走向北东25°左右,倾向北西,倾角25°~45°。

具多期活动特征,错断震旦、寒武、奥陶、泥盆系等地层及越城岭花岗岩体。

车田—两渡桥断裂:延长约34km,走向北东40°,倾向西,倾角60°~70°。

泥盆至震旦系地层及花岗岩体被破坏,属正断层。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西部出露地层(图2)有震旦系陡山沱组、老堡组;寒武系清溪组;泥盆系东岗岭组;白垩系永福群,陡山沱组:厚度约293米。

下部为灰绿色变质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皆已蚀变为钙硅质角岩、透辉石岩、透闪石岩,上部为灰~灰黑色含炭硅质板岩。

老堡组:厚约113m,为灰~灰白色中厚层状硅质岩,局部重结晶为糖粒状石英岩。

寒武系
广西桂东北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初探
王酉臣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桂林541004
摘要: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位于桂东北越城岭复式岩体西侧内接触带上,主要地层有震旦系(陡山沱组、老堡组);寒武系(清溪组);泥盆系(统东岗岭组);白垩系(水福群)。

通过对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冷源矿区成因类型应属破碎带岩浆充填类型钾长石伟晶岩型矿床。

关键词:伟晶岩型钾长石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广西桂东北作者简介:王酉臣(1990~),男,汉族,籍贯:北京市,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060
RESOURCES
/WESTERN RESOURCES
2020年第一期基础地质清溪组:厚度大于186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为灰~灰黑色含炭硅质板岩、粉砂质泥(页)岩,石墨化较强。

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厚度大于160米,零星出露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

白垩系永福群:厚度大于219米,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底部为不等粒角砾岩,角砾成份与其下伏岩性相同,砾石成份为花岗岩、硅质岩、石英、灰岩、
板岩等。

图2冷源地质矿产简图
1.燕山期花岗岩;
2.加里东期花岗岩;
3.矿脉及编号;
4.地名
2.2构造
区域构造上,矿区处于中峰向斜的中部、越城岭复式背斜的西翼,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两侧内接触带上,可分为加里东构造层、印支构造层、燕山构造层。

沉积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西部,属中峰向斜之西翼。

受资新断裂影响,除燕山构造层外皆为单斜地层。

加里东构造层:由震旦系的陡山沱组和老堡组、寒武系的清溪组组成。

岩层产状倾向160°~190°,倾角32°~45°。

次级褶皱较发育。

印支构造层:区内仅出露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加里东构造层之上,产状倾向70°~95°。

倾角13°~45°,次级褶皱不发育。

燕山构造层出露的地层有白垩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印支构造层之上,可分为东西两翼,其中西翼较缓,倾向100°~125°,倾角24°~36°,东翼较陡,倾向250°~320°,倾角
30°~54°。

图3矿区花岗岩节理玫瑰花图
矿区断裂构造较筒单,资新大断裂贯穿本区西部。

总体走向北东15°~25°,倾向北西、倾角25°~45°,局部50°~55°。

资新大断裂两侧的羽毛状断裂比较发育,整个含钾长石矿体的硅化挤压破碎带,长度约为5km,宽度约为1km,亦属资新大断裂带的旁侧羽状破碎带,岩石强硅化,钾长石工业矿体产于其中。

分布在挤压破碎带两侧两期花岗岩石,节理较为发育(图3)主要分布于110°~130°,200°~215°方向,呈十字交叉式网格状分布发育。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发育,主要分布在矿区中部与东部,全由酸性岩组成。

加里东期岩浆岩以岩基产出,燕山期花岗岩呈岩株、岩枝产出。

加里东期花岗岩(γ3)属越城岭岩体西部的过渡相~边缘相,过渡相为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呈浅灰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为微斜条纹长石,基质矿物主要由斜长石、微斜条纹长石和石英及少量黑云母等组成,部分蚀变为绿泥石。

边缘相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浅灰色~灰白色块状构造,由石英、斜长石、云母及锆石、磷灰石等组成。

燕山
期花岗岩呈岩株、岩脉产出,岩石整体呈浅灰、灰白色,加里东期岩石常呈掳体夹杂其中,副矿物有锆石、金红石等。

2.4矿体特征
2.4.1矿体地质特征
矿区分三条矿脉带(Ⅰ、Ⅱ、Ⅲ)产于白石音-冷源-李家村的挤压破碎带中(图2),产状与破碎带产状一致。

三条矿脉带分别分布在破碎带的顶部、中下部和底部。

矿脉之间的产出关系呈尖灭再现平行分枝复合的关系。

矿脉的膨胀地段为钾长石相对富集地段,形成工业矿体。

Ⅰ脉带产在破碎带的顶部,矿脉以分枝少,以厚度变化不大逐渐尖灭为特征。

Ⅱ脉带为主矿脉,分布在I 脉带的东南面,间距14~50米,位于破碎带的中下部。

Ⅲ脉带分布在Ⅱ脉的东南面,位于破碎带的底部,两脉带间距6~26米,矿脉间以互相平行、尖灭再现的关系产出。

钾长石矿体产于北东-北东东向挤压破碎带内,赋存于Ⅰ、Ⅱ、Ⅲ矿脉带的矿脉中,总体呈脉状,局部收缩膨胀、分枝复合明显。

矿体产状与破碎带产状一致,呈北东-北东东走向,倾向295°~355°,局部地段呈150°倾向,倾角45°~89°,一般60°~81°。

从整个矿区来看,西南段矿体呈陡倾角,往北东方向矿体倾角变缓。

2.4.2共生矿物类型及特征
钾长石共生矿物类型简单,有工业价值的仅有石英正长岩型矿石。

石英、长石品位与规模并未达到工业要求。

石英正长岩:新鲜矿石星乳白色、浅肉红色,风化-半风化矿
石星粉白色斑杂浅绿、紫红色,具半自形-他形结构、压碎状
061
/RESOURCES
2020
年第一期
WESTERN RESOURCES 基础地质结构、碎斑状结构等,块状、网脉状或似脉状穿插构造,岩脉状矿石由正长石、石英、云母、白云母、金红石、方解石、磷灰石、绿泥石、萤石、高岭石(泥质)及铁质组成。

主要矿物产出特征为——正长石:淡肉红色,呈半自形柱板状晶体。

由于受力作用常被压裂、压碎,有的破碎呈微粒状后又经重结晶,裂隙被后期石英、绢云母、萤石等填充,个别正长石被石英交代呈残晶状。

石英:乳白色,少量呈烟灰色,具油脂光泽,他形粒状。

石英的形成至少经历两期热液作用,第一期石英与正长石同期形成,因受挤压力作用而具波状消光,并有蚕蚀的形态。

后期石英粒径小、呈细脉状网脉状穿插分布。

绢云母:呈显鳞片状,由正长石蚀变而成,多充填在压碎裂缝,结构为半自形板柱状-他形粒状结构,主要由半自形晶正长石、他形晶石英组成。

钾长石共生矿物构造主要有压碎状结构与交代结构。

压碎状结构主要由正长石粗晶经压碎形成,特征是矿石受力压碎过程中残留较大的正长石晶粒分布于压碎后的细小长英质基质中。

交代结构则主要由后期热液作用下云母交代了早期形成的正长石而形成。

其它热液石英、微量高岭石、萤石、方解石等不均匀地交代分布于矿石中形成交代结构。

矿床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细脉网状或似脉状构造及团块状构造,在块状构造矿床中,矿石矿物正长石较均匀地分布于矿体内,细脉网状或似脉状构造则由部分热液石英、云母、萤石、高岭
石等矿物组成,脉宽0.03mm~1.5mm 不等,团块状构造的特征则是矿石中部分石英聚集呈团块状分布。

3.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
资新深大断裂在加里东-燕山期强烈活动期间,形成了矿区次一级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带。

燕山晚期富含挥发份的长英质岩浆沿断裂侵入,经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中间以正长石为主两侧石英为主的矿脉带。

后期继承性活动对矿体
起着破坏作用。

一方面由于应力作用,使矿体及围岩压碎,同时也使矿体及围岩硅化,近矿部位形成硅化石英岩,逐渐过渡为硅化花岗岩。

矿体产于资新深断裂次一级北东向断裂中。

断裂对矿体的展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断裂弯曲地段和断裂交汇地段是成矿有利部位。

矿体围岩是加里东期斑状黑云母花
岗岩,次是燕山早期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

岩体富含大量的钾。

成矿过程中,断裂两侧岩石中的部分钾经活化转移到矿体中,使矿体中钾得到富集。

燕山晚期岩浆作用不仅带来了矿液,而且给围岩中钾的活化转移与围岩热液质提供了大量的热源。

成矿后的气成热液对矿床再改造使围岩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云化,对矿体起到贫化作用。

综上所述,冷源矿区成因类型应属破碎带岩浆充填类型钾长石矿床。

4.找矿标志与找矿前景
根据对冷源伟晶岩型钾长石矿矿床类型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在本区找矿,首先应围绕各期岩浆岩及其内外接触带进行工作。

在加里东期花岗岩边缘相带内,应注意寻找钾长石矿床。

而在燕山期花岗岩内外接触带两侧应注意寻找石英脉云英岩型的矿床。

找矿中应注意区域性大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与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等地层的
“层控”
作用。

矿体受断裂控制,资新断裂次一级北东向断裂可作为找矿方向,此外矿体顶底板多为长石石英岩与石英脉岩,这些岩石地表出露宽且不易风化,可作为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地质队.《广西资源县冷源钾长石矿区详细
普查地质报告》,1986,12.
(上接59页)石加以得到更加有效利用。

4.结论(1)通过分析贵州省内的矿产资源,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矿物成型特征,并对贵州省铁矿成矿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2)通过对独山县坪山铁矿的基本地质特征和矿物特征进行认识和分析,指导贵州独山县坪山南北构造变形带中褐铁矿的成矿和控矿地质规律。

在成矿环境相似的地区研究并发现同类型的矿床含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3)在贵州独山县该区特殊的成矿地质特征环境条件下,可以进一步的进行地质勘查研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何卫军,何明勤,马思根.贵州从江九星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
因素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2015,32(01)∶44-48.
[2]胡思琴,胡元举.贵州省铁矿资源成矿规律及开发利用现状[J].价
值工程,2016,35(11)∶203-205.
[3]王亮,范玉梅等.贵州隐伏中酸性岩体与铁矿成矿和找矿前景[J].
贵州地质,2015,32(04)∶271-276.
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